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17世紀的理性主義(二)

2020-12-05 皓皓呀

斯賓諾莎(1632—1677年)是17世紀荷蘭哲學家,西方近代唯物論、無神論和唯理論的主要代表。斯賓諾莎於1632年11月24日生於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裡。斯賓諾莎通過對宗教典籍、猶太思想家和笛卡爾著作的研究,逐漸和正統神學發生分歧,對正統神學關於神沒有形體、存在天使和靈魂不死等教條表示懷疑。這些情況使猶太人公會起初暫時革除他的教籍,並企圖暗殺他,但沒有使他屈服。最後,猶太人公會永遠革除了他的教籍。斯賓諾莎只得搬到村莊暫住,靠磨製光學鏡片維持生活。1660年,斯賓諾莎遷到萊因斯堡村。在這裡,他寫了《簡論神·人和人的幸福》、《理智改進論》、《笛卡爾哲學原理》的大部分和《倫理學》的第1卷。

1663年6月,斯賓諾莎移居靠近海牙的伏爾堡。在這裡,除了繼續撰寫《倫理學》,還撰寫了《神學政治論》,於1670年化名出版,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震動。1670年5月,斯賓諾莎移居海牙。他開始寫《希伯來語法》,並於1675年完成《倫理學》。他又開始寫《政治論》,因肺病於1677年逝世。斯賓諾莎探討了當時哲學的各種問題,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其中包括實體、屬性和樣式的學說,唯理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無神論,政治學說和倫理學等。在這些方面,他都為人類認識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斯賓諾莎在實體、屬性和樣式的學說中,論述了他在宇宙本體問題上的唯物主義觀點。

他把實體定義為「存在於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它按照自己本性的必然性而行動,因而是自由的。實體是惟一的、絕對無限的,對它不能有任何限制,因為限制就是否定。斯賓諾莎把實體稱為神。他所說的神不是宗教所信奉的神,他把神等同於自然,是一位泛神論者。斯賓諾莎認為實體有無限多樣的屬性。他把屬性理解為由知性看來是構成實體的本質的東西,認為在無限多的屬性中,人們只知道兩個即思維和廣延。他指出,通過它們所認識的是惟一的和不可分的實體,二者是同一的。但他又認為,一個屬性不能產生另一個屬性,每一個屬性必須通過自身來認識。實體和屬性要通過具體事物來表現。

斯賓諾莎把具體事物稱為樣式。他把樣式定義為:實體的特殊狀態,亦即在別的事物內並通過別的事物而被認識的東西。樣式有兩樣:無限樣式和有限樣式。他認為,每一個有形體的事物的觀念就是它的靈魂,因此一切個體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這是斯賓諾莎的物活論思想傾向。他認為,人並不特殊,也是遵守自然的共同規律的自然物。人的心靈主要是由人的身體的觀念構成的,人是身體和心靈的統一體。斯賓諾莎認為,萬物的存在和動作都在一定的方式下為神的本性的必然性所規定,只能在一種確定的方式或秩序中產生和動作。因此,他認為一切都是必然的。斯賓諾莎哲學中含有較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他關於「實體即是自因」的基本原理,要求從自然界事物自身的相互作用去說明自然界,反對孤立地觀察事物,反對在自然界之外去尋求原因。他還指出,對任何一件事物的規定,即是指出此物不是他物,也就是指出「此物的非存在」,因而規定或肯定即是否定。斯賓諾莎給認識規定的任務和目的是取得真觀念,最後達到使心靈與整個自然聯繫起來的統一知識。他把知識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通過感官和記號得來的,被稱為意見或想像;第二類是通過推理得來的,被稱為理性;第三類是直接從認識到一個事物的本質得來的,被稱為直觀知識。他認為,第一類知識是錯誤的原因,第二類和第三類知識必然是真的。

他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割裂開來,對感性認識基本上是否定的,認為理性不通過感性就可以認識真理。這突出地反映了他的唯理論特點。斯賓諾莎認為真理的標準就是真理自身。他把真觀念必定符合它的對象只當成真理的外在標誌,他更重視內在標誌,即清楚、明白和確定性。這是他的唯理論的又一突出表現。斯賓諾莎的無神論在西方無神論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他根本否認有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集中批判了神學目的論、擬人觀和天意說,要求從自然界本身來說明自然。他開創了用理性主義觀點和歷史的方法系統地批判《聖經》的歷史,考察了宗教的起源、本質和歷史作用,從而建立了近代西方無神論史上一個較早和較系統的體系。

斯賓諾莎的政治學說也是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用「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的觀點說明國家的產生和本質。他認為,依據自然的最高權利,人人都應該生存。但是,處在自然狀態中的人,為激情所驅使,各自根據自己的利益判斷善惡,進行報復。因此,那時人們互相敵對,幾乎不能擁有自己的權利。為了和平相處,得以生存,人們必須把進行報復和判斷善惡的權利交給社會來執行。建立在法律和自我保存的力量上面的社會就是國家。他認為,國家的職能是竭力使人抑制不合理的欲求而受理性的指導,以達到安全和舒適的目的。因此,他和霍布斯一樣,也主張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

