媒體析如何構建中國話語權:主動設置國際議題

2020-11-28 中國青年網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被各國廣泛關注的同時,也遭受著諸多質疑甚至責難。究其原因,在於目前中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仍處於弱勢地位,話語權與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話語權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自我封賞的,更不是他國贈賜的,而需要精細塑造、培育和爭取。特別是在當前,信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信息獲取手段快捷多樣,信息內容規模豐富龐雜,更需要主動回應國際社會熱點,高效處置突發事件,在信息發布、解讀和回應等方面主動設置議題,熔鑄和傳播中國的核心價值,展現中國視角、風格和氣派,方能有效構建中國話語權。

  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話語的基本敘事結構仍然是以西方為中心,西方發達國家依然掌控著國際輿論的主導權,西方文明仍是核心話語,主導著整個世界,全球仍習慣於用西方價值和邏輯來評判是非,詮釋國際和國內議題,國際話語體系仍處於不平衡、不平等、不公平的格局。特別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新自由主義價值觀席捲全球,世界信息傳播格局很可能滑落到一種基於資本主義文明的新話語極權。

  實際上,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新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間相互依存程度空前提高,世界權力結構也在調整、變化,國際話語權正在重新分配,新的信息傳播秩序和格局正在形成,多極化趨勢也日趨明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一種潮流和共識,可以說世界正處於新舊格局交替過渡之中。這期間,快速發展的中國需要向世界解釋自己「從何處來」與「向何處去」的疑惑,這不僅關乎通過解答這一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讓世界更加全面、客觀和理性地認識、理解和評價中國,更影響到未來構建和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國際話語新體系和世界信息傳播新秩序。

  但當前,中國話語權構建存在著三大問題。首先,中國國際話語設置的統領性不強,尚未形成一個有機協調、高效運轉的系統。一直以來,中國對外的聲音多頭、資源分散,在國際傳播事務上涉及部門眾多,形成了一種歸口管理、層級分割的結構,這種多頭行政層級化的模式導致溝通、協調難度增大,難以形成合力。其次,在國際傳播中,中國媒體的議題設置能力不強,習慣於被動跟隨國際強勢媒體,特別是對一些重大國際問題常常保持沉默,抑或言辭隱晦、不溫不火,對國際社會關切度不夠明朗,也就無法像CNN、BBC和半島電視臺等國際一流媒體那樣設置國際事務議程,進而難以影響、引導國際輿論。第三,話語傳播模式創新性不夠,表現在敘事方式不夠成熟,話語傳播體系不夠完善,在國際交流中說教色彩過濃,空泛直白,簡單僵硬;同時,對新媒體認識不夠、研究不多進而重視不夠。鑑於此,我們亟須強化頂層設計,主動設置議題,提煉中國核心價值,發揮多元主體積極性、能動性和聯動功能,創新傳播模式,以便更好地構建中國話語權。

  首先,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對外傳播資源,凝聚中國核心價值。在日益紛繁複雜的世界,話語權建設應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國際組織、政府、民間團體等多元主體,而且關係價值觀、渠道和方式等多種因素、層次及其相互關係,這就需要在更廣範圍、更高層面,更有權威地對中國話語權建設進行總體設計、優化資源、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監督落實,並形成一整套科學有效的協調機制。唯其如此,方能逐步解決目前中國話語建設中統領性不強的問題。而更為關鍵的是要做好中國核心價值的頂層設計,在當前和未來的國際傳播實務中,我們需要超越傳統和現代價值,實現多價值內容凝練,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構建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協同並進的現代社會價值體系,形成熔鑄社會共識的中國核心價值。

  其次,主動設置國際議題,詮釋自己,解讀世界。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際角色、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前我們不僅需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更需要明明白白講中國故事,大大方方塑中國形象,堂堂正正傳中國價值。進一步講,在當前紛繁複雜的國際傳播格局中,我們要用自己的話語主動定位自我形象,而非任由他國來構建,或用他國話語來詮釋自己;應當更加主動地回應國際社會關切,積極傳播和塑造自己的國際角色、身份和責任,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體系解釋清楚、傳播到位。同時,大眾媒體等國際傳播機構要關注國際事件、世界大勢和人類命題,及時迅速、客觀全面、真實公正地報導、分析和詮釋這些事件、趨勢和命題,為世界提供觀察國際社會、國際事務和人類發展的中國視角,讓全球準確理解中國在有關問題上的立場主張。特別是要圍繞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事件、重大問題和普遍關切積極主動地表達中國觀點、表明中國立場、彰顯中國價值。

