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至9月1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將對義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五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新冠疫情緩解後中國外長的首次出訪。外媒稱,王毅從今年2月赴寮國出席新冠疫情問題特別外長會以來,就沒有出過國。這次終於從「雲外交」轉為「面對面」。
輿論分析指出,歐洲之行突出幾大特點:
第一,外長持續8天的出訪時長堪稱今年之最。
第二,出訪國涵蓋南歐、西歐、北歐。
第三,訪問正值中歐建交45周年,以及美國試圖在歐洲打造反華戰線之際。如何深挖中歐合作潛力、推動國際社會團結抗疫、反對單邊霸凌維護多邊主義,將是此訪的主要看點。
疫情下的特殊「豐收年」
《外交官》雜誌稱,中國外長在重新恢復「面對面」外交時,首先選擇歐洲作為出訪地引人關注。2020年原本是中歐合作的「豐收年」,雙方將慶祝建交45周年。不過,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外交安排。原定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德國萊比錫參加中歐峰會也不得不延期。
儘管如此,病毒大流行並未阻擋中歐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腳步。雙方本著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精神,力求將中歐合作的蛋糕做大。
在政治方面,高層領導人通過視頻、通話、信函等方式保持經常性溝通。2個月前,第二十二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通過視頻方式舉行,這是中方領導人同新一屆歐盟領導人首次正式會晤。會議為「後疫情時代」雙邊關係發展指明方向,加強了中歐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配合。會議還多次談及中歐非三方合作,彰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全球意義。
而就在王毅外長出訪前,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長24日訪華,成為中國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來訪的首位歐洲國家外長。這次特殊時刻的訪問,再次充分體現了中歐的守望相助。
在經濟方面,中歐班列「疫」往直前,逆勢增長,整體運行列數在今年上半年增長30%,在維護產業鏈、供應鏈之餘為歐洲戰疫提供了堅實保障。許多歐洲企業復工後均把目光投向中國市場,大眾汽車集團與江淮汽車集團籤署多項合作協議,成為布局後疫情時代中歐經濟合作的一個先行案例。7月召開的第八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則就年底前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交換了意見……
出訪國有何講究?
正因為中歐關係總體保持合作的主基調,積累了互信和共識,才不至於因疫情而喪失動力、迷失方向。而今,新的外交「接力」將繼續傳遞向前的力量。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疫情緩解以來王毅的首次外訪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中方對中歐關係的高度重視。
在崔洪建看來,此訪的意義可以從中方提出的三大目標中找到答案:一是落實好中歐商定的議程。「今年是中歐關係『大年』,雖受疫情影響,合作往來不能斷,尤其高層交往議程要儘量按計劃推進。」二是深化產業鏈合作。「也就是發展對接問題,歐洲提出的戰略產業與中國高度契合,問題在於如何轉化為雙方合作的具體領域。」三是維護多邊主義。「反過來講,就是反對單邊主義,要通過合作確保地區和國際形勢穩定。」
崔洪建說,總而言之,中歐需要在防疫常態化背景下,就如何繼續合作探究更好的形式。這樣才能在面對美國壓力、逆全球化壓力時處變不驚,給動蕩局勢注入穩定之力。
本著上述目標,中方在出訪國的選擇上兼顧了代表性、重要性與整體性——涵蓋了南歐、西歐、北歐國家,且這些國家無論在疫情前後,都與中國建立了較好的合作基礎和合作氛圍。
具體而言,義大利是首個同中方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西方大國。今年以來,中意相互支持、攜手抗疫,再次書寫友好佳話。今年還恰逢中意建交50周年。崔洪建表示,選擇義大利作為出訪首站,將為接下來的幾站開個好頭。
再看荷蘭。它素有「核心小國」之稱,體量不大,但經濟發達。作為歐盟老牌創始成員國之一,它在歐盟話語權不小,在最近關於巨額復甦計劃的討論中可見一斑。從經濟角度來說,荷蘭鹿特丹港是通往歐洲的樞紐和門戶,也是歐洲貿易中心。可以說,中荷關係是中歐關係的重要一環。
