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外交》是喬治.凱南在芝加哥大學的演講合集。畢業於普林斯頓的凱南任職過美國駐南斯拉夫和蘇聯大使,在《外交事務》上以「X」署名提出了貫穿冷戰的遏制戰略,職業生涯最後階段返回普林斯頓。一流的外交家也是歷史復盤高手,凱南系統性批判和反思百年以來美國的外交政策,理論清晰框架穩定,有助於理解今日中美衝突。
大國均衡
凱南的歷史分析隱含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礎邏輯:大國均衡。這種典型的盎格魯薩克森式的邏輯植根於美國法制道德準則,源於美國國父們的建國理念。面對英軍的刺刀火炮,美國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們在同一個原則下擱置爭議最終取得獨立,構建同一框架維護各方利益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目標。
坦白地講,凱南所謂各方利益還是為了美國利益。美國身處北美大陸,地理上遠離歐亞諸國,所以諸國的大國均衡維護各方利益是最大化美國的利益。換言之,美國不允許任何一個戰略性區域存在單一壓倒性勢力。
這一邏輯最早實踐於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彼時大清末年風雨飄搖,英國早已滲透至中國內陸仍然以商貿為主,沙俄和德國搶佔中國東北和山東以交通網絡宣誓實質性主權侵略。晚到一步的美國向各個列強提出了精妙的「門戶開放」政策,每個國家應當向所有國家開放其佔領區域鼓勵通商貿易。這個正確的廢話得到了各國語焉不詳的贊同,為總統麥金萊贏得了空前的國內支持。
二十世紀初爆發了日俄戰爭,日本完全勝利沙俄節節敗退,為了制衡日本在東亞的壓倒性優勢,美國極力促成了日俄達成樸茨茅斯條約,日本軍國主義耿耿於懷。
大洋另一端的歐洲經歷了拿破崙戰敗和普法戰爭,普魯士統一奧匈帝國逐漸成為歐洲的單極力量。解釋一戰導火索和背景的資料汗牛充棟,美國聯合英法制衡德國的戰略意圖非常清晰。秉承美國建國理念,美國又在戰後主導了國際聯盟,近現代史上第一個多邊機制。
戰爭激發復仇而非和平,竊取魏瑪共和國果實的希特勒點燃清洗種族的火焰。在凱南看來,如果當時三大極權政府德國、蘇聯和日本聯手徵服世界,二戰的延續時間要長得多。希特勒趕走了英法調頭侵略蘇聯,無限潛艇戰和珍珠港空襲把美國拖進了二戰,在歐洲聯合英法制衡德國,在亞洲聯合中蘇制衡日本,大國均衡戰略再次浮出水面。老大老二衝突倒黴的都是老三,一戰之後的國聯協議犧牲中國利益爆發五四運動;二戰之後的雅爾達會議犧牲中國利益割讓蒙古爆發國共內戰,中美關係令人感慨。
二戰之後的兩極是美蘇,遏制蘇聯的全球擴張成為大國均衡邏輯的核心政策。
批判&反思
確認美國外交政策合理性的同時,凱南系統性地反思了不足之處。
尊重差異。凱南承認不同國家之間的巨大差異,尤其是民族國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多變框架能夠解決的問題。凱南的名言,政體主要由實踐的烈火鍛造而成,而非源自空洞的理論,它們是對民族性格和國家現實的反映。從這一點出發,本書後半部分處處批判,比如,近代以來美國一直以中國的保護人自居,希望中國複製美國的民主制度,但是東方式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比如美國高估了胡志明的共產主義理性,越南骨子裡是一個民族主義國家,並不是蘇聯的傀儡。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只是胡志明擺脫殖民統治爭取獨立的說辭,美國錯誤評估了形勢陷入越戰幾十年難以自拔。
凱南再次明確,雖然外部形勢會作用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但是決定其命運的是內因,美國人絕不能越俎代庖,妄圖用美國式的法制道德準則改造世界。韓戰、越戰以及現代史上幹涉中東的布希主義均已失敗而告終,所以美國在阿富汗派駐地面部隊方面小心翼翼也是考量之一。