斯賓諾莎考察了三種類型的國家,即民主制的、貴族制的和君主制的。他不主張君主專制,而是民主政體的擁護者。我們前面簡要評述過霍布斯的名著《利維坦》,它系統地闡述了關於社會契約與專制主義的國家學說。在啟蒙哲學方面,他又是一位著名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1655年和1658年,霍布斯相繼發表了《論物體》和《論人》,從而實現了他運用機械力學的觀點和幾何學的方法構造一個包括論物體、論人和論國家三部分的哲學體系的願望。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闢後,霍布斯一方面受到國王查理二世的禮遇,同時又遭到教會和貴族方面的攻擊和迫害。

1679年12月4日去世。他的著作還有《論公民》、《論社會》、《對笛卡爾形上學的沉思的第三組詰難》等。「物體」是霍布斯哲學體系的基本範疇。霍布斯指出,「物體是不依賴於我們思想的東西,與空間的某個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樣的廣延」。他認為宇宙是物體的總和,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具有長、寬、高的有形物體。霍布斯從機械唯物主義一元論出發批評了二元論、唯心論和神學。他認為,運動是一切事物的最一般的原因,一切變化都在於運動。運動就是物體「不斷地放棄一個位置,又取得另一個位置」。霍布斯運用17世紀力學中將一切事物均用機械運動的原理加以解釋的方法,把運動僅僅歸結為機械運動形式。

