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頭條丨讓「新冷戰」落空 「後疫情時代」中歐關係再出發

2020-11-27 膠東在線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外長首次出訪,目的地選擇了歐洲。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對義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等五國展開訪問,中歐「線下」外交正在逐步恢復正常。

  此行釋放出的信號十分明確——「後疫情時代」中歐關係再出發。

  患難見真情這才是真朋友

  新冠疫情下,中歐之間相互幫助,成為國際抗疫合作的典範,中意關係更是經受住了疫情的檢驗。

  義大利外長迪馬約在和王毅舉行會談時表示,中國是意方在全球範圍內不可缺少的重要夥伴。他感謝中國在意方抗疫最艱難時期及時伸出援手。

  △8月2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羅馬同意外長迪馬約舉行會談

  王毅也指出,中意互幫互助無關政治,不摻私利。疫情沒有損害中意關係,反而使友誼經受住考驗,更為牢固。

  此次歐洲之行,既是中歐團結抗疫的繼續,也是「後疫情時代雙方深化合作的開始。

  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前副部長傑拉奇表示,義大利是首個同中方籤署共建「一帶一路」文件的西方大國。選擇義大利作為王毅出訪歐洲的首站,顯示了中國對義大利的高度重視。

  △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前副部長傑拉奇接受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採訪

  傑拉奇認為,此訪為「後疫情時代」中意經濟合作注入動力。義大利會繼續推動「一帶一路」框架下項目的新進展,並將積極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意中兩國應通過擴大貿易,繼續深化這種友好的合作。

  全球供應鏈路在何方?

  此行歐洲五國中,義大利、法國和德國是中國在歐洲的重要貿易夥伴,荷蘭、挪威則在交通、能源方面佔據重要地位。

  8月26日,一列滿載電子產品、日用百貨和醫用口罩等貨物的列車從四川成都出發開往荷蘭蒂爾堡,這也是從成都始發的第6000列中歐班列。

  同日,王毅與荷蘭外交大臣布洛克在海牙舉行了會談。他表示,荷蘭是國際交通樞紐,中方願同荷方加強「一帶一路」倡議對接,聯合打造鹿特丹港與中國港口之間的海上快速通道。

  △8月26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海牙同荷蘭外交大臣布洛克舉行會談

  疫情發生後,全球航空和海運嚴重受阻。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項目,中歐班列藉助陸路運輸的強大優勢,保障了中歐間物流的暢通。

  德國漢堡市經濟部長韋斯特哈格曼表示,雖受疫情衝擊,漢堡港的貨櫃吞吐仍保持正常運行,中歐班列使德中以及全球供應鏈繼續正常運行。

  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介紹,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5122列,運送貨物總量達到46.1萬標箱。疫情期間,中歐班列呈逆勢增長勢頭,穩定了中歐產業鏈供應鏈,助力「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甦。

  向單邊主義說「不

  新冠疫情下,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更加突出,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以及冷戰思維重新抬頭。

  作為全球兩大文明和兩大力量,中國和歐洲應該如何應對?

  王毅表示,中國無意搞什麼「新冷戰」,此行是為繼續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而來。中歐應加強溝通協作,共同維護以多邊主義為基石的國際體系。

  △8月26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海牙同荷蘭外交大臣布洛克舉行會談

  這一點贏得荷蘭外交大臣布洛克的共識。他表示,荷方贊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願同中方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維護開放的自由貿易體系,實現互利共贏。

  △8月27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奧斯陸同挪威外交大臣瑟雷德舉行新聞發布會

  8月27日,王毅在奧斯陸同挪威外交大臣瑟雷德舉行新聞發布會。瑟雷德在回答本臺記者提問時表示,挪威外交政策的重點之一就是支持多邊主義。挪威通過參與多邊主義獲得了財富、安全和繁榮,所以未來還將繼續堅持下去。

  作為歐盟的領頭羊,法國和德國是王毅此訪行程中兩個重要的歐洲大國。屆時,中歐雙方將如何共同發出維護多邊主義的聲音,將非常值得關注。

  法國中國問題專家皮卡爾表示,歐洲不能聽任美國單邊主義的言行,這樣的政策是沒有未來的。現在歐盟應與中國加強合作,給各國帶來多邊主義與和平的願景,向世界釋放清晰的信號。

