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現代歐洲傳統:外交是國家間的對話,而非互懟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在德國人看來,外交不是致力於贏得對方的信任,而是在其心理上形成必要的的威懾。當這些國家因德國日益強勢而逐漸聯合起來應對它時,柏林當局不是去反思其言行,而是情緒化地抱怨德國面臨被包圍的危險。

自近代歐洲國家體系建立以降,外交便成為解決國家間爭端,或進行必要溝通的有效工具。

理念上,它是指「主權國家政府間的正常交往」,因此包括談判、說服和必要的妥協。

由於歷史與地緣因素,歐洲國家不僅重視外交工作,而且對外交理論與規則的貢獻更是不言而喻。今天世界各國遵守的外交慣例及其國際法規,基本上源於歐洲,已是不爭的現實。

英國外交官、知名學者亞當·沃森認為,當今國際關係中的重要原則與機制——常駐使館、國際峰會、國際法規以及均勢原則(反對任何霸權)等,均在近代歐洲政治中得到充分的檢驗,並影響到全球。

的確,其完整的理論體系與嫻熟的聯盟政治,只有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和古代希臘城邦國家體系,才可與之相提並論。

單靠外交本身,並不能確保一個國家的國家安全與合法權益,或在某一具體時間內實現其預期目標。

歷史上,無論是在歐洲舞臺上縱橫捭闔的各國君主,還是在全球範圍追求強權政治的西方列強,外交都須有強大的國家實力予以支撐。否則,「沒有實力支撐的外交只能產生笑話」。

可是,一個國家如果缺失務實與靈活的外交活動,同樣可能導致很大的災難。

鑑於外交的首要任務是維護國家利益,故在實踐中努力把可能的目標轉為現實的利益。但是,它能否成功,也同樣取決於談判的藝術,其中包括使用語言的方式。這裡所指的,是在外交場合使用語言的藝術與方式。

若認真研讀歐洲外交理念和案例,就不難發現,相關學者對此有過異曲同工的論述,其中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摩根索、薩道義、尼科森、基辛格以及沃森等人。

在100年前,曾在中國擔任英國公使的薩道義指出,雖然實力與外交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兩把利劍,但是外交的作用尤為明顯。如果談判一方能夠機智而謹慎地說服對方,結果會比動不動就使用武力恐嚇更有效果。毋庸置疑,以武力相威脅往往引起對方的抵抗甚至引向戰爭。

英國外交官薩道義

20世紀50年代,基辛格深刻指出:「外交需要克制訴諸武力,因為當任何一方以武力追求單邊利益或絕對安全時,它都無法正常運行。」在脅迫或公然對抗的環境下,即使外交談判仍在進行,雙方已經不再使用讓彼此能夠或願意接受的語言。在這種失信的狀態下,他們或是重申自己的堅定立場,或是相互指責對方的惡意言行。這種互懟,很快就淪為「聾子之間的對話」。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守成國家」與「崛起國家」之間發生相互指責,那麼自詡為捍衛現狀的一方會堅持認為,崛起方意在破壞現行規則。因此,它提出的任何合理訴求甚至和平建議都有普遍的欺騙性,其目的是要推翻或至少改變既定秩序。

歷史上的「守成國家」一旦輕易地拒絕「崛起國家」的合理訴求,其結果往往導致戰爭或軍備競賽;而崛起國家如果一味的盲目自信,也是危險的行為。最經典的案例可數20世紀初英德兩國走向全面對抗的過程。

信奉現實主義的理論家或外交史學者通常認為,一戰爆發的原因極為複雜,它不僅包括對峙的國際體系和排他性的國家利益,還有各國極端群體對民族主義與國家榮耀的狂熱追求和濫用。但不可否認的是,戰前各國使用的外交語言已經日趨偏離18世紀普遍遵循的外交原則甚至行為準則。

1878年的柏林會議,後續的巴爾幹衝突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對此,英國外交官暨知名學者哈羅德·尼科森寫道,「外交語言體現的是外交官具有的一種涵養和克制能力。即使雙方在尖銳問題上發生爭議,也需要冷靜地避免使用挑釁性或威脅性語言。」顯然,這並非國家示弱的表現,而是外交職業的要求。

可是在19世紀末,德國未能堅持這一規則。雖然它在統一後的20餘年裡崛起為一個強大國家,並且在科技與教育方面逐步領先於歐洲乃至世界,但在外交上,德國日趨使用威脅性語言而遭孤立。

