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17世紀的理性主義(一)

2020-12-03 皓皓呀

笛卡爾(1596—1650年)是17世紀法國哲學家,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二元論者、唯理論者。1596年3月31日生於都侖省拉愛城的一個貴族家庭。他1604年入拉·弗雷士的耶穌會公學,接受傳統教育,除神學和經院哲學外,還學了數學和一些自然科學。1612年他深感閉門讀書無用,決心走出校門,用自己的理性來解決科學問題。1618年他離開法國到荷蘭參加軍隊。退伍後定居巴黎,專門從事科學研究,企圖建立起新的科學體系。他曾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世界》一書,但當時教會反動勢力很大,笛卡爾打消寫作這部著作的計劃。

1628年寫成《指導心智的規則》。1629年他遷居資產階級已經取得政權的荷蘭,在那裡隱居了20年。1637年他發表了用法文寫的哲學著作《論方法》,產生了很大影響。1641年他又用拉丁文發表了《形上學的沉思》。1644年,笛卡爾發表了他的系統著作《哲學原理》,這部書不僅包括他已經發表的思想,而且論述了他的物理學理論,還包括過去未發表的《世界》一書的內容。1649年,他最後發表了心理學著作《論心靈的感情》。1649年他應瑞典女王克裡斯丁娜邀請赴宮廷講學,由於不適應北方的寒冷氣候而患病,1650年2月11日在斯德哥爾摩逝世。

笛卡爾認為,經院哲學是一派空談,只能引導人們陷入根本性錯誤,不會帶來真實可靠的知識,必須用新的正確方法,建立起新的哲學原理。於是,哲學研究開始重視科學認識的方法論和認識論。笛卡爾指出,我們不能盲從已有的觀念和論斷,其中有很多是極其可疑的,這些觀念有的來自感官,但是感官會欺騙我們。我們處在真假難分的狀態中是不可能確定真理的,為了追求真理,必須對一切都儘可能地懷疑,甚至像「上帝存在」這樣的教條,懷疑它也不會產生思想矛盾。只有這樣才能破舊立新,就是「笛卡爾式懷疑」。

這種懷疑不同於否定一切知識的不可知論,而是以懷疑為手段,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所以被稱為「方法論的懷疑」。他認為理性是世間分配得最均勻的東西,人人都有一份,不多不少。要把一切放到理性的尺度上校正,這樣,權威就不再在上帝那裡、教會那裡,而到了每個人的心裡了。這是對經院哲學的嚴重打擊。笛卡爾把他的體系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形上學」即認識論和本體論;二是「物理學」即自然哲學;三是各門具體科學,主要是醫學、力學和倫理學。

笛卡爾認為我可以懷疑一切,但有一件事卻是無可懷疑的,即「我懷疑」。我懷疑也就是我思想。既然我思想,那就必定有一個在思想的我,即「思想者」。「我思故我在」的論題,是笛卡爾全部哲學的第一原理。「我」的本質是思想,又稱為「靈魂」,是認識的主體,是精神實體。他提出:我會懷疑,而懷疑不如認識那樣完滿,因此我的存在是不完滿的、有限的,但是心中有一個最完滿的上帝的觀念,不完滿的我不能是這一觀念的原因,它只能來自最完滿的上帝本身,所以說上帝存在。

笛卡爾從經院哲學家安瑟爾謨那裡取來的「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卻用來論證物質世界及其可知性。他說我心裡清楚明白地有「形體」的觀念,這觀念不可能是我自己造成的,只能是上帝創造了「形體」,又把「形體」的觀念放到我心中。既然最完滿的上帝不可能欺騙我們,那麼「形體」也就是真實可靠的實體。笛卡爾肯定了兩種實體:靈魂和形體。他認為這兩個實體是彼此獨立存在的。靈魂的屬性是思想,形體的屬性是廣延。這是典型的二元論。為了溝通這兩個並無共同之處的實體,以說明科學知識的客觀性,他又把上帝作為橋梁,說靈魂和形體只是相對的實體,兩者都是絕對實體上帝所創造的。

在認識論方面,笛卡爾認為有3種觀念:一是通過感官從外面得來的,常常是混亂的錯覺;二是理性本身固有的,即「天賦觀念」;三是我們自己任意製造的。他完全否定第三種觀念,對第一種觀念持懷疑態度,認為第二種觀念必然正確。他認為科學不能只是感性現象,必須是必然的理性認識,這一主張對發展理論科學有積極意義。但是他把理性認識說成「天賦的」、非外來的,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笛卡爾的「物理學」是他的哲學中的重要部分,是唯物主義的。他明確指出:在自然界,物質是惟一的實體,天和地是由同一物質構成的。