相關焦點

  • 德國駐華大使:所謂中歐「脫鉤」顯然不符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德國駐華大使葛策(Clemens von Goetze)表示,對於德國而言,中歐「脫鉤」不在政策選擇之列。  據香港《南華早報》30日報導,葛策在接受該報採訪時,呼籲中國在全球議題上,比如應對新冠疫情以及氣候變化方面,與歐洲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在這一背景之下,中歐國際關係學者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密切和深入,這有助於促進雙方新多邊主義的研究議程,構建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的共同知識和理論創新。歐洲地區主義的理論研究議程是介於傳統的威斯特伐利亞範式和帶有幻想性的後威斯特伐利亞全球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歐洲和中國的國際關係學界都是非常多元化的:這一具有創新意義的概念性研究議程可能帶來一些潛在影響,包括給中歐知識界共同的、具有更廣泛和更深入意義的新制度主義理論研究議程輸入信息,超越固有的現實主義遺留問題和世界主義的烏託邦。
  • 疫情緩解後王毅首次出訪,為何選這5個歐洲國家?
    儘管如此,病毒大流行並未阻擋中歐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腳步。雙方本著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精神,力求將中歐合作的蛋糕做大。在政治方面,高層領導人通過視頻、通話、信函等方式保持經常性溝通。2個月前,第二十二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通過視頻方式舉行,這是中方領導人同新一屆歐盟領導人首次正式會晤。會議為「後疫情時代」雙邊關係發展指明方向,加強了中歐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配合。
  • 駐希臘大使章啟月參加「希臘—後疫情時代歐洲新興投資地」 線上論壇
    2020年11月23日,歐盟中國商會和雅典工商會共同舉辦主題為「希臘—後疫情時代歐洲新興投資地」的線上論壇活動。駐希臘大使章啟月、前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希臘基礎設施和交通部長卡拉曼利斯、外交部經濟秘書長斯米利斯及兩國企業界代表等近百人在線參會,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深化兩國經貿與投資合作。章啟月大使在發言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的嚴峻挑戰讓人們更加認識到團結合作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 疫情期間歐洲涉華輿論的變化及其特點
    在歐洲疫情暴發而中國疫情緩解後,歐洲涉華輿論一度相對沉寂,其原因一是媒體主要轉向內部報導,二是之前「歐洲對新冠肺炎疫情免疫」的邏輯被現實粉碎,短期內難以建立起對中國的批判性視角。在中國開始積極援助歐洲抗疫以及中美輿論交鋒升級後,歐洲涉華輿論重新活躍起來,並重新建立起針對中國制度和行為的更加政治化的批評視角。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在去年《道體學引論》面市後不久,便開始籌備研討會,原定年初舉辦,卻因疫情一再延遲。疫情形勢嚴峻期間,也曾擬改為線上研討會,但學人們一致認為線下面對面交流更能激起思想的火花。終於,2020年9月4日,「中國哲學再出發——《道體學引論》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召開。
  • 中歐領導人會晤在即:大西洋變「寬」,中美歐戰略三角更微妙
    美歐和美德關係幾乎陷入了冰點。值此多事之秋,中歐之間的良好互動則顯示出「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活力與潛力。維護全球化大方向:中歐默契彌足珍貴自從川普上臺以來,美國與歐盟和德國之間漸行漸遠,大西洋似乎越來越寬了。
  • 中歐攜手引領全球經濟邁向更加美好未來
    受到新冠肺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合作步伐放緩。在此背景之下,中國與歐盟的合作卻愈發緊密,一系列數據充分顯示中歐經貿關係的韌性和潛力。中歐不斷深化經貿合作,有力促進了雙方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了民眾福祉,也將有力拉動後疫情時期世界經濟復甦。  從共識到共建,中歐班列點亮前行未來。
  • 危中有機 後疫情時代的空客願景
    此外,徐崗還就疫情對航空製造業的影響、空客應對疫情的措施、中國民航市場的現狀、後疫情時代航空業的發展趨勢等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記者:疫情對飛機交付帶來了哪些影響,空客是如何做出應對和調整的?徐崗:今年的疫情是航空業有史以來沒有遇到過的,給全球航空行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 馮玉軍:俄戰略界縱論「後疫情時代」國際格局與世界秩序
    近來,俄羅斯領導人和智庫專家對「後疫情時代」的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進行深度思考,認為近年來國際社會各種矛盾深度交織,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成為其進一步激化的催化劑,促使國際與地區秩序陷入紊亂和動蕩。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撰文指出,新冠疫情蔓延激化全球既有矛盾,深刻改變冷戰結束以來的全球政治、經濟與安全圖景。