由於歷史文化和國家治理方式的不同,德國對國際事務,尤其是對國家安全的理解,不同於歐洲其他大國,例如英國、法國、義大利甚至俄國。這些國家常常把英國看作精明的「店主國家」,但英國絕非只追求商業利益。

在英國人簡捷風格的背後,是他們對歐洲大陸均衡政治的審時度勢,以及對海軍實力的決意把握。

然而,志在崛起的德國,卻把英國強調「均勢」原則和商業信譽的特點,看成是虛偽的掩飾。其反擊理由是,「英國以強盜的手段攫取和侵佔其他國家的財產或海外利益之後,則要求以法律來裁決爭端,這足以證明其十足的偽君子行為」。

時任英國外交副大臣阿瑟·尼科森(哈羅德·尼科森之父)後來坦誠道,「就國民素質與文化傳統而言,英國民眾顯然遜色於德國民眾。」

可是此時的英國,儼然是一個既得利益的守護者。它在警覺地守護此前以合法或非法手段攫取的全球利益和勢力範圍的同時,常常以「英倫紳士」的口吻告誡他國,尤其是志在必得的美國和處處逞強的德國:在外交場合要注意行為優雅且談吐得體。

愛德華·格雷,1905年至1916年間擔任英國外交大臣

英國外交部大樓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推行「文明社會風尚」的英國自身,毋庸置疑,仍然存在諸多的社會問題,包括汙染嚴重的城市和敲詐作弊的商業活動。於是,歐洲國家不僅對英國人的某些做法十分反感,而且視其為狡詐虛偽。

但是,在科技和文化方面領先於當時世界其他國家的歐洲,卻忽視了外交環境的良好基礎始於良好的正常相互交往:它正是建立於信譽、信任、理解與必要妥協之上的。

尤其是在德國,隨著德國人的日益自信和實力增長,他們把黑格爾宣揚的「戰爭不朽」論與俾斯麥推崇的「鐵血精神」日漸融合一體,並在理論上杜撰出德意志文化中存在的神秘「尚武精神」。德國隨後開始追求的「世界政策」,進一步標誌著他們覬覦絕對的實力而非與外交相互配合的整體戰略。

結果是,德國在與其他歐洲列強乃至美國打交道時,推崇 「戰鬥精神」或咄咄逼人的豪言壯語。

在德國人看來,外交不是致力於贏得對方的信任,而是在其心理上形成必要的的威懾。當這些國家因德國日益強勢而逐漸聯合起來應對它時,柏林當局不是去反思其言行,而是情緒化地抱怨德國面臨被包圍的危險。

奇怪的是,相比較同時期崛起更快、對周邊國家更為放肆的美國,德國雖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卻不能像當時美國那樣在外交上仍然手握大棒,但同時盡力保持親和的姿態。

當然,任何國家,無論是守成國家還是崛起國家,都會盡力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和尊嚴。對此,漢斯·摩根索指出,雖然國家維護其形象的願望不會像追求權力和利益那樣強烈,但是在國際關係中謹慎考慮各國尊嚴和信譽也是國家的本能;畢竟,國家間的關係猶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缺乏尊重與互信,是難以進行正常交往的。

漢斯·摩根索,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關係學家之一

可是,德國在追求世界大國的進程中,不僅常常言語逼人而且更是行為衝動。作為崛起國家,德國不是以德贏眾,以求「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例如,1914年8月危機之際,時任德國總理霍爾韋格竟然稱德軍踐踏比利時中立條約無異於撕毀一張紙而已。雖然他的表態出自當時的緊張氣氛而非德國政府的一貫對外立場,但是由於是出自德國總理之口,戰時與戰後的新聞媒體與學者,常常以此證明德國是一個不遵守承諾的國家。為此,德國的國際形象深受影響。

霍爾韋格,1909年至1917年間任德意志帝國總理

後來德國歷史學者格羅·曼寫道,其實,德國外交官是相當職業化的。但是,由於他們擔心任何必要的妥協會被本國政府視為懦弱而受到追責,哪怕是謹慎的建議都會被視為缺失德意志精神,因此不敢如實地提出問題所在。

德國政治生態出現的問題,進一步被其盲目自信的實力和脆弱的國內輿論所惡化。乃至把外交中必要的讓步看作是不可接受的。後來,基辛格等學者均堅持認為,正是急於完成所謂「歷史使命」的威廉二世等政治家,逐漸失去一個崛起大國的領袖所必要的眼光、耐力和韌性。其結果是,對內、對外,都形成了難以正常溝通的氛圍。