  最後,發揮多主體聯動力量,創新敘事方式,形成複合傳播模式。當前的國際傳播主體日趨多元,渠道日漸多樣,方式日益豐富,已經步入全媒體和全球治理時代。因此,在話語權建設中,一方面,我們需要發揮國家領導人、政府、媒體、智庫、民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公眾等多主體聯動的強大合力,建立由大眾媒體、正式渠道和民間交往構成的全介質、全平臺、全方位傳播渠道,培育一批國際一流媒體,增強富有國際競爭力的非國有企業參與中國話語權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面向國際的智庫和非政府組織在更多更廣更高層次的國際話語平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同時,要善於運用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等新興媒體,促使中國話語與新生代、新型受眾無縫連接、全面貼近。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深入了解、研究和貼近國際話語思維和表達習慣,尋求中國民眾與國外民眾需求及利益相契合的共同點,增強中國與世界特別是西方國際傳播對話與接軌的力度,採用國際化、故事化、富有人情味的表達方式,面向外國政府、民眾和國際組織的多元對象組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價值。總之,我們的話語權建設既要牢牢紮根於本土,又要有全球思維,與國際習慣的話語體系、表述方式相對接,使之能讓國際社會更好地理解和充分接受。(胡正榮 李繼東 作者分別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際傳播發展新趨勢與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研究」首席專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課題組成員、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相關焦點

