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也特別提出要求,任何轉信基督教的穆斯林不會遭受懲罰

2021-01-13 夏子晗說歷史

在高度緊張的形勢下,點燃暴力導火索的是一件涉及萊德牧師(Reverend Mr Lyde)的荒唐事件。他是一名新教傳教士,還是劍橋耶穌學院的成員(Fellow of Jesus College),當天意外射殺了一名想偷他外衣的乞丐。「狂熱的杯子已經滿了,一滴水就能讓它溢出。」英國駐耶路撒冷領事詹姆斯·芬恩在對此事的匯報中寫道。為避開暴徒,萊德躲到了鎮長馬哈茂德·貝克(Mahmud Bek)家中。鎮長安撫了受害者家屬,並提議將他埋葬。但是鎮上的烏理瑪對這樣的處理不滿意,在開了一場宗教會議後,下令禁止將受害者埋葬,並暫停所有清真寺的祈禱,「直到伊斯蘭的血債得以償還」。

人群聚集在鎮長官邸前,叫喊著「向基督徒復仇!」,要求鎮長交出萊德。萊德自願犧牲自己,但是馬哈茂德·貝克沒有答應。暴徒們開始在鎮上破壞襲擊,所有能拿走的財物都被偷搶一空,基督徒的住宅、學校和教堂被洗劫焚毀。根據芬恩的報告,幾名普魯士領事官員被殺,同時遇難的還有十幾名希臘人。他的報告還寫道,「十一名孕婦因驚嚇而早產」。最後,在蘇丹軍隊介入下,事件終於得以平息。4月22日,萊德在耶路撒冷出庭受審,一個由穆斯林和基督徒聯合組成的陪審團認定他謀殺罪名不成立,但還是下令他給乞丐家人支付一大筆賠償金。萊德後來回到英國時,腦子已經不正常了,幻想自己成了耶穌基督。這一地區針對基督徒的攻擊持續了好幾個月,穆斯林暴亂的領頭人物卻從未被送上法庭。

1857年2月,芬恩匯報說三百名生活在加沙的基督徒「依然在恐懼中過日子」,因為「沒人能夠控制穆斯林狂熱分子」,而且因為擔心報復,沒有一個基督徒願意出庭做證。因為擔心在各地引發暴力事件,奧斯曼當局在落實《改革詔書》承諾的宗教寬容條款上不斷拖延。斯特拉特福德對此感到越來越不滿,「在宗教迫害問題上,土耳其官員不願意採取任何措施來滿足女王陛下政府的要求,」他向克拉倫登寫道,「他們假裝擔心一旦讓步,將會激發穆斯林公眾的不滿。」土耳其參與克裡米亞戰爭獲得勝利,引發了「穆斯林必勝」念頭的重新抬頭,斯特拉特福德寫道。戰爭的後果是土耳其人變得更加維護自己的主權,對西方幹涉內政更為反感。新一代的坦齊馬特改革派人物個人地位穩固,不像克裡米亞戰爭前雷希德那一代改革派需要依賴外國勢力和大使們的支持。

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實施改革時更為小心務實,願意推動西方國家要求的經濟和政治改革,但不會急於實現《改革詔書》對宗教事務的承諾。在他擔任大使的最後幾年間,斯特拉特福德一直呼籲土耳其領導人更為真誠地保護奧斯曼帝國內的基督徒,強調土耳其必須以此回報英法兩國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提供的協助。最讓他惱怒的是,在奧斯曼帝國中,改信基督教的穆斯林依然會被處以極刑,儘管蘇丹已經承諾保護基督徒免受宗教迫害並廢除「處死脫教者的野蠻行為」。斯特拉特福德在1856年12月23日給高門的信中引用了許多改信基督教的人被從家中趕出並被處死的事例,他寫道:歐洲列強將永遠無法接受,土耳其依靠他們的炮艦和軍隊取得了軍事勝利,其結果卻是延續[叛教]法律,這不僅是對歐洲列強的一種侮辱,而且是對他們基督教同仁的殘忍迫害。