一致預期。凱南認為從一戰到冷戰存在一種「唯軍事論」的誤導。該論調始於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的名句「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只有完全勝利才能贏得結果,類似於邱吉爾所言「沒有勝利便沒有生存」。一戰是第一次性全面戰爭,凡爾登絞肉機殘酷無比,《西線無戰事》中倖存的德軍士兵已然精神崩潰,凱南認為這樣的全面勝利有何意義。復仇的烈火在二十年後被希特勒重新點燃,二戰的規模和時間約遠遠超過一戰。進入冷戰之後,美國人認為世界大戰將再次爆發而惶惶不可終日,蘇聯人掌握核武器的事實將這種恐懼推升到極致。當核武器出現的時候,全面戰爭已經結束,因為哪一方都無法承受投放核武器的代價,和平不期而至。路人皆知的一致預期往往不能兌現。
凱南進一步指出,普羅大眾就是烏合之眾,他們經常被英雄誤導,沸騰的情緒而不是冷靜的頭腦指導行為。通常而言,大眾的觀點沒有任何意義,只有被利用的價值。民主是一個身體像房間一樣大而頭腦像針尖一樣小的怪物,他沒有頭腦且反應遲鈍,反應過來卻又行為過激。
美蘇&美中
凱南一生中最精彩的一頁是提出了針對蘇聯的遏制戰略。學術功力和大使經歷幫助凱南深刻和準確地判斷蘇聯問題,通過非軍事手段取得了冷戰的最後勝利。蘇聯倒臺之後,一位記者曾經採訪凱南關於美國如何推翻蘇聯,凱南以一則俄羅斯寓言回應:牛一直在勞作,蒼蠅一直在牛鼻子上站著,天黑後回村,蒼蠅興奮地告訴大家:我們勞動了一整天!冷戰也是這樣,美國確實做了這做了那,但贏得冷戰的不是這些,而是向另一個世界展現了自由世界的樣子。
凱南認為:1)蘇聯共產黨是一個封閉的極權系統,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兩者無法兼容。外部的資本主義世界不但腐朽而且時時處處覬覦社會主義蘇聯,誇大外部威脅鞏固內部統治是一個巧妙的治國選擇。隨著體系的擴張,越來越少的人能夠接觸到核心層,代際傳承的難度越來越大。2)從歷史來看,俄羅斯族長期處於和外族的鬥爭之中,無論是蒙古族還是瑞典人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沒有征服俄羅斯。經驗給與俄羅斯人靈活性和長期耐心,遇強則弱,迂迴戰術等等。3)經濟問題是蘇聯最大的軟肋,尤其經歷了二戰之後,生活的困頓超出了人民對信仰的忍耐力。俄羅斯的歷史上只有商人這個略顯鄙視的名詞而不是美國式的企業家稱呼,所以市場經濟沒有推手。
基於上述要點,凱南的遏制戰略首先要求美國發展好自身經濟,證偽蘇聯宣傳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言論,這是一切的重中之重;其次,在每一個外交節點上給與蘇聯壓力,展現決勝的信心和勇氣,在關鍵底線上留給蘇聯人一定空間。這是美國式的靈活性和長期耐心,剩下的就是等待蘇聯巨獸的自我衰竭。
雖然有人類比美蘇冷戰,但是基於凱南的思考看今日中美衝突卻有著天壤之別。科斯在《變革中國》中同樣復盤了中國建國之後的政治經濟演變路徑,接納市場經濟退出行政幹預是主線。無論是解決溫飽的小崗村承包製還是解決知青就業的城市七人制私營企業,實用主義解決現實問題貫穿社會發展。雖然尚有改進之處,無人能夠忽視中國龐大的市場經濟體量和對應的企業家群體,他們正是中國經濟位及全球第二的主要推手。
開放的中國取得的成績引起了美國大國均衡邏輯的再次反應,這是美國利益所在的客觀事實。美蘇遏制戰略的核心是美國做好自己證偽衰退邏輯,所以即使未來幾十年中美衝突不斷,中國做好自己證偽衰退邏輯便可,中國進一步的發展和開放不可阻擋,中美成為世界新兩極的趨勢不可阻擋,任何過度樂觀和悲觀都無法改變這些。
正如加迪斯在《冷戰》一書中寫道:近眺不遠的過去所看到的,註定與從遙遠未來的遠觀不同。在當下看似重大的事件,可能會變得微不足道並且不可思議,就像南極洲的遊客或許會關注漂流的冰川上一群難以分辨的企鵝之間發生的爭吵一樣。但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潮流有著某種意義,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塑造著即將發生的事情。
天佑美國!天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