  • 胡泳:網際網路國際話語權構建的三個維度
    思考如何構建網際網路國際話語權也應從這三個維度展開。如果用一句話通俗闡釋,那麼網際網路國際話語權(亦即網際網路對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是:說了有人看(認知維度),看了有人信(態度維度),信了有人做(行為層面)。
  • 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中國軍人如何掌握國際話語權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關於「中國軍人如何掌握國際話語權」,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近日專門撰文予以闡述。  我軍在國際空域、國際海域進行的各類演訓活動,不管我們說不說,外方、外媒大都搶先說,國內媒體「援引外媒」還會廣泛說。這就要求我們因勢而動、把握主動,避免「中方不說外方說」「外方出題中方答」的被動局面,把軍事活動的國際話語權、定義權和解釋權抓在手中,決不能拱手相讓。
  • 推進外宣翻譯工作 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為了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這些傳播媒體在報導國際新聞時不肯如實反映問題,總以偏概全或扭曲事實,刻意影響其他國家的理解與判斷,從而造出於己有利的聲勢。構建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必要性話語在構建社會事實,構建思想,構建人的身份,甚至組織和國家的身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③對一個人來說,擁有話語權意味著他(她)的聲音能夠得到有效傳達,受眾更容易接受他(她)的觀點或提議。
  • 軍事新聞輿論要不斷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國際話語權
    科學統籌「兩個大局」,要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聯繫中來把握新聞輿論工作,既爭取國際輿論對中國強軍的理解支持,又回應人民群眾對強國興軍的深切期待,自覺服務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大局,自覺服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這個大局,自覺服務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這個大局。
  • 程玲:美國對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印象和中國道路國際話語權研究
    部分西方話語主導國際話語體系,闡釋西方視角的「修昔底德陷阱」「零和博弈」等概念,設置符合西方利益的國際議題議程,引導國際輿論對中國道路產生不信任和戒備心理,導致中國道路國際話語權處於弱勢地位,表現為中國道路尚未贏得國際社會普遍信任,嚴重影響了中國國家形象和利益的維護。
  • 楊雪冬:別讓「誤譯」影響國際話語權建構
    國際社會面對快速發展、深刻變革的中國,逐漸放棄好奇獵奇心態,程式化乃至妖魔化中國形象的傾向,與以往相比,有著更加主動、更加迫切地全面深入了解、理解、認識當代中國的理性需求。對中國來說,面向國際社會的聚焦,需要更準確地表達自我、更有力地闡釋自我,將豐富的實踐經驗、合理的發展道路提煉為融通中外的理論概念,提高面向世界的自我解釋力、學理說服力,進而增強中國在國際各領域中的話語權。
  •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話語權實現路徑研究述評
    不難看出,圍繞著「根本問題」而設置的主導性議題,必然是意識形態話語權爭奪的主要形式,而正確地設置主導議題和揭穿偽命題,則是把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兩大任務。\[26\]  陳曙光提出,建構中國話語要有「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所謂中國問題,是指「中國特有」「歷史形成」「普遍存在」「根深蒂固」和「長期影響中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問題是話語建構的邏輯起點。
  • 網絡正能量激揚話語權構建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必須要走向社會、走向大眾,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這些都迫切需要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和領導權。習近平總書記在意識形態、網絡、新聞傳播、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文化建設、國家安全等領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闡述了網絡話語權建設的重大意義。
  • 我國文化話語權提升的幾個維度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 文化話語權 話語體系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文化話語權的提升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新時代,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國特色文化話語的構建有了多維度的塑造空間,文化話語權的提升有了強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實踐路向。
  • 在疫情防控中更好傳播中國聲音(新知新覺)
    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大背景下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可以從議題、元素、平臺三個方面著力。主動設置議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首先要解決好講什麼、怎麼講的問題。如何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實現這一目標,主動設置議題十分重要。議題設置得好,就能在國際輿論場上引發情感共鳴。
  • 令人頭疼的國際傳播竟被一粒咖啡豆搞定了!
    而這也是「中國好故事」和「復興路上工作室」不斷探索和挖掘的方向。 深度融合下,如何破解「傳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局?   當前,國際形勢十分複雜,面對「西強我弱」的輿論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 綠會在國際社交媒體平臺積極發聲把握話語權 | 王毅:讓境外社會...
    綠會在國際社交媒體平臺積極發聲把握話語權 | 王毅:讓境外社會人民了解中國思想意識很重要 2020-05-28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鏡頭後的話語權博弈:「他者」與「自我」視閾下的中國
    綜合國力和國家整體面貌是構建國家形象的基石,但是媒體卻在形象傳播過程中起著引導、催化作用,影響著文明體間的凝視與想像。「中國威脅論」、「中國崛起論」、「中國不確定論」等言說此起彼伏,體現出多元國家主體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與判斷。 當下,中國走出去的迫切需求與弱勢話語權嚴重不堆對稱,隨著「走出去」戰略的深化,中國更需要構建國家形象傳播路徑,服務於中國對外傳播的客觀需求。
  • 當選國際足聯理事對提高中國足球國際話語權意義重大——專訪國家...
    新華社吉隆坡4月6日電 題:當選國際足聯理事對提高中國足球國際話語權意義重大——專訪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新任國際足聯理事杜兆才新華社記者林昊、朱煒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中國足球協會黨委書記杜兆才6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第29屆亞足聯代表大會上當選國際足聯理事。
  •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上線 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
    中新網12月31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今日正式上線。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表示,中國社會科學網中英文頻道相繼上線,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快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 新媒介環境下地市電視臺新聞話語權的解構與重塑
    新媒介環境下,民意輿論場不可控、不可測因素凸顯,地市電視臺的新聞話語權面臨新媒介對電視新聞「現實」構建能力的解構。未來,地市電視臺要重塑新聞話語權,必須積極擁抱新興媒介,打造電視新聞品牌欄目,培育草根意見領袖,深植群眾話語體系,重新掌握構建「現實」的主導力。
  • 「地位授予」:我國媒體對一家國際環保組織「媒體身份」建構的描述...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將以我國媒體如何報導「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為案例,採用「媒體身份」(media standing)這個政治社會學的理論概念,來經驗地呈現並解讀我國媒體如何發揮其「地位授予」的功能,以及影響與「綠色和平」類似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公共話語中可能的作用。
  • ...我國媒體對一家國際環保組織「媒體身份」建構的描述性分析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將以我國媒體如何報導「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為案例,採用「媒體身份」(media standing)這個政治社會學的理論概念,來經驗地呈現並解讀我國媒體如何發揮其「地位授予」的功能,以及影響與「綠色和平」類似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公共話語中可能的作用。
  • 首屆中國—東協媒體合作論壇開幕 11國媒體齊聚無錫
    昨天,帶著命運互聯的共識與交流合作的意願,來自中國和東協十國的主流媒體記者、中國—東協主流媒體負責人、媒體代表和相關智庫專家學者、東協國家駐華使館新聞官員等中外嘉賓齊聚無錫,參加由中國—東協中心、中國外文局、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首屆中國—東協媒體合作論壇」。  當下中國—東協媒體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如何構建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的媒體角色?
  • 提高中國的制度性話語權
    原標題:提高中國的制度性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指出,要努力提高中國的制度性話語權。講述「中國故事」,闡明「中國道路」,提出「中國方案」,是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話語體系的重要內容。如何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實現共享發展中堅定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自信,進而提升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