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至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這是2015年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管理」。為什麼要在此時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怎樣進行需求側管理?需要科學認識並採取精準措施有效應對。
從新發展格局戰略高度理解需求側管理
中央在此時提出需求側管理,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新篇章的著力點之一,是中國將成為世界消費中心。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著中國將成為世界生產中心和世界消費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為世界貢獻了一個生產中心,同時也成為中間產品的需求中心。中國目前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未來時期,中國不僅要穩固世界生產中心的地位,還將成為世界消費中心,這是由超大規模的市場和巨大的支付能力所決定的。我國有著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世界工廠」(供給側)伴生「世界市場」(需求側),「國際大循環」邁向「國內大循環」。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博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預計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可以預見,未來時期,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忽視這個市場,只有深入參與這個市場才是有競爭力的。
身兼世界生產中心和世界消費中心雙重地位,這是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前所未有的地位變化。成為世界消費中心這一全球戰略地位變遷,必然對需求側管理提出了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要求。
從社會再生產理論高度理解需求側管理
需求側管理是社會再生產循環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社會再生產循環中,生產決定其他環節,其他環節反作用於生產。生產和消費的互動最為關鍵。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十幾個成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未來時期,我國想要順利邁過「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生產與消費良性互動。
從產業資本循環G(貨幣)—W(商品)—G(貨幣)看,貨幣轉化為商品(生產資料),經過生產過程形成新的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這一轉化至關重要,否則,再生產就難以為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這一轉化的關鍵在於需求:內需為主,還是外需為主?回望歷史,大國的產業都是面向世界的,但都經歷從「以外促內」的階段邁入「以內促外」階段,最終呈現內需主導的國內大循環特徵。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而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出發點。
在新發展格局中,我國產業既面向世界,又由內需主導。這表明,無論是國內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社會再生產循環,還是全球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社會再生產循環,我國都需要在生產和消費環節居於主動地位和主導地位。可見,需求側管理是我國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環節之一。
精準推進需求側管理
需求側管理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潛在需求(支付能力)有多少,這是如何做大蛋糕的問題,收入提高了,支付能力才能夠提升;二是需求意願有多大,這是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意願)的關鍵,激發需求者的意願很重要;三是實際需求有多大,這是有效需求轉化為實際需求(真正實現的支付能力)的關鍵,清除制約這一轉化的障礙很重要。
這三個方面,既涉及微觀層面,又涉及宏觀層面。從宏觀上講,我們需要緊緊圍繞世界消費中心建設、依據社會再生產循環規律進行需求側管理。
一是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吸引全世界的消費者。實踐表明,紐約、東京、巴黎等全球一線中心城市都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要率先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廣州、深圳要引領珠三角其他城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群。
二是暢通需求層次的轉化。要千方百計採取措施降低消費的交易成本,暢通不同需求層次的相互轉化,推進內需依存型經濟社會的形成。有序解決多層次的需求差異問題,既要重視消費需求的東、中、西部地區的梯次差異,也要重視南北地區的梯次差異,還要重視不同收入階層的需求梯次差異。2019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需求側管理也要遵循這個辯證法。
三是以內需促外需。要高度重視消費的終極需求作用及其對生產的反作用。推行新重商主義政策,實施消費品質提升工程,吸引全世界的消費者。積極拓展企業家的國際化能力,著力將其培養成拓展海內外市場的生力軍。
作者系暨南大學投資諮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