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19世紀自然科學的新發現(三)

2020-12-04 甜甜烘焙工坊

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的文章繼續了解19世紀的歐洲。從1831年到1836年,查理·羅伯特·達爾文(1809-1882年)以博物學者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海軍「貝格爾號」考察船長達5年的環球科學考察航行。他在航行途中一邊研讀賴爾的《地質學原理》,一邊仔細觀察和記錄沿途所見的自然現象。在不斷變換的自然環境中,他驚異於物種的異常豐富性和多樣性,也目睹了物種的分布隨著地域的改變而變化的規律性。賴爾的方法論和他本人的實地考察,使他產生了生物逐漸進化的想法。回到英國以後不久,他偶然讀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其中關於人類為爭奪生活資料而進行鬥爭的觀點使他聯想到生物世界一定也存在著類似的生存競爭。有趣的是,馬爾薩斯錯誤的社會學觀點卻引發了達爾文正確的生物學思想。此後,達爾文又通過研究家養物種的人工選擇問題加深了對物種變異和自然選擇的理解。

1859年,達爾文的劃時代巨著《論通過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或生存鬥爭中的適者生存》(簡稱《物種起源》)正式出版。該書引用大量證據說明了生物物種的遺傳和變異,生存競爭和適者生存,以及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的物種進化規律。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英國青年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1823—1913年)也在當時得出了與達爾文極為相似的生物進化理論。至於人類的起源,達爾文在其1871年出版的《人類的起源及性的選擇》一書中謹慎地指出:「人是與某些較低級的古老物種一起從同一個祖先進化而來的,人類的這些近親現在已經滅絕了。」雖然達爾文的進化論遭到了來自保守勢力尤其是宗教方面的猛烈抨擊,但是生物進化的思想終於逐步深入人心。

儘管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達爾文的進化論尚有許多不夠準確的地方並且隨著科學的進步不斷受到修正,但是正如牛頓及其經典物理學一樣,誰也不能否認達爾文作為19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和進化論的創始人的光輝業績。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也曾高度評價達爾文的成就,認為繼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之後,地質漸變說和生物進化論的發展進化觀念進一步打破並逐漸取代了形上學的自然觀。科學家們早在17世紀就發現了植物細胞,19世紀初期又進一步發現了植物細胞裡面的細胞核以及動物細胞,但是對於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及其在生物體中的作用尚未搞清楚。

1838年,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提出了植物細胞學說,認為任何植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而細胞核是細胞的母體,細胞本身不僅具有獨立的生命,而且作為植物體的一部分維持著整個植物體的生命。受施萊登的植物細胞學說的啟發,德國動物學家施旺發現細胞核在動物體內也普遍存在,於是將細胞學說進一步推廣到動物界。他在1839年指出,一切動物組織同樣由細胞組成,而且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內部結構均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構成。施旺由此建立起生物學中統一的細胞學說。他們兩人還正確地指出生物組織的發育是通過細胞的增殖實現的,此後其他的生物學家進一步認識到新細胞是原有細胞核分裂的結果。恩格斯稱細胞學說是19世紀的三大發現之一,並將其作為辯證自然觀的基礎。細胞學說的建立也為現代醫學開闢了道路,細胞病理學就是直接在其基礎上創立的。

雖然達爾文進化論已經提出了遺傳的問題,但對遺傳的機制則研究不夠,因而成為其理論的弱點。當時有兩個人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一個是奧地利的修道士格萊戈爾·約翰·孟德爾(1822—1884年),另一個是德國生物學家奧古斯特·魏斯曼(1834—1914年)。孟德爾從1854年開始從事植物雜交試驗的遺傳學研究工作,並於1865年總結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得出了幾個重要的遺傳學規律(後人稱之為孟德爾定律),這些成果使他成為遺傳學實際上的奠基人。孟德爾指出,植物種子裡存在著穩定的遺傳因子,它們控制著物種的性狀;每一性狀都由來自父本和母本的一對遺傳因子所控制,它們只有一方作為顯性性狀表現出來,另一方則作為隱性性狀不表現出來,但是後者會在下一代以1/4的比例重新表現出來。

