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強壓下,除了開行量逆勢增長的中歐班列,中歐「卡車航班」(簡稱中歐卡航)也異軍突起,成為了繼航空、海洋、鐵路之後的第四物流通道,為跨境貨運提供了有效的運力補充。一輛輛卡車在中國和歐洲的公路上日夜兼程地行駛,運送抗疫物資,助力跨境貿易復甦。因其成本相對低、時效快,中歐卡航被認為具有和中歐班列分庭抗禮的實力,在市場上受到廣泛歡迎。它對企業的吸引力來自哪裡?是否真的能叫板中歐班列,改變中歐貨運市場的格局呢?
2018年11月13日,第一列中歐卡航從霍爾果斯邊境駛出,先後經由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最終於26日到達波蘭。這段長約7000公裡的跨境旅程僅用了13天時間。CEVA物流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Torben Bengtsson對此表示:「我們由此可以預見中歐間卡車運輸的光明前景,這次試點證明,卡車運輸與空運相比,可以節省高達50%的門到門成本,而與鐵路相比,至少可以節省10天的交貨時間。」
第一列中歐TIR卡車(圖片來自:BIGtruck International)
疫情期間,中歐卡航駛出了加速度。2月底,首班德國杜伊斯堡開往蘇州太倉的「復工專線」卡車滿載著來自歐洲的原材料,耗時14天到達組裝園區。3月初從天津出發的「蘇新號」,途中僅需換一次車,便直達車客戶在德國的廠房,這一門到門服務僅用時兩周。6月,一批來自南京的零配件搭乘「蘇新號」,在15天後抵達塞爾維亞。這一貨運新模式帶來的驚喜不勝枚舉。
中歐卡航的高時效得益於TIR公約(Transports Internationaux Routiers,國際公路貨運公約),這一公約適用於出發國海關與目的地國海關之間的貨物流動,其目的是簡化和統一國際道路運輸的行政手續。中國於2016年加入TIR公約,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主要市場和歐盟所有國家都是TIR成員。帶有TIR標誌的卡車只需辦理一次通關手續就可以在成員國間通行,尤其對中歐間長途運輸而言,減少了多次跨境時在海關的延誤。同時,在TIR公約下,卡車可以實現直接的門到門服務,中途不用打開貨櫃檢查,省去了空運、鐵運等從貨運場站到客戶的額外轉運時間。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com
TIR公約帶來的裨益在疫情期間更為明顯,單一窗口使貿易商能夠與所有有關機構進行電子通信,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使溝通更高效,有助於實現非接觸式結構。而且,公約減少了貨運過程中的實際檢查,也能夠減少人員之間的接觸,提高安全性。
中歐卡航的靈活性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對貨物種類的限制少,不論是IT產品、汽車配件、食品、化工品,還是機械設備等產品均可使用卡車進行跨境運輸。TIR公約加持下的高效「門到門「運輸服務和卡車本身的低運輸成本,使高價貨物和對時間要求嚴格的貨品有了昂貴的空運以外的優質備選方案,此外還能解決超出空運運力範圍的大宗貨物的問題。再如鋰電池等特殊物品或其他危險貨品本來只能通過時效性低的海運,如今也可搭乘中歐卡航的「快車」。其二,相比起其他運輸方式卡車運輸對單次貨運總量的要求小,不論貨量大小都可以立即發車,不像中歐班列要通過拼箱等操作實現散貨的運輸,因而也更受中小企業的青睞。
儘管對中歐卡航好評聲不斷,但行業內也有人質疑長途卡車運輸的經濟優勢。相比起中歐班列,中歐卡航的綜合成本相對要高,並非所有的客戶都願意為這個並不突出的時效優勢買單。Dachser亞太區海空物流董事總經理Edoardo Podesta表示,與鐵路相比,他看不出卡車運輸服務如何經濟。他說道:」海關、路況、法規問題、安全、司機輪班等,使其成為一種非常複雜、風險很大的運輸方式,特別是對於高價值的電子消費品來說,你能想像一輛滿載iPad的破卡車出現在荒郊野外嗎?」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Jan de Rijk物流公司的執行長Sebastiaan Scholte同樣持懷疑態度,他認為理想的運輸時間未必能實現,他在接受美國商業日報採訪時說道:「所有地方的路況都不是很好,這麼長的距離,發生事故或其他延誤的概率較高,尤其是在邊境。」 DHL歐洲遠洋貨運負責人Felix Heger也對這一新的貨運模式充滿疑慮,他指出:「它不會比鐵路更快的,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很高,而且我擔心途中會有嚴重的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