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從A到Z」

2021-01-15 央視網
中國外交「從A到Z」

原標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方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個承前啟後的外交新格局全面展開。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有哪些新特點?取得了哪些新成就?記者梳理了從A到Z的26個關鍵詞,帶你速讀中國外交。

  A(AIIB 亞投行)

  2016年1月16日,首個由中國倡議成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開業。亞投行有57個創始成員國,它的成立是對世界經濟金融治理體系和機制的有益補充。

  B(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一帶一路)

  習近平主席2013年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超過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合作意願。

  C(Climate Change 氣候變化)

  2015年12月,巴黎大會最終協商一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感謝中國在促進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全球合作中所表現出來的持續而強有力的領導力。

  D(Destiny 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來,習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雙邊和多邊重要外交場合多次強調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主張,成為新時期中國外交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在世界各地引起強烈共鳴。

  E(Economic Governance 經濟治理)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F(FTA 自由貿易區)

  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是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近幾年來,中國成功籤署並實施了中韓、中澳自貿協定,如期完成中國—東協自貿區升級談判並籤署升級《議定書》,並正在推進多個雙邊和多邊自貿區談判。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已經籤署並實施14個自貿協定,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自貿夥伴遍及亞洲、拉美、大洋洲、歐洲等地區。

  G(G20 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

  今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峰會將在杭州舉行。本次峰會的主題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

  H(Host 主場外交)

  從亞信上海峰會,到APEC北京會議,近年來中國的「主場外交」可謂成果豐碩,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今年的G20杭州峰會將為中國的主場外交再添新篇。

  I(Innovation 創新合作)

  創新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也是中國同很多國家開展合作的重要領域。今年4月,中國同瑞士一致決定建立中瑞創新戰略夥伴關係。這是中國首次同一國建立這一類型的夥伴關係,是中國外交史上又一創新。

  J(Justice &Interests 堅持正確義利觀)

  2013年,新中國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要堅持正確義利觀。義利兼顧、以義為先,正確義利觀承繼了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是新時期中國外交的一面旗幟。

  K(Korean Peninsula 半島局勢)

  中國是朝鮮半島近鄰和對半島穩定負有重要責任的國家,始終堅持半島無核化的大方向,始終反對半島生戰生亂,始終維護自身和地區國家的正當安全利益。這也體現了中國始終主張通過對話談判等政治和外交方式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的立場。

  L(Legitimate Rights 維護國家合法權益)

  外交是和平時期維護國家利益的「主戰場」,堅決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也是中國外交的神聖使命。近年來,在涉海問題上,中國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有力的鬥爭,展現了中國堅定不移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和意志。

  M(Major-Power Relationship 新型大國關係)

  2013年,在加州安納伯格莊園,中美兩國元首共同作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抉擇。2015年,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歷史性訪問,為中美關係發展拓展了思路,增強了動力,帶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邁上了新的臺階。

  N(Neighborhood Diplomacy 周邊外交)

  2013年10月,新中國首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習近平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強調應當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O(Opening up 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中國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繼續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

  P(Partnership 夥伴關係)

  秉持結伴而不結盟的原則,中國已同80多個國家、地區或區域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Q(Quota Reform 份額)

  2016年1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IMF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已正式生效。根據方案,約6%的份額向有活力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份額佔比從3.996%升至6.394%,中國正式成為IMF第三大股東。

  R(Rejuvenation 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作為,積極進取,全方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穩定有利的外部環境。

  S(Security Concept 安全觀)

  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亞信上海峰會的時候,全面闡述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同年,在出席海牙核安全峰會時,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理性、協調、並進的中國核安全觀。

  T(Ten Cooperation Plan 中非十大合作計劃)

  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南非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尼斯堡峰會時強調,為推進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建設,中方願在未來3年同非方重點實施「十大合作計劃」。這十大領域高度契合非洲大陸的發展需求,完全符合非洲人民的迫切願望,賦予了中非合作理念新內涵,是中國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的生動體現。

  U(Unprecedented 前所未有)

  當前,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保持高水平運行,兩國高層交往頻繁,雙方在涉及對方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在解決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協調行動,大項目合作積極有序向前推進。俄羅斯總統普京說,俄中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V(V-day 勝利日外交)

