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穆斯林發現歐洲》:「發現」還是「相遇」

2021-01-09 澎湃新聞

伯納德·劉易斯是當代西方著名的伊斯蘭和中東研究學者,曾師承於東方學家馬西農,具備深厚的東方學研究基礎,對於伊斯蘭教的律法和神學理論,以及中東地區錯綜複雜的現實政治皆有著極深的造詣。劉易斯也被譽為中東研究最偉大的「聖人」、「戰後關於伊斯蘭和中東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學家」等。《穆斯林發現歐洲:天下大國的視野轉換》是劉易斯晚年的一部著作,其主題屬於「東方學」的範疇,簡單來說,「東方學」起源於兩個世界宗教的相遇和碰撞,此後才開始拓展到更為遼闊的地域,因此伊斯蘭研究在東方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劉易斯在書中所寫:「由於二者的鬥爭由來已久,歷經數個世紀乃至上千年,兩者間的親緣關係反而常遭忽略。當中有許多共通點,雙方共有的希臘和猶太因素,以及在更為古老的中東文明中,都具有共同的根源。就希臘的哲學和科學,以及猶太教的預言和啟示而言,兩大文明都為他們增添了其他的異質因素:兩者的信徒懷抱著堅定信仰,自視為神的終極真理的唯一擁有者,因為有著以各種方式向全人類傳播這一真理的使命。」因此,兩者就如同「異卵雙生子」般難解難分,對二者互動交往的研究頗具意義。而本書關注的就是兩個世界接觸以及交流的歷史。

《穆斯林發現歐洲:天下大國的視野轉換》

在近現代歷史敘述之中,「發現」一詞通常是用於描述歐洲人由15世紀開始對世界的探索。但本書「發現」一詞所蘊含的意義則有所不同。這個所謂的「發現」,開始時間早,時間跨度長。在這個過程中,歐洲人已不再是發現新世界的探險家,而是本身是受到伊斯蘭世界發現與觀察的「戰爭園地」的「蠻夷」。7世紀伊斯蘭崛起之後侵入歐洲,兩個世界由此產生了激烈對抗;接著,穆斯林的徵伐活動逐漸停歇,並逐漸同地中海沿岸的基督教國家恢復了經貿往來;中古時期奧斯曼土耳其的大規模擴張之時,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徒總是恐懼並注意著穆斯林的威脅。此後,西歐社會內部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開始對伊斯蘭世界產生巨大衝擊,時間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並由此開啟了新的時代,此時的「發現」,可以說伊斯蘭世界是在「被迫」和「自願」中度過的。

在內容上,本書共由12個章節組成,總體上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伊斯蘭世界與西歐交流與碰撞的總體回顧,對從兩個世界的互動交流進行了梳理。包括阿拉伯穆斯林發起「聖戰」、十字軍東徵、蒙古西徵、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蘇萊曼大帝圍攻維也納、勒班陀海戰、法軍佔領埃及等歷史事件。這一部分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以穆斯林的視角去解讀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事件。例如,公元732年的普瓦提埃戰役,查理·馬特率領法蘭克軍隊成功阻擊阿拉伯軍隊,這場被歐洲人視為挽救西歐基督教世界命運的戰役。但是,在穆斯林史家那裡,對此卻鮮有提及,不過是「聖戰」中的一個小小挫折罷了。二是介紹了穆斯林的世界觀:穆斯林將世界分為「和平之地」和「戰爭園地」兩部分,前者即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後者則是除此之外的地方,對於民族、國家、種族等劃分標準則不置可否;此外,在對待異教徒方面,相對於基督教世界對於異教徒的殘酷迫害,伊斯蘭教的處理辦法頗具「民主」之風,對待居住於伊斯蘭國家的異教徒,只要「納貢」和「承認伊斯蘭的宗主權」,就可以保留自己的信仰、文化、社群,由此衍生出了影響深遠的「米勒特製」。為何伊斯蘭世界會出現這種做法呢?通過對伊斯蘭史料的發掘,作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即「真主派遣過許多先知,預告人類將收到一部天啟的經典,而穆罕默德是先知的封印,古蘭經是最終、最完全的啟示。先前所有重要的啟示也都蘊含在其中。只要沒有涵蓋到的,都是由於先前降世經文的訛傳和曲解等。」由此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伊斯蘭世界的做法。