而歐洲外交的精華卻在於,國家之間的表述需要的是說實話而非崇高言辭,外交是確保國家間可以溝通的渠道,任何國家的外交職業應以對話解決問題為宗旨,而非意在激怒或報復對方。拋棄了這一歐洲外交的精華,這對德國的影響會有多大,不言而喻。

作者簡介

從事博士後研究。自2013年執教於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研究領域:英美外交與外交政策、國際秩序治理與軍事安全。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歐洲外交史 1494-1925》,《跨國視角下的世界秩序與國際社會》等。

( the Keck Center)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相關焦點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然而現在很明顯,區域和區域間的貿易安排是重振世界貿易組織和全球多邊主義的「墊腳石」,甚至是唯一的途徑。歐洲思想家對自由主義的偏愛源自歐洲政治自由和憲政民主的持久的傳統,歐洲的自由主義建立在三權分立的內部平衡基礎上,並從自由主義和個體民主發展為社會民主。它意味著自由市場必須在國家和全球兩個層面被監管,意味著自由貿易必須與基於規則的全球治理、普遍行為原則、廣泛互惠、互信和公平合作精神相結合。
  • 華晨宇和粉絲互喊話讓對方胖到150斤 粉絲調侃小學生互懟
    對於此番調皮對話,粉絲們紛紛調侃道:「小學生互懟既視感,可可愛愛」。 原標題:小學生互懟!華晨宇和粉絲互喊話讓對方胖到150斤 責任編輯:方迪
  • 均勢外交——俄羅斯的外交策略
    一、均勢外交均勢,即勢力均衡,包含兩種形態。從客觀上看,它是指國家間在資源條件的限定和利益關係的導引下,相互作用、相互牽制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穩定的狀態。從主觀看,它則表現為某個國家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原則,是一種追求穩定的藝術和策略。
  • 絕對主義國家與現代性:源自歐洲的現代國家,如何成為一種世界潮流?
    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更多從結果而非原因來解釋國家之間的制度差異,更多從現代官僚制和憲政主義這種理性化進程來考察,較少考察理性化進程是如何遭遇傳統世襲制和專制的非理性化抵制的,故無法解釋不同國家在各種地緣軍事壓力下的結果,無法理解18世紀後期歐洲版圖上呈現出的不同的現代國家類型。因此,在作者看來,一個利維坦國家的基本形態,應該取決於政權體制的結構形式和國家機構的組織方式兩個因素的不同組合。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中間派,日本、歐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5〕,確立了中國對外交往的國家分層立場,並將外交主戰場放到了第三世界即亞非拉國家上面。  由上可見,中國改革開放前不能說是閉關鎖國,但對外開放和交往是十分有限的。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確證。其一,一個國家真正開放的外交,是對國際社會全方位開放的外交,尤其是對發達國家的開放。在這個特定意義上,當時中國的閉鎖性較為明顯。
  • 特斯拉與小鵬互懟 華為想靜靜
    引發了特斯拉和小鵬這一對老冤家的互懟。因為馬斯拉早斷言,「雷射雷達對電動汽車的價值為零,傻瓜才用雷射雷達」,順帶著,馬斯克還翻了下舊帳,對小鵬技術的原創性發了些議論。李小鵬自然不服軟,回懟對方「明年要小心被打得找不到東」。說實話,因為對技術外行,大多數人對蔚來、理想、小鵬的技術實力,沒有本質認知。只能從股價、股東、銷量等外在數據,判斷這些企業真正實力。
  • 《海王》曝中文預告片 組"互懟"CP 盡展視效奇觀
    《海王》曝中文預告片 組"互懟"CP 盡展視效奇觀 預告中海王與湄拉也製造了諸多笑點,幽默又略帶「毒舌」的互懟橋段,讓女性觀眾對這對「相愛相殺」的CP充滿期待!《海王》作為這位海洋霸主的首部獨立電影,由一手打造「《招魂》恐怖宇宙」和《速度與激情7》的好萊塢著名亞裔導演溫子仁執導。他也將進一步創新水下特效拍攝技術,帶領觀眾首次探秘海底超級英雄世界。《海王》將於今年12月21日於北美上映。
  • 文明對話扶正祛邪力推世界進步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前瞻陳向陽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執行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即將於2019年5月中旬召開,大會聚焦亞洲文明交流
  • 細數習近平2015外交成績單 五大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資料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李正穹 實習記者 解軼鵬)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外交場合多次提及並解讀命運共同體理念,使得命運共同體成為習近平在外交工作中的高頻詞。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  2015年,習近平8次踏出國門,訪問了亞、歐、美、非四大洲10個國家,在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構建了不同層次的夥伴關係。
