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非洲的白色部落:「虛幻」的「假說」與「起源」

2021-01-14 澎湃新聞
斯坦利被遺忘的記錄

1906年5月10日的倫敦,彌留之際的亨利·斯坦利(Henry Stanley)躺在病床上,回憶著自己的一生。或許他想的是在剛果河流域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開疆拓土,抑或是在坦噶尼喀湖邊烏吉吉的那句「我想您就是利文斯通博士?」若都不是,那麼就有可能是自己在穆特薩國王的領地遇到四個來自甘巴拉嘎拉山(Mount Gambaragara)的白皮膚非洲人的故事。

斯坦利與甘巴拉嘎拉山的奇遇曾經大量出現在他的日記、現場快報、新聞稿件、探險記和自傳中,甚至在他自己的悼詞中這一部分也沒有缺席。然而,人們對斯坦利的探險記的關注,大多把重點放在了南部非洲的地理發現,以及探險過程中所付出的人命代價。因此直到近年,有關斯坦利的傳記很少談到甘巴拉嘎拉山,更不要說他在山下遇到白色部落的故事。理察·霍爾在1975年出版的《斯坦利傳》(Richard Hall,

Stanley: an Adventurer Explored

, Purnell; BC ed ,1974)中對這段奇遇的描述只不過寥寥數行。而詹姆斯·紐曼在自認為重現斯坦利每一趟探險的來龍去脈的《帝國足跡》(James L. Newman,

Imperial Footprints: Henry Morton Stanley's African Journeys

, Brassey's, 2004)一書中,甚至對這段奇遇隻字未提。

不過在斯坦利發現了甘巴拉嘎拉山白人部落後不久,歐美學界卻掀起了一股在全世界尋找白人部落的浪潮。這一時期大量的探險報告,獵奇小說層出不窮,一直持續到了二戰之前。只是這股浪潮在現代科學的研究中逐漸被證偽與遺忘,漸漸並不被現代人所知。然而,這場已經被忘卻的尋找白人部落的運動,卻直至今日仍對世界產生了潛在的影響。麥可·羅賓森的

《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探險家、科學家與一段改變人類命運的假說》

(Michael F. Robinson, The Lost White Tribe:Explorers, Scientists, and the Theory that Changed a Contin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便是對這場運動進行探究的一部著作。該書英文版於2016年於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而臺灣的貓頭鷹出版則於2018年5月出版了其繁體中文版本。

麥可·羅賓森是美國哈特福德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探險」在科學與文化領域中的角色。其作品《最冷的大熔爐:北極探險與美國文化》(Michael F. Robinson,

The Coldest Crucible: Arctic Exploration and American Culture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榮獲了2008年「美國科學史論壇獎」。為了寫作這本《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羅賓森不但在歐美非三大洲各圖書館檢閱19世紀後半葉以來的各種與探險相關的史料,甚至還尋著斯坦利的探險路線,親身趕赴甘巴拉嘎拉山下,望著這座赤道上的雪山閃爍的耀眼光芒,體會當年斯坦利內心的深處所想:這白色部落到底從何而來?

非洲內陸存在著白人部落?

自上古時代以來,歐洲人就開始了與非洲的種種接觸,例如希臘人始終與隔海相望的埃及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在通過埃及與希臘進行的歐非貿易中,很多如象牙之類商品並不產自地中海邊的埃及,而是通過尼羅河由非洲內陸運向埃及。因此,通過埃及,歐洲人一直對非洲內陸保持著關注。不過這種關注卻一直是零零散散,並沒有一個對非洲內陸較為完整的認識。所以,在歐洲一直流傳著對非洲內陸的種種奇怪傳說,比如非洲內陸生活著狗臉人,以及在尼羅河源頭附近存在著赤道雪山。

尼羅河源頭

當然,歐洲人對非洲內陸的認識也並非都是傳聞,例如非洲內陸居住著很多黑人部落,以及吉力馬札羅山的存在。但隨著歐洲人對非洲內陸的認識逐漸增加,卻也發現了一些超出自己常識的狀況出現,比如在非洲內陸其實也生活著白皮膚的非洲人。

