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暖春」:為2019年的世界注入「暖流」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歐關係「暖春」, 讓世界更加平衡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蔣濤 彭大偉 徐方清

  本文首發於總第894期《中國新聞周刊》

  繼去年底訪問西班牙、葡萄牙之後,進入2019年,中國最高領導人的首次外訪又定在了歐洲。3月21日至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義大利、摩納哥、法國進行國事訪問。

  「以歐洲收尾,從歐洲開始,說明中國始終將中歐關係置於對外關係的重要和優先方向。」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會長蘇格認為,習近平主席接連出訪歐洲,展現出中國對歐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由於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不同,中歐在一些問題上難免存在分歧。元首之間的溝通往來和頂層設計,將有助於雙方進一步增進互信、深化合作。

  這次訪問行程結束之際,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介紹情況時表示,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主席此訪致力於深化夥伴合作,致力於完善全球治理,致力於捍衛多邊主義,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境界和擔當。此外,此訪是中央著眼當前國際形勢作出的重大外交部署,是一次「加深東西方關係的友誼之旅、合作之旅、開拓之旅」。

  為2019年的世界注入「暖流」

  五年前,在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期間,中歐雙方同意要全面落實《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

  對於中歐關係前景,習近平曾指出,中國和歐盟都在經歷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進程,都在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國際形勢越複雜,中歐關係穩定發展越具有重要意義。」

  但就在這次習近平主席對義大利、摩納哥和法國進行訪問的一個多月前,歐盟委員會在2月12日發布《歐中戰略前景》文件,稱中國為「經濟競爭對手」及「系統性競爭對手」,並提出10項措施,以尋求對華關係「再平衡」。這也引起中歐觀察人士擔憂。

  對此,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熊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過去歐洲一直自視為「規範性力量」,但現在競爭優勢受到嚴重擠壓,在一些新興領域無法再引領標準和規則制定。歐盟希望奮起直追,抓住工業4.0的機遇。但近年來,英國脫歐、民粹主義泛起等因素卻讓歐洲面臨越來越分裂的境況。因此,中國成為歐盟為加強內部團結、應對外部競爭而塑造的一個「對手」。

  不過,熊煒也指出,這只是一個指導性文件,並非每個國家都會落實。在中歐的競合問題上,歐盟各國的立場也並不一致。

  「習主席此次訪歐發出的信號清晰而明確,那就是不管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方始終視歐盟為重要戰略合作夥伴,將中歐關係置於對外關係的重要和優先方向。」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近日表示,期待2019年春天成為中歐關係的「暖春」,中歐合作將為2019年的世界注入「暖流」。

  除了習近平與所訪問的歐洲三國領導人以及專程趕赴巴黎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深入會談外,中、法、德及歐盟領導人還舉行專門會晤。這個不同尋常的外交場面,向世界發出了中歐加強戰略互信、深化戰略合作的鮮明信號。

  習近平主席在這場專門會晤中強調,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局勢,中歐關係應增強穩定性。他還指出,中方重視歐洲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中歐都是維護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強調中歐關係應具備戰略性。歐方領導人則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性關鍵力量,歐盟願從戰略層面重視中國日益增強的影響,不斷深化歐中關係,鞏固彼此信任支持。加強歐中團結合作不僅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也將使這個世界更加平衡。

  王毅指出,中歐之間取得的共識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為充滿變數的世界注入了穩定性、確定性和可預期性。

  在訪問法國期間,習近平主席還出席了中法全球治理論壇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國際社會正面臨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四大挑戰,提出破解這「四大赤字」需要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諒、同舟共濟、互利共贏四大理念。

  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稱,通過習近平主席此訪傳遞的信號可以看出,中歐關係當前總體向好,雙方之間的共識遠遠多於分歧,特別是在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方面,雙方表達出一致的立場和共同的訴求。