第二部分介紹了交往中各類活動的發展,主要有翻譯、語言文字和穆斯林學者的學術活動。首先,最為重要的是文字和語言,穆斯林大多認為「要是學了異教徒的文字,就會沾染到所謂的不虔誠,甚至玷汙的成分,除非是改宗者所帶來的其他語言的知識,否則非伊斯蘭教的語言和文字是乏人問津的。」即便是著名的「大規模翻譯運動」,從事翻譯工作的學者多為改宗者和異教徒。因此,「中間人」在雙方的交流活動中應運而生,在奧斯曼帝國後期,出於外交的需要,更是出現「通譯員」一職,此時「中間人」就作為一種職業和階層固定下來,多由帝國境內的異教徒擔任。在學者和官員之中,也只有極少數學習過西方的語言,大部分人,「在說到這些野蠻的、不重要的語言時,他們的口吻,顯然就像後來歐洲探險家在提到非洲土著的方言時那樣不屑」,然而到了19世紀下半葉,「歐洲語言知識已然是一項重要的工具,而翻譯機構則成為了進入軍隊和宮廷以獲取榮華富貴的康莊大道」。其次,在學術研究層面,相對於歐洲學者對伊斯蘭世界的深入了解,穆斯林學者對西方的認知大多「執著於信仰、教法,而成為謊言和童話」。直到奧斯曼帝國在對外戰爭節節敗退之後,才開始注重對西歐事務的研究,了解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軍事科學上的興趣,另一方面是政治和軍事情報上的需求,對於西歐各國的內部事務還是不加關心。

第三部分劉易斯則從一些較為具體的領域來進行敘述,從宗教、經濟往來、科學技術、文化和社交等不同角度入手,生動具體的呈現出兩個世界的交流與互動。在宗教上,穆斯林「以宗教做首要的認同和分別」,宗教就是自我認同和認同他人的核心價值。例如奧斯曼帝國海關通常規定了三種關稅費率,但這三種費率不是取決於商品,而是決定於商人的信仰。在信仰上,由於早年對歐戰爭的不斷勝利和深信伊斯蘭教的「最終真理」地位,穆斯林普遍認為,基督教對伊斯蘭不會構成宗教上的威脅,穆斯林史上首次感到其信仰受到西方的威脅,是在法國大革命時代,大革命所倡導的「唯俗論」威脅到了穆斯林的教法和社會的根基,但是一些穆斯林精英也開始在這種「哲學」中尋找西方成功的秘訣。經貿往來是雙方交流與接觸的重要媒介,早期的西歐商品並不能吸引穆斯林的眼球,甚至由於中東地區發達的轉運貿易,使得伊斯蘭在雙方的貿易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但是到了18世紀,貿易優勢的天平已經完全倒向西歐。劉易斯在書中列舉了一個有趣實例:「咖啡和糖,原先是由中東引進歐洲的,18世紀末,在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喝的咖啡裡,咖啡和砂糖都是源自中美洲,並由法國和英國商人進口,現在只剩下開水是當地土產」。在商業交往的帶動下,兩個世界在藝術方面也有很多交流與互動。首先是繪畫,儘管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但是早在穆罕默德二世時期,就已出現了詹蒂利·貝利尼為其所作的肖像畫;17至18世紀初,奧斯曼上層貴族都樂於留下西洋畫像;到了18世紀末,土耳其繪畫基本上都受到西洋畫法的影響,「只有到了20世紀初,土耳其的畫家才一步步重新找到算得上是他們自己的表現方式」。(伯納德·劉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其次是音樂,西方的音樂很難在伊斯蘭世界得到認同,劉易斯這樣描述:「在土耳其的西化運動中,音樂之落後於文學,也正如科學之落後於學術。因為音樂,也像科學一樣,是西方文化的內部堡壘,那些嚮往著它的後來者必須設法打破這最後的秘密之一不可」。(同上)關於政治體制的認知上,在伊斯蘭世界,「人是沒有立法的權能的,真主是法律的唯一來源」,「人世的權威所能做的,只是加以詮釋、調整和執行」,西方議會所擁有的立法、司法權力是難以理解、甚至荒謬的。隨著帝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改革家們開始深入考察西歐各國的立法和司法程序,愈發關注各國的憲政和議會制度,並將其當作「打開西方先進國家的密室」。在科技領域,曾屹立在世界科技之巔的伊斯蘭世界,為何會逐漸走向封閉保守呢?劉易斯藉助伊斯蘭教經典,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在初期伊斯蘭裡頭,穆斯林有所謂『ijtihad』的原則,即獨立判斷的行使,穆斯林學者便得以在『天經』未提供明確答案之處,解決神學和教法的疑難。在穆斯林的神學和法學中,有很多部分就是這麼形成的,不過一旦問題得到解答,這個過程也就告一段落。根據傳統的說法,這就是『ijtihad』的大門關上了。穆斯林科學的發展中,確實也有類似的平行現象,造就了大規模的科學活動和發現,後來『ijtihad』的大門關上時,伊斯蘭學者認為自己已達到至善至美之境,穆斯林科學因此也就進入了一段漫長的、幾乎只有編纂和重複的時期。」在社會交往的描繪中,由於兩個世界缺乏足夠的交流,存在著許多偏見和趣聞,例如,在穆斯林的印象中,西歐人總是不衛生的;對於法國人所謂的時尚,認為「歐洲人的複雜的穿著是可笑並浪費時間的」。諸如此類,都反映了接觸與交流的匱乏。