關於非洲內陸生活著白皮膚群落的傳說由來已久。在託勒密(Ptolemaeus)繪製的世界地圖中,就把「白色的衣索比亞人」放在了非洲內陸,不過他對「白色的衣索比亞人」並沒有體質特徵等方面的詳細描述。而較早對非洲內陸白皮膚群落有詳盡描述的是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老普林尼在《自然史》(

Naturalis Historia

)中曾經提到,在非洲內陸往南越過撒哈拉沙漠後,住著一些「白色的衣索比亞人」。這些「白色的衣索比亞人」挖洞而居,體毛濃密,牙齒尖銳,沒有語言,以刺耳的、類似口哨的聲音來溝通;有著海藍色的眼睛,夜間視力也極好,並且從小有著金色或白色的頭髮。到了查士丁尼時代,普羅科匹厄斯(Procopius)在《戰爭史》(

History of the Wars

)一書中也提到在沙漠以南,存在著身體非常白,金色頭髮的族群。

隨著歐洲人對非洲內陸的了解逐漸深入,類似的超出自己「常識」的事情也變得越來越多,使得歐洲人開始對非洲土著的觀感發生了變化:非洲內陸的部落是否和自己有著共同的祖先?如果是的話,他們是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會到非洲去?在這個過程中,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的外觀變得如此和自己不一樣?如果按照這樣解釋的話,就需要重新建構一套無法通過直接觀察得到的歷史,而將目光轉向一些必須靠想像力才能喚起的事件與傳說。由此,才可以解釋了為何一支族群才可以從他們的原居地遷移到遙遠的現居地。

這種想法其實反映了文藝復興時代前,在基督教文化中探索人類起源的過程中,血緣系譜的重要地位。這一時期的歐洲人,希望將非洲人也納入到人類起源的系譜之中。而對這種血緣系譜的探求,追根溯源,便來到了《聖經》的記載中。

《聖經》中的「含族詛咒(the curse of Ham)」

在《聖經》的記載中,所有的人類都是亞當與夏娃的後代。但後來因為人類作惡多端,上帝降下大洪水以毀滅人類。不過因為諾亞多行善事,於是上帝讓諾亞建造方舟避難。大洪水過後,人類便剩下諾亞一家存活。後來,諾亞的後代在地球上逐漸繁衍,並不斷遷徙,因此如今的人類都是諾亞的後代。

諾亞有三個孩子:閃、含、雅弗。在大洪水過後的,《聖經》的《創世紀》中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天諾亞喝醉了酒,脫光了衣服躺在帳篷裡,含看到自己的父親赤身裸體躺在帳篷裡,就出去告訴他的兩個兄弟。這時候閃和雅弗拿了一件長袍,搭在兩人的背上,倒退著走進帳篷,把長袍蓋在了父親身上;他們把臉轉向外面,沒有看到父親的裸體。諾亞酒醒後,知道了三個孩子所做的事情,便說要含以及含的後代做兩位兄弟及其後代的奴隸。

雖然《創世紀》中諾亞的這個詛咒是為《出埃及記》中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統治迦南的鋪墊(因為在《創世紀》記載的譜系中,「迦南」是含的孩子),但就後世的神學家而言,其對諾亞的這一詛咒便有了不同的解釋。隨著四世紀奴隸貿易的興起,神學家們便將這一詛咒視為黑人擁有黑皮膚以及黑人受到奴役的原因。隨著歐洲人的足跡不斷遍布全球,大量超出歐洲人「常識」的族群也不斷被發現,因此這一詛咒也開始不斷被用來解釋落後族群和這些族群被奴役的理由,究其原因在於這些族群也不斷被整合入《聖經》的記載中。

