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對中國誤解的十大根源折射自身認識悖論

2020-11-22 和訊網

  2015年1月8日,中國—拉共體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繼2006年中非論壇之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整體對話、交流的一次重要機制創新。中國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常受制於相互了解不夠的軟肋。本文作者王義桅通過不久前走訪拉美國家,總結出拉美對華誤解的種種根源,有助於人們認識中國與發展中世界的整體關係。

  (聯合早報網專稿)「對拉美而言,中國是新貴;對中國而言,拉美是新大陸」。這兩句話形象概括了中拉相互認知的現狀。這是筆者日前參加第三屆中拉高層學術論壇得到的初步印象,其後智利、巴西之行,印證、豐富了這一看法。

  論壇上,阿根廷科爾多瓦國立大學歷史系古斯塔沃 桑迪蘭(Gustavo Santillán)教授總結出拉美人對中國的五大成見:帝國主義傾向;中國的「侵略」;「威權主義」體制;資本主義的「復闢」/新自由主義的掠奪;文化不了解,異國情調,認知冷漠。

  第一次訪問拉美就聽到這種言論,筆者很是沮喪。通過走訪,才漸漸明白了拉美人對華認知背後的邏輯。拉美對華認知從日常生活中有關中國的西班牙語詞彙即可見一斑:(1)un pais en la luna(中國遙不可及,很神秘);(2)Estoy en china, No se nada(我在中國,什麼也不知道。意思中國很大、神秘,難以認識);(3)trabajar como chinos(像中國人那樣工作);(4)Paciencia como chinos(像中國人那樣有耐心);(5)Co-Chinos(像中國人那樣髒);(6)Cuantos Chinos(中國的假貨多)。

  回顧中拉交往史,除了絲綢、香料的東方文明認知之外,拉美對中國的負面認知比比皆是。中國人(Chino)本身在拉美就有很多負面的含義,比如說很「無知、愚蠢」等。在古巴,「你後面有個中國人」(tener chino atras),意思是你要倒黴了。墨西哥有一個說法是「engana como chinos」,意思是「像中國一樣容易欺騙」。生活中的詞語是真實的,是拉美對華誤解的鮮明寫照。

  當然,拉美國家之間差異較大,意識形態、經濟結構與發展水平也與中國迥異,對華認知不能一概而論。但總體而言,拉美國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發展中國家色彩濃厚,對華認知有一定的共通性。

  綜合起來,拉美對華認知誤解有十大根源:

  (一)移情:把對歐美的感覺移到中國。拉美曾是歐洲的殖民地,現在是美國的後院。中國對拉美的投資方式比較粗放,即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品,複製了歷史上歐美對拉貿易模式,拉美人不自覺將今天的中國與過去的殖民者類比,將歷史悲情轉移到今天的中國身上。媒體報導中出現的「中帝國主義」(Imperialism Chino)就是這種移情的宣洩。

  (二)想像:中國與拉美的經貿往來近年發展迅速。拉美人視中國為「新貴」,一些國家歡迎中國投資,一些國家卻想像自己經濟將被中國控制的可怕前景,因而有意無意地加以抵制。因此,無論拉美人誇大中國的實力,還是貶抑中國的成就,皆源於他們對中國國力的想像。

  (三)恐懼:拉美一些國家的經濟靠大宗商品拉動,拉美國家對中國的初級產品出口和中國企業在能源和礦產方面的投資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就讓拉美人回憶起進口替代工業化之前的經濟模式,擔心非工業化及對中國形成經濟依附。用哈佛大學發展問題專家達尼 羅德裡克(Dani Rodrik)的話說,中國對拉美的影響是「過早去工業化」,阻斷了它發展經濟的常規路徑。自工業革命以來,幾乎每個國家都遵循了這樣的常規路徑。