  • 歐洲頭條丨警惕!全球糧食危機要來了麼?
    新冠肺炎疫情、國際關係、自然災害等不穩定因素疊加,世界糧食供應變數叢生。近期,我國各地針對「餐飲浪費」行為的治理引發高度關注。實際上,糧食損失和浪費已成為當下全球面臨的重要問題。9月29日,聯合國將舉辦首個「國際糧食損失和浪費問題宣傳日」,正是為國際社會敲響警鐘。全球糧食危機來了麼?2019年全球有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 瓦爾代之辯|疫情後世界不是兩極是多極,中俄關係是重要保障
    瓦爾代之辯|疫情後世界不是兩極是多極,中俄關係是重要保障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王憲舉 2020-07-21 12:50
  • 中歐關係「暖春」:為2019年的世界注入「暖流」
    「以歐洲收尾,從歐洲開始,說明中國始終將中歐關係置於對外關係的重要和優先方向。」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會長蘇格認為,習近平主席接連出訪歐洲,展現出中國對歐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由於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不同,中歐在一些問題上難免存在分歧。元首之間的溝通往來和頂層設計,將有助於雙方進一步增進互信、深化合作。
  • 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中俄中歐班列疫情之下表現優異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7月3日訊 (史博超) 6月30日下午,由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與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聯合舉辦了《應對疫情衝擊 推進中俄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視頻論壇。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和振偉代表主辦方致辭表示,自2011年開通多邊國際物流班列以來,路線已覆蓋中國60餘沿線城市,遍及歐洲15個國家的72個城市。在疫情衝擊貿易和運輸的新業態下,中俄中歐班列運量不降反升。4月份開行979列、同比增長46%,5月份運輸防疫救護物資119.6萬件、9381噸,為中俄中歐協作抗「疫」和復產復市發揮了重要的抓手作用。
  • 中歐班列跑出互利共贏「加速度」
    「面對疫情挑戰,擁有穩定的國際貿易和物流運輸通道非常重要。」中歐班列(義新歐)西班牙運營公司總經理桑塔納表示,為協助歐洲抗擊疫情,「義新歐」防疫物資專列多次為西班牙運來口罩、防護服等物資。西班牙加利西亞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裡奧斯認為,中歐班列平穩運行,為促進歐中經貿往來、推動國際抗疫合作作出重要貢獻。
  • 中歐間運輸全程使用卡車?它憑什麼叫板中歐班列
    在疫情強壓下,除了開行量逆勢增長的中歐班列,中歐「卡車航班」(簡稱中歐卡航)也異軍突起,成為了繼航空、海洋、鐵路之後的第四物流通道,為跨境貨運提供了有效的運力補充。一輛輛卡車在中國和歐洲的公路上日夜兼程地行駛,運送抗疫物資,助力跨境貿易復甦。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係的再定位
    進入21世紀後,隨著國際格局和法國國內格局急劇演變,法國國內政治格局和政治生態發生重大變化,中國進入內政外交的新時代。面對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中方提出了"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法方也認為"世界秩序正在經歷歷史性的全面、深刻的變動和重組"。在建交55周年之際,如何在國際關係和國際秩序的大變局中繼往開來、謀劃中法關係的未來發展,是中法共同面臨的課題,也將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 疫情後的世界發展格局觀察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分裂」趨勢,以下三個方面可能值得重點關注。第一,全球治理體系更加撕裂甚至走向崩潰。「美國優先」及「退群」的做法事實上宣告,美國暫時放棄了二戰後由其主導建立的世界發展格局與秩序的領導者地位,美國「一股獨大」主義的全球治理體系時代也被川普按下了「暫停鍵」。
  • 中歐投資協定談成,中美歐全球經濟「大三角」確立
    中歐之間達成協定後,預計將花費數月時間轉化為法律條文,並翻譯為歐盟官方的27種語言,提請經過歐洲議會批准,轉化為正式文本過程,恐怕將會持續到2021 年下半年。  一位歐洲官員稱,該協議可能會在2022 年初生效。
  • 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國關係再思考
    同時,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疫情彰顯了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建構新型國際關係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的必要性。【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國際格局  全球化  新型國際關係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黑天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