含的詛咒

到了十八世紀後半葉,隨著實證主義的興起,這種「含族假說」也開始發生了變化。一批博物學家通過比較語言學與頭骨測量學,認為人類的起源應該是多元發生的。他們認為,《創世紀》中記載的人類起源故事,只講述了高加索人的起源,並沒有延及其他的人種,因此亞當和夏娃也只是高加索人的祖先,諾亞的故事也只是一度近乎滅絕後來又重新繁衍起來的高加索人種的故事。故而「含的後代」也是高加索人而並非黑人。與《創世紀》中記載的高加索人的產生同時,其他大陸上也產生了相應的人種,非洲自然也不例外。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含的後代」的一支入侵非洲並建立統治,又與當地的土著通婚,因而形成了如今的非洲種族。又因為「含的子孫」被詛咒,所以非洲是註定落後於歐洲的。因此在非洲的看似「先進」的發現,如南部非洲的「大辛巴威」,必定不是非洲人所創造的,其創造者一定是此前到來的白人。

當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將「含族假說」傳入非洲之後,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斯坦利找到利文斯通後,便進入了維多利亞湖畔布幹達王國的領地。當斯坦利與布幹達的穆特薩國王(Muteesa I Mukaabya Walugembe Kayiira)談起《創世紀》時,斯坦利發現身居非洲內陸的穆特薩國王對《創世紀》,尤其是「含的後代」進入非洲的說法了如指掌。因為在非洲內陸的很多部落,尤其是有關布幹達王室起源的傳說中,經常會提到來自北方的神秘白人。這些神秘白人經過種種考驗擊敗了本地的土著,最終成為了本地的王的祖先。穆特薩國王利用「含族假說」建立了與歐洲傳教士勢力的聯繫,也以此強化了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也因為如此,使得以斯坦利為代表的歐洲探險家們,更加相信在非洲內陸,並不僅僅是存在零星的白皮膚非洲人,更可能存在著一個尚未被發現的白人群落。

斯坦利遇到利文斯通

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後期,非洲內陸存在未知白人群落的傳說,開始走出探險家們的世界,進入了通俗文學領域。以亨利·哈葛德(Henry Haggard)的探險小說《所羅門王的寶藏》(

King Solomon's Mines

)為代表,展現了歐洲的探險家們非常偶然的在非洲內陸深處發現了隱居已久的白人群落的故事。在一系列的故事中,白人群落並不一定是含的後代,也有可能是例如早期的腓尼基探險家、迷失的十字軍,甚至早期到達非洲但與歐洲本土失去聯繫的傳教士的後裔。這些白人群落與世隔絕,因此仍舊保留了很多在工業化時代已經消失不見的古老美德。小說的主人公們也因發現了這些古老美德使自己的內心達到了救贖。而這種對「古老美德」的追尋,也影響到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說。

非洲之外:迷失的「雅利安人」

「含族假說」在非洲之外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1780年代,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在對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凱爾特語進行比較研究後認為,這幾種看似不太相關的語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種語言上的相似性,通過與《創世紀》中的記載,以及印度同埃及、波斯等地建築風格與神話等的相似性結合,威廉·瓊斯認為含的後代一開始定居在波斯,但後來有一支向東遷徙進入了印度,而另一支則向西遷徙進入了東地中海和埃及。向西遷徙的一支則在航海技術改進後,開始向北進入歐洲,或是向南進入了非洲內陸。

與此同時,約翰·布盧門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則認為人類起源於高加索山,因為高加索山距離《創世紀》中記載的,大洪水後諾亞方舟停留的亞拉臘山非常近,而高加索人則是「最漂亮的人種」。 布盧門巴赫則通過大量的頭骨測量和身體比較,證明高加索人開始向外遷移,一支向東通過波斯遷移到中亞和印度,一支向西遷移到歐洲,而另外一支則進入非洲。隨著時間與地理環境的變化,遷移到不同地區的高加索人的外貌也發生了變化,因此產生了不同的人種。因此,布盧門巴赫的理論與威廉·瓊斯通過比較語言學得出的結論幾乎一致。換言之,布盧門巴赫理論中的「高加索人」,便是威廉·瓊斯所言的「含的後代」。

