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月3日川普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拉特羅布參加競選集會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新媒體專電 日本《每日新聞》11月18日發表了題為《總統大選後的美國與世界》的文章,文章認為,美國大概率不會回到「川普之前」的美國了。川普或許加速了美國的衰落,但拜登帶來的可能也只是減慢衰退的速度這種程度上的區別罷了。全文摘編如下:
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已經確定贏得此次美國總統選舉,並將於明年1月實現政權更迭。與共和黨候選人、現任總統川普的激戰,凸顯當前美國社會的「撕裂」。巨大鴻溝如何彌合?大選結果又將對美國今後外交和安全政策帶來什麼影響?本文將為您帶來熟悉美國社會和國際政治的兩位學者的觀點。
消弭分歧的辦法有限
慶應大學教授渡邊靖:川普仍然具有影響力
此次美國總統大選是28年來在任總統首次謀求連任失敗,這意味著美國民眾作出了一個重要決斷。川普雖說是失敗,但得票率從2016年的45.9%增至47.3%(截至17日數據)。雖然在此前民調中處於劣勢,但投票開始後一度難分勝負,可以說川普也的確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支持川普的階層未來可能會繼續對美國的社會、政治、外交施加一定的影響力。
在11月7日的勝選演說中,拜登向國民喊話稱「我們要團結不要分裂」,這種試圖團結思想並不極端的「中間派」的理想主義思維也存在風險。過去30年,一直以來主宰美國的走中間路線的精英階層,引發了民眾越來越強的不信任感,結果就是極端思想開始贏得市場,民主黨更向左、共和黨更向右。
實際上,消弭分歧的辦法的確有限。首先要做的是結束川普式的煽動分裂的操作。川普當選後,完全沒有意識到作為總統應當為全體國民的利益服務,其執政的全部目的就在於穩固自己的支持基礎,動輒給反對勢力扣上「騙子」之名,煽動對立。而拜登表現出來的和解姿態至少有助於扭轉社會風氣。
第二步,通過在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就業等現實問題上取得成績提高凝聚力。
第三步,在不涉及意識形態的領域推行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政策。因為一旦關乎意識形態,將會有很大一部分議題無法達成妥協。
但在川普的支持者中,對於「民主黨的民主」存在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比方說他們傾向於認為「歐巴馬醫改」就是通過收稅讓少數族裔獲利。可以說他們與拜登的支持者擁有迥異的社會觀,雙方之間毫無交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社交媒體獲取信息,人們被屏蔽在自己關注的信息之外,人與人之間變得愈發難以溝通。在這種應當稱之為政治部落主義的現狀下,對話已經變得非常艱難。
中等收入階層的解體與經濟結構變化、白人比例下降等人種構成上的變化相關聯,即便換了一個總統,情況也不會戲劇性地得到改善。持極端立場的勢力崛起是所有存在大量移民和難民的發達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我們將密切關注美國會以什麼方式復原。
11月20日,在美國洛杉磯,民眾在一家大賣場外排隊等候購物。
很難回到「川普之前」
北海道大學教授吉田徹:向內轉的趨勢不會變
二戰後,美國確立了其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壓倒性的優勢。但越戰以後,美國國力日衰。冷戰結束後,美國人開始思考是否還需要為國際協調付出成本?川普的本國優先不過是挑明「美國對於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既無能力也無意願」。美國民眾的關注點日益聚焦國內事務也是川普政府之所以上臺的結構性背景因素。
川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退出巴黎協定、退出世衛組織,給國際協調體制猛踩剎車。因為在川普看來,與一國單獨交涉有助於美國佔據有利態勢。至少在這一點上,川普外交是一種合理的戰略。
川普外交導致多個同盟關係產生龜裂,惡化了國際協調體制,大大加劇了不確定性。歐洲國家開始探索在對外防禦問題上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歐盟也在謀求提高自身的自律性。另一方面,俄羅斯和土耳其等國利用美國霸權衰落導致的國際秩序動搖,謀求提升本國的地區影響力。本國優先已經引發了惡性循環。
美國輿論並不一定希望美國重新找回當年在國際社會中的那種存在感。新冠肺炎疫情、種族對立、經濟不平等這些國內問題才是拜登政府的優先事項。所以,美國大概率不會回到「川普之前」的美國了。川普或許加速了美國的衰落,但拜登帶來的可能也只是減慢衰退的速度這種程度上的區別罷了。
這是2020年7月27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拜登的資料照片。
來源:新華社(記者 孫鵬、劉傑、高山、斯科特·艾普爾懷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