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著急完成地球儀外交 欲在拉美阻擊中國

2020-12-05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俯瞰地球儀外交」25日再次粉墨登場,此次的表演地是拉美5國。拉美以往在日本的外交格局中不算重點,安倍為何此刻急於「進行戰略補漏」?「資源外交」、「為入常拉選票」和「牽制中國」是外界普遍猜測的意圖。不過,聯想到剛離開拉美的中國領導人,「在拉美阻擊中國」更為一些日本媒體津津樂道。

「習近平南美之行剛剛結束,安倍就開始加大日本影響力。」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報導說,日本首相安倍7月25日至8月4日將依次訪問墨西哥、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哥倫比亞、智利、巴西等拉丁美洲5國。此訪是繼小泉純一郎2004年之後時隔10年日本首相再次到訪拉美。日本《每日新聞》24日報導稱,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資源大陸」。日本有68家貿易公司和經濟團體將隨同安倍出行。

「中俄在美國後院的拉丁美洲,不是放火。俄國是送炭,中國是澆花,日本安倍也要到美國後院,又是為啥?」臺灣《聯合報》質疑安倍此行目的。文章說,中俄日競訪「拉丁」舞曲不同調。中國要突破美國在亞洲給其製造的「對立」,俄國要防止被美國主導的西方「孤立」。目前日本國內,對內閣解禁集體自衛權的不滿聲增強,其官邸前的示威群眾舉著「安倍當誅」的牌子,備感難受的安倍到美國後院是避難,還是透氣?

韓國《首爾新聞》24日說,安倍此訪試圖「一石三鳥」,即「資源外交」、「謀求入常」和「牽制中國」。日本媒體稱,巴西或許是安倍此訪最重要的國家。安倍8月1日與羅塞夫會談時,商議聯合提交擴大常任理事國議席的方案。千里達及托巴哥也是重要一站。安倍將出席首次日本和加勒比共同體峰會。為加勒比國家提供實在有力的援助支持,有助於日本的安理會常任席位競選。此外,牽制中國在加勒比地區的戰略利益,也是目的之一。

日本《外交學者》稱,安倍選擇的訪問時機很重要,因為習近平剛結束對南美訪問,巴西正是習的重要一站。巴西計劃擴大鐵路網,而日本和中國鐵路企業都希望積極尋求新市場。日本將支持巴西發展鐵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礎設施,還將在會晤期間介紹日本整體拉美政策。日本《每日新聞》分析說,由於中國近年從智利進口的銅激增,安倍也將在智利出席日本公司全資的銅礦開發儀式,強化日本主導的對銅礦的開發。

日本《產經新聞》稱,安倍此次出訪拉美等國是沿著外祖父的足跡「與中國對抗」。安倍訪問智利的日期是7月30日,1959年的這一天,這裡迎來首次訪問拉丁美洲的安倍外祖父岸信介,日本戰後首任首相。韓國《中央日報》24日報導稱,安倍正緊跟其外祖父的足跡。本月1日安倍強推集體自衛權,其做法與岸信介在1960年單方面處理美日新安全條約如出一轍。日本新聞網稱,在這場「阻擊中國」之旅中,日本輿論關注的一大焦點是,安倍能否和習近平在巴西獲得同樣的禮遇:羅塞夫在總統府為習近平舉行隆重歡迎儀式,鳴禮炮21響,並安排騎兵隊接受習近平的檢閱。

這次訪問後,安倍就完成了在第二次執政後對世界5大洲的全部訪問。韓國《亞洲經濟》24日稱,安倍訪問拉美期間很有可能重申「反對改變現狀」等說辭,在凸顯中國威脅論的同時,為行使集體自衛權塗脂抹粉。日本關西地區一名外交問題學者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安倍政府一直以來的意識是:中國借其經濟實力在全球搶佔資源和擴大影響力,日本要是再不對抗就要被邊緣化。不過,他認為,安倍訪問中南美國家最大的目的還是為了確保資源和商機。在國際政治上拉丁美洲的力量並不突出,安倍政府沒有計劃向他們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也不會強化軍事合作。