整個物質世界的廣延是無定限的,物質的可分性是無定限的,不可能有什麼不可分的原子存在,也不可能有任何「虛空」,因為「虛空」意味著沒有物質的廣延,而廣延是不能離開物質的。笛卡爾認為空間就是廣延,他反對絕對空間論。這樣的物質理論比古代的原子唯物論前進了一大步。但是他把物質本質屬性說成只是廣延,把物質的多種形態都歸結為位置的移動,這是機械論。笛卡爾的學說有廣泛的影響。他的「我思故我在」強調認識中的主觀能動性,直接啟發了康德,成為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的重要思想,推動了辯證法的發展。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內容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歐洲史:17世紀的理性主義(二)
    斯賓諾莎(1632—1677年)是17世紀荷蘭哲學家,西方近代唯物論、無神論和唯理論的主要代表。斯賓諾莎於1632年11月24日生於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裡。斯賓諾莎通過對宗教典籍、猶太思想家和笛卡爾著作的研究,逐漸和正統神學發生分歧,對正統神學關於神沒有形體、存在天使和靈魂不死等教條表示懷疑。
  • 《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回望歐洲近代風雲,歐洲人在先後經歷了文藝復興下的人文主義嚮導、新教改革的洗禮和啟蒙運動下的理性主義薰陶以後,歐洲人的民主自由意識得以空前提高,經濟和文化呈現出新張力,進一步的覺醒平民們開始採取實際行動來捍衛自身應有的民主權利。克羅齊一直對十九世紀歐洲人認識、崇尚和追求自由的理念以及相應下的宗教以及政治運動等方面的探索表示高度重視,當然這也是這篇讀書報告交代的重點。
  •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在人類的封建時代,非宗教的具有濃厚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佔據著統治地位
  • 人類文明的知識:理性主義把知識技術化和工具化
    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思想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經濟史學學會理事、上海市錢幣學會理事。撰有《20世紀中國經濟思想述論》等專著,發表論文百餘篇。研究方向為經濟思想史。
  • 範海辛: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
    歐洲有一民諺: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把存在改為現實)。這句話裡的「合理的」就是reason,我們漢語既可以翻譯成「合理的」,也可譯成「有原因的」。犯罪是存在的,這個存在不合理,但卻是有原因的。然而有原因不等於有理由、有道理,這在漢語中是明確的,在英語中卻是含混的。為此,英語中表示理性一詞更準確的是rationality。
  • 19世紀以後,西方的理性主義就「病了」
    這種精神鑄造了歐式幾何等一大批學術理論成果,奠定了西方理性主義的傳統。超越事實和自然,自由地思考,認識自己,這被古代希臘人視為最崇高的事業,最理想的精神世界。也正如西方先哲所言「愛智慧」。西方人有理性主義的傳統,「解鈴還須繫鈴人」,他們相信事物的規律和邏輯的力量,只有對理性本身治療,才能回歸到原本正統的理性道路。近現代的科學已經遺忘了原本理性的「初心」,它自以為自己是自足的,是絕對的,甚至還要審視哲學,超越於哲學之上,它已經忽略了它自己被限制的條件,它也是哲學的一部分。
  •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伽利略眼中的科學》譯後感 2018年02月11日 16: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盧東民 字號 內容摘要:
  •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在19世紀,工業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尤其是該世紀後半葉,湧現出一個個大型城市中心,將成為後世所特指的「大都市圈」的核心。有史以來第一次歐洲部分城市的增長不再依賴於農村的移民。要找出體現城市化程度的標誌並不容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同國家的城市區域有不同的定義,但這一進程的大方向依然是清晰的。1800年,倫敦、巴黎和柏林各有大約90萬、60萬和17萬居民。1900年,這三個數值分別為470萬、360萬和270萬。同年,格拉斯哥、莫斯科、聖彼得堡和維也納的人口也都超過了百萬。
  • 歐洲史:18世紀歐洲的權力均勢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而歐洲歷史。在18世紀,由於各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海外領土的安全也逐漸得到保障。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政府開始在跨大洋的事務中發揮作用,而在此之前,這種角色都是由私方擔當的。不過,在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大型商船隊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的一次劃時代影響的大事。那兩三百年,歐洲經歷了知識系統的大破大立大重建,知識系統的變化正是分隔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那最鮮明的分水嶺。【楊照:《新世界與老亞洲》,收入(德)于爾根·奧斯特哈默著,劉興華譯:《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2016年,社科文獻出版社,第7頁。】對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如果說《現代性與大屠殺》是對「理性主義會導致巨大災難」這一命題的例證,那《社會學之思》就是在告訴我們,除了機械論立場以外,思考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即社會學的有機論立場。只要仔細閱讀,就會發現《社會學之思》一直在和《現代性與大屠殺》對話。
