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哪三大特質

2020-11-22 中國軍網

理論先進 大道同行 天下擔當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三大特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中國發展營造了和平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成就卓著的中國外交實踐,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致力於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

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彰顯理論先進

在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我們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對外工作理念,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理念指引方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這是當代中國的歷史方位,也是新時期中國外交的基準坐標。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將中國外交實踐與中華文化傳統相結合,極大豐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內涵:提出中國夢並賦予其深刻的世界意義;豐富和發展和平發展戰略思想;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倡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弘揚正確義利觀;提出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觀,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及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的全球經濟治理觀等。

外交部長王毅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是一個系統的頂層設計,以堅持和平發展為戰略選擇,以尋求合作共贏為基本原則,以建設夥伴關係為主要路徑,以踐行正確義利觀為價值取向,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努力目標。

今年初,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被相繼寫入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成為全球治理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闢出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

以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為方向,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引領大道同行

在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引下,中國在堅持「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原則下廣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夥伴關係網絡。

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已同100個左右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不同形式夥伴關係,實現對大國、周邊和發展中國傢伙伴關係的全覆蓋,對外戰略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深化。

——構築總體穩定的大國關係框架。中美兩國元首海湖莊園成功會晤,推動中美關係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中俄戰略互信加深,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邁向更高水平;中歐共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中國同新興力量和發展中大國合作邁上新臺階。

——秉持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中國提出中國-東協「2+7合作框架」,與東協制定2016年至2020年合作行動計劃,啟動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並取得多項重要進展;維護中日韓合作企穩回升勢頭;增強與南亞國家合作;同中亞國家實現戰略夥伴關係全覆蓋。

——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實現同發展中國家整體合作機制全覆蓋。中國提出真實親誠對非工作方針和中非「十大合作計劃」,確立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新定位;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創立中拉論壇,共同打造中拉關係「五位一體」新格局;同阿拉伯國家構建「1+2+3」合作新格局,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中阿戰略合作關係取得長足發展;同太平洋建交島國建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夥伴關係。

南非總統祖馬說,「十大合作計劃」涵蓋與非洲發展有關的所有主要問題,在中國大力支持下,非洲大陸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和夥伴」。

以「民為本,兼濟天下」為氣質,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展現大國擔當

在王毅外長看來,近年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主動進取,積極作為」,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發揮中國作用。

——強化底線思維,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在南海等一系列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中國亮出底線、敢於鬥爭,捍衛了國家核心利益和正當權益。

——堅持外交為民,維護海外利益。中國成功組織9次海外公民撤離行動,處理100多起中國公民境外遭綁架或襲擊案件,受理各類領事保護救助案件近30萬起。

——在解決熱點問題、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展現大國擔當。積極踐行中國特色熱點問題解決之道,為推動伊朗核、敘利亞、南蘇丹、阿富汗、朝鮮半島等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作出重要貢獻。深入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同各國合力應對全球性挑戰,為推動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應對伊波拉疫情等發揮重要作用。

巴勒斯坦總統顧問沙阿斯說,中國提出推動解決巴以問題的「四點主張」是創新之舉,是促進巴以和平進程「真正的驅動器」。

聯合國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拉克魯瓦說:「中國對維和事業的貢獻值得大書特書。」

——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通過主辦北京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以及參加一系列重大多邊外交活動,中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貢獻中國智慧,讓中國理念逐步成為國際共識。

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總幹事穆勒說,中國在推動建設一個更好世界方面正在發揮「催化劑」和「方向引領」的重要作用。

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說,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就全球化問題闡釋的立場,「為我們帶來了陽光,……使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

——全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各國共享機遇、共謀發展提供重要機遇。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指導下,經各參與方努力,「一帶一路」已實現從理論設想到創新實踐的重大跨越,進入到全面展開階段,成為中國迄今向世界提供的最重要、最成功的公共產品。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說,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貸款和先進技術,而不將自己的利益強加於別國或進行貿易擴張,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這樣評價「一帶一路」倡議:「我們需要一種能夠使人們團結的倡議,一種使人們相信自由貿易能夠讓大家受益的倡議,一種使人們相信有可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到不落下任何一個人的倡議。」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走出一條不同於傳統大國的強國之路,為人類探索更好社會制度提供中國方案,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焦點