《現代土耳其的興起》

如同劉易斯的其他作品一樣,此書參考了包括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英語、法語等在內的大量文獻。因此,劉易斯沒有僅僅根據「東方學」研究來呈現這一段交往史,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從東西方兩個角度考察這段千餘年的東西方交往史。但是,也正因為這種細緻入微的刻畫,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忍俊不禁的細節。在二者交流的過程中,雙方都對對方進行著誇張的描述和記載,真實的反映了兩個世界在一定時期之內的相互認知。

針對劉易斯在書中的一些表述和看法,我有著一些不同的理解。

第一、根據前文所述,伊斯蘭教在穆斯林認同的建構層面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將伊斯蘭教視作阻礙穆斯林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障礙,這種說法本身恐怕站不住腳。聖訓中極為著名的一章就是「求知,哪怕遠在中國」,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去獲取真理和知識,尤其是早期的遠行遊歷,早在先知時代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值得倡導和鼓勵的善舉。在廣袤的伊斯蘭世界中艱難跋涉並尋求和編輯聖訓,這種以「求知」為目的遊歷活動,被認為是崇高的虔信行為。因此,僅僅將伊斯蘭教作為伊斯蘭世界衰落的主要原因是難以讓人信服的。

第二、賽義德在其著作《東方學》中表達了其對劉易斯及其著作的批評,認為劉易斯的著作加固了人們對伊斯蘭世界封閉、落後的負面印象,而非嘗試去消除,加深了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歐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隔閡,而且劉易斯的結論本身,也是「文辭優美但缺少說服力的」(愛德華·賽義德《東方學》)。事實上,我們在本書中就可以為賽義德的觀點找到依據。帝國後期的處境已十分危險,無論在宗教上有多麼不滿和不舍,都不得不為現實讓步和妥協。但是在劉易斯筆下的穆斯林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麻木不仁:「穆斯林對法國大革命以及其中展現出來的種種進步因素無動於衷,看到的只有混亂和犧牲,並且仍然在基督教內部事務的範疇之中加以理解和審視。只要穆斯林自身生活在安穩的環境之中,那他們周遭的世界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故,都是同他們無關的。穆斯林只有在面臨極其嚴重的危機時才會考慮同歐洲進行接觸,謀求革新。但在更多的情況下,他們連危險都意識不到——正是法國、俄國用武力進駐穆斯林的心臟地帶,才迫使他們對現存的實際威脅加以反思並尋求出路。」用外部刺激來解釋實行變革的原因,這也許是種可行的思路(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拒絕了伊斯蘭世界內部任何潛在的進步可能,若進步的動力全都來自於外部刺激的話,實際上無異於承認,穆斯林世界內部只是一潭死水,沒有任何改變。北京大學吳冰冰教授曾在其著作《學術與偏見》中這樣寫道:「劉易斯將穆斯林的衰落歸結到他們缺少好奇心和冷漠,而這種觀點是強行將學術層面的研究探討同現實政治之間建立聯繫,忽視了歐洲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變化,而只片面強調穆斯林好奇心的匱乏。歸根結底,將結論引向伊斯蘭世界可以被外界力量(西歐)所控制的結論。」而這也正是賽義德批判劉易斯和東方學的原因之一。