到了19世紀中葉,馬科斯·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通過對古代印度,尤其是《梨俱吠陀》的研究,發現古代印度可能存在著一支白皮膚人種入侵徵服印度本地深色皮膚土著的歷史。在《梨俱吠陀》中,這支白皮膚人種自稱為「雅裡亞(Ayra)」,意思是「高貴的」、「值得尊敬的」,於是繆勒將其稱作「雅利安人(Aryan)」。更進一步,繆勒認為他從《梨俱吠陀》中看到了印度最高貴的種姓——婆羅門的起源:他們有著雅利安人的血統。由此,繆勒認為,淺膚色的人種與深膚色的人種相遇時,後者必將會被前者徵服。在繆勒的理論中,他認為「雅利安人」是雅弗的後代。到此,「含族假說」又發生了變化,即開始脫離了《創世紀》的論述,將諾亞的三個孩子合一,又融合了威廉·瓊斯開創的比較語言學路徑,以及布盧門巴赫的「高加索人遷徙學說」,轉變成了「雅利安人入侵理論」。而「雅利安人入侵理論」也開始跳脫了歐、亞、非三大洲的地理限制,覆蓋到了全球的範圍。

於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前半葉,在世界各地找到異常白人群落的發現不斷湧出。例如歐洲傳教士在北海道發現了淺膚色、高顴骨、毛髮濃密的阿依努人;探險家在北極發現有金色頭髮,使用銅器的愛斯基摩人;在巴拿馬熱帶叢林裡發現白皮膚的印第安人,等等。

然而,隨著考古學和遺傳生物學的發展,很多此前被認為是「迷失白人」的文明存在被證明是當地文化的前端之作。例如格特魯德·湯普森(Gertrude Caton Thompson)在對「大辛巴威」的考古發掘後,認為「大辛巴威」的建築形式與中部非洲的波馬(Boma)以及南部非洲的牛欄村莊(Kraal)如出一轍。因此這並非是「含的後代」所建築的,而只是南部非洲的班圖先民們的創造。而所謂的白色族群,只不過是一些患有白化病的本地人而已。以此為代表,不論是「含族假說」,還是「雅利安人入侵理論」均開始失去了解釋效力。雖然如此,其影響力仍未完全消退,納粹對西藏的探險考察是這一理論在戰前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實踐。

大辛巴威

二戰結束後,「含族假說」被進一步證明破產,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論述中。然而,「含族假說」的陰影並未完全消退。在殖民時代,殖民者們充分利用了這一假說,將膚色較淺的部族扶為高位,而膚色較深的部族則地位較低。待殖民地去殖民化後,淺膚色部族仍舊擁有強烈的優越感,而深膚色部族則對此充滿怨恨。由此,大量種族衝突與清洗也由此產生。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奈及利亞的內戰,以及盧安達胡圖族針對圖西族的種族大屠殺。不僅在非洲,「含族假說」的影響在美國對哥倫布時代之前的歷史論述中也存在著影響,如1996年開始對肯納維克人(Kennewick Man)的爭奪。換言之,「含族假說」至今,依舊「陰魂不散」。


探尋白色群落,實則人性使然

在人們開始探求自己未知的事務時,一般會去使用自己熟悉的知識去解釋。與其說受制於經典的記錄,不如說這是人性的使然。當歐洲人發現存在非洲存在著異常的白人群落時,自然會去思考其與自己有何相似之處。而就歐洲人而言,長期以來最熟悉的知識莫過於《聖經》。因此,「含族假說」在有關人類起源解釋上有了一席之地。然而這一席之地,卻又給被解釋的族群,帶來了無盡的苦難。與此同時,「含族假說」的盛行,以及如今的「陰魂不散」,也正是西方世界自工業化時代以來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的體現。以上,便是羅賓森在本書中所呈現的主要內容。