這就是遺傳學中著名的「分離定律」。遺憾的是,孟德爾的重大成果公布後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1900年才被重新發現。與孟德爾不同,魏斯曼是從種質遺傳的角度對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修正的。他首先從生殖細胞與軀體細胞的差異出發提出了種質與體質的區別,認為體質可以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而改變並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亡,但是種質卻代代相傳永不改變,正是它決定了物種的遺傳特性。他用割掉尾巴的老鼠生出來的小老鼠仍然長有完整的尾巴的實驗結果證明,體質的改變不會影響種質的遺傳特徵,因而獲得性遺傳的理論是不正確的。魏斯曼進一步推測種質必定有其化學實體,它就存在於細胞核中的線狀染色體裡面。他還正確地預言了生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必然會經歷一個染色體的減數分裂過程。

魏斯曼的種質連續遺傳說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說相結合發展出了一種新達爾文主義,但是它也引起了新的問題:如果種質不可變,變異又如何解釋呢?這個問題是由後來的突變理論解決的。在19世紀的自然科學中與人們關係最為密切甚至生死攸關的新學科莫過於微生物學了,微生物學的創立不僅為人類展示出植物界和動物界之外的微生物世界,而且為許多惡性傳染病的防治指出了正確的途徑。微生物學的創立者當推偉大的法國化學家和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1822—1895年)。18世紀,人們已經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了微小的生物和細菌。進入19世紀以後,施旺曾提出發酵作用是由酵母中的微小細胞引起的,建議用加熱殺死小細胞的辦法防止有機物腐敗,但這些看法並沒有廣泛為人所知。

50年代,巴斯德曾幫助法國裡爾地區的釀酒商解決啤酒和葡萄酒變酸的問題,從而使他在微生物研究領域中初露頭角。通過對酒樣的顯微鏡觀察,巴斯德發現在未變酸的酒裡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菌,正是它使製酒原料發酵成為酒精,而在變酸的酒裡則存在著另一種杆狀的酵母菌(乳酸桿菌),它才是使酒發酸的禍首。這一研究不僅證實了發酵過程是一種生物學過程,而且還發現了解決酒變酸問題的線索。巴斯德經過多次實驗後終於發明了著名的巴斯德滅菌法:將酒(牛奶或其他液體)加熱到攝氏65度左右並保持這一溫度30分鐘,其中的乳酸桿菌就可以被殺死,然後密封保存,酒就不會變酸了。這一簡便易行的方法很快獲得推廣,釀酒商們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外科醫生也將其用於外科手術,極大地降低了由於細菌感染引起的術後死亡率。

此後,巴斯德相繼發現了侵害絲蠶的寄生蟲和傳播家畜炭疽病的炭疽病菌,挽救了法國的絲綢業和畜牧業。巴斯德還通過各種無可置疑的實驗駁倒了當時流行的「生命自然發生說」(認為小生命可以從骯髒的自然環境中自然產生出來),證明一切生命只能來自生命。雖然從16世紀開始中國人就已經開始接種人痘以預防天花,而且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1749—1823年)還在18世紀末發明了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方法,但是當時誰也不知道接種預防的原理。巴斯德在對雞霍亂的研究中發現,經過幾代培養繁殖的有毒病菌,其毒性將大大減弱,用這種低毒病菌給雞接種即可使雞獲得對雞霍亂的免疫能力。這樣,巴斯德以其微生物理論揭示了人工接種免疫學的基本原理:接種什麼病菌,就可以防治該病菌引起的疾病。