第三、如前文所述,在近代歷史上,「發現」一次多用來指向西歐世界對新大陸、對世界的發現。而作為一部旨在描述兩個文明互動與交流的作品,「相遇」可能比「發現」更為適合,但是劉易斯可能有意為之的使用「發現」一詞,相比於西歐探險家「發現」美洲,細讀本書之後,我們會發現伊斯蘭世界對西歐真正意義上的「發現」,可以說並非是自願、主動式的「發現」。事實上,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本書主要描述的是伊斯蘭世界從頂峰跌落、開始去重新認知西歐基督教世界的艱辛之旅,從開始的漠視乃至蔑視西歐,到衰弱之後被迫主動的去關注西歐,並在軍事、教育、經濟、社會乃至政治體制等方面重識西歐、學習西歐的過程。儘管劉易斯一再表明其目的是要顯示在與西歐的交流中,二者一直存在著雙向的對話。但不置可否的是,在近代以來只是伊斯蘭世界對西歐的模仿。因而,這並不是一首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式的「凱歌」,而是一曲文明從頂峰跌落到低谷的悲鳴,是一部跌落後不得不向曾經的手下敗將學習的歷史。此外,對於如今的西歐世界來說,伊斯蘭不僅僅是作為「東方學」的一個研究對象,二者一直是朝夕相處的鄰裡,或是在邊境積聚的難民。「阿拉伯之春」之後,伊斯蘭世界的民眾流離失所,而西歐已成為難民心中最為嚮往的「天堂」,難民問題也成為當今西歐各國面對的一大難題。因此,如今的西歐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所要面對的不再是相互「發現」,而是如何改變。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穆斯林發現歐洲:天下大國的視野轉換》一書使我們了解到了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千年以來的交流史,對今天發生在西歐和伊斯蘭世界的種種亂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如果把這段歷史和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交往史進行比照,或許會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多元還是同化:歐洲對待穆斯林的難題
    [摘要]如何對待穆斯林?是文化多元,還是強制同化?有沒有第三條路呢?歐洲所出現的雙重困境,同樣擺放在中國面前。巴黎的「黑色星期五」震撼了整個世界。歐洲在歷史傳統上是一個基督教的世界,隨著外來移民的增加,歐洲現在與美國一樣,越來越成為一個多宗教、多民族的世界。如何化解世俗化的歐洲與穆斯林後裔的矛盾?英國與法國是不一樣的,英國採取的是文化多元主義的方針,而法國是強制同化的政策,但似乎都失敗了,歐洲陷入了深刻的困境之中。先說英國,英國在19世紀是頭號帝國,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被統治的種族、民族和所信奉的宗教也五花八門。
  • 印尼:穆斯林人口2.3億,印尼是如何成為穆斯林人口最多國家的?
    一、我來,我見,我賺錢自7世紀初伊斯蘭教先知穆罕穆德開始在阿拉伯半島傳教,並通過軍事行動徵服其他阿拉伯部落,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即早期的阿拉伯帝國(公元632年)。
  • 最著名前穆斯林:為何女權主義者不為穆斯林婦女維權?
    直到最近,這些文化,西方的和伊斯蘭的,大體上還是相互隔離的。但是那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劇烈的變化。。。 大數量的來自中東、南亞和非洲多個地區的男性移民給西方世界帶來了不同的價值體系,歐洲尤其明顯。僅在2015年就有超過一百萬抵達。更多的還在路上。
  • 為什麼歷史上的穆斯林比現在更寬容?