挪威則是五個國家中唯一的非歐盟成員國,也是唯一的北歐國家。目前,中挪關係克服困難重回正軌,去年正好是建交的第65個年頭,前年該國國王成功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挪方希望同中方擴大海洋、北極、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對話。
法國和德國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它們是歐盟雙駕馬車,在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國際格局多極化上與中方理念一致。尤其是德國作為今年下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正力促中歐之間的投資協定早日完成。
後疫情時代尋求新定位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認為,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之際,雙方共同落實好中歐領導人共識尤為重要,也是一致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中歐需要考慮長遠定位的問題,也需要克服現實的壓力。
先說長遠定位。受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國際關係正發生深刻變化,歐洲對中歐關係的定位和想法也在變化。在後疫情時代,中歐合作夥伴關係需要確立全新定位。
上一屆歐盟委員會把中國定位為「夥伴」同時,也定位為「體制對手」和「競爭者」。但今年,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中國並不是歐盟的戰略威脅,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王毅也在幾個月前表示,中歐不應是制度性競爭對手,而應是全方位戰略夥伴。中歐之間的交往應當是相互成就的正循環,而不是你輸我贏的淘汰賽。
再看現實壓力。當前重中之重莫過於攜手抗擊疫情,致力經濟復甦。
在丁純看來,雖然中歐疫情峰值過去,但後續問題依然存在。雙方應當在抗疫方面展開合作,例如,鑑於歐洲多個主要經濟體二季度經濟出現嚴重下滑,復工復產迫在眉睫。中歐如何儘快開放,恢復旅遊業、貨物和人員流通等,可能成為雙邊磋商的議題之一。
其次,中歐投資協定是雙方最重要的議程之一。「尤其是目前各國處於經濟復甦階段,急需走出泥潭,加大談判力度更為重要。」丁純說。
一個好消息是,中國商務部上月底透露,中歐投資協定第31輪談判就公平競爭規則方面的文本議題取得重大進展。下一步雙方將就餘下的文本問題和市場準入問題進行磋商,落實年內達成協定的目標。
崔洪建指出,高水平的投資協定一方面有助於在疫情期間提振市場信心,短期內就可以釋放紅利。另一方面也讓投資有規則可依,提高投資效率和質量。「可以看到,正是因為缺乏協定,歐洲單方面收緊外方投資審查,一定程度上導致近兩年中國對歐投資下降。所以,儘快達成協定對經濟復甦很有好處。」
歐洲應「兼聽」而非「偏聽」
美國因素也是中歐合作繞不開的話題。
「在中美關係惡化的情況下,歐洲對中國而言地位愈加凸顯。」《外交官》雜誌說,「華盛頓方面似乎每天都對中國採取新的行動,北京迫切希望避免歐洲加入這一行列。」
丁純表示,隨著美國大選臨近,中美緊張局勢加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官員今年以來多次前往歐洲,企圖在5G等問題上拉歐洲對華施壓,「無底線」之舉變本加厲。在此情況下,中歐間的對話和協調不可或缺,也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通過「面對面」訪問,可將共識、問題、分歧一一攤開溝通。
崔洪建說,美國政客多次去歐洲,中國的聲音不能缺席,不能任其抹黑。中國向歐洲隔空喊話,效果肯定不如面對面交流好。中方應當澄清誤解,消除美國的流毒。「如果歐洲足夠聰明,就應該兼聽,而不是偏聽。中方尊重歐洲做出獨立自主的判斷,但也有責任、有義務提供真相和正確信息。」
在崔洪建看來,蓬佩奧訪歐洲,叫囂的是「安全」,是「威脅」,是「不能做」。而中國向歐洲夥伴傳達的,是務實合作,是長遠利益,是「能做」。哪種聲音真正有利於實現歐洲的發展和一體化,相信歐方有足夠智慧做出判斷。
還有分析指出,美國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已極大削弱了其在國際上的領導地位,中國和歐洲都需要一個開放的、基於規則的全球經濟體系。中歐理應通過多邊合作引領新一輪全球化進程,提供更多公共產品,造福世界人民。雙方強調的多邊主義行動,也將為正在進行的WTO改革和9月份的聯合國大會鋪平道路。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張全 裘雯涵
微信編輯:泰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