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恩霆
9月15日,在川普見證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與阿聯外長阿卜杜拉和巴林外交大臣扎耶尼正式籤署關係正常化協議。他宣稱這是「新中東的開始」,還有五六個阿拉伯國家也準備與以色列建交。大選前的這波操作,被認為是川普提振選情之舉。同一天,皮尤研究中心發布報告,對13個美國盟國民眾的調查顯示,因應對疫情不力,美國的國際信譽進一步下降,其中一些國家的對美好感度已降至歷史最低點。恐怕疫情只是原因之一,拜登已表示,如果勝選上臺,將全面糾正過去4年走偏的美國外交。
9月15日,在白宮南草坪,川普見證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左二)與阿聯外長阿卜杜拉(右一)、巴林外交大臣扎耶尼(左一)正式籤署關係正常化協議。
【下了三年的棋局】
9月15日,在白宮南草坪,川普見證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與阿聯外長阿卜杜拉、巴林外交大臣扎耶尼正式籤署關係正常化協議,名曰「亞伯拉罕和平協定」。川普宣稱,這是「歷史性時刻」「新中東的開始」。
在這之前,只有埃及和約旦兩個中東阿拉伯國家,先後於1979年和1994年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
白宮籤字當天,來自巴勒斯坦加薩走廊哈馬斯的火箭彈飛向了以色列南部地區。這是一種宣誓,巴勒斯坦強烈譴責阿聯、巴林與以色列建交的行為,以及川普政府在巴以問題上明目張胆拉偏架的行徑。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中東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態度已經發生實質性轉變,中東地緣政治格局也已發生巨變,這些變化幾乎就是在過去三年多裡不斷累積和發生的。
川普和弗裡德曼
2016年12月15日,川普宣布提名其競選顧問、律師弗裡德曼出任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這一提名在2017年3月23日在美國國會參議院以52票支持、46票反對的結果獲得批准。
弗裡德曼是一名猶太人,以強硬著稱,他支持以色列的定居點計劃,支持以色列兼併約旦河西岸被佔領土,支持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關於他的任命充滿爭議,也預示著川普在巴以問題乃至中東問題上的政策走向。
2017年1月20日上臺後,川普打破以往美國新任總統將加拿大或墨西哥作為首訪目的地的慣例,轉而將中東作為首訪地,於當年5月下旬出訪沙特、以色列,隨後才前往歐洲出席北約峰會和G7峰會。
庫什納和沙特王儲小薩勒曼
從那時起,川普便定下「重返中東」的基調,這一地區重新成為美國外交的重要發力點,川普的女婿、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成為落實川普中東政策的具體操盤手,自2017年6月21日首次單獨訪問中東、會晤巴以領導人以來,他頻繁穿梭於沙特、以色列等中東協友之間穿針引線。
難怪曾宣布競選美國總統的知名說唱歌手「侃爺」9月15日發「推特」稱,庫什納「為中東和平做的比過去30年中任何人做的都多」。川普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後,將駐以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庫什納夫婦親往為內塔尼亞胡站臺。
他同樣與掌握實權的沙特王儲小薩勒曼建立了親密關係,沙特默認是川普政府「新中東和平計劃」——「世紀協議」得以出臺的前提,也是近期川普撮合阿聯、巴林甚至更多中東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的必要條件。
川普過去三年多力挺以色列的種種破例之舉,放到今天來看,一個重要出發點就是在爭取和鞏固國內親以色列的基督教福音派選民,這一群體約佔美國選民人數的四分之一。2016年大選中,約八成福音派白人選民把票投給了川普,這些人對川普連任至關重要。
【變不可能為可能】
過去26年來,始終再沒有中東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川普只用了三年多就辦到了,庫什納甚至川普本人的撮合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川普短時間內在中東塑造了一個共同的敵人——伊朗。
2017年5月,決定首次出訪去沙特和以色列的同時,川普也做了另一個決定,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對伊朗經濟、金融、能源等關鍵領域重啟甚至加碼制裁,史無前例地將伊朗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制裁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外長扎裡夫等高官。
通過妖魔化伊朗,製造緊張局勢,中東地區固有的教派矛盾進一步激化,陣營之間愈發涇渭分明。海灣阿拉伯國家卡達,就因與伊朗走近而遭到沙特等多國斷交和封鎖,而此舉就是在川普首訪沙特期間雙方暗中敲定的。
在巴以問題和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上,川普打破了美國數十年來的一貫立場,但這只是川普「大尺度」外交的一瞥。
9月4日,在美國斡旋下,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前左)和科索沃地區領導人(前右)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籤署協議。
9月4日,在美國斡旋下,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和科索沃地區領導人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籤署協議,雙方同意實現經濟關係正常化,暫停一年採取政治敵對行動。
