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什麼是科學,關於科學的範疇是什麼,學界還沒有統一的答案,至於科學的研究成果與事實是否一定相符,同樣也是有爭議的。
這裡提供兩個學界的研究參考:
何全勝《交易理論》對科學標準的研究
達爾文指出:「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對科學的認知體現的是一種邏輯實證主義。
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否定了邏輯實證注意,反對科學來自對經驗歸納的觀點,認為經驗歸納不是嚴密的邏輯推理,證實不能作為科學的劃界標準,只有可證偽性才是科學不可缺少的特徵。
證偽主義的優點在於:可以有效避免對錯誤理論的辯護和教條。如果一個理論不能被證偽,那麼它很有可能是套套邏輯。
愛因斯坦曾感慨:「沒有一個概念是我深信能站得住腳的,總的來說我也不能肯定我是否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基思·斯坦諾維奇對什麼是科學的研究
科學並不是由內容來定義的。
科學也不能按照特定試驗器材的使用來定義。
科學是一種思考和觀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運行機制的方法。
科學的三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特徵:
應用系統的實證主義產生公共知識驗證可解決的問題
科學是否等於正確性
綜合上面兩個學者對「科學」的研究,可以看出科學與可驗證與否密切相關,而在驗證是否與事實相符的過程中,是存在一個過程的,沒有人能夠給出這個考證過程的統一標準,沒有人能夠給出這個考證過程應該多麼具有系統性、多麼嚴格,因此,當考證的標準不絕對、不唯一時,意味著科學的結論也是有待商榷的。
科學結論有賴於觀察。在人的所有感知系統中,視覺的信息處理能力是最為強大的,因此在觀察科學試驗結果時,很多時候依賴視覺的判斷。然而,人的視覺不是絕對可靠的,對於一些過於宏觀或過於微觀的事物,通常需要藉助一些科學儀器來輔助判斷。無論是基於視覺的直接判斷,還是藉助於科學儀器的輔助判斷,觀察和測量精度總是有局限性的。客觀事物運行過程當中所涉及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通常是遠遠超過人類可以利用的探測精度。在超過人類可探測精度的參照系統下,原有的科學結論可能不一定站得住腳。因此,科學探究結果不等於必然正確。
最後,給出筆者在拙作《認知的維度》當中的一句話,送給關注科學思維的網友:
「人如果認為視覺對世界的感知是真實的,那麼蝸牛也會認為觸鬚對世界的感知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