  (四)期待:中國是拉美國家在美歐之外的第三種選擇,不同國家對此有不同期待:或希望通過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喚起美國對拉美更多的關注;或希望借鑑中國的發展模式;或希望中國能在對拉貿易和投資方面成為一個潛在的「替代者」,幫助拉美國家消除對美國的經濟依賴;或希望能與中國結成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聯盟,對抗美國對拉美地區的政治影響和經濟束縛;或希望加強與中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戰略層面的合作,提升自身國際地位,同時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不一而足。一些拉美國家還希望中國轉移衛星、核能技術。智利前外長費爾南多?馬塔論壇上感慨:「二十個中拉學術論壇不如中國幫助委內瑞拉發衛星更能改變拉美對華認知」。

  (五)屬性:拉美既是南方國家,又是西方文化,這種雙重屬性,導致中國在拉美左右不是:左派批評中國,右派也攻擊中國。左派思想在拉美較流行,儘管形態各異,但其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頗不認同;右派又以新自由主義者自居,不認可中國政治體制與發展模式。因此,中方認為中拉合作是南南合作,而一些拉美國家則視其為北南合作。

  (六)民粹:拉美對華認知,精英起決定性影響,但拉美民主較具民粹色彩,這使得對華較為了解的精英無法向民眾傳遞真實的中國形象。民粹主義因素還使得拉美人對中國強政府-弱社會的模式難以理解、不予認同。

  (七)媒體:中國與拉美之間缺乏信息的直接溝通,尤其拉美民眾更多的從歐美媒體了解中國,更容易受西方觀點的左右。中國企業做得不好,受到當地媒體指責;中國企業做得太好了以至於挑戰歐美企業,又遭到西方輿論的指責。這就是中國的兩難處境。很多中國企業在投資拉美時,缺乏對當地國情了解,尤其是對當地勞工、環保、稅收等政策不甚了解,往往對當地的行政審批和法律訴訟感到頭痛,與當地工會、土著社團、非政府組織打交道時感到力不從心。這種水土不服往往很容易被媒體誇大宣傳,加劇了拉美人對華的整體負面認知。

  (八)國際:比如,中國考慮西方關切,反覆強調不推翻現有國際秩序,讓一些拉美國家失望。巴西等拉美大國希望借中國刺激美國,提高新興(300098,股吧)國家地位,如果得不到滿足,便抱怨中國。

  (九)宗教:認知始源於經濟利益的關切,而根植於深厚的人文關懷。拉美人對中國的認知正由經濟利益交融向社會方面轉移。拉美人多信仰天主教,對世俗的中國社會多不了解,對共產黨倡導的無神論十分牴觸,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節育、墮胎現象頗為反感,因為天主教對生命的看法與世俗社會差異巨大。

  (十)種族:作為歐洲前殖民地,拉美國家的認知中也折射出歐洲對中國的歷史印象,難免夾雜「黃禍論」情結,並因太平天國餘部、華工來到拉美的歷史記憶而強化。比如,一萬名被販賣到秘魯的太平天國軍聯合智利「解放者」發動起義,這是智利人對華人看法正面而秘魯負面的歷史根源。另外,中國在拉美的移民結構也影響拉美人對華認知。

  拉美地區既盛行中國機遇論,又流行中國威脅論,既對中國充滿期待,又對中國充滿擔心,導致中國在拉美國家左右不是,產生所謂拉美對華認知悖論。這種拉美對華認識悖論其實也折射出拉美自身認識悖論,背後的深層原因是「拉美悖論」:拉美地區新興經濟體集中,但貧富差距巨大,既是歐洲的作品,又是南方的縮影。「拉美悖論」是與「中等收入陷阱」、「拉美病」等聯繫在一起的,集中一點就是「二元性」:一是南方國家,歐洲文化。拉美國家普遍存在政治超前、經濟滯後的現象,物價偏高而貧富差距大,未能處理好社會、國家、市場關係。二是國家化滯後於全球化。以城市化為例,拉美城市化率可與世界最高的北美相媲美,高出歐洲十多個百分點,但城市畸形發展,貧民窟鱗次櫛比,城市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未實現現代化。三是地區化未發展為一體化。三大類地區化思路在分裂拉美:一類是以委內瑞拉、古巴為代表的左派、反美色彩濃厚的國家,致力於建立意識形態聯盟,第二類以巴西、阿根廷為代表的地區大國組成的具有地區保護主義色彩的南方共同市場,第三類以墨西哥、智利、秘魯組建的太平洋(601099,股吧)聯盟國家,推行與亞太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這三股一體化思路不聚焦,拉共體就遠不及歐盟。

