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緩解後王毅首次出訪,為何選這5個歐洲國家?

2021-01-11 解放日報

8月25日至9月1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將對義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五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新冠疫情緩解後中國外長的首次出訪。外媒稱,王毅從今年2月赴寮國出席新冠疫情問題特別外長會以來,就沒有出過國。這次終於從「雲外交」轉為「面對面」。

輿論分析指出,歐洲之行突出幾大特點:

第一,外長持續8天的出訪時長堪稱今年之最。

第二,出訪國涵蓋南歐、西歐、北歐。

第三,訪問正值中歐建交45周年,以及美國試圖在歐洲打造反華戰線之際。如何深挖中歐合作潛力、推動國際社會團結抗疫、反對單邊霸凌維護多邊主義,將是此訪的主要看點。

疫情下的特殊「豐收年」

《外交官》雜誌稱,中國外長在重新恢復「面對面」外交時,首先選擇歐洲作為出訪地引人關注。2020年原本是中歐合作的「豐收年」,雙方將慶祝建交45周年。不過,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外交安排。原定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德國萊比錫參加中歐峰會也不得不延期。

儘管如此,病毒大流行並未阻擋中歐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腳步。雙方本著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精神,力求將中歐合作的蛋糕做大。

在政治方面,高層領導人通過視頻、通話、信函等方式保持經常性溝通。2個月前,第二十二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通過視頻方式舉行,這是中方領導人同新一屆歐盟領導人首次正式會晤。會議為「後疫情時代」雙邊關係發展指明方向,加強了中歐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配合。會議還多次談及中歐非三方合作,彰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全球意義。

而就在王毅外長出訪前,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長24日訪華,成為中國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來訪的首位歐洲國家外長。這次特殊時刻的訪問,再次充分體現了中歐的守望相助。

在經濟方面,中歐班列「疫」往直前,逆勢增長,整體運行列數在今年上半年增長30%,在維護產業鏈、供應鏈之餘為歐洲戰疫提供了堅實保障。許多歐洲企業復工後均把目光投向中國市場,大眾汽車集團與江淮汽車集團籤署多項合作協議,成為布局後疫情時代中歐經濟合作的一個先行案例。7月召開的第八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則就年底前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交換了意見……

出訪國有何講究?

正因為中歐關係總體保持合作的主基調,積累了互信和共識,才不至於因疫情而喪失動力、迷失方向。而今,新的外交「接力」將繼續傳遞向前的力量。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疫情緩解以來王毅的首次外訪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中方對中歐關係的高度重視。

在崔洪建看來,此訪的意義可以從中方提出的三大目標中找到答案:一是落實好中歐商定的議程。「今年是中歐關係『大年』,雖受疫情影響,合作往來不能斷,尤其高層交往議程要儘量按計劃推進。」二是深化產業鏈合作。「也就是發展對接問題,歐洲提出的戰略產業與中國高度契合,問題在於如何轉化為雙方合作的具體領域。」三是維護多邊主義。「反過來講,就是反對單邊主義,要通過合作確保地區和國際形勢穩定。」

崔洪建說,總而言之,中歐需要在防疫常態化背景下,就如何繼續合作探究更好的形式。這樣才能在面對美國壓力、逆全球化壓力時處變不驚,給動蕩局勢注入穩定之力。

本著上述目標,中方在出訪國的選擇上兼顧了代表性、重要性與整體性——涵蓋了南歐、西歐、北歐國家,且這些國家無論在疫情前後,都與中國建立了較好的合作基礎和合作氛圍。

具體而言,義大利是首個同中方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西方大國。今年以來,中意相互支持、攜手抗疫,再次書寫友好佳話。今年還恰逢中意建交50周年。崔洪建表示,選擇義大利作為出訪首站,將為接下來的幾站開個好頭。

再看荷蘭。它素有「核心小國」之稱,體量不大,但經濟發達。作為歐盟老牌創始成員國之一,它在歐盟話語權不小,在最近關於巨額復甦計劃的討論中可見一斑。從經濟角度來說,荷蘭鹿特丹港是通往歐洲的樞紐和門戶,也是歐洲貿易中心。可以說,中荷關係是中歐關係的重要一環。

挪威則是五個國家中唯一的非歐盟成員國,也是唯一的北歐國家。目前,中挪關係克服困難重回正軌,去年正好是建交的第65個年頭,前年該國國王成功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挪方希望同中方擴大海洋、北極、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對話。

