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作為男性體液的一部分,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印象就是小蝌蚪;而作為人類得以生殖繁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每一次『出徵』的目標,也是它們存在的目的,就是到達女性輸卵管,和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一個卵子相結合最終真正開始又一個生命的起源;而對於精子與卵子邂逅的過程,一直都是科學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欺騙」科學家300多年!揭開生命神秘的「面紗」,重新認識科學
對於精子最早的有關文獻記載,還是在古希臘時期,哲學教父亞里斯多德以這是人類血液的精華,是被孕育的最佳保障和實質;無獨有偶,作為西歐哲學思想的推動派,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於精子的言論則是更加的刺骨,甚至有點噁心恐怖,他們堅信精子是水滴狀的腦漿。
畢竟歐洲還是哲學和科學的起源地,所以對於精子這一個存在理解雖然在現在看來還是有失偏頗,但是也算正常,對於人們來說還算是可以接受;可是距離歐洲僅一洋之隔的古埃及,對於精子看法就更加具有自己文明所獨有的特色了,他們對於存在的世間萬物都冠以相應的神話,對於精子則是更加痴迷。
探究考察古埃及的文獻記錄,對於精子,他們以無形之風便是由阿圖姆用自己的精子創造而成,而更加令人無法接受,甚至還難以想像的是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某一個古埃及王朝的王妃,竟然用童男的精液來沐浴,她認為精液所蘊涵著的精子,是保持青春容顏的法寶。
而我們的印度古國,一直以來都流傳著一個神話,便是印度文明得以孕育和發揚母親河恆河,便是大祭司溼婆和妻子做愛一百年最終才形成的,是溼婆的精子給了恆河淵源流淌的神力;關於印度對於這一段神話的文獻記載,溼婆和妻子做愛長達一百多年,沒有中斷…..
17世紀是一個科學真正開始普及的紀元,在這一個世紀當中,無數流傳千古的科學家湧現,他們的出現,逐漸讓這個世界褪去迷信的面紗,並且教會了人們用科學,用思考辯證來看待和解決世間萬物;哈維,十七世紀英國的一名醫生,我們人體的血液循環現象就是由他發現並證實,精子在他那裡褪去了第一層神秘的面紗。
哈維通過動物等多方取材,發現了精子的形成,與精液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最終由於哈維並不能解釋精液孕育精子的必須物質是什麼,結果就以『精氣』來解釋。
列文虎克的出現,帶領人類進入了原子時代,作為顯微鏡的發明者。列文虎克很有可能是人類首次觀測到精子的運動,相關文獻就描述說:列文虎克在獲取到自己精液的時候,就迫不及待拿到了顯微鏡下,在顯微鏡的放大下,列文虎克驚訝道原來精子是遊動的活體動物,這一言論影響了整個科學界關於精子的認知長達三百多年。
高中時期的生物教科書,在生殖與繁衍的那一章節有一段很明確的話,並且還配上了一副很生動形象的圖,為的就是表達精子向蝌蚪一樣遊動,並於女性體內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接著在子宮逐漸孵化,最終變成嬰兒。
書上沒有說到的是,一次精子的旅程,其實並不是一顆精子的徵途,而是數以千萬精子的馬拉松,不過在足足三百年裡,人們都認為精子們的馬拉松都是靠左右搖擺遊過去的;以女性陰道為起點,以碰撞卵細胞為目標,以微毫米為長度單位的精子成群結隊通過至少八釐米的遠途,密密麻麻的精子們奮勇向前,穿過宮頸,逃過巨噬細胞,不問正確道路只是一個勁往前遊動,左右搖擺的景象的確壯觀,可是最近的研究卻要給這一場景畫上實際並不存在的標籤了。
運用於最新的高精度顯微技術,多所大學聯動研究,最終得出精子『跑馬拉松』時的姿勢不是像小蝌蚪一樣左右搖擺,而是翻滾前進的結論,這一結論也是對三百多年前列文虎克所得出的精子運動軌跡的一次更正。
在我們中國人眼裡,精子是男性陽剛之氣的來源,一滴滴乳白色的液體,凝結的是一個男性的活力;精子的確重要,我們既要讓他們多運動,但是也要懂得呵護,懂得適可而止,過量吸菸喝酒都不可取,這些都會對精子產生致命打擊;上天賜予我們這一『玉液瓊漿』,我們應當保證能夠讓它發揮最好的作用,孕育出更好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