他們有權要求,英國政府也特別提出要求,任何轉信基督教的穆斯林不會因此遭受懲罰,就像轉信伊斯蘭教的基督徒不會受到任何懲罰一樣。但是直到他第二年回倫敦時,高門還是沒有做出多少實際行動來滿足歐洲列強的要求。「在基督徒中,」芬恩在1857年7月匯報說,「一種強烈不滿的情緒正在增長,這都是因為土耳其政府在實施宗教寬容上的動作遲緩。」基督徒們投訴說他們在街上被人侮辱,在公共法庭上遭受不平等待遇,如果他們在政府中有任何職位都會被趕走,他們沒有參軍的榮譽卻被迫繳納比過去高一倍的軍事稅。根據芬恩的說法,在巴勒斯坦鄉村地區,多年以後《改革詔書》的條文依然沒有得到貫徹。

當地政府官員貪汙腐化,不按規章辦事,而且與本地的穆斯林名流、教士和官方人物過從甚密,確保不會改善基督徒的地位。高門遙遠而軟弱,連制裁地方官員鋪張浮華的能力都沒有,更不用提迫使他們接受宗教和民事權利平等的新法律了。高門未能實行改革所帶來的後果,在巴爾幹地區最為深遠。從1858年的波士尼亞起義開始,這一地區的基督教農民將會再次起來反抗穆斯林地主和官員。