過去20年來,科索沃問題一直困擾著塞爾維亞,其與歐盟的關係也備受影響,後者一直從中扮演主要調停人角色,但這回川普硬是從歐盟手中搶了戲。川普宣稱這是一個「重大突破」和「歷史性時刻」,在大選前夕給自己的外交成績單再添一筆。
9月9日,川普宣布美國將再從伊拉克、阿富汗撤軍。雖然從伊拉克撤軍尚無明確時間表,但從阿富汗撤軍幾乎已板上釘釘,而這又緣於川普政府與阿富汗塔利班歷史性地籤署和平協議。
今年2月,經過十多輪談判,美國與阿富汗塔利班達成協議,據此美軍將分階段撤離,至明年春季外國駐軍全部撤出阿富汗。這份協議曾在去年9月就接近達成,但遭到美國外交和軍方高官的一致反對,認為美國匆忙撤軍,卻沒有給塔利班足夠限制。
今年2月底,美國和阿富汗塔利班的代表在卡達籤署和平協議。
川普看重的是撤軍,將美國大兵帶回家、「讓美國從無盡的戰爭中解脫」是他四年前的競選承諾,如今又可以藉此提振選情。川普前不久因被爆貶低美國陣亡士兵的言論而招致批評,他與軍方的關係也齟齬不斷,軍人這一四年前的鐵板票倉,如今已開始轉向支持拜登。
此外,川普任內美朝關係的變化也曾一時風頭無二。他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三次會晤,是美國首位與朝鮮領導人會晤的在任總統,也是美國首位踏上朝鮮土地的在任總統。儘管當前美朝關係、無核化談判陷入僵局,但川普不按常理出牌的外交套路,確實在短時間內創造了不少「突破」。
今年聯合國大會已於9月15日開幕,適逢二戰結束和聯合國成立75周年,由於新冠疫情,本屆聯大首次在線舉行。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7月透露,川普計劃親自出席,成為唯一一位現場發表講話的領導人。但白宮17日證實,川普22日將通過視頻發表講話。
川普出席聯大一般性辯論(資料片)
【國際形象碎一地】
聯合國是全球最大的多邊組織,過去三年來每屆聯大一般性辯論都能看到川普的身影,但他卻在外交上高舉「美國優先」大旗,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霸凌行徑,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被嚴重擾亂甚至顛覆。
「退群」是川普政府外交的一大標籤,他上臺之初就宣布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在國內大力推動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行業,以期增加藍領工人就業崗位,兌現四年前的競選承諾,鞏固尋求連任時的選民基本盤。
《巴黎協定》是繼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後,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裡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形成了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格局。美國的退出,嚴重削弱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
2015年12月達成的《巴黎協定》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一個裡程碑。
而且,《巴黎協定》只是川普政府退出的十多個國際條約和國際組織中的一個。他上臺後,美國陸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全球移民協議》、伊核協議、《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中的《關於強制解決爭端的任擇議定書》、《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
此外,川普還威脅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由於美國阻撓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新法官遴選,作為全球貿易「最高法院」的該機構去年底因缺員正式停擺,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也因此部分癱瘓。8月31日,世貿組織總幹事阿澤維多正式離任,提前一年結束任期,但至今新總幹事遴選仍未完成。
川普無視多邊主義,招致英法德等歐洲盟友的不滿,並讓美國陷入外交尷尬。8月,川普政府先是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延長將於10月18日到期的對伊朗武器禁運措施,又尋求啟動對伊朗「快速恢復制裁」機制,但均因英法德等歐洲盟友的堅決反對而未果。
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後,美國不顧人道主義,仍不放鬆對伊朗制裁。川普政府自身應對疫情不力,卻不斷「甩鍋」他國和世衛組織。皮尤研究中心8月27日公布的調查顯示,在14個發達國家中,美國公民對本國政府應對疫情的認同度排名墊底。
9月15日,皮尤研究中心再度發布研究報告,對法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13個美國盟國民眾的調查顯示,因應對疫情不力,美國的國際聲譽進一步下降,一些國家已降至歷史最低點。
拜登
8月的美國民主黨大會上,拜登長達80頁的政綱的主旨就是全面推翻川普的外交政策,他指責「美國優先」令美國空前孤立,「川普掏空了外交資源,損毀了國際承諾,削弱了同盟關係,玷汙了國際信譽」。
拜登表示,如果勝選執政,將使美國重回多邊主義,令貿易戰偃旗息鼓,回歸伊核協議等多邊條約和國際組織,恢復美國的「領導地位」。他說,如果再讓川普幹四年,對美國影響力的破壞將難以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