  中國與拉美地理相距遙遠,政治制度、社會結構、文化傳統、語言習俗差異較大,加上簽證不便、遊客不多,因此與其說存在誤解,不如說是根本不了解。拉美國家的領導人換屆與政局不穩影響對華態度,使得對華友好具有不穩定性;拉美原材料出口中國,一方面帶來收入,一方面造成依附,這是對華矛盾心態的現實寫照。從想像的異邦到真實的友邦,從道聽途說到準確理解,從斷章取義到全面理解,是檢驗中國對拉美公共外交成效的指標。要幫助拉美人糾正偏見、消除成見、樹立主見,可謂任重道遠。

  如何解決拉美的中國悖論?關鍵是中拉關係的包容性發展,而這又是建立在各自包容性發展基礎上。中拉相互借鑑,共同促進包容發展,是中拉民心相通的希望。中國走向世界,要加強對拉美研究,不只是了解拉美,而且通過拉美更好認識歐美,認識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的轉型發展經驗教訓,幫助中國更好地認識自身、更好認識世界。拉美研究不只是拉美專家的事,也是全體國民的事。為此,筆者在此倡導大拉美研究觀,探討中歐合作共同開發拉美市場、共同研究拉美,通過拉美認清世界,通過世界認清中國。

  (作者系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李瑩 HN016)