繼續維持米利特系統激發了巴爾幹地區的民族主義運動,一系列的巴爾幹戰爭將再次把奧斯曼帝國和歐洲列強捲入進來,民族主義情緒越來越高漲,最終將觸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條約》沒有對歐洲版圖造成大的改變。在許多人看來,損失這麼多生命,結果卻是這樣,實在不值得。俄羅斯確實丟失了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但是除此之外,《巴黎條約》只是陳述了一些原則:奧斯曼帝國的獨立完整將由歐洲列強保證,這是國際法中第一次承認了一個伊斯蘭國家,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曾特別將土耳其排除在外;對蘇丹的非穆斯林臣民的保護由籤字各方共同擔保,從而廢止了俄羅斯聲稱獨自擁有的保護奧斯曼帝國內基督徒的權利;確認多瑙河兩公國為自治國家,主權歸奧斯曼帝國,從而終結了俄羅斯對兩公國的保護權;對俄羅斯人來說最恥辱的是第十一條,宣布黑海為中立地區,在和平時期對任何商業船隻開放,但不對軍艦開放,從而讓俄羅斯在其關鍵的南疆海岸線上失去了使用軍港和軍火庫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基督教有著怎樣的社會發展?在早期的英國,基督教影響甚深
    我們且來看早期英國基督教的發展歷史。隨著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它很少遵循直線路線: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發展出不同的信仰和教義。這一點在羅馬時代的英國和盎格魯-撒克遜移民時代最為明顯。在五個世紀裡,英國的宗教文化從一個異教徒的崇拜轉變為基督教世界的領袖。
  • 基督教領袖正尋求司法審查,以解決英國政府在第二輪病毒隔離期間...
    ,政府強迫關閉教堂,基督教領袖正在尋求司法審查。得到英國基督教法律中心(Christian Legal Centre)支持的教會領袖們辯稱,允許禮拜場所只為世俗目的而非屬靈層面目的而開放顯然是不合理的要求。他們還表示,政府未能解釋為什麼允許禮拜場所開放會有導致新冠病毒傳播的風險。
  • 最著名前穆斯林:為何女權主義者不為穆斯林婦女維權?
    然而她原生於穆斯林家庭,她的父親是索馬利亞的叛軍領袖,從小她就參加伊斯蘭宗教學校,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聖地朝拜,並且同情穆斯林兄弟會等極端組織。她還經受了伊斯蘭世界比較普遍的、殘酷的女性割禮。在她22歲時他父親為她安排了包辦婚姻。阿雅安逃跑到了荷蘭並在那裡定居,2003年她竟然憑自己努力成功當選荷蘭議員,並成為女權與反對極端主義活動人士。
  • 多元還是同化:歐洲對待穆斯林的難題
    歐洲在歷史傳統上是一個基督教的世界,隨著外來移民的增加,歐洲現在與美國一樣,越來越成為一個多宗教、多民族的世界。如何化解世俗化的歐洲與穆斯林後裔的矛盾?英國與法國是不一樣的,英國採取的是文化多元主義的方針,而法國是強制同化的政策,但似乎都失敗了,歐洲陷入了深刻的困境之中。先說英國,英國在19世紀是頭號帝國,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被統治的種族、民族和所信奉的宗教也五花八門。
  •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與文明產生的碰撞淺析
    這種回想無疑源自公元5世紀野蠻人的入侵,對正在鞏固的基督教文化造成的創傷。 自公元1至2世紀起,基督教一度經由使徒傳播到了非洲、中國和波斯,「使徒」一詞來自古希臘語,意為「上帝派遣之人」,就像來自拉丁語的「傳教士」一詞一樣。但是基督徒 一度遭受羅馬帝國殘忍的鎮壓,從而成為「殉教者」,他們也出現在非洲。
  • 馬克龍對穆斯林下達最後通牒,只給15天時間,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據觀察者網的相關報導顯示,近期,法國總統馬克龍對穆斯林下達最後通牒,表示只給15天的時間,若是不能夠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按照要求完成某些事情,否則一切後果自負。看得出來,在這個問題上,馬克龍的態度已經暴露出了尤其強硬的一面。據了解,馬克龍向法國的穆斯林信仰委員會正式提出他要求,要求對方必須在十五天的時間之內上交一份「共和黨價值憲章」!
  • 如何判定網站是否遭受 企鵝算法懲罰?
    它確實可以幫助診斷與流量和Google更新有關的任何問題,尤其是Panda和Penguin更新。這款工具可以讓你根據日期,登錄頁面,關鍵字等對數據進行切片分析。前提是你必須為該工具提供自己網站的臨時訪問權限,這樣才能查看你網站的分析數據。不過,最好的部分是Google更新的圖形化覆蓋以及你網站的訪問量,以及單擊任何更新以了解其背後原因的能力。
  • 我讀︱《穆斯林發現歐洲》:「發現」還是「相遇」
    7世紀伊斯蘭崛起之後侵入歐洲,兩個世界由此產生了激烈對抗;接著,穆斯林的徵伐活動逐漸停歇,並逐漸同地中海沿岸的基督教國家恢復了經貿往來;中古時期奧斯曼土耳其的大規模擴張之時,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徒總是恐懼並注意著穆斯林的威脅。
  • ...英國不會獲得馬克龍所說的不公平優勢;④ 英國指責是法國的幹涉...