法國和德國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它們是歐盟雙駕馬車,在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國際格局多極化上與中方理念一致。尤其是德國作為今年下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正力促中歐之間的投資協定早日完成。

後疫情時代尋求新定位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認為,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之際,雙方共同落實好中歐領導人共識尤為重要,也是一致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中歐需要考慮長遠定位的問題,也需要克服現實的壓力。

先說長遠定位。受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國際關係正發生深刻變化,歐洲對中歐關係的定位和想法也在變化。在後疫情時代,中歐合作夥伴關係需要確立全新定位。

上一屆歐盟委員會把中國定位為「夥伴」同時,也定位為「體制對手」和「競爭者」。但今年,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中國並不是歐盟的戰略威脅,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王毅也在幾個月前表示,中歐不應是制度性競爭對手,而應是全方位戰略夥伴。中歐之間的交往應當是相互成就的正循環,而不是你輸我贏的淘汰賽。

再看現實壓力。當前重中之重莫過於攜手抗擊疫情,致力經濟復甦。

在丁純看來,雖然中歐疫情峰值過去,但後續問題依然存在。雙方應當在抗疫方面展開合作,例如,鑑於歐洲多個主要經濟體二季度經濟出現嚴重下滑,復工復產迫在眉睫。中歐如何儘快開放,恢復旅遊業、貨物和人員流通等,可能成為雙邊磋商的議題之一。

其次,中歐投資協定是雙方最重要的議程之一。「尤其是目前各國處於經濟復甦階段,急需走出泥潭,加大談判力度更為重要。」丁純說。

一個好消息是,中國商務部上月底透露,中歐投資協定第31輪談判就公平競爭規則方面的文本議題取得重大進展。下一步雙方將就餘下的文本問題和市場準入問題進行磋商,落實年內達成協定的目標。

崔洪建指出,高水平的投資協定一方面有助於在疫情期間提振市場信心,短期內就可以釋放紅利。另一方面也讓投資有規則可依,提高投資效率和質量。「可以看到,正是因為缺乏協定,歐洲單方面收緊外方投資審查,一定程度上導致近兩年中國對歐投資下降。所以,儘快達成協定對經濟復甦很有好處。」

歐洲應「兼聽」而非「偏聽」

美國因素也是中歐合作繞不開的話題。

「在中美關係惡化的情況下,歐洲對中國而言地位愈加凸顯。」《外交官》雜誌說,「華盛頓方面似乎每天都對中國採取新的行動,北京迫切希望避免歐洲加入這一行列。」

丁純表示,隨著美國大選臨近,中美緊張局勢加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官員今年以來多次前往歐洲,企圖在5G等問題上拉歐洲對華施壓,「無底線」之舉變本加厲。在此情況下,中歐間的對話和協調不可或缺,也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通過「面對面」訪問,可將共識、問題、分歧一一攤開溝通。

崔洪建說,美國政客多次去歐洲,中國的聲音不能缺席,不能任其抹黑。中國向歐洲隔空喊話,效果肯定不如面對面交流好。中方應當澄清誤解,消除美國的流毒。「如果歐洲足夠聰明,就應該兼聽,而不是偏聽。中方尊重歐洲做出獨立自主的判斷,但也有責任、有義務提供真相和正確信息。」

在崔洪建看來,蓬佩奧訪歐洲,叫囂的是「安全」,是「威脅」,是「不能做」。而中國向歐洲夥伴傳達的,是務實合作,是長遠利益,是「能做」。哪種聲音真正有利於實現歐洲的發展和一體化,相信歐方有足夠智慧做出判斷。

還有分析指出,美國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已極大削弱了其在國際上的領導地位,中國和歐洲都需要一個開放的、基於規則的全球經濟體系。中歐理應通過多邊合作引領新一輪全球化進程,提供更多公共產品,造福世界人民。雙方強調的多邊主義行動,也將為正在進行的WTO改革和9月份的聯合國大會鋪平道路。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張全 裘雯涵