  2015年9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行。數十位外國政要雲集北京,與中國人民共同紀念了這一偉大日子。「勝利日外交」彰顯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

  W(World Order 國際秩序)

  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重要講話時表示,中國將始終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堅持走合作發展的道路。中國將繼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

  X(Xi-Style 習式外交)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格局演變和發展大勢,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以更為廣闊的視野、更富進取的姿態,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開啟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徵程。有外媒認為,一系列的外交行動顯示,「習式外交」已然成型。

  Y(Year 主題年)

  中美旅遊年、中俄媒體交流年、中德語言年、中印互辦旅遊年……中國同多個國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年人文交流活動,為增進中國同相關國家人民了解和友誼,夯實國與國關係的民意基礎發揮了重要作用。

  Z(Zero-sum Game 零和博弈?NO!)

  習近平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告訴人們,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強權獨霸不是人類和平之策。贏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類發展之路。今天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朝和平與發展目標邁進,更應該努力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記者:郝亞琳、伍嶽)

相關焦點

  • 侯中軍: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基本上,日本在北洋時期欲控制中國的意圖是相當明顯的,從承認民國到提出二十一條要求,都可體現出這種趨勢。而美國則從承認民國開始,一直試圖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努力,華盛頓會議則直接拆散了英日同盟,使得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中國外交所展現的深層理念的道義優先特質,讓其難以展現長袖善舞的一面。這是德性因素剛性主導中國外交的結果。中國外交試圖與國家疾速發展局面匹配,必須作別政治化僵局:不以國內政治,尤其是意識形態取向的內政決斷,直接延伸到外交領域,才足以理性確立外交思維,並真正開拓左右逢源的外交新局面。
  • 中國外交詞語3.0版
    「和平發展是目前我們最重要的指導思想,這個外交概念是目前在國外影響最大也是受到認同最多的詞彙。」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歸泳濤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說。  外交概念在中國外交史冊上留下各個時期的烙印。寓意深厚的原創外交詞彙更是近年來中國公共外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詞彙有的獨具「中國特色」,有的是「世界語言」,它們的傳播效果各異。
  • 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
    為了實現「兩個構建」的目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以「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夥伴關係網」為兩大抓手,五年多來,形成了國安委、亞投行、瀾湄合作等機制,在加強外交統籌、促進互聯互通和周邊外交示範等方面,協調並進。五是外交能力不斷增強,實現首腦外交、主場外交、經濟外交、多邊外交、公共外交的全面推進。
  • 華春瑩回應北約報告:中國從不搞「脅迫外交」或「恫嚇外交」,相反...
    鳳凰衛視記者:北約將發布一份報告,稱要認真思考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認為中國的價值觀與北約不同,並在嘗試「恫嚇」其他國家,中國的崛起對北約的安全構成挑戰。中方有何回應?華春瑩:你提到的報告還沒發布,我們希望在看到之後再做正式評論。我想就你剛才提到的幾個要素,先做一個初步回應。
  • 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那麼,如何理解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取向?根據中國古籍記載,中亞在歷史上屬於西域的一部分,中國與中亞在兩千年前就有著較深的歷史淵源。然而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從漢代的西域都護府到清代的外藩關係,古代時期中國與中亞關係起伏較大。當中亞的希瓦汗國被徵服後,沙皇俄國便成為中亞地區的主導力量。十月革命勝利後,突厥斯坦蘇維埃自治共和國(首都設立在塔什幹)取代了沙皇俄國時期的突厥斯坦總督區。
  • 陸徵祥檔案與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重估
    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檔案,1930年代初王芸生寫《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時曾經用過,但在今日存世的《外交檔案》中卻多半看不到。沒想到近年出土了一批相關檔案,筆者於無意中在線上搜尋到,於是能寫成《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一書,這種奇妙的機緣,今日回想起來,內心仍是悸動不已。
  • 明報:熊貓往哪走 中國外交的風向標
    明報:熊貓往哪走 中國外交的風向標   中新網3月4日電 就中國大熊貓抵達比利時,香港《明報》4日刊載《熊貓往哪走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哪三大特質
    ,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中國發展營造了和平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成就卓著的中國外交實踐,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致力於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彰顯理論先進在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
  • 閻學通:「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