中國社科院日本問題專家吳懷中24日對《環球時報》說,為了對抗中國,日本現在有點不擇手段,但它的主觀願望超過了實力水平和可用資源。

【環球時報駐日、韓、德國、英國記者 藍雅歌 王剛 青木 孫微 環球時報記者 王亞斌 甄翔 伊文】

閱讀更多請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日媒稱安倍「地球儀外交」意在抗衡崛起的中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計劃2014年繼續積極推進首腦外交,將從9日開始訪問中東和非洲4國,並預定最早於1月下旬訪問印度等國。此後還計劃對歐洲和中南美等地進行訪問。《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9日對安倍的「地球儀外交」進行了分析,並指出,安倍首腦外交的特點是「訪問之前忽視的國家」。
  • 寄望於發達國家 日本「俯瞰地球儀外交」捨本逐末
    分析人士指出,這標誌著安倍的「俯瞰地球儀外交」進入一個全新時期,未來安倍政府是否會通過「打經濟牌」方式開展外交活動,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  行程密集  安倍此次會見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勒曼正式開啟了其繁忙的春季外交日程。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安倍今年春季的外交日程安排十分密集。
  • 安倍莫迪秘密搞日印核協議 打的什麼算盤?
    2015年12月安倍對印度進行訪問時,雙方就籤署民用核能協議達成了共識,但因法律和技術細節問題沒有正式籤署。若民用核協議在此次莫迪訪日期間得以籤署,這將是日本首次與《核不擴散條約》非締約國籤署該協議。安倍「密約外交」欲突破核界限印度《經濟時報》說,兩國政府都期待能夠籤署協議,但作為一個曾經被原子彈轟炸過、深受福島核電站洩露其害的國家,日本國內對籤署該協議的反對聲不小。但安倍以「交涉中」為擋箭牌,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由,不明確公開內容、不直面接受國會在野黨質詢,就計劃強行籤署該協議並得到國會批准。
  • 龐中鵬:「頁巖氣」給日本外交帶來什麼?
    「積極開展能源外交」,這是安倍內閣解決日本能源危機的不二選擇。安倍內閣今年以來是四處出訪,其中出訪的要義之一就是尋求拓展石油天然氣進口渠道,安倍已經兩次出訪中東(接下來在10月底還要第三次出訪中東),出訪俄羅斯、東南亞各國與蒙古,拉攏與中亞國家的關係,明年年初還要出訪能源資源豐富的非洲大陸,所有這一切的訪問,關鍵詞當然不外乎是「能源」。
  • 一款神奇的地球儀,北鬥AI智能交互地球儀,孩子一邊玩一邊學
    全AI智能語音系統,可以陪孩子暢聊天文地理,激發孩子好奇心、求知慾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地球儀的。有個故事叫做「坐井觀天」,處於井底的青蛙,它只能看到從井口漏進來那一小片圓天。而我們的地球儀可以把世界帶到你家裡。過去的地球儀太簡陋了,只能看個地形和名稱,更加說不上互動性。這款地球儀就不一樣,除了了解世界各國版圖,還能能跟孩子親密互動,幾乎能解答孩子們的所有疑問。
  • 中國造地球儀因「領土問題」在菲律賓被下架
    最近,菲律賓又要求該國最大的連鎖書店緊急下架中國造的學生用地球儀,而且不排除到學校收回這批「問題產品」。菲方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地球儀將南海大部分劃為中國領土」。據《菲律賓星報》2月15日報導,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勞爾•赫爾南德斯(Raul Hernandez)在一次聲明中稱,菲律賓外交部要求該國最大的連鎖書店下架中國造地球儀,而這家書店也回應稱將在20日前全面下架中國造地球儀。
  • 日本政治和外交中的「偏」和「恥」:從神戶制鋼醜聞說起
    以日本的侵略擴張史為例,它在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之前通過所謂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對中國的人口、資源、物產等各方面進行了事無巨細的調查,留下的檔案浩如煙海,但卻未能看清在中國領土上打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是何等危險,不僅低估了中國人民的抵抗能力和意志,也低估了國際社會發揮的作用。
  • 當地球儀不再只是地球儀
    你們家裡有地球儀嗎? 印象中,有孩子的家庭,尤其是孩子已經上初中的家庭,好像都會在家中擺上一個地球儀,樣式多樣,但總體還是地球儀的形狀。 地球儀這種東西真的非常吸引學齡兒童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探索欲。
  • 中國抗疫外交助力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中國有力統籌自身抗疫與抗疫外交,以元首外交推動國際合作,積極引領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  作者簡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課題組 姚琨、付宇、王磊、韓一元。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與加勒比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5月8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與加勒比研究所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外交部副部長秦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戚振宏、中國前駐委內瑞拉和烏拉圭大使王珍、中國拉丁美洲學會會長王曉德、巴西駐華大使保羅·瓦萊、古巴駐華大使米格爾·安赫爾·拉米雷斯·拉莫斯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代表、拉美與加勒比國家駐華外交官、媒體代表等100餘人出席參加。