在本書中,羅賓森深入挖掘了一段早已為人忘卻,卻對人影響至今的歷史。同時,羅賓森旁徵博引,使用輕快而不失嚴密的筆法,將歐洲人自上古時代開始對非洲內陸,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的白人族群的探索描繪得淋漓盡致。然而,本書的寫作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在論及「含族假說」的轉變過程時,羅賓森並未提及1798年拿破崙入侵埃及的影響。伊迪絲·桑德斯認為,隨拿破崙遠徵進入埃及的學者們在對古代埃及進行研究後認為,古代埃及有著偉大的文明,而創造這種文明的先民們並不像被詛咒的。由此再結合《創世紀》的記載,他們認為古埃及人應該是含沒有被詛咒的孩子的後代,而含被詛咒的孩子只有迦南。因此,歐洲人與非洲人的關係,不應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而是兄弟。而這種認知的轉變,為後來的「含族假說」的修正起了催化劑作用(詳見Sanders, Edith. 1969. 「The Hamatic Hypothesis: Its Origin and Functions in Tim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10, no. 4: 521–32.)。

就「含族假說」本身而言,其作用也並非完全作為將殖民統治合理化的理論基礎。在對非洲內陸的探險中,「含族假說」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含族假說」將白種人對深膚色人的統治合理化;另一方面,「含族假說」也與非洲內陸地區的部落傳說相結合,成為了非洲內陸部落王國與西方傳教勢力聯結的紐帶。在這種基礎上,非洲內陸部落王國與沿海的西方勢力形成了某種合作關係,即西方勢力使用工業品向內陸的部落王國換取奴隸和其他特產。也正因為如此,在非洲內陸殖民化的過程中,以布幹達為代表的許多內陸王國依舊保有相當權力。而這些權力的喪失,反而是在去殖民化的過程中。

就去殖民化的過程而言,膚色較淺的部族依舊掌握權力,而膚色較深的部族則依舊地位低下,由此便釀成了去殖民化後的國家內部,殖民時代的政治結構依然存在。然而,經歷了去殖民化的過程後,前殖民國家卻經歷了政治結構顛倒的過程,即較深膚色的部族掌握權力,而較淺膚色的部族地位降低。由此便釀成了新的矛盾。而這種矛盾的產生,毋寧說是「含族假說」的另外一種體現。就這一點而言,羅賓森在書中雖然提到胡圖族對圖西族的大屠殺也是出於「含族假說」,但就這種去殖民化後政治結構顛倒與「含族假說」的關聯,並沒有太多描述。此外,書中亦沒有提到種族平等理論對「含族假說」逐漸消逝的影響。

在斯坦利與甘巴拉嘎拉山相遇的一百多年後,羅賓森也艱難跋涉到了甘巴拉嘎拉山下。這座熱帶雪峰在陽光的照耀下依舊像百年前一樣耀眼(Gambaragara在當地土語中的意思是「陽光耀眼」)。而斯坦利卻從來沒有征服過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山峰(直到1906年,義大利的阿布魯奇公爵才成功登頂,並將其命名為「斯坦利山(Mount Stanley)」)。就如同他一直心心念念的白色部落,閃爍著光暈,似乎就在那邊,卻從未到達。