微信編輯:泰妮

相關焦點

  • 歐洲頭條丨讓「新冷戰」落空 「後疫情時代」中歐關係再出發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外長首次出訪,目的地選擇了歐洲。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對義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等五國展開訪問,中歐「線下」外交正在逐步恢復正常。  此行釋放出的信號十分明確——「後疫情時代」中歐關係再出發。
  • 2021年,王毅滿滿當當的出訪行程,釋放出何種信號?
    不管什麼行業也都是要做出一定的時間規劃,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自然也不例外,毫不誇張地說,未來一段時間,王毅的出訪行程可是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剛剛進入新年,王毅就接連訪問了好幾個國家,在本月4日至9日,王毅應邀訪問了奈及利亞、剛果(金)、波札那、坦尚尼亞和塞席爾5國。而在接下來的時間,11日至16日,計劃依次出行訪問緬甸、印度尼西亞、汶萊以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四國。
  • 這是不同尋常的六天,王毅有重要行動!華春瑩火速發聲,信號強烈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國肆虐,給很多國家人民都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在過去的這一年裡,中國成功控制這場疫情後,也給世界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如今2021年剛剛開始,我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就展開了極為重要的出訪行動,這六天註定不同尋常。
  • ...其他國家在非洲開展競爭?王毅:非洲是國際合作大舞臺,不是大國...
    據外交部網站6日消息,當地時間2021年1月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阿布賈同奈及利亞外長奧尼亞馬共同會見記者。王毅說,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經濟體、人口最多的國家,有著重要的國際和地區影響,始終是中國在非洲高度重視的主要戰略合作夥伴。王毅表示,今年中尼兩國將迎來建交50周年,這是一個繼往開來的重要年頭。
  • 中國同其他國家在非洲開展競爭?王毅:非洲是國際合作大舞臺,不是大...
    據外交部網站6日消息,當地時間2021年1月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阿布賈同奈及利亞外長奧尼亞馬共同會見記者。王毅說,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經濟體、人口最多的國家,有著重要的國際和地區影響,始終是中國在非洲高度重視的主要戰略合作夥伴。王毅表示,今年中尼兩國將迎來建交50周年,這是一個繼往開來的重要年頭。
  • 習近平開啟首次大洋洲之行 兩年內構建完整出訪版圖
    中新網北京11月14日電 (記者 張朔)14日上午9時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乘專機離開北京,前往澳大利亞名城布裡斯班。這是習近平就任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後,首次踏訪大洋洲。  今起至23日,習近平將出席在布裡斯班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九次峰會,對澳大利亞、紐西蘭、斐濟進行國事訪問,並在斐濟同太平洋建交島國領導人舉行會晤。
  • 5年前上任首次出訪地就選擇東亞,現在他轉正成了拜登的「新國務卿」
    2015年2月,當時履新常務副國務卿不久的布林肯,將首次出訪目的地定在了東亞,先後訪問了韓國、中國和日本。不過,顯然是出於美國外交政策重點的驅策,上任後的布林肯將首次出訪目的地定在了東亞。2月9日至14日,布林肯先後訪問了韓國、中國和日本。2月10日,在距離中國的春節不到一周的時候,布林肯從首爾飛抵乍暖還寒的北京,在這裡停留了兩天時間。2月12日,布林肯從北京乘坐動車前往天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一路隨訪。
  • 中國和三個鄰國開會應對疫情 印度為何突然急眼了?
    這是中國首次同部分南亞、中亞鄰國專門舉行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視頻會議,也是繼首次「中國+中亞五國」外長視頻會議後的又一重要的周邊外交舉措。更是中國同世界各國多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視頻會議中的一個。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中國給很多國家提供或者贈送醫療產品,印度的觀察家們卻認為這是中國地緣政治企圖的表現,甚至還大肆誇張說中國要搞制度輸出。但是,印度對自己同樣的行為卻有另一套解釋。在新冠疫情中,印度並沒有對其他國家的抗疫袖手旁觀。
  • 德國駐華大使:所謂中歐「脫鉤」顯然不符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但我並不認為這會與中歐當前開展的合作有所矛盾。我們必須在世界範圍內取得儘可能足夠的支持以應對氣候變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於某種程度上而言,拜登的勝選令歐洲戰略界開始對跨大西洋夥伴關係重新寄予厚望。而這種「厚望」意味著某些國家某種程度上的「搖擺」——到底是恢復歐美的親密無間還是推動歐盟獨立自主?
  • 西媒:歐洲為何再度成為疫情震中?
    來源:參考消息網 歐洲為何再度成為全球疫情震中?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0月31日報導對此進行了分析,全文摘編如下: 繼今年4月份之後,歐洲再次成為全球新冠疫情的震中。最近一段時間,在全球範圍內新增的確診病例中,有46%集中在約佔世界人口9.6%的歐洲。