  可以預期,在內部遭遇「黑天鵝事件」和外部面臨「美國優先」衝擊波的背景下,歐洲主要國家將繼續保持對華政策的獨立性、穩定性和積極性,共同為捍衛國際規則、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王毅在行程結束之際介紹情況時還總結指出,習近平主席這次訪問立足三國,面向歐洲,首先將為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提供新動力;二是將為當今國際變局注入穩定性,為維護多邊主義帶來正能量;三是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與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的對接,促進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助力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讓遠隔萬裡的中國和古羅馬聯繫在一起。」此訪前,習近平在義大利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

  義大利被認為是古絲綢之路的終點,也是此次習近平訪問歐洲的第一站。此外,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15周年,明年雙方將迎來兩國建交50周年。在特殊的時間點,中意交往又迎來歷史性時刻。當地時間3月23日,習近平主席與義大利總理孔特,共同籤署和交換中意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

  義大利這一加入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的舉動,是在面臨外在雜音和壓力的情況下做出的。美國《華爾街日報》此前報導稱:「不顧美國憤怒,義大利籤署了中國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這令義大利的美歐盟友感到擔憂。」

  對於外界的質疑,義大利副總理迪馬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義大利仍將完全信守對西方盟友的承諾,但同時也應在貿易問題上將義大利的利益放在首位,就像一些美國人說『美國優先』一樣,我也要繼續重申:在商業關係上,『義大利優先』。」

  據媒體披露的消息,在習近平主席此訪期間,中意雙方籤署的經貿合作協議的數額共2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90億元),而隨著未來更多雙邊合作協議籤署,雙方經貿合作數額或升至2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20億元)。

  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義大利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既有自身經濟和政治的考慮,也是其外部競爭壓力和內部發展使然。義大利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有助於義大利解決包括高額公共債務和來自非洲的非法移民在內的問題。

  此外,義大利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可憑藉如威尼斯、的裡雅斯特港等重要基礎設施,有望爭取成為中國貨物進入歐洲市場的樞紐。義大利作為傳統工業強國,在裝備製造業等領域具有優勢,而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和升級,雙方有更多相互協作的空間。

  義大利外交部副部長迪斯特法諾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中意籤署「一帶一路」領域的合作協議,將使義大利企業成為「一帶一路」計劃的關鍵參與者,在中國市場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使得義大利既能吸引投資,又能作為主角進入中國市場。這有助於促進義大利企業在義大利、中國以及全球的銷售融為一體,進而提升義大利企業的營業額,並減少經營成本。

  中意籤署該協議,也在全球範圍內具有一定程度的示範意義。義大利經濟和財政部長喬瓦尼·特裡亞此前表示,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為振興和擴大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提供了機會,也為許多落後的地區提供了機遇,可以對全球經濟格局演變產生重大影響。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義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具有指標性意義的事件。義大利不僅是歐盟核心國家,也是G7(七國集團)國家,隨著義大利的加入並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好,相信越來越多的歐盟國家、G7國家會選擇加入「一帶一路」建設。

  鄭永年認為,除部分國家帶有意識形態偏見外,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歐盟核心國家都肯定「一帶一路」的經濟作用,只是擔憂經濟合作可能影響當地安全問題。對此,中國應該持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允許其他國家持有不同意見。畢竟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確實沒有地緣政治的考量,而是聚焦經濟合作與發展。相信隨著未來「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持續顯現,越來越多的國家會像義大利一樣認同、支持「一帶一路」。

  據中國一帶一路網披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已累計同122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籤署了170份政府間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已遍布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