如今的甘巴拉嘎拉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現代人類並不起源非洲,完全替代假說的證據站不住腳
    關於人類起源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目前有兩種理論:「完全替代假說」和「區域演化假說」。「完全替代假說」認為,多巴火山爆發導致熱帶非洲以外的人類滅絕,現代人的祖先來源於非洲。「區域演化假說」認為,非洲以外的人類並沒有滅絕,他們的演化並沒有中斷,也不存在被替代的情況。
  • 許昌村民,挖出10萬年前的「寶貝」,推翻中國人種的非洲起源假說
    有一天,一位幫忙挖坑的村中老漢拿著剛挖出的幾塊白色石頭當「寶貝」一樣給專家看,專家端詳著那幾塊「寶貝」,辨認出這些其實是石英石,可轉念一想,靈井村歷史上肯定經歷過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否則淺土層怎能出現這麼多的石英石呢?多年後,村外有人包山開礦,礦洞炸好了竟然滴滴答答漏水,專家們幫忙一路追根溯源,發現滲漏的水居然來自靈井村中那個毫不起眼的池塘。
  • 中國人起源非洲?許昌村民挖出10萬年前「寶貝」,打破非洲起源說
    ——《人類簡史》從小我們就有這樣的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而人類的本能也一直是在茫茫的世界中尋找自己的歸屬。小的時候時而會想像自己是某個稀有人種的後代,時而想像自己的祖先發生過什麼驚心動魄的事情。我們成為人類的自豪感,也不斷讓我們探尋自己的起源。
  • 【人類起源假說:破解直立行走】
    【人類發展簡史——人類起源假說:破解直立行走之謎】  毛澤東《賀新郎•讀史》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  問何時猜得,不過是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  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 在非洲有一個部落,名叫辛巴族部落,被認為是最美麗的部落
    我們都知道,在非洲,有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在文化、語言,當然還有在外表上都有所差異。世界之大,有些看似與我們不一樣的東西,希望大家不要見怪,尊重別人的一切是重要的,正如他們尊重我們一樣。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在納米比亞北部,有一個部落,名叫辛巴族部落,他們是非洲最後的保持原始生態的民族,為了維護他們的傳統,他們選擇了退守叢林,棲身於納米比亞邊遠的、未被破壞的原始環境中,生活在那裡的婦女,被認為是非洲所有部落中最美麗的。辛巴族是一個遊牧民族,從事畜牧業、照顧無助者,多數是婦女。他們還會挑水、砍柴和照看孩子。辛巴族人信奉神教,唯一的神是穆庫魯。
  • 「非洲起源說」真的沒有可信度嗎?為什麼現代人外觀差異巨大?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作者:石蘭(抄襲必究)人類經常思考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在哪兒,以及我將去何方。翻譯過來就是:人類是怎麼誕生的,地球在宇宙中是什麼位置,未來的人類又將在哪個星球上生活。而在這幾大問題中,由於每個人的興趣度、愛好度和認知度不同,所以,人類的起源問題往往會引起更大、更廣泛的爭議。
  • 「星雲假說」:17世紀,太陽系形成過程的科學起源之假說
    康德根據當時已有的科學知識,在前人思想的啟發下,大膽探索天體起源問題。1755年,三十一歲的康德發表了《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譯本叫《宇宙發展史概論》),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星雲假說的基本思想是:太陽系裡現有的天體都是從宇宙空間的原始星雲演化過來的,演化過程主要受萬有引力和斥力的作用,服從力學規律。康德設想了原始星雲演化的具體過程。
  • 早期人類起源的動力新說 女人觸發了進化
    早期人類起源的動力新說 女人觸發了進化   2003年1月8日14:12  南方網-南方都市報   據新華社電 兩百萬年前的冰河期
  • 十個最著名的非洲部落
    非洲有近3000個部落,其語言和文化各不相同。在最近兩千年的歲月裡,非洲大陸發生了巨大變遷,然而部落的影響力卻在大部分地區依然處於強勢地位,儘管多年來部落之間的分歧有所減少,但部落隸屬關係仍然是土著人自豪感的主要來源。考慮到這一點,讓我們快速瀏覽一下非洲10個最受歡迎的部落吧。 祖魯部落祖魯人無疑是非洲最受歡迎的部落,原因有很多。
  • [趣味生物]關於生命起源的幾個假說
    這一假說認為,現在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都是由神創造出來的,生命是上帝或神按照一定的目的,一次性地創造出來的。這一假說極為簡單地把生命的起源推到了一個不可知、也無法證明的上帝和神的身上,這是在有科學之前,由於人類的愚昧無知而提出的。這一假說把生命起源的問題,劃歸神學的範圍,因而是極不科學的。  2.自生論(或自然發生說)。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這個謎題已經困擾了我們數千年,是單一起源還是多地區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在神話中,大地是人類起源,女媧或普羅米修斯用泥土造就了人類。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迷霧逐漸被撥開。