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與共同涼熱——和平外交政策如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2020-11-23 中國法院網
 

  疫情無國界,全球共戰役。危機時刻,國際社會選擇緊緊站在一起。

  面對疫情,中國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政策舉措,最大限度防止疫情向外擴散,第一時間通報疫情信息,展現了「敢於負責、積極作為」的大國擔當;

  面對疫情,許多國家、國際組織和友好人士紛紛表達慰問和支持,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國伸出了援手,匯聚成「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滾滾暖流;

  面對疫情,中國盡己所能給150多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向27個國家派出醫療專家組,積極分享病患診療方案和疫情防控經驗,譜寫了「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人間佳話;

  ……

  大道不孤,守望相助。在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保衛戰中,國際社會唱響了一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合唱。在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世界各國求同存異、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對世界走向作出了響亮的回答。這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標識,不僅體現了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也彰顯了中國守護人類共同家園的博大情懷。

  一 和平發展: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

  「胞波感情重,江水溯源長。」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首次出訪就來到緬甸,與緬各界人士廣泛交流,深化兩國互利合作,共話千年胞波情誼。25個小時、12場活動,見證了中緬關係的「高光時刻」。從周邊鄰國做起,編織全球夥伴關係網絡,不斷完善我國外交布局,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和平發展「路線圖」。

  遙想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孤立和封鎖我們,和中國建交的國家寥寥無幾。1950年,僅有17個國家與中國建交。70年來,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贏得了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認同。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建交,堅定地和中國站在了一起。目前,我國已經同180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同11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不同層級的夥伴關係,「朋友圈」遍布七大洲五大洋。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金融風暴餘波未了,恐怖襲擊此起彼伏,難民問題愈演愈烈,「灰犀牛」風險危機四伏,「黑天鵝」事件防不勝防,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世界仍然很不太平。面對人類當前的諸多不和諧因素,作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的捍衛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全面發展同各國友好合作,推動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打造區域命運共同體,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努力走出一條國與國交往的新路。

  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現代國際關係伴隨著民族國家的產生而興起,打上了鮮明的西方印記。雖然西方國家也在國際關係中倡導所謂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價值理念,但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始終是近代以來國際關係的主要邏輯。中國主張,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大家平等協商解決,而不能由一兩個大國說了算。無論是維護和平穩定,還是促進共同發展,都必須充分貫徹民主的原則,把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作為處理國家間關係的基本準則。我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幹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國際關係向著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近些年來,某些國家炮製包括「新幹涉主義」在內的藉口,打著民主、人權、自由的旗號,在一些國家大搞「顏色革命」,甚至訴諸武力、大打出手,極盡恃強凌弱之能事。事實反覆證明,霸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會導致新的更大矛盾。我國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主張通過對話協商、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難點問題,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

  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西方一些人拿所謂「修昔底德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來說事,大肆渲染「國強必霸」,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可怕的「魔鬼」,似乎哪一天就要危害世界。這些都是徹頭徹尾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近10年來,中國軍費開支佔GDP比例平均約為1.3%,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華民族沒有侵略別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也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不會對任何人造成威脅,而且還會給世界帶來福音。

  二 合作共贏:推進開放體系建設

  「世界工廠」「國際車間」「製造大國」,這些都是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樞紐地位的形象說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製造業一度停擺,導致全球產業鏈受到嚴重衝擊,甚至面臨斷供的危險。為把疫情對世界經濟影響降到最低,中國在嚴格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加快外貿企業的復工復產,以保證國際供應鏈條的順暢運轉。這著實讓世界鬆了一口氣,「中國工廠機器一開動,全球產業鏈就穩了」。

  中國始終把正確處理「義」和「利」的關係作為外交工作的重要原則,在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時,推動人類共同利益的實現。義利觀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髓,強調見利思義、以義取利、重義輕利、舍利取義,始終把「義」放在首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在對外合作中始終秉持正確的義利觀,貫徹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方針,不僅使中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發展起來,也為促進世界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今時代,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中國經濟已經深深融入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和穩定之錨。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我國今天的經濟地位是在開放中形成的,未來贏得更大的發展也必須在開放中實現。我國將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部署,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為抓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一帶一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就是打造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為促進全球共同發展提供支撐。6年多來,「一帶一路」由點到面、由理念到行動、由願景到現實,逐步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之一。目前,已有近1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方籤署了合作文件,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均納入「一帶一路」相關內容。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就是在完成總體布局、勾畫出「大寫意」的基礎上,推動「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描繪出精雕細琢的「工筆畫」。