  • 疫情惡化,義大利被歐洲「拋棄」,中方成唯一支援國家!
    ,義大利被歐洲直接「拋棄」,中方成唯一支援國家!國際媒體3月13 日報導,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惡化中,許多國家根本頂不住壓力,只能向國際求助,可是能夠騰出手的國家又能有哪些?是醫療特別發達的美國,還是同處於歐洲的其它國家?總之能夠施以援手的國家沒有幾個,而一些歐洲國家還得罪過其中的幾個,又怎麼會得到有利的援助?所以部分歐洲國家的狀況會更加糟糕,也只能寄希望於國內民眾的努力和疫苗的問世,但是等疫苗問世又要等到什麼時候?
  • 王毅同法國外長勒德裡昂通電話
    2020年11月2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同法國外長勒德裡昂通電話。王毅說,今年是中法關係克服疫情挑戰、實現逆勢發展的一年。習近平主席同馬克龍總統多次通話,近期又共同出席第三屆巴黎和平論壇,攜手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國際合作。
  • 王毅會見烏茲別克斯坦外長卡米洛夫
    人民網莫斯科9月10日電(記者 張光政)當地時間9月1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莫斯科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期間會見烏茲別克斯坦外長卡米洛夫。 王毅表示,習近平主席同米爾濟約耶夫總統建立了牢固友誼和互信,不僅為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提供堅實政治保障,也為雙方全方位合作注入強勁動力。我們要著眼後疫情時代,繼續落實好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提前布局,加強規劃,讓中烏關係按下「加速鍵」,讓雙方合作跑出「加速度」。 王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烏兩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抗疫合作。
  • 中國外交部長警告:不要授予香港抗議者諾貝爾和平獎 王毅質疑新冠...
    在奧斯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王毅還試圖對新冠病毒的來源提出質疑。奧斯陸是王毅此次歐洲五國之行的第三站,旨在促進中歐合作。王毅和挪威外交大臣索雷德(Ine Eriksen S?reide)說,他們專注於多邊主義。挪威準備在聯合國安理會(中國是常任理事國)擔任輪換席位。
  • 王毅:「一帶一路」合作為全球經濟寒冬注入暖流
    2020年,「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在疫情中相互支持,締結起團結抗疫、共同發展的「命運紐帶」。中歐班列開行突破1萬列,前十個月運量已超過2019年全年,成為助力各國抗疫的「鋼鐵運輸駝隊」。「空中絲綢之路」運送超過1700噸中國援助醫療物資,搭建起「空中生命通道」。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3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近30%。
  • 頂層智庫專家共議後疫情時代知識體系建設
    全體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付出巨大犧牲後,終於走出了疫情的「陰霾」,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推遲三個多月的全國兩會也已勝利召開。但由疫情引發的關於人類文明走向和全球治理等問題才剛剛開始。
  • 王毅特殊時刻訪日韓,周邊外交明晰「近目標」與「遠規劃」
    11月24日至27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先後對日本、韓國進行正式訪問,對外發出東北亞近鄰攜手應對疫情衝擊、深化交流合作、穩定地區局勢等重要信號。這一特殊時刻的訪問為外界觀察中國後疫情時代的周邊外交提供了獨特視角,以此觀之,無論是近期目標還是長遠規劃都更加清晰。外界注意到,王毅此次日韓之行的時機不可謂不「特殊」。
  • 王毅出席安理會「聯合國同非盟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
    2020年12月4日,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出席安理會「聯合國同非盟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並發表題為《凝聚團結合作共識,共建和平繁榮非洲》的講話。  王毅說,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劇全球性危機,深刻影響非洲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非洲和平與安全形勢面臨一系列新挑戰。
  • 王毅:中國—中東歐國家(17+1)合作機制為雙方合作抗疫發揮了積極作用
    大健康 2020-11-22 09:38 · 億歐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王毅表示,中法關係之所以克服風雨險阻,保持發展勢頭,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尊重。雙方要繼續弘揚這一傳統,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彼此的不同,照顧彼此的合理關切。11月2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約同匈牙利外長西亞爾託通電話。王毅表示,疫情形勢下,中國—中東歐國家(17+1)合作機制為雙方合作抗疫發揮了積極作用,中方願同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一道,以靈活方式開展各領域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