此後,他相繼製成了炭疽病疫苗和狂犬病疫苗,治癒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批病人。免疫學的建立給全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福音,長期肆虐的多種烈性傳染病被制服,使歐洲人的平均壽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巴斯德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而且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為了讓自己的科學成果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放棄了能給他帶來巨大財富的巴斯德消毒法的專利權。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是真正應當得到全人類最大的讚揚和感謝的人。19世紀自然科學和創造發明的大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理論前提和技術支持,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其他要素相結合迅速轉化為空前巨大的經濟力量,造成了歐洲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對世界其他地區的長期優勢,為一次大戰以前歐洲的世界霸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內容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在19世紀,工業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尤其是該世紀後半葉,湧現出一個個大型城市中心,將成為後世所特指的「大都市圈」的核心。有史以來第一次歐洲部分城市的增長不再依賴於農村的移民。要找出體現城市化程度的標誌並不容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同國家的城市區域有不同的定義,但這一進程的大方向依然是清晰的。1800年,倫敦、巴黎和柏林各有大約90萬、60萬和17萬居民。1900年,這三個數值分別為470萬、360萬和270萬。同年,格拉斯哥、莫斯科、聖彼得堡和維也納的人口也都超過了百萬。
  • 《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關鍵字】十九世紀;克羅齊;自由;民主讀罷《十九世紀歐洲史》這本書,我為作者嚴謹治史的精神所吸引,作者有自己獨特的著史風格。「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名言出自他之口,《十九世紀歐洲史》成書於1931年,主要記載了從拿破崙於滑鐵盧戰敗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即1815年到1914年間的一個世紀的歷史。對本書內容進行梳理,我把全書的十個章節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歐洲人的自由與信仰」、「自由在政治方面的進一步表達」和「十九世紀歐洲普遍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時代」。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第三次絕境何時到來還不得而知,至少自 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科重新將歐洲人類學定義為一種「對西方社會」的人類學,也就是說,是對歐洲優越性幻象的批判性研究。整體史、「底邊」研究和「西方的」人類學在21世紀匯聚在一起,從而在終極階段之前去分析西方社會與「世界上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
  • 歐洲史:20世紀末的歐洲缺乏19世紀末所具有的同質性
    20世紀末, 歐洲形勢迅速變得複雜多樣: 其地緣、 國家和聯盟組成的格局瞬息萬變, 歐洲大陸的兩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前景和心態對比鮮明, 歐洲大陸內外通訊和交流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 五花八門的錯誤劃分使得原本清晰的民族或社會分野變得模糊不清, 對過去的評判和對未來的預測仍無定論。 這些都讓人們更加難以認清何為集體經驗。
  • 歐洲史:19世紀社會科學的新趨勢(一)
    從19世紀開始,西歐的一些生理學家就在實驗科學精神的影響下開創了心理學實驗的方法,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馮特(1832—1920年)在19世紀70年代正式創立了實驗心理學。進入20世紀以後,心理學領域呈現出一種異彩紛呈、碩果纍纍的繁榮局面。其中對西方當代文明影響最大的當推由奧地利偉大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通過對歇斯底裡症等變態心理、人的夢境以及日常心理活動的研究,發明了以自由聯想法為核心的精神分析方法,並運用這一方法逐漸發掘出潛藏於人類心靈內部的深層心理因素。
  • 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歐洲世俗民族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語言是人類集體創作的由外部世界抽象而成的概念和邏輯組成的人腦程序,它可以記錄或驅動著人類思維活動,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文明的載體。人類歷史及文化錯綜複雜,常常難以窺視其真諦與輪廓,而以文字發展線看人類歷史大勢,或許可以綱舉目張,一目了然。
  • 歐洲史:18世紀歐洲的權力均勢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而歐洲歷史。在18世紀,由於各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海外領土的安全也逐漸得到保障。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政府開始在跨大洋的事務中發揮作用,而在此之前,這種角色都是由私方擔當的。不過,在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大型商船隊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
  • 19世紀的數學革命:新對象、新方法、新領域、新分支、新思想
