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讓科學在中國茁壯生長,首先要正確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環境。
科學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然而,如果把科學視為工具,過分從功利目的出發去看待科學研究,就是對科學本質的偏離。科學的動力是求知,如果一切以實用價值來衡量,就很難形成原創性研究,也很難走到世界最前列。
科學的認知體系中包含「不可知論」。科學認為對於現實的認識是不可能窮盡的,科學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許多領域和內容都是科學不能認知的。科學不但承認實證這種認知方式,同時也承認其他可能的認知方式。這種包容性是科學的重要特點。
此外,科學也具備人文價值,因為科學最終的發展目的,是為了人類的福祉與文明的進步。
在這個意義上,正如科學社會學家羅伯特·K·默頓所說,普遍性、公有性、無偏見性、懷疑性是科學家的行為規範,也是科學精神的本質。
《中國科學報》 (2012-07-02 B1 思想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