  • 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
    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 2018年01月02日 07: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凌勝利 字號 內容摘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的框架已基本成型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我們將從習近平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內容、中國在全球化方面的主張四個方面出發,深入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一主題。  一、習近平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時,第一次向世界傳遞了他對人類命運走向的一個基本判斷——「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 中國外交「從A到Z」
    中國外交「從A到Z」 原標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方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個承前啟後的外交新格局全面展開。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有哪些新特點?取得了哪些新成就?記者梳理了從A到Z的26個關鍵詞,帶你速讀中國外交。
  •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推動構建新型中國與世界關係
    ,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持和平發展,與各國人民同心協力,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 明報:熊貓往哪走 中國外交的風向標
    明報:熊貓往哪走 中國外交的風向標   中新網3月4日電 就中國大熊貓抵達比利時,香港《明報》4日刊載《熊貓往哪走
  • 新版中國外交白皮書即將出爐 專章記述海洋問題
    人民網北京7月2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2014年版《中國外交》白皮書即將正式出爐。據中國外交部提前披露的消息,最新版白皮書闡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中國對國際形勢的最新看法,首度概括總結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外交理論和實踐的積極創新,指出中國外交更具主動性和開創性,成果豐碩,實現成功開局。
  • 【光明網專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不斷完善對外戰略的整體規劃和設計,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中國外交推向了大提升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代。不斷展開符合時代發展的外交理論創新外交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是外交工作開展的方向標。
  • 外交部:捍衛國家利益和尊嚴,中國外交沒有軟骨,更沒有媚骨!
    樂玉成強調,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歷史性大考中,外交戰線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抗疫外交。駐外使節和使領館工作人員等外交「逆行者」不畏風險,迎難而上,努力把黨和國家的關懷傳遞給每一位海外公民,為廣大海外同胞送去了暖心、安心和信心。
  • 庚欣:「中國概念」可幫中東克服「大國疲勞症」
    中東地區患有「大國疲勞症」是不爭的事實,百多年來各大國介入中東,也大都有「得不償失」之感,甚至也可稱為「中東疲勞症」。這種相互「疲勞」在美國近來與中東的互動中表現的尤其明顯。產生這種現象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中東的問題太複雜,二是一些大國在中東的策略不符合實際。
  • 防疫與博弈:清末鼠疫背後的大國外交
    防疫與博弈:清末鼠疫背後的大國外交文 | 程龍(《讀書》2020年7期新刊)理查·斯特朗(Richard P. Strong,1872-1948)在接到美國政府的訓令後,緊急啟程,由馬尼拉趕往上海。細菌實驗室裡的關鍵設備也已拆卸包裝,隨他同船運往中國。
  • 李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外交的變革與成就
    截至2018年8月,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籤署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中國與沿線國家已建設8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與沿線11個國家和地區籤署並實施了自由貿易協定。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外交布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交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從外交思維的演進觀察,它顯現出承認強權政治前提條件下,基於弱者的道義取向,以及崛起狀態下,自認大國基點上的強者道義邏輯。這兩者是基於同一邏輯的翻轉。中國外交所展現的深層理念的道義優先特質,讓其難以展現長袖善舞的一面。這是德性因素剛性主導中國外交的結果。
  • 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同樣,中國無疑也是一個主要的地緣戰略棋手。中國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地區大國。它可能有更大的抱負,因為在歷史上是一個主要強國,把自己的國家視為全球的中心。中國的各種選擇已經開始影響亞洲的地緣政治力量分布,而它的經濟發展勢頭必將使它有更強的物質實力和更大的雄心。」
  • 天佑美國——《美國大外交》讀書筆記
    畢業於普林斯頓的凱南任職過美國駐南斯拉夫和蘇聯大使,在《外交事務》上以「X」署名提出了貫穿冷戰的遏制戰略,職業生涯最後階段返回普林斯頓。一流的外交家也是歷史復盤高手,凱南系統性批判和反思百年以來美國的外交政策,理論清晰框架穩定,有助於理解今日中美衝突。大國均衡凱南的歷史分析隱含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礎邏輯:大國均衡。
  • 侯中軍: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內學界針對一戰所進行的研究基本上已經涉及了這些節點,但主要是以政爭切入外交,在外交史自有脈絡中的一戰研究相對薄弱。外交是內政的延續,所有的外交都有其相對應的國內政治背景,但這種背景是一種合力的作用還是競爭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政爭是否當然對外交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仍然需要具體的案例分析。 一戰前後的中國外交,與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息息相關。
  • 閻學通:「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
    中國的外交呈現出哪些新的變化和特徵?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中國外交的變化是一個整體性的轉變,它涉及戰略目標、基本方針、總體布局、工作思想、實施方案等領域。習近平外交思維中有很多古代的思想,我將之總結為「道義現實主義」。中國以往韜光養晦的策略反映的是弱國外交,中國變大變強之後,採取道義現實主義的理論和政策應是一個主流趨勢。從宏觀上來說,允許中小國家搭中國的便車,展現了大國對自己實力的自信和君子與人方便的大度風範。
  • 國際觀察:日本戰後70年外交戰略理念如何演變
    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 題:戰後日本外交戰略理念及對外關係軌跡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呂耀東在《日本學刊》2015年第5期發表《戰後日本外交理念及對外關係軌跡》。  呂耀東認為,日本戰後70年的外交戰略理念經歷了「經濟中心主義」、「正常國家論」和大國化政治訴求等演進歷程。
  • 《大國外交》第五集《東方風來》解說詞
    《大國外交》第五集《東方風來》解說詞 原標題:
  • 華春瑩回應北約報告:中國從不搞「脅迫外交」或「恫嚇外交」,相反...
    鳳凰衛視記者:北約將發布一份報告,稱要認真思考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認為中國的價值觀與北約不同,並在嘗試「恫嚇」其他國家,中國的崛起對北約的安全構成挑戰。中方有何回應?華春瑩:你提到的報告還沒發布,我們希望在看到之後再做正式評論。我想就你剛才提到的幾個要素,先做一個初步回應。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3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為使哲學社會科學真正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探索努力。本版今天特刊發3篇文章,圍繞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