  • 中國外交「從A到Z」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已經籤署並實施14個自貿協定,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自貿夥伴遍及亞洲、拉美、大洋洲、歐洲等地區。  G(G20 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  今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峰會將在杭州舉行。本次峰會的主題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
  • 自然的分裂與拯救——早期尼採論現代國家與希臘傳統
    尼採認為,近代歐洲的世界圖景——民族與個體的敵對狀態——是歐洲最重要的文化創造物「消融」的結果,因為,「教會在中世紀大體上攏住了各種敵對力量,它們被教會施加的強大壓力在某種程度上互相吸住了(einander assimilirt)」。不過,在尼採看來,在教會權威瓦解過程中最先出現的近代君主國家與現代市民國家有重大差別。
  • 疫情緩解後王毅首次出訪,為何選這5個歐洲國家?
    疫情下的特殊「豐收年」《外交官》雜誌稱,中國外長在重新恢復「面對面」外交時,首先選擇歐洲作為出訪地引人關注。2020年原本是中歐合作的「豐收年」,雙方將慶祝建交45周年。不過,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外交安排。原定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德國萊比錫參加中歐峰會也不得不延期。儘管如此,病毒大流行並未阻擋中歐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腳步。
  •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眼前需要來解釋傳統文化。歐洲的學者就曾以研究上帝創世,而不是挑戰教堂來為科學辯解。最後一點,即便文化的確是問題之一,那文化差異又如何解釋?如果孔教阻礙科學,為什麼孔教在中國佔支配地位,而非諸多學說中的其中一種?
  • 【專家談】超越「文明衝突」: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共存
    這一極具特色的文明觀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背後的理念支撐。  「天下大同」超越「文明衝突」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的「和合」文化一脈相承。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十六字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無疑是對其最經典的註解。
  • 「實力與外交」-中國社會科學網
    最終,第二條線索成為艾奇遜外交政策的主導觀念,其核心目標是維護美國的價值觀,進而延續西方社會、經濟和政治傳統。[14]筆者認為,戰後美國對歐政策的核心,正是從經濟、軍事等方面對西歐的多維度扶植,幫助歐洲大陸國家實現區域聯合,將西德同時納入西方聯盟和北約組織。美國的海外影響力因此急劇膨脹,對蘇東陣營造成的壓力與日俱增。
  • 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一場為維護利益的「門戶開放」政策
    德國在歐洲迅速地崛起,並且向英國的殖民地位提出了嚴重的挑戰,英國和德國成為了帝國主義國家當中的主要的矛盾。以英德為代表的對立的集團逐漸地形成,鑑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日益增長,對立的雙方都竭盡全力的拉攏,不使其投入對立方的懷抱。動蕩不安的國際環境正好為美國提供了在歐洲列強之間上下其手、玩弄均勢外交的可能性。
  • 要文明對話,不要「文明冷戰」
    作為2019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之一,「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即將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再次向世界發出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包容發展的時代強音,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所謂「文明衝突論」的又一次努力。
  • 【士派學術】知識體系創新系列——中國外交的起源問題再討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外交起源春秋說與晚清說都贊同,「現代外交」的概念和範式來自西方。在這個問題上,二者沒有分歧。民國時期陸徵祥改組外交部,將仿日制建立的外務部轉為仿法制的外交部,這一「現代化等於西方化」的改革難免會強化「近代歐洲外交即外交的本質形態」的印象。
  •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與英國戰後外交政策
    一、帝國時代的英國傳統外交及其間湯因比的歷史研究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緣故,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這兩部多卷本巨著出版分戰前和戰後兩個時段。[2]在這短短不到10 年的時間內,英帝國先後經歷了存在、在戰爭中消耗和戰後解體三個階段。英國這瞬間大起大落的國運變遷不能不影響此間的英國意識形態及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及其結論。
  • 胡軍稱被何冰忽悠半輩子,曾是大學的上下鋪兄弟,他們互懟了32年
    一聽此話的胡軍也是淡定接招,立馬回懟何冰,說自己被對方忽悠了大半輩子了。胡軍又委屈又有點小抱怨的表情也是十分可愛了。後來,何冰也是逮住機會就要懟一懟老同學胡軍。在聽完胡軍爆笑的分析之後,何冰秒變「捧哏」,表面誇獎實則暗懟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