  • 歐洲史:俄國17世紀教育和科學知識的積累
    今天我帶大家了解一下俄國17世紀文明的發展。15世紀末,俄國的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16世紀時,俄國的法律規定,政府的各級司法行政官員,必須識字;還規定籤字是證明文件有效的最基本的方法,從而刺激了俄國教育在16世紀繼續得到發展。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自然神論的力量更在於它的理性主義的思想方法,連它的反對者在批駁它時也不得不使用這種方法了。大衛.休謨(1711-1776年)是這一哲學思潮的主要代表,自然神論及它的反對者之間的論戰引起休謨從認識論方面探索觀念的起源和成因的興趣。他的結論是否定性的——自然神論的理性主義和正統派的啟示、神跡、信仰觀念都受到他的致命打擊。 休謨從洛克的經驗論出發,認為人的一切觀念都來自感覺,包括對外部事物的外感覺和對人身和心靈的內感覺,這些感覺形成印象。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種矛盾在人們的思想中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現,但是,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作為比較典型的認識論的理論,形成了兩個既互相對立、互相鬥爭,又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哲學流派而在哲史上出現,並且在西歐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革命時期前後,成為16世紀末期到18世紀中期重要的歷史現象。
  • 哲學史:霍布斯的哲學,宗教懷疑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
    歷史知識傳播者:鹿冰寒說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鹿冰寒說歷史,在17世紀左右,英國是理性主義最繁榮的國家,誕生了很多哲學家,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也是英國哲學家,他叫託馬斯·霍布斯,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歷史吧,也許我們能從他的思想裡尋找到屬於自己未來的方向
  • 歐洲史:18世紀是英法爭霸,19世紀前三分之二是英國握有世界霸權
    百家原創作者:順昌說史歡迎來到百家號順昌說史,小編了解到英法兩國殖民地大不相同了,法國人只要珍貴毛皮,送回國內可以賣大錢,但後果終究會暴露出來的:七年戰爭中,英法兩國爭奪北美殖民地,英國有人,法國沒有人;英國軍隊有後勤保障,法國軍隊供應困難,
  • 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齊格蒙·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二十世紀的思想家認為,理性主義是一種興起於現代社會的話語體系和意識形態,其形成於知識精英對於「何為知識」以及「知識該如何構建」等相關問題的回答之中。從分類學角度看,理性主義有三種形態,分別是形式理性主義、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起步於反思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但《社會學之思》是對形式理性主義的回應。
  • 歐洲史: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為歐洲文學停頓之時,因宗教改革之反動,釀為擾亂。政教兩方,唯以壓制為事。其後漸得平和,而民氣衰落,文學遂亦不振。又以文藝復興之影響,一時著作頗盛,及能事既盡,猶欲刻意求工,終至忽其大者遠者,反趨於末。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引言當關於歐洲的人類學被視為與關於其他人的人類學完全分開時,這種不可化約的歐洲特性的理論的歷史,凸顯出了政治的風險。歐洲民族主義的突飛猛進,強烈適應於一 種「人民的科學」,後者給予了前者意識形態的基礎。
  • 動蕩的 17 世紀,為什麼產生了天才輩出的局面?
    《天才時代: 17 世紀的亂世與現代世界觀的創立》內容簡介歐洲的 17 世紀,堪稱是一個戰火紛飛的世紀, 100 年中只有 3 年沒有打仗,歐洲的社會面貌發生劇烈變遷。我對 17 世紀思想史的興趣由來已久。在過去的 25 年中,在對喬治·貝克萊(1685—1753)的思想進行學術考察的過程中,在閱讀勒內·笛卡兒(1598—1650)的傳記和一本關於 16 — 17 世紀辯論良知和探索自由過程中所產生的自由概念的書時,以及大量閱讀有關洛克、科學革命和隨後的啟蒙運動的論文之後,我逐漸認識到17世紀具有特別顯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