  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當前,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泛濫,個別國家把國內問題歸咎於外部衝擊,認為他們在現有貿易體制下「吃了虧」,採取包括貿易在內的各種手段打壓其他國家發展,甚至不惜頻頻「退群」「毀約」「甩鍋」,試圖另搞一套,對多邊貿易體制帶來嚴重危害。中國堅決捍衛經濟全球化,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促進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和融合。

  開放安全有保障。打開國門搞建設,難免會泥沙俱下,紮緊安全籬笆至關重要。在引進來的過程中,要吸收好國外先進的東西,也要警惕外來顛覆滲透活動,防範消極腐朽思想的侵蝕;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隨著我國公民和法人走出去的規模越來越大,海外安全風險也逐漸增大。據統計,目前海外中國企業有近4萬家,留學生約150萬人,2019年我國公民出境人次約為1.7億。必須加快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範體系,完善領事保護工作機制,切實維護海外同胞生命財產安全。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在一些國家急於關上大門的時候,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堅定前行,在更大的範圍內發展自己、造福世界。

  三 公正合理: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從博鰲亞洲論壇到中法全球治理論壇、從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到瑞士日內瓦萬國宮演講、從俄羅斯烏法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深刻闡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強調要積極變革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全球治理格局取決於國際力量對比,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源於國際力量對比變化。21世紀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經濟總量在全球佔比接近40%,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東升西降」的歷史性變化。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有些力不從心,難以應對和解決面臨的問題,改革全球治理體系迫在眉睫,人們的呼聲越來越高。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水漲船高」。過去,中國「個頭小」,說話沒人聽。現在不一樣了,中國變成「大塊頭」了,世界上的事情大家都想聽聽中國怎麼說,國際社會期望看到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國方案。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引領世界格局演變方向,引領人類文明發展方向。

  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版圖深度調整,西方發達國家日漸式微,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迅猛。相對於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趨勢,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代表性和適應性不強,表現出「肌無力」,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束手無策,亟須進行變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理應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中有更大作為,積極參與並努力引領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主動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更好維護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共同應對氣候變化。2020年1月,國際清算銀行首次提出「綠天鵝」事件的概念,認為未來氣候領域可能出現極具破壞力的現象,給人類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生活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進而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持續半年之久的澳大利亞山火、席捲非洲和亞洲多國的沙漠蝗蟲等極端災害,都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再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世界各國必須行動起來,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則基礎上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國將堅守國際承諾,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善盡維護人類家園的國際責任。

  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現行的國際體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下建立起來的,雖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弊端,但在過去70多年,對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體系,並不意味著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在整體框架下進行調整和創新。中國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等平臺機制化建設,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在通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輝大道上,中國將和世界各國一道,為擺脫貧困落後、促進繁榮發展而不懈努力,為消除分歧戰亂、維護和諧穩定而持續奮鬥,為弭平文明隔閡、加強交流互鑑而貢獻力量,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相關焦點