  • 地球儀為什麼要斜著轉?
    「爸爸……爸爸,地球儀為什麼是斜著轉的?」當孩子問到這個問題時你該如何回答?多數人可能不曾注意,支撐地球儀的軸心並不是垂直的,也就是說地球儀中的地球模型旋轉時是傾斜23.5度的。5、6歲以後,孩子的的好奇心開始爆增,會不分時間和地點的去問家長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有的家長對這些問題對答如流,但另外一部分家長可能會「敷衍了事」,這樣也許會逐漸打消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對於這種情況,為何不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呢?
  • 關於安倍晉三辭職與後安倍時代,你需要關注的事
    2012年,安倍上臺後,為了附和美國歐巴馬政府以鞏固軍事同盟、圍堵中國為主要目標的「重返亞太」戰略,可謂是動作頻頻:一方面在釣魚島問題上表明強硬立場,另一方面利用頗有市場的「中國威脅論」在解禁集體自衛權等軍事安保方面取得突破,甚至試圖對作為「和平憲法」核心的第九條進行修改,實現「明文化」修憲,雖「明文化」修憲始終未落地,但是上述舉動當時的確激化了中日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 中國外交「從A到Z」
    中國外交「從A到Z」 原標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方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個承前啟後的外交新格局全面展開。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有哪些新特點?取得了哪些新成就?記者梳理了從A到Z的26個關鍵詞,帶你速讀中國外交。
  • 2019年中國拉美研究報告:基於中國知網相關文獻的分析
    原創 社科大拉美系 拉美研究通訊為更好地了解2019年中國拉美研究概貌,本調研團隊對中國知網上登載的2019年度與拉美相關文章的部分信息進行了梳理,包括文章所發表刊物、文章所屬研究領域、文章研究對象國及作者情況等。現將調研結果與各位同仁分享。
  • 日本前綁架擔當相向蔡英文遞交安倍親筆信 或支持蔡英文以求地區...
    蔡英文重視同日美兩國的關係,與希望實現兩岸統一夙願的中國大陸方面保持距離。據外交方面的消息人士對共同社表示,有意見認為,安倍有意默默支持蔡英文,謀求與在亞太地區增強影響力的中國之間的「勢力均衡」。日中的心理戰或進一步擴展開來。
  • 安倍離任不放心中國 或制定攻擊中國計劃;行兇者傷人致死被判12年...
    9月12日,彭博社刊登題為《澳大利亞在對華外交決策上有『核選項』》的評論員文章,鼓吹澳大利亞在對華外交決策上將鐵礦石用作「末日武器」。文章將中國近年來增加進口澳大利亞鐵礦石渲染成「對澳依賴」,並且聲稱中國在疫情後的經濟增長「極度依賴基建」,因此澳大利亞可以通過「限制鐵礦石出口」的方式來針對中國經濟。不過,文章也承認打鐵礦石主意會對澳大利亞造成「同樣大的傷害」,同時將導致中國也在尋求多樣化的鐵礦石來源。
  • 熊貓香香即將歸還中國,日本網友急了:送安倍去中國把熊貓留下
    據日本toreppi網站近日消息,日本將於今年6月把大熊貓香香歸還給中國,日本網友紛紛表示超級不舍,甚至有人高呼:「請用安倍交換香香!」但由於日本人民對香香非常喜愛,捨不得它回到中國,日本政府則表示會努力與中國協商延長歸還期限。 目前香香和其家人都居住在東京上野動物園,有不少日本的熊貓粉絲為了看上香香一眼,凌晨三點便排隊等著動物園開門,日本人民對熊貓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 盤點「動物外交家」:越南等國曾贈送中國大象
    這是土方第三次將汗血寶馬作為國禮贈與中國領導人。  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國家領導人間常常以「禮」相待。而各種國禮中,帶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珍貴動物,最能吸引各國民眾的注意。出於喜愛和敬意,這些活生生的「國禮」也被人們稱為「動物外交家」。  大熊貓  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動物外交官」是大熊貓。
  • 安倍夫人陪同安倍訪歐 給在英日小學生讀童話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關超】據日本共同社5月7報導,陪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歐洲6國的安倍夫人昭惠在安倍參加首腦會談等外交日程之外,獨自訪問教育及福利機構,積極進行友好交流。在倫敦,安倍昭惠視察了向自閉症等發育障礙兒童提供支援的小學。她還在倫敦的日本人小學給學生們念童話書,並贈送了包括自身作品在內的「昭惠文庫」圖書。
  • 拉美對中國誤解的十大根源折射自身認識悖論
    2015年1月8日,中國—拉共體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繼2006年中非論壇之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整體對話、交流的一次重要機制創新。中國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常受制於相互了解不夠的軟肋。本文作者王義桅通過不久前走訪拉美國家,總結出拉美對華誤解的種種根源,有助於人們認識中國與發展中世界的整體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