    近代自然科學在19世紀得到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在文化史上19世紀被稱為「科學的世紀」。在數學領域同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成就:1801年,德國數學家高斯的《算術研究》為數論建立一個體系;非歐幾何學的誕生和綜合幾何學的復興為幾何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基礎;分析方法及數學分析基礎的建立推動了函數論的發展,並為20世紀數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 歐洲史:18世紀是英法爭霸,19世紀前三分之二是英國握有世界霸權
    百家原創作者:順昌說史歡迎來到百家號順昌說史,小編了解到英法兩國殖民地大不相同了,法國人只要珍貴毛皮,送回國內可以賣大錢,但後果終究會暴露出來的:七年戰爭中,英法兩國爭奪北美殖民地,英國有人,法國沒有人;英國軍隊有後勤保障,法國軍隊供應困難,
  • 這得從19世紀西方的捕鯨史說起
    在19世紀中期,一個名叫查爾斯·諾德霍夫的海員站在在一艘輪船的甲板上,發現自己從頭到腳都佔滿了厚厚的脂肪。他剛處理完一頭被捕殺的鯨魚體內的脂肪。「一切都沾滿了油。襯衫和靴子上都是令人討厭的東西。皮膚的毛孔似乎都被這些東西填滿了。腳上、手上和頭髮上,全是油乎乎的。」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惲文捷:《19世紀初俄國對新疆和中亞汗國的探索及其影響》,《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筆者也擬從這個視角對「中亞」的概念進行知識社會學的分析。一、地理大發現與俄國對「韃靼利亞」的科學考察理解「中亞」,必然要從理解「亞洲」的意義開始。「亞洲」概念的生成離不開地理大發現,或大航海時代。
  • 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更為遙遠的觀察者們,從蒙田到列維 - 史特勞斯, 發展出了第三條道路:差異存在著,就像賽普爾韋達支持的那樣,但是這些差異並不像在 歐洲文明感知下的那樣消極,而是積極的。隨後,持這一立場的後繼者們推崇自然狀態, 反對文明的越軌與悲戚。他們追尋一種哲學傳統,這種傳統在大發現的第二階段,也就是18世紀的太平洋發現時期,獲得了巨大的繁榮。
  • 歐洲史: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為歐洲文學停頓之時,因宗教改革之反動,釀為擾亂。政教兩方,唯以壓制為事。其後漸得平和,而民氣衰落,文學遂亦不振。又以文藝復興之影響,一時著作頗盛,及能事既盡,猶欲刻意求工,終至忽其大者遠者,反趨於末。
  • 外國史:19世紀的哲學轉向,出現了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
    19世紀出現了實證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成為現代西方哲學的思想源頭,20世紀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都同這兩個哲學派別有著直接和間接的淵源關係。實證主義反對作為世界觀意義的形上學,強調哲學應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和典範,追求知識的可靠性和確定性。實證主義開創了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科學主義思潮。
  • 《歷史研究》俞金堯:資本擴張與近代歐洲的黑夜史
    在17—18 世紀的城市裡,夜間娛樂和社交活動開始流行,夜生活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生產方面,18 世紀中後期到19 世紀上半期勞動時間向夜晚不斷延伸。勞資雙方經過長期鬥爭,最終確立8 小時工作制,但出現了輪班工作和「三班制」勞動方式,夜以繼日的勞動逐步制度化。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所引起的城市化,為夜生活的流行提供了條件。工業化時期,資本擴張需要把黑夜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和利用。
  • 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與權力
    2018年年底,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企鵝歐洲史」系列,英國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院長、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所著的《競逐權力:1815-1914》全景式地為我們展示了十九世紀歐洲的文明與滑落。所謂「競逐權力」並不僅僅指歐洲列強縱橫捭闔的霸權鬥爭,還意味著階級的更迭、舊權威的被挑戰、新的政治理念的登堂入室。這個世界在舊制度的落幕中登場,新的世界則在它的陰影中慢慢生成。
  • 歐洲史: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對於現代歐洲而言, 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但並不是當時看上去非同小可的事情樣樣都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那些自我陶醉、 反對偶像崇拜的衝動, 不管是在服裝樣式還是思潮方面, 都猶如曇花一現; 相反地, 那些政治上或是公共事務領域真正革命性的轉變, 儘管在60年代末已初露端倪, 但直到多年以後才看到效果。
  • 19世紀末英國與德國的「新大博弈」,如何讓歐洲走向了一戰?
    他認為他建立的新德國已經達到了最佳的規模,並認為他的職責是鞏固邊界,避免德國與歐洲其他大國發生衝突。他後悔付出了巨額的代價,獲取了德國在非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甚至一度考慮要將這些殖民地拱手讓給英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願意將德國的影響力擴大到歐洲以外的地區,或者不願意維護德國似乎正受到威脅的利益。因此,儘管俾斯麥小心謹慎,公開聲稱不幹涉奧斯曼帝國,但德國發現自己還是逐漸捲入了奧斯曼事務的流沙之中。
  •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伽利略眼中的科學》譯後感 2018年02月11日 16: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盧東民 字號 內容摘要:
  • 我讀︱《穆斯林發現歐洲》:「發現」還是「相遇」
    《穆斯林發現歐洲:天下大國的視野轉換》在近現代歷史敘述之中,「發現」一詞通常是用於描述歐洲人由15世紀開始對世界的探索。但本書「發現」一詞所蘊含的意義則有所不同。這個所謂的「發現」,開始時間早,時間跨度長。在這個過程中,歐洲人已不再是發現新世界的探險家,而是本身是受到伊斯蘭世界發現與觀察的「戰爭園地」的「蠻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