    克勞利:我認為,身處「後9·11」世界的我們有過度誇大歷史戰爭的宗教動機的傾向。其實中世紀的歐洲人很愛吵架,他們花在內鬥上的時間要比與穆斯林爭戰多得多。最初幾次十字軍東徵後,只有那些在最前線的人才真正與穆斯林世界有所接觸(比如在西面是西班牙人對抗阿拉伯人,在東面則是拜佔庭世界對抗奧斯曼人),他們才持續地與穆斯林世界競爭。
  • 世界盃上的穆斯林球員
    【信仰伊斯蘭的眾多穆斯林球員】(圖)雖然齊達內自稱世俗化的穆斯林,但《複雜》雜誌依然將他評為歷史上十名最偉大的穆斯林運動員之一>(圖)薩迪克-汗是倫敦歷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市長(圖)哲科也是虔誠的穆斯林球員當今歐洲足壇還有諸多知名穆斯林球員,例如剛剛赴麥加朝覲的本澤馬
  • 穆斯林人口佔比非常高的世界強國,未來國家可能會穆斯林化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人類除了在追求物質方面的需求之外,對於追求精神方面的追求也是非常高的,從世界三大宗教中我們就能看到出來人們的重視程度,在三大宗教中影響力最大,覆蓋人群最廣的當屬伊斯蘭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穆斯林,自從公元7世紀開始穆斯林便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上傳播,基本上所到之處都會被穆斯林化
  • 我讀︱李騰:歐洲中世紀研究博學傳統的回歸
    在我今年的閱讀經驗中,除了為學術研究所閱讀的著作和論文之外,讀了這兩位作者問世逾一個甲子的經典之作——《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國王的兩個身體——中世紀政治神學研究》——的中文譯本。在帶來美妙的閱讀體驗的同時,也對我的體力、腦力和見識力提出了巨大挑戰。撰寫博士論文的歲月裡,我時常在疲憊的雨夜隨手翻看這兩部書。
  • 一對穆斯林夫婦發現一枚印著「安拉」的雞蛋,堅信這就是「真主的...
    在英國的萊斯特城,一對穆斯林夫婦深信自己「獲得了真主的祝福」。他們發現,自家的一枚雞蛋在外殼上凸起了一些紋路,正是阿拉伯文的「安拉」。當她把雞蛋從包裝盒裡取出來時,她感受到了蛋殼上的紋路,欣喜地發現這就是真主的名字,「就是一直以來使用的書寫體」。
  • 全世界哪個國家的穆斯林人口最多?
    先問學友一個問題: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還是土耳其? 都不是。 說出來可能讓你有些驚訝,是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
  • 穆斯林人口統計---世界正在變化
    人口出生率低於1.9的情況下能出現轉機 而1.3的出生率更是不可能逆轉 因為它將要花80到100年的時間 來自我修正 若干年以後,我們認識的歐洲將不復存在 但歐洲的人口至今卻沒有下降,為什麼?  在法國,每個家庭有1.8個孩子 穆斯林家庭卻有8.1個孩子 在法國南部
  •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正面臨考驗
    文|明白知識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還是土耳其? 都不是。 說出來可能讓你有些驚訝,是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
  • 我讀︱非洲的白色部落:「虛幻」的「假說」與「起源」
    或許他想的是在剛果河流域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開疆拓土,抑或是在坦噶尼喀湖邊烏吉吉的那句「我想您就是利文斯通博士?」若都不是,那麼就有可能是自己在穆特薩國王的領地遇到四個來自甘巴拉嘎拉山(Mount Gambaragara)的白皮膚非洲人的故事。
  • 發現與再現——歐洲探索時代的世界地圖︱《地圖》雜誌2015年第2期新刊速覽