  • 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2020年以來,對外工作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深入開展國際抗疫合作,持續推進全方位外交,為國際社會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贏得廣泛讚譽和支持。 《建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
  • 大國關係「新常態」及良好外部環境營造
    對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繼續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係,積極運籌穩定均衡的大國關係,發展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為中國未來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 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十四五」時期對外工作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部署,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為實現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力作出應有貢獻。
  • 2013高考政治複習: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外交政策12個考點
    中國教育在線訊 高中政治學習需要總結歸納重要知識點才能更好學習政治學科,在掌握了每課重要知識點後才能為以後高考文綜複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是2013高考政治複習重要知識點。  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外交政策  1.國際關係決定因素。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外交在21世紀的地位、角色和戰略內涵,進行了準確、清晰、科學的定位。明確指出:「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 細數習近平2015外交成績單 五大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資料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李正穹 實習記者 解軼鵬)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外交場合多次提及並解讀命運共同體理念,使得命運共同體成為習近平在外交工作中的高頻詞。  2015年9月,習近平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並首次對如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解讀,提出了五個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特別是近幾年來,世界大變局加速向縱深發展,各種新問題新挑戰層出不窮,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多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愈加彰顯出璀璨的真理光芒,指引著中國和世界前進的正確方向。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深刻體現歷史大趨勢的時代先聲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命題。
  • 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
    如何研判當前的國際環境,需要客觀把握當前國際格局的態勢、全球變革的趨勢和中國發展的形勢。從國際格局的態勢來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加速了國際力量變動,國際秩序加速調整,國際格局呈現「一超走弱、多強易位」的態勢,新興市場國家呈現群體性崛起並加強合作,中國在多強中的優勢更加凸顯,與美國的結構性權力競爭加劇。從全球變革趨勢來看,全球化、信息化與碎片化等多種趨勢並存,全球變革的不確定性增強。
  •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推動構建新型中國與世界關係
    習近平外交思想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把兩者有機統一起來。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外交思想給出了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答案,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和長治久安指明了方向。 要牢牢把握「需要一種什麼樣的中國與世界關係以及如何構建這種關係」這一主題。
  • 李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外交的變革與成就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同時用「和平與發展」取代「戰爭與革命」作為時代主題,強調與國際體系的和平與合作方面,日益重視對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機制的參與、完善與創設,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為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努力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我國對外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與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小國人民只要敢於起來鬥爭,敢於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就一定能夠戰勝大國的侵略。這是一條歷史的規律。」在60年代毛澤東關於國際問題的論述中,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和評價佔了相當大的份量;世界各地幾乎所有的反帝愛國鬥爭,毛澤東都發表談話或文電錶示支持。這不僅體現了毛澤東對人民反帝鬥爭的重視,而且還說明他早已把共同進行這一鬥爭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看作是一個整體。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哪三大特質
    ,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中國發展營造了和平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成就卓著的中國外交實踐,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致力於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彰顯理論先進在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
  • 命運與共同涼熱(中國制度面對面(14))
    在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保衛戰中,國際社會唱響了一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合唱。在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世界各國求同存異、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對世界走向作出了響亮的回答。這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標識,不僅體現了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也彰顯了中國守護人類共同家園的博大情懷。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我們將從習近平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內容、中國在全球化方面的主張四個方面出發,深入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一主題。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這段話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鑄劍為犁、永不再戰」,說明這是一個和平安全的命運共同體;二是「發展繁榮、公平正義」,也就是強調國際社會不能有霸凌主義、強權主義。
  • 國際觀察:日本戰後70年外交戰略理念如何演變
    在國際環境和國際格局重大變化的背景下,日本在堅持日美同盟的前提下進入自主外交的探索期,這一時期日本外交的基本特點是追求自主性和外交渠道「多元化」。  可以說,20世紀70代日本的「主體性」外交,主要表現為外交形式的多樣性和「多元化」。
  • 思力網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新華社記者 高磊/攝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倡導者,更是負責任、有擔當的實踐者。  2020年,面對疫情持續蔓延的嚴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電話、信函等形式密集開展「雲」外交,出席多場重大多邊活動,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重大倡議,給疫情籠罩下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力量。
  • 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三卷反覆強調和闡述的一個重要外交和全球治理理念,它是為了應對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維護和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提出的中國方案。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 中國外交詞語3.0版
    在與世界對話的時候,國家領導人始終貫穿著和平發展、共同進步的理念,而「和平發展、共同進步」這樣的詞彙,在世界上是「通用語言」。  「和平發展是目前我們最重要的指導思想,這個外交概念是目前在國外影響最大也是受到認同最多的詞彙。」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歸泳濤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說。  外交概念在中國外交史冊上留下各個時期的烙印。
  • 編譯 15 | 外交政策分析:具體行為體理論與國際關係理論根基
    論及個別學者的努力,Boynton關於人類施動者(human agents)因素在解釋外交政策情境(foreign policy situations)方面的長期研究值得關注。例如,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Boynton利用國會委員會聽證會的官方記錄,調查委員會成員如何理解當前的事件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