    原標題:「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未來中國採取講道義的現實主義外交思想應是一個主流趨勢 人民論壇:近年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
  • 李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外交的變革與成就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產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外交理念領域取得的最為重大的創新性成果。自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外交發生深刻變革並取得偉大成就。這40年間,中國同世界體系與秩序的關係,經歷了由對立者、挑戰者、革命者到跟進者、參與者、貢獻者的重大變化;中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總體布局;中國率先把建立夥伴關係確定為國家間交往的指導原則,為國與國交往開闢了新路徑;中國創造性地提出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為不確定性增多的世界指明了新方向。
  • 【光明網專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不斷完善對外戰略的整體規劃和設計,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中國外交推向了大提升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代。不斷展開符合時代發展的外交理論創新外交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是外交工作開展的方向標。
  • 《公共外交概論》介紹
    本書是中國第一本有關公共外交的教科書。公共外交是近年來在西方國家逐漸興起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是國際關係學、傳播學、外交學和文化學跨學科發展的產物,它從歐美國家發端,逐漸蔓延到了世界各個國家。》學術編輯、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劉宏《公共外交季刊》學術編輯、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終身教授劉貞曄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院教授李晨陽雲南大學中國-東協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肖歡容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餘萬裡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 安倍著急完成地球儀外交 欲在拉美阻擊中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俯瞰地球儀外交」25日再次粉墨登場,此次的表演地是拉美5國。拉美以往在日本的外交格局中不算重點,安倍為何此刻急於「進行戰略補漏」?「資源外交」、「為入常拉選票」和「牽制中國」是外界普遍猜測的意圖。不過,聯想到剛離開拉美的中國領導人,「在拉美阻擊中國」更為一些日本媒體津津樂道。
  • 「實力與外交」-中國社會科學網
    大部分著作缺乏對艾奇遜外交思維的整體梳理,沒有認識到其外交理念對於美國外交進程的獨特貢獻,沒有將艾奇遜與歐洲問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論析,沒能從戰後美國對歐政策的構建過程中發掘出艾奇遜外交思想的核心,亦沒能充分地理解戰後美國對歐政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深層原因,更遮蔽了「杜魯門——艾奇遜外交政策」對後世歷屆美國政府相關決策的影響。因此,本文嘗試在上述研究盲點取得突破。
  • 新版中國外交白皮書即將出爐 專章記述海洋問題
    人民網北京7月2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2014年版《中國外交》白皮書即將正式出爐。據中國外交部提前披露的消息,最新版白皮書闡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中國對國際形勢的最新看法,首度概括總結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外交理論和實踐的積極創新,指出中國外交更具主動性和開創性,成果豐碩,實現成功開局。
  •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推動構建新型中國與世界關係
    習近平外交思想將堅持黨的領導、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對外工作管根本的一點。要理直氣壯地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堅持黨的領導,把做到「兩個維護」貫徹到對外工作各個方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當前,我們黨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們要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把「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貫穿到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全過程。
  • 均勢外交——俄羅斯的外交策略
    一、均勢外交均勢,即勢力均衡,包含兩種形態。從客觀上看,它是指國家間在資源條件的限定和利益關係的導引下,相互作用、相互牽制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穩定的狀態。從主觀看,它則表現為某個國家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原則,是一種追求穩定的藝術和策略。
  • 日媒稱安倍「地球儀外交」意在抗衡崛起的中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計劃2014年繼續積極推進首腦外交,將從9日開始訪問中東和非洲4國,並預定最早於1月下旬訪問印度等國。此後還計劃對歐洲和中南美等地進行訪問。《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9日對安倍的「地球儀外交」進行了分析,並指出,安倍首腦外交的特點是「訪問之前忽視的國家」。
  • 中國抗疫外交助力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中國有力統籌自身抗疫與抗疫外交,以元首外交推動國際合作,積極引領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  作者簡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課題組 姚琨、付宇、王磊、韓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