  今年4月下旬,作為今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全程主持領導人圓桌峰會。

  《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第12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習主席訪問歐洲三國,為世界注入「暖流」
    中方對此持歡迎態度,相信意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將為兩國關係注入新動力,也將進一步擴大意國際影響力。可以預料,正如英國不顧美國的強烈反對率先加入亞投行,因而帶動眾多歐洲國家相繼成為亞投行創始國一樣,義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亦將在歐洲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
  • 【中國網評】中歐投資協定為世界經濟注入汩汩暖流
    在逆全球化、單邊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歐達成這樣一個平等平衡的投資協定,為世界經濟穩定復甦注入了汩汩暖流。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也展現了中歐領導人和工作團隊的務實作風、深謀遠慮。在完成談判之後,雙方將開展文本審核、翻譯等工作,力爭推動協定早日籤署。此後,協定將在雙方完成各自內部批准程序後生效。
  • 王毅:「一帶一路」合作為全球經濟寒冬注入暖流
    王毅表示,疫情給世界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也給共建「一帶一路」帶來一些困擾。但「一帶一路」合作不僅沒有止步,反而逆勢前行,又取得了新的進展,展現出強勁韌性。2020年6月,習近平主席向「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發表重要致辭,提出要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為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甦之路、增長之路,反映了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也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指明了方向。
  • 經濟日報刊文:「一帶一路」為疫情中的全球經濟注入暖流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一帶一路」為疫情中的全球經濟注入暖流作者:孫昌嶽逆勢上揚的數據彰顯了「一帶一路」的強勁韌性與活力,架起了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經濟復甦的「增長通道」與釋放潛力的「共贏之橋」,展現出中國的主動作為與大國擔當。
  • 中歐經貿合作將為全球經濟復甦帶來暖流
    本報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王珂)商務部28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說,中歐雙方在剛剛結束的第七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和豐富成果,雙方合作將為全球經濟持續復甦和穩定發展帶來一股「暖流」。
  • 中歐務實合作為疫後全球經濟注入強大動能
     經濟日報1月7日報導: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2020年11月15日正式籤署之後,中歐領導人在12月30日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這無疑為疫後全球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能。近年來,中歐雙邊貿易合作領先於投資合作。2019年,歐盟超越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 經濟戰「疫」錄:G20特別峰會為世界經濟注入暖流
    來源:中國新聞網(抗擊新冠肺炎)經濟戰「疫」錄:G20特別峰會為世界經濟注入暖流中新社北京3月26日電 (記者 李曉喻)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正在就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舉行特別峰會。中外學者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這是一次全球經濟命運攸關時刻的會議,會議釋放的團結合作信號將為遭受重創的世界經濟注入信心。當前疫情幾乎已席捲全球。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數據,全球確診病例已接近50萬例。疫情所到之處,很多國家和城市已經「停擺」,工廠停工,商店關門,火車、輪船、航班停開。
  • 中歐班列 世界經濟的「強心劑」
    據報導,11月21日,由哈薩克斯坦阿騰科裡站開出的3308次列車日前到達新疆霍爾果斯鐵路口岸站,這是今年經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進出境的第4001列班列,相較於2019年全年開行總量3403列增長17.8%。連日來,媒體平臺幾乎都在報導中歐班列所取得的成績,世界各國紛紛點讚,中歐班列開行屢屢刷新紀錄。
  • 「四海同春」亮相日本大阪 為僑胞心中注「暖流」
    僑胞們表示,在中日關係敏感時期,「四海同春」的到來為當地華僑華人心中注入了一股「暖流」。圖為暨南大學藝術團表演的校園舞蹈《青春之歌》。中新社發 王海波 攝       2月12日晚的日本大阪NHK劇場內歌聲悠揚舞姿曼妙,「文化中國·四海同春」 亞洲藝術團演出在此驚豔亮相,逾1400個位子座無虛席。
  • 歐洲頭條丨讓「新冷戰」落空 「後疫情時代」中歐關係再出發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對義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等五國展開訪問,中歐「線下」外交正在逐步恢復正常。  此行釋放出的信號十分明確——「後疫情時代」中歐關係再出發。  患難見真情這才是真朋友  新冠疫情下,中歐之間相互幫助,成為國際抗疫合作的典範,中意關係更是經受住了疫情的檢驗。