科學家們從泥土中找尋出人類起源的依據,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路線,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這個謎題已經困擾了我們數千年,是單一起源還是多地區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在神話中,大地是人類起源,女媧或普羅米修斯用泥土造就了人類。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迷霧逐漸被撥開。科學家們從泥土中找尋出人類起源的依據,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路線,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
  • 古代非洲黑人文明起源:釐清班圖人為什麼遷移到世界各地中去?
    非洲黑人文明作為世界文明的一種,在語言、農業技術、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發展實際上是非洲精神文明內核的具化。 非洲黑人可分為班圖和蘇丹兩大支,而班圖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團,其人口佔全非洲人口總數的1/3左右。班圖大遷徙運動將其農耕文明傳到非洲的大片土地,促進了非洲文明向現代文明的演進。班圖文明作為非洲文明的重要分支,它的文明內涵一定程度上對於研究非洲黑人文明起源。
  • 中國人起源非洲還是亞州?
    對於直立人來自非洲的結論,我國科學界並未完全接受。上世紀末,我國設立「九五」攀登專項計劃,支持學者在中國境內尋找距今180-400萬年的古人類遺存,以解決東亞人類起源這一重大問題。後來相繼發現距今200-240萬年的有巫山人、繁昌人、建始人。但只發現了牙齒化石、石器和人類的生活印記,並沒有發現類似「露西女士」那樣的較為完整的骨架或頭骨化石。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新聞—科學網
    這個謎題已經困擾了我們數千年,是單一起源還是多地區起源,歷來眾說紛紜。   在神話中,大地是人類起源,女媧或普羅米修斯用泥土造就了人類。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迷霧逐漸被撥開。科學家們從泥土中找尋出人類起源的依據,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路線,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
  • 我對科學假說的認識軌跡
    2005年的一天,我的世界觀突然發生了變化。電視科教頻道講到了我感興趣的時空隧道,沒想到國內外的一些教授、專家卻認為:理論上是存在時空隧道,人是可以回到過去社會或未來社會,這個理論基礎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個不靠譜的時空隧道科學假說,在科教頻道、國內外教授專家、愛因斯坦相對論這三大權威的灌注下,讓我信以時空隧道是科學真說是科學真理。
  • 《黑豹》——加了非洲部落文化符號的「王子復仇記」
    影片片頭揭示了瓦坎達和黑豹的起源,其中提及一位瓦坎達戰士受豹神巴斯特(Bast)指引,發現心形草並得到超級能力,成為國王和第一代黑豹。最後的一場大戰看起來像是部落戰爭。明明擁有黑科技,可武士只能拿刀槍劍戟奔跑著對劈。反派能倚靠的最強武力就只是犀牛。在Marvel的腦子裡,部落式非洲的原型可能還是根深蒂固。更讓我失望的是劇情。愛情部分就是在無聊的時候糾纏一下ex,充其量也只是小甜點。佔據故事主線的,是老國王殺死弟弟,而新國王被堂弟推翻的故事。但這個故事講得太不精彩。
  • 非洲特殊的白色人種,血液比黃金還貴,需要警察24小時保護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人只要有三種膚色,黃皮膚、黑皮膚和白皮膚,這些不同的膚色之間並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因為生活的環境不同而造成的,非洲由於靠近赤道,這裡的太陽光線強烈,所以在非洲,大部分都是黑人,白種人一般也只在最北邊的一些國家,而在非洲,卻還有一種「白種人」。
  • 月球的起源假說之四 —— 撞擊說(圖)
    一百多年來,人們曾提出了多種有關月球起源的假說,如著名的共振潮汐分裂說、同源說、浮獲說等,但這些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只能解釋部分觀測事實,不能令人滿意。因此不斷有科學家另闢蹊徑,提出新的假說。其中,最新提出的撞擊成因說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它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是當前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
  • 徐文堪談語言起源與古代語文的釋讀
    現在,語言起源理論可以劃分為兩種假說: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假說。所謂連續性假說的基本思想認為,語言不可能突然之間形成,而是有一個過程,一定是由人類的靈長類的祖先早期的前語言系統演變而來的。非連續性的假說則認為,語言有一些獨一無二的特徵是在人類演化過程的某個時間段中突然出現的,跟人類基因演化和突變也是有關的。過去對連續演化研究得比較多,也有很多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