    歐洲國家資助的船隊揚帆遠航,穿越浩瀚的大洋,開闢新航路,尋找新資源和新市場。經過300多年的探索,歐洲人開闢了歐亞大陸之間的新航路,發現了與舊大陸隔絕億年的美洲和大洋洲,建立起完善的貿易網絡和龐大的殖民帝國,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繫密切的整體。
  • 英國政府也特別提出要求,任何轉信基督教的穆斯林不會遭受懲罰
    4月22日,萊德在耶路撒冷出庭受審,一個由穆斯林和基督徒聯合組成的陪審團認定他謀殺罪名不成立,但還是下令他給乞丐家人支付一大筆賠償金。萊德後來回到英國時,腦子已經不正常了,幻想自己成了耶穌基督。這一地區針對基督徒的攻擊持續了好幾個月,穆斯林暴亂的領頭人物卻從未被送上法庭。
  • 穆斯林為什麼要信仰真主(安拉侯)呢?
    不論是猶太教,基督教,佛教,還是無神論,他們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以及心理學家。都發現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裡有一種靈魂探索和思考的焦慮不安,由此,時而清醒時而朦朧地尋求人生的真諦和精神的歸宿。這些其實都是天斌的靈魂和潛意識在迷茫中的探求,而只有真主意欲的人,才能衝出這種黑暗的重圍。
  • 盤點穆斯林之中,諾貝爾科學獎的獲得者
    諾貝爾科學獎是目前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科學獎項,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們為人類做出了太多的貢獻,截止到2020年,共有三位穆斯林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項,目前只有土耳其,埃及,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
  • 穆斯林人口佔比最高的大國,未來國家將徹底穆斯林化,無法阻擋了
    從公元七世紀產生後開始,快速傳播到世界,為此所到之處,都被穆斯林化,尤其是很多小國,直接成為穆斯林國家。而直到現在,世界範圍內的穆斯林化依舊在持續,而下面這個國家,堪稱穆斯林人口佔比最高的大國,未來國家將徹底穆斯林化,無法阻擋了。很多人看到此,會第一時間想到法國,因為在歐洲法國那是被看作遍地穆斯林的國家,穆斯林化十分嚴重,到現在都成為世界擔心的事,擔心法國有一天會穆斯林化。
  • 發現已知最古老的古人類化石:這場相遇 都是「猿」分
    (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阿富汗局勢動蕩,再加上考古學界陸續在非洲發現了一些重要的古人類化石,布呂內決定轉變思路,將目光投向了非洲。 當時,從事古生物研究的科學家們都在非洲東部和南部作業,比如1974年在衣索比亞發現的著名化石露西等古人類化石基本都位於東非。
  • 歐洲發現了消失的大陸?
    研究人員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已經隱藏了無數年的大陸,但它不是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
  • 歐洲伊斯蘭化:西方眼睜睜看著末日降臨?
    人口的力量 假設你們學校一共只有200名學生,卻準備和另外一個有2000名學生的學校打場籃球友誼賽,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們學校肯定會輸,不過公平而論,對方確實擁有比你們更為有利的起始優勢。今日,相較於70年代,即便東歐、拉美以及部分亞洲國家都更為開放自由了,地圖上其他地區的自由程度卻一直螺旋式的下降之中。重重壓力之下,未來的自由國家將會是何種模樣?是變成蘇東劇變後的波蘭榮景,還是變成蘇東劇變後的南斯拉夫亂局?在歐洲,人口壓力顯然更傾向於引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