    【熱點消息回顧盤點】英國脫歐談判中斷,詹森及歐盟領導人將舉行電話會議;① 在連續一周的磋商之後脫歐談判再次遇挫 ,英國首相詹森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在周六舉行電話會議以期化解僵局;② 英國和歐盟的首席談判代表周五在推文中表示,由於「不符合達成協議的條件」,他們已暫停會談,將向各自的領導人作簡報。
  • 伊斯蘭和穆斯林的區別是什麼,該如何區分?
    伊斯蘭是宗教概念,與基督教是並列的概念,穆斯林是說伊斯蘭的信徒,與基督徒是並列的概念。信奉伊斯蘭教,遵守古蘭經的人是真正的穆斯林,去世後可以進天堂。而信奉伊斯蘭教,沒有遵守古蘭經的人不是真正的穆斯林,去世後下火域。穆斯林的定義很明確:正確信仰真主的人。
  • 美國白人喜歡猶太教,黑人喜歡穆斯林?
    天主教和基督教福音派作為基督教的兩大流派,彼此垂青:基督教福音派教徒給天主教徒63分,而天主教徒也給了基督教福音派教徒57分。此外,基督教福音派信徒還特別看好猶太教徒,給了其69分的高分,而這一高分也只有靠猶太教教徒自身去打破了。然而這種高評價並不是雙向的,儘管福音派基督徒對猶太教徒很感冒,但是猶太教徒似乎並不是很看好對方,只給出了34分。
  • 韓國為何是一個基督教國家?
    另外,由於枯燥無味的儒學已經脫離民眾,成為了各派勾心鬥角的工具,對普通百姓沒有任何吸引力,根本不能在民族危亡時期鼓舞士氣,團結人民面對挑戰。至於佛教和巫教,更是疲軟無力。由於這些傳統宗教的逐漸衰落甚至崩潰,很多韓國人面臨信仰危機,在信仰真空的情況下人們迫切地需要新的精神支柱,這就給基督教在韓國的興起提供了契機,為其流行創造了足夠的空間。
  • 羅伯特·菲斯克:川普對穆斯林世界的講話充滿虛偽和高傲
    【(英國)羅伯特·菲斯克(Robert Fisk)著,觀察者網特約譯者劉伯松譯】發明了「虛假新聞」一詞後,美國「瘋狂」的總統對全球穆斯林發表了一個「虛假講話」。英國《獨立報》網頁截圖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竟然指責伊朗——而不是伊斯蘭國——「加劇點燃派別暴力」,可憐伊朗人民的「絕望」,並要求進一步孤立中東最大的什葉派國家。
  •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不能聽音樂?
    基督誕生教堂附近的壁畫然而,跟基督教齊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穆斯林,為什麼會禁止音樂呢?伊斯蘭教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神教宗教,《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為造物主所差遣的最後一位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穆斯林與音樂的聯繫中,流傳最廣的說法:聖訓不許穆斯林聽音樂?
  • 為什麼歷史上的穆斯林比現在更寬容?
    澎湃新聞:有種看法認為中世紀的戰爭基本上是基督徒對穆斯林的聖戰,那麼為何在君士坦丁堡之役中,西方基督教世界沒有施以援手,而任由聖城陷落了呢?難道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的派系鬥爭要比合力對抗「伊斯蘭異教徒」更重要嗎?
  • 前基督教時期英國怪異而奇妙的宗教習俗和信仰
    基督教在英國建立了自己的時代。羅馬人可能在基督死後10多年就徵服了這個島,但直到公元6世紀,這個新宗教才暫時控制了英國社會的某些階層。公元597年,羅馬教皇格雷戈裡大帝派聖奧古斯丁到肯特的埃瑟爾伯特宮廷去皈依異教徒撒克遜人。奧古斯丁大獲全勝,而艾瑟爾伯特開始了基督教對撒克遜英國的統治。然而,英國有著幾千年前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和習俗。
  • 穆斯林人口統計---世界正在變化
    的情況下能出現轉機 而1.3的出生率更是不可能逆轉 因為它將要花80到100年的時間 來自我修正 也沒有任何經濟模式隨著人口萎縮 文化也隨之而萎縮 在2007年,法國的人口出生率為1.8 英國穆斯林人口 從8.2萬增加到250萬 增加了30倍 英國現在有1000多座清真寺
  • 華人基督教專家稱全能神是欺世的邪教組織(圖)
    基督教使命組織China For Jesus估計,全能神在中國20多個省市擁有數以百萬計的成員,但在中國要計算出任何一個組織的追隨者的數目幾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中國基督教組織得到的大量的一手資料證實,全能神這個邪教對家庭教會有毀滅性的影響。
  • 基督教教義為何適應非洲?
    就連被歐洲人和美洲人視為最大的基督教事業的非洲基督教化也經常是由其他非洲人進行的。西非塞拉裡昂的克裡奧人貴族是首批接受英式教育的人之。正是這些克裡奧牧師和傳教士,而不是英國的傳教們,在西非其他鄰近地方做了大量開拓性傳教工作。」在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當地人繼西方人的初期聯絡之後也作了大量傳播基督教的工作。
  • 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的反人類言行有多可怕?
    如果追尋羅馬帝國內部各種宗教都得到尊重、各民族長期和平共處的歷史就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唯有基督教及其前身猶太教遭遇帝國鎮壓,其基本原因之一是它們既不尊重別的信仰,也跟政府作對,而非政府主動鎮壓它們所致。相反,即便它們屢屢向政府挑釁,在安敦尼等皇帝在位期間,還給予他們很寬容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