相關焦點

  • 悖論的本質
    除了人類思維和真實世界對「真」和「假」的認識差異外,還有對「無限」和「有限」的認識差異,在有限的世界中思考無限是矛盾的根源。很多悖論都和無限有著密切聯繫,從古希臘的芝諾悖論(阿基裡斯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等),到第二次數學危機(無窮小量是不是零),都是和無限有關。
  • 民粹主義與「民主的悖論」
    民粹主義絕不僅僅是一時的政治躁動,而是對現代民主自身難以擺脫的內在困境的反應。隨著討論的深入,在這些誘發民粹主義的民主難題中,人們越來越關注民主的悖論這一最具挑戰性的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民主悖論成為民粹主義興起的深層根源?依卡農範之見,這一悖論常被人指為現代民主本身的複合式結構,其中的兩大支柱——自由主義和人民主權——的張力始終存在。
  • 宇宙十大悖論真相|你知道幾個?
    宇宙間有很多令人難解的事物,人類也正在一步步探求,宇宙還有很多的秘密等著我們去研討去發現,小編給大家帶來宇宙十大悖論真相盤點,希望能添加朋友們對宇宙的認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同來看看宇宙十大悖論真相:宇宙大爆炸黑洞影響。
  • 教育時評:教育改革何時走出「悖論」?
    原標題:教育時評:教育改革何時走出「悖論」? 最近,一家智庫總結出中國教育改革的十大悖論,包括一方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推動學生學習減負,另一方面依舊高舉高考指揮棒不動搖;一方面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卻用唯一答案和統一思想禁錮學生的獨立性思考和審辯式思維。
  • 拉美期待歐巴馬別透過毒品三稜鏡看拉美
    盧拉是第一位來美國訪問的拉美國家領導人,受到歐巴馬總統的熱情接待與高度讚揚。這次訪問對美國與拉美雙方都具有一種象徵性意義:盧拉的來訪帶來了拉美的期待,而歐巴馬也將對盧拉的到訪視為改善與拉美國家關係的開端。  眾所周知,近年由於拉丁美洲左派運動的興起,也由於美國的單邊主義對外政策,美國與拉美多國的關係陷入低谷甚至僵局。
  • 亂說:理髮師悖論(羅素悖論)
    >:由羅素發現的一個集合論悖論,其基本思想是:對於任意一個集合A,A要麼是自身的元素,即A∈A;A要麼不是自身的元素,即AA。根據康託爾集合論的概括原則,可將所有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構成一個集合S1,即S1={x:xx}。如果存在一個集合A={X| X A },那麼A∈A是否成立?如果它成立,那麼A∈A,不滿足A的特徵性質。如果它不成立,A就滿足了特徵性質。
  • 切-格瓦拉悖論
    切•格瓦拉悖論  從精神偶像下滑為商業招牌和時尚符號的格瓦拉對芸芸眾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於英紅  美國中情局的前特工披露了格瓦拉被處死時的情形,使一直高燒不退的「格瓦拉熱」再次升溫。《摩託車日記》中,在描述了他在拉美旅行所見到的剝削與貧窮之後,他寫道,「我感到我的鼻孔張大了,嗅到了彈藥和敵人倒地的鮮血的辛辣味道。」遍覽他的政治著述,不難發現一種清教徒式的狂熱和不加掩飾的仇恨,他反覆寫道,「一個革命者必須成為被純粹的仇恨所驅動的殺戮機器。」他不但這樣要求自己,還用同樣標準來約束其下屬和士兵。
  • 加強悖論的跨學科研究
    悖論是困擾人類思維和科學發展的跨學科難題。以往人們多關注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悖論及其研究,而忽視悖論與跨學科研究的關係。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認識悖論的跨學科特徵並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悖論究竟是邏輯矛盾還是辯證矛盾呢?我國著名邏輯學家金嶽霖先生認為,悖論是一種特殊的認識矛盾,它不同於普通的邏輯矛盾和辯證矛盾。他說,與邏輯學發生直接關係的自相矛盾,大都是站在一種邏輯學範圍之中說站在那一種邏輯學範圍之外的話所發生的情形。悖論雖然與邏輯學發生直接關係,但並不意味著邏輯學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寫道:「當科學之環變得更大時,它會在更多的地方碰到悖論。」
  • 詞語悖論:選擇比努力重要
    這是典型的詞語悖論。所謂的詞語悖論是這樣的:把有機的整體運動不同表現用內涵不關聯的詞語表達後,放棄了有機運動的原始出發點,而把詞語當作出發點,進而去分析有機的整體運動的錯誤。比如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或者說努力比選擇重要,都屬於詞語悖論。為什麼?因為對一個人、一個社會或者一個國家來說,選擇就是努力,努力也是選擇。對於處於運動變化中的個體來說,努力和選擇都是運動的一部分。
  • 十大燒腦悖論之祖父悖論!科學家給出三種解釋,你能理解幾個?
    十大燒腦悖論之祖父悖論!科學家給出三種解釋,你能理解幾個?人類對穿越時空這一話題討論甚多,其中最著名的理論就是祖父悖論。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聽過關於祖父悖論這一觀點,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祖父悖論講述的是,現在的你有穿越時空的能力,你回到你祖父年前的時候,設定你的目的是殺死自己年輕時的祖父,當年輕的祖父被殺死時,你的父親自然而然不會出生,沒有父親,現在的你自然也不會出生,更不可能存在如今的你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祖父的場景。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與加勒比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5月8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與加勒比研究所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外交部副部長秦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戚振宏、中國前駐委內瑞拉和烏拉圭大使王珍、中國拉丁美洲學會會長王曉德、巴西駐華大使保羅·瓦萊、古巴駐華大使米格爾·安赫爾·拉米雷斯·拉莫斯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代表、拉美與加勒比國家駐華外交官、媒體代表等100餘人出席參加。