  • 助力「雙循環」,中歐班列跑出「湖南加速度」
    伍萍供圖近日,觀潮君從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鐵集團」)了解到,2020年,湖南中歐班列開出437列,同比2019年的230列,開行數量將近翻番,貨運量排在全國前列。2020年,在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的形勢下,湖南中歐班列開行實現「逆勢」增長,交出了亮麗「成績單」。這不僅讓其自身獲得了巨大發展,提高了知名度,也為湖南搭建起了一條通聯世界的「橋梁」。
  • 馬小軍:2020:中國為世界注入信心
    這一年的中國,面對嚴峻挑戰和重大困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眾志成城,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答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中國「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全面擘畫。2021年中國正式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率先復甦為世界注入中國信心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國際格局深刻演變。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在這一背景之下,中歐國際關係學者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密切和深入,這有助於促進雙方新多邊主義的研究議程,構建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的共同知識和理論創新。  如上所述,筆者的個人經驗證實,有關中國對國際關係全球對話開放的三個階段論對框定過去40年的發展非常重要。根據筆者的經驗,第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以政策為導向的對話,當時中國關於國際關係理論的辯論才剛剛起步。歐洲來訪者那時面臨的是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同時中國人也期待歐洲成為一個潛在的全球力量,能夠平衡美蘇兩大力量。
  • 2020年湖南開出中歐班列437列 同比2019年將近翻番
    記者從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2020年,湖南中歐班列開出437列,同比2019年的230列,開行數量將近翻番。在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的形勢下,湖南中歐班列開行實現「逆勢」增長。
  • ...回顧2019年外交工作並展望明年工作:七十年歲月崢嶸 新時代接續...
    七十年歲月崢嶸 新時代接續奮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回顧2019年外交工作並展望明年工作2019年,對中國和世界而言,都極不平凡。習近平主席先後7次出訪,主持四大主場外交,全面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偉大成就,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開闢新境界。
  • 北大西洋暖流有了新「支援」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1月27日16:38   新華網柏林11月26日電(報導員周谷風)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擔心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墨西哥灣暖流的分支——北大西洋暖流流速減緩,使得歐洲越來越冷。
  • 中歐歷史性聯手 籤署歷時8年協定 做出3項重大決定
    中歐歷史性聯手 籤署歷時8年協定 做出3項重大決定】中歐領導人宣布正式籤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這一協定從談判到籤訂歷時8年時間;中歐領導人還有三項重大決定,即建立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和中歐數字領域高層對話,打造中歐綠色夥伴、中歐數字合作夥伴,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實現年內完成談判的目標。
  • 德國駐華大使:所謂中歐「脫鉤」顯然不符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川普衝擊和拜登的當選會對中歐關係產生何種影響?  據德國駐中國大使館官網介紹,葛策於2018年9月6日起擔任德國駐華大使。官網首頁如是援引其涉華表述,「在這個急劇變化的世界,德國和中國互為彼此的緊密夥伴。攜手合力,我們就能為克服21世紀的挑戰作出重要貢獻。為此,我們應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兩國合作。」
  • 中歐政黨高層論壇閉幕:觀點有碰撞,但能促進雙方相互了解
    2016年05月17日,北京,中聯部副部長陳鳳翔在第五屆中歐政黨高層論壇上發言。會議認為,中歐關係在新時期應實現新發展;綠色轉型、「一帶一路」為中歐合作帶來新機遇;中歐政黨高層論壇對發展中歐關係和中歐黨際關係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中聯部副部長陳鳳翔致閉幕辭時表示,今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歐洲經濟正在穩步向好,步入恢復增長軌道,中歐關係面臨新的起點和機遇。
  • 中歐班列跑出互利共贏「加速度」
    在疫情導致全球物流不暢、國際貿易大幅萎縮的背景下,中歐班列逆勢高質量、常態化穩定開行,有效助力沿線國家和地區抗擊疫情、復工復產,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提供有力支撐,為世界經濟復甦和發展注入動力。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今年以來,中歐班列共運送醫療物資近800萬件、6萬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