霍布斯認為,哲學是關於物體的原因與結果的關係的科學。整個世界就是原因與結果必然聯繫的鏈條。一切均受因果性的制約。既然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那麼一切事物就都是必然地發生的。人們通常把那些還沒有知道其發生原因的東西叫做偶然的。事實上,一切所謂偶然發生的東西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不存在什麼偶然的東西。霍布斯的因果學說是機械決定論。他力圖運用他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來解釋人。人似鐘錶,心臟即發條,神經乃遊絲,關節似齒輪,生命不過是肢體各部分的和諧運動。霍布斯繼承了培根的經驗主義路線,認為「我們所有的一切知識都是從感覺獲得的」,不存在什麼天賦觀念。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內容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歐洲史:17世紀的理性主義(一)
    笛卡爾(1596—1650年)是17世紀法國哲學家,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二元論者、唯理論者。1596年3月31日生於都侖省拉愛城的一個貴族家庭。他1604年入拉·弗雷士的耶穌會公學,接受傳統教育,除神學和經院哲學外,還學了數學和一些自然科學。
  • 《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回望歐洲近代風雲,歐洲人在先後經歷了文藝復興下的人文主義嚮導、新教改革的洗禮和啟蒙運動下的理性主義薰陶以後,歐洲人的民主自由意識得以空前提高,經濟和文化呈現出新張力,進一步的覺醒平民們開始採取實際行動來捍衛自身應有的民主權利。克羅齊一直對十九世紀歐洲人認識、崇尚和追求自由的理念以及相應下的宗教以及政治運動等方面的探索表示高度重視,當然這也是這篇讀書報告交代的重點。
  •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在人類的封建時代,非宗教的具有濃厚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佔據著統治地位
  • 人類文明的知識:理性主義把知識技術化和工具化
    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思想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經濟史學學會理事、上海市錢幣學會理事。撰有《20世紀中國經濟思想述論》等專著,發表論文百餘篇。研究方向為經濟思想史。
  • 範海辛: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
    但是理性主義的英語卻不是reason 這個單詞加一個lism 的後綴,而是rationalism,與reason 無關。reason除了有理性的含義外,還有原因、理由的意思。歐洲有一民諺: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把存在改為現實)。這句話裡的「合理的」就是reason,我們漢語既可以翻譯成「合理的」,也可譯成「有原因的」。犯罪是存在的,這個存在不合理,但卻是有原因的。
  • 19世紀以後,西方的理性主義就「病了」
    古希臘先哲對於知識的熱愛指導近代科學的崛起,邏輯學和實驗科學的大踏步飛躍,看著是理性主義蓬勃發展的強盛時期,背後卻是西方理性精神片面發展西方人有理性主義的傳統,「解鈴還須繫鈴人」,他們相信事物的規律和邏輯的力量,只有對理性本身治療,才能回歸到原本正統的理性道路。近現代的科學已經遺忘了原本理性的「初心」,它自以為自己是自足的,是絕對的,甚至還要審視哲學,超越於哲學之上,它已經忽略了它自己被限制的條件,它也是哲學的一部分。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的一次劃時代影響的大事。那兩三百年,歐洲經歷了知識系統的大破大立大重建,知識系統的變化正是分隔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那最鮮明的分水嶺。【楊照:《新世界與老亞洲》,收入(德)于爾根·奧斯特哈默著,劉興華譯:《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2016年,社科文獻出版社,第7頁。】對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
  • 歐洲史:18世紀歐洲的權力均勢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而歐洲歷史。在18世紀,由於各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海外領土的安全也逐漸得到保障。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政府開始在跨大洋的事務中發揮作用,而在此之前,這種角色都是由私方擔當的。不過,在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大型商船隊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
  •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在19世紀,工業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尤其是該世紀後半葉,湧現出一個個大型城市中心,將成為後世所特指的「大都市圈」的核心。有史以來第一次歐洲部分城市的增長不再依賴於農村的移民。要找出體現城市化程度的標誌並不容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同國家的城市區域有不同的定義,但這一進程的大方向依然是清晰的。1800年,倫敦、巴黎和柏林各有大約90萬、60萬和17萬居民。1900年,這三個數值分別為470萬、360萬和270萬。同年,格拉斯哥、莫斯科、聖彼得堡和維也納的人口也都超過了百萬。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1517年以前,歐洲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由羅馬教會所把持的基督教主義(Christian-ism)。在當時,《聖經》被教會確立為最高真理,所有知識(knowledge)的正確性都依賴於《聖經》的背書,因為羅馬教會對於《聖經》的解釋享有壟斷權,所以他們也就壟斷了人們的認知方式(epistemology)。1517年,馬丁·路德在維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門上張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向羅馬教會宣戰。
  • 歐洲史:俄國17世紀教育和科學知識的積累
    今天我帶大家了解一下俄國17世紀文明的發展。15世紀末,俄國的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16世紀時,俄國的法律規定,政府的各級司法行政官員,必須識字;還規定籤字是證明文件有效的最基本的方法,從而刺激了俄國教育在16世紀繼續得到發展。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自然神論的力量更在於它的理性主義的思想方法,連它的反對者在批駁它時也不得不使用這種方法了。 喬治.貝克萊(1685-1753年)是站在正統派立場上的一個愛爾蘭主教,他反對自然神論的結論,使用的方法卻是理性主義的。貝克萊曾建立一套主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聲稱他的體系足以摧毀一切無神論,當然也包括自然神論。他說,世上唯一實在的是心和觀念,除了人們心中的印象,再無所謂物質的知識。同類只能影響同類。這是一個普遍的法則。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種矛盾在人們的思想中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現,但是,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作為比較典型的認識論的理論,形成了兩個既互相對立、互相鬥爭,又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哲學流派而在哲史上出現,並且在西歐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革命時期前後,成為16世紀末期到18世紀中期重要的歷史現象。
  • 哲學史:霍布斯的哲學,宗教懷疑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
    歷史知識傳播者:鹿冰寒說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鹿冰寒說歷史,在17世紀左右,英國是理性主義最繁榮的國家,誕生了很多哲學家,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也是英國哲學家,他叫託馬斯·霍布斯,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歷史吧,也許我們能從他的思想裡尋找到屬於自己未來的方向
  • 歐洲史:18世紀是英法爭霸,19世紀前三分之二是英國握有世界霸權
    百家原創作者:順昌說史歡迎來到百家號順昌說史,小編了解到英法兩國殖民地大不相同了,法國人只要珍貴毛皮,送回國內可以賣大錢,但後果終究會暴露出來的:七年戰爭中,英法兩國爭奪北美殖民地,英國有人,法國沒有人;英國軍隊有後勤保障,法國軍隊供應困難,
  • 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齊格蒙·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二十世紀的思想家認為,理性主義是一種興起於現代社會的話語體系和意識形態,其形成於知識精英對於「何為知識」以及「知識該如何構建」等相關問題的回答之中。從分類學角度看,理性主義有三種形態,分別是形式理性主義、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起步於反思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但《社會學之思》是對形式理性主義的回應。
  • 歐洲史: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為歐洲文學停頓之時,因宗教改革之反動,釀為擾亂。政教兩方,唯以壓制為事。其後漸得平和,而民氣衰落,文學遂亦不振。又以文藝復興之影響,一時著作頗盛,及能事既盡,猶欲刻意求工,終至忽其大者遠者,反趨於末。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第三次絕境何時到來還不得而知,至少自 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科重新將歐洲人類學定義為一種「對西方社會」的人類學,也就是說,是對歐洲優越性幻象的批判性研究。整體史、「底邊」研究和「西方的」人類學在21世紀匯聚在一起,從而在終極階段之前去分析西方社會與「世界上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
  • 理性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作為全書的結論,韋伯認為以儒教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也屬於理性主義,但儒教的這種理性主義與以清教為主的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有重要的區別,即『清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地支配世界,儒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的適應世界」』韋伯對中國宗教的研究是基於他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的對於中國宗教「有容乃大」的氣魄的論點難免有一些不當。
  • 動蕩的 17 世紀,為什麼產生了天才輩出的局面?
    《天才時代: 17 世紀的亂世與現代世界觀的創立》內容簡介歐洲的 17 世紀,堪稱是一個戰火紛飛的世紀, 100 年中只有 3 年沒有打仗,歐洲的社會面貌發生劇烈變遷。同時這也是一個創造力大爆發的世紀,歐洲學者在思想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湧現出伽利略、培根、笛卡兒、牛頓、玻意耳、霍布斯、約翰洛克等一大批科學和思想巨人,正是這一個世紀的巨變將西方文明推上了人類歷史舞臺的正中。《天才時代》探索了17世紀歐洲社會變遷和思想進步之間的聯繫。殘酷的三十年戰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的思想壟斷,使得信仰和思想逐漸獲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