  • 2019年中國拉美研究報告:基於中國知網相關文獻的分析
    原創 社科大拉美系 拉美研究通訊為更好地了解2019年中國拉美研究概貌,本調研團隊對中國知網上登載的2019年度與拉美相關文章的部分信息進行了梳理,包括文章所發表刊物、文章所屬研究領域、文章研究對象國及作者情況等。現將調研結果與各位同仁分享。
  • 【中英文對照】中國對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全文)
    (二)產業投資及產能合作(2) Industrial Investment and Capacity Cooperation鼓勵中國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擴大和優化對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投資,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商籤更多投資保護、避免雙重徵稅、防止偷稅漏稅等協定,為企業間投資合作創造良好環境和有利條件。
  • 房產O2O公司房多多的十大悖論
    從房多多的官網上來看,目前房多多已經開通了全國55家城市的落地拓展服務,根據媒體報導,房多多官網已經完成了B輪融資,由嘉御基金、光速安振中國創投、鼎暉創投聯合投資8000萬美金。房多多官網也對外宣傳,要在一年內完成2000億的房地產銷售金額,一時間,網際網路顛覆房地產的口號滿天飛,由年初的網際網路思維論更加升級,但這些話都靠譜嗎?
  • 十大顛覆思維的悖論,絕對讓你神志不清!
    古希臘人最早一頭扎進研究悖論的思慮之中,接下來的幾百年來,悖論在人類社會中百花齊放,讓人歡喜讓人憂,某些悖論只是違背常理,而有些卻一直懸而未決,下面就是其中十個這樣的悖論。 10 麥克斯韋妖(Maxwell’s Demon)麥克斯韋妖以19世紀的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命名,麥克斯韋是該悖論的發明者,旨在推翻熱力學第二定律,然而牛頓定律可謂堅不可摧,而這一思想便成了一個悖論。
  • 突破現象學認識論瓶頸的元子說無悖論新概念物理
    前言:元子說新概念物理突破現象學認識論的瓶頸,突破了現象學現代物理的重重悖論的錯誤物理屏障。在場物理、光物理、核物理三大領域形成了元子說無悖論新概念物理。系統唯物論是具有21世紀科學、哲學、人文時代精神的新理性唯物決定論哲學,認識論的進步是人類創造新文明的前提條件。
  • 應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延伸至拉美地區
    目前,中國是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是拉美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東協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到2020年,中國與東協、中國與拉美的雙邊貿易額將有望分別達到1萬億美元和5000億美元。 三是政治互信基礎。中國與東協是地理上的近鄰,有著長期密切的政治合作關係。
  • 【科普】對太陽能光伏的十大誤解及真相
    儘管如此(或許正因為如此),太陽能仍處在誤解、傳言和虛假事實的包圍之中,使其燦爛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本文闡述對太陽能最常見的十大誤解以及事實真相,由瑞典仲夏公司執行長斯文·林德斯特羅姆娓娓道來:  誤解1:生產太陽能電池所消耗的能源多於其壽命期內產生的能源(換言之,生產太陽能電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多於壽命期內減少的二氧化碳)。  事實:絕非如此。
  • 安倍著急完成地球儀外交 欲在拉美阻擊中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俯瞰地球儀外交」25日再次粉墨登場,此次的表演地是拉美5國。拉美以往在日本的外交格局中不算重點,安倍為何此刻急於「進行戰略補漏」?「資源外交」、「為入常拉選票」和「牽制中國」是外界普遍猜測的意圖。不過,聯想到剛離開拉美的中國領導人,「在拉美阻擊中國」更為一些日本媒體津津樂道。
  • 從切·格瓦拉到馬爾克斯,拉美知識分子是救贖者還是攔路人?
    熱情的森巴舞、濃烈的足球氛圍、危險叢生的貧民窟、奔放的狂歡節、性感的探戈、慵懶的巴薩諾瓦、還有「拉美文學爆炸」作家們筆下的魔幻國度……這些或許是許多人認識拉美的第一印象。這似乎與中國古代皇朝的「天命觀」有所相似。若天子無德,水亦可覆舟,這也為中國歷史獨特的皇朝更替提供了理論基礎。可惜克勞澤對中國歷史不甚了解,對於這個類比,他說:「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對比。但我不知道中國歷史上的具體情況。我不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民眾起義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