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科學不等於必然正確?

2020-12-06 認知的維度

關於什麼是科學,關於科學的範疇是什麼,學界還沒有統一的答案,至於科學的研究成果與事實是否一定相符,同樣也是有爭議的。

這裡提供兩個學界的研究參考:

何全勝《交易理論》對科學標準的研究

達爾文指出:「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對科學的認知體現的是一種邏輯實證主義。

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否定了邏輯實證注意,反對科學來自對經驗歸納的觀點,認為經驗歸納不是嚴密的邏輯推理,證實不能作為科學的劃界標準,只有可證偽性才是科學不可缺少的特徵。

證偽主義的優點在於:可以有效避免對錯誤理論的辯護和教條。如果一個理論不能被證偽,那麼它很有可能是套套邏輯。

愛因斯坦曾感慨:「沒有一個概念是我深信能站得住腳的,總的來說我也不能肯定我是否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基思·斯坦諾維奇對什麼是科學的研究

科學並不是由內容來定義的。

科學也不能按照特定試驗器材的使用來定義。

科學是一種思考和觀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運行機制的方法。

科學的三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特徵:

應用系統的實證主義產生公共知識驗證可解決的問題

科學是否等於正確性

綜合上面兩個學者對「科學」的研究,可以看出科學與可驗證與否密切相關,而在驗證是否與事實相符的過程中,是存在一個過程的,沒有人能夠給出這個考證過程的統一標準,沒有人能夠給出這個考證過程應該多麼具有系統性、多麼嚴格,因此,當考證的標準不絕對、不唯一時,意味著科學的結論也是有待商榷的。

科學結論有賴於觀察。在人的所有感知系統中,視覺的信息處理能力是最為強大的,因此在觀察科學試驗結果時,很多時候依賴視覺的判斷。然而,人的視覺不是絕對可靠的,對於一些過於宏觀或過於微觀的事物,通常需要藉助一些科學儀器來輔助判斷。無論是基於視覺的直接判斷,還是藉助於科學儀器的輔助判斷,觀察和測量精度總是有局限性的。客觀事物運行過程當中所涉及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通常是遠遠超過人類可以利用的探測精度。在超過人類可探測精度的參照系統下,原有的科學結論可能不一定站得住腳。因此,科學探究結果不等於必然正確。

最後,給出筆者在拙作《認知的維度》當中的一句話,送給關注科學思維的網友:

人如果認為視覺對世界的感知是真實的,那麼蝸牛也會認為觸鬚對世界的感知是真實的。

相關焦點

  • 「科學」不等於「技術」,重新理解科學的本質
    技術不等於科學《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中言道「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耳也」,清.侯方域〈再與賈三兄書〉中亦有「蓋足下之性好新異,喜技術,作之不必果成,成之不必果用,然凡可以嘗試為之者,莫不為之」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中國古漢語中就有「技術」這個詞,其含義是專業的技能。
  • 初中物理 阿基米德定律 為什麼浮力必然等於排開的液體重量
    我們都知道阿基米德定律,即液體中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重量。關於這個定律,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國王請工匠打造了一頂王冠,精美絕倫,國王很喜歡。某天洗澡的時候,阿基米德進入浴缸,浴缸中的水溢出,阿基米德瞬間豁然貫通,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測試方法。首先稱得王冠的重量,再將其沉入水中,測出王冠溢出排開的水量,再與相同重量的黃金排開的水量相比較,發現王冠排開的水更多。因為在當時黃金是最重的金屬,所以斷定有一部分黃金被更輕的金屬替換了。
  • 考研英語備考四不等式:做題不等於進步
    正確的也提出來了,就是「知識點」。具體哪些是所謂有普遍意義的知識點?  一、用「自己的」腦袋「思考」而不是「感覺」:背單詞就等於英語的進步嗎?  常識一:詞彙不等於英語毫無疑問,詞彙是語言的基石。  毫無疑問,解決詞彙需要花時間。  毫無疑問,解決詞彙要求恆心與毅力。
  • 理解黎曼猜想(三)你真的相信全體自然數的和等於-1/12嗎? | 袁嵐峰
    就是下面這個式子:                      全體自然數的和等於-1/12,你八成聽說過這個說法,對不對?!實際上,我的不少朋友不但是聽說過這個說法,而且是真的相信了,真的是按照字面上理解這個說法。
  • 多元宇宙必然存在?人類理解宇宙所表達的極限概念
    這聽起來像科幻電影中關於「多元宇宙」的科學描述,但是如果現今我們所認可的科學理論是正確的,這不僅是一個有依據的觀點,而且是科學基本定律的一個必然結論。多元宇宙的觀點起源於我們現今所看到和居住宇宙的物理現象,我們在天空所看到的任何區域,看到的恆星和星系,聚集形成一個巨大的宇宙網。
  • 正確理解等號的實際意義
    這是對「=」含義過度簡單形式化的理解誤區。對於「()=3+4」這類題,正確率便會降低。當碰到兩邊都是運算的模式或出現好幾個等號的情況,就容易犯「3+4=7-2=5」這類算式書寫錯誤。在小學課本中,等號(=)的正式學習是在《認識大於號、小於號和等於號》一節中,「>,<和=」這3個符號都是表示左右兩邊的數量關係。等號表示「等於」或者「兩個相等的量」。
  • 如何理解科學精神
    如何理解科學精神對於科學精神,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從感性進入理性所需要面對的第一個課題。
  • 科技部長: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鄭強:不唯不等於不講論文
    王志剛在報告中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全面系統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要從國家強盛的「歷史邏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邏輯」、內外環境倒逼的「必然邏輯」、科技發展的「演進邏輯」來深入理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大意義和路徑選擇,充分認識科技創新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深度參與並贏得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競爭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 王者峽谷相對論,別人減速等於我加速,這種說法正確嘛
    在王者榮耀中,經常會流行一些段子,比如打野出渣男,輔助出渣女等,不過這種只是調侃而已,根本經不起推敲,畢竟玩打野和輔助的人那麼多,不可能全是渣男渣女。隨著王者群體擴大,各種知識也是撲面而來,比如王者峽谷相對論,別人減速的時候,就等於我在加速,那麼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嗎?
  • 不科學的「科學」之名
    科學,這個概念所指示的意涵咱先不細究,但是「科學」這個概念本身,倒是日漸玄奧,使用語境日漸寬泛,這個詞不僅可以做名詞,還可以當做形容詞、副詞,比如,「你這話不科學「,」科學發展……「等等,而且就是作為名詞,也日趨被賦予一種意涵,就是等價於」永恆真理「、」絕對正確「這種存在,比如用「XX不科學」來作為否定「XX」的證據。這「科學」一詞的,用法,倒是很不科學的樣子呢。
  • 我所理解的科學和科學發展觀
    十八大報告是一個舉旗幟、指方向、繪藍圖的重要報告,是指導各項工作科學發展的行動指南。通過學習報告,我深刻理解到:領導懂科學,全民講科學,社會才能大發展。 什麼是科學 科學(Science)是外來詞,源自拉丁語「Scientia」,意為分科的「知識」「學問」。
  • 科學知識不易理解?因為缺乏這類知識!
    後來,他突然想起,地球時時刻刻都在轉動,而且轉速極大,也從來沒有發生過跳起來落不回原地的事情,這是怎麼回事呢?想著想著,高分的大學生睡著了。直到後來,他讀了一本有關的科學史書,懂得了牛頓第一定律的真正含義,他才恍然大悟。這個故事應該很恰當地說明了「知道」與「理解」的區別。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這位年輕大學生的故事正是我自己早年的經歷。
  • 通俗講義:如何建立正確的歷史觀?
    史料是對歷史事實的反饋,並不能等於史實。很多人的混沌之處便是在此,或把史書當歷史,或把史學當成歷史。終歸是對史料背後的史實視若無睹。史學是記載事實,研究史料,解釋歷史的一門學科。如何很難分清楚的話,不妨這樣理解:史實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是切實發生過的。史學是主觀的,是人為記錄,人為整理,人為發揚精神的。
  • 如何正確理解「量子力學被推翻」的新聞
    關於那個「量子力學被推翻」的新聞你怎麼看,這個消息最早來源於,本月初那魯大學的……個研究小組,本月初那魯大學的……個研究小組,在《nature》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可以看出這個說法還是比較嚴謹的,確實是搞科研的說法,那它是如何一步一步演變成,國內這種「標題黨的呢,在《nature》發表之後
  • 科學不等於數理化——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科學之美
    為什麼科學啟蒙對孩子來說這麼重要 科學不是數理化! 在大部分人眼裡,科學就是數理化生,是一些非常複雜的方程式和很難理解的概念。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把科學變成了一個個學科。也就是說,我們只是重視學科裡面具體的知識,比如物理、化學、生物,乃至數學,但是至於科學本身是什麼,卻很少真正被教育過。
  • 科學不等於真實——人們對「science」的誤解
    在近代不知道最早是誰把英語中的 Science 翻譯成「科學」的,想起來也很有意思。大概剛開始接觸世界的中國人,認識到西方人的 science 方法跟我們傳統的做學問方法不一樣,他們是「分科——來學「東西的。他們是一科一科地學習東西,物理化學,植物分類。
  • 科學地認識科學
    作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關注科學發展歷程的片段,包括化學、物理、地質、生物、遺傳等各個領域的分別講述,另一部分則就不同主題進行探討,包括科學組織、生物學與意識形態、科學與宗教、與醫學、與戰爭、與性別等主題,兩部分有所交叉,相互映鑑。對於科學家在幹什麼,以及科學是如何進步的,該書向我們提供了一些解釋以及質疑,我們將對「科學到底是什麼」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 正確理解時鐘器件的抖動性能
    但不同的時鐘器件,對抖動的描述不盡相同,如不帶鎖相環的時鐘驅動器有附加抖動指標要求,而帶鎖相環實現零延時的時鐘驅動器則有周期抖動和周期間抖動指。同時,不同廠家對相關時鐘器件的抖動指標定義條件也不一樣,如在時鐘合成器條件下測試,還是在抖動濾除條件下測試等。
  • 《生死與輪迴》:不看宗教,如何用科學理解死亡?
    01 科學與宗教開始之前,說下對科學和宗教二者的理解。科學是能夠證偽(而未被證偽)的、可重複操作的方法論。卡爾·波普爾在其著作《猜想與反駁》提出科學和非科學劃分的證偽原則。非科學的本質不在於它的正確與否,而是在於它的不可證偽性。比如,數學和邏輯學便是被劃分為非科學的。同樣,心理分析學說、佔星說、風水學、骨相學、神學諸如此類,都不可被證偽。數學和邏輯學之所以被劃分到了非科學的原因在於它們並不需要經驗去檢驗,並且被休謨稱為必然真理。科學和非科學一樣,都既包含著真理,又包含著謬誤。
  • 我理解的科學概念
    我理解的科學是一個理性與客觀的認知事物的方法,近代自然科學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哲學的直接產物。科學是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科學即是哲學。科學方法論基礎,一是觀察和實驗,二是理性的思考。事實並不等於規律,規律是現象背後的機制。科學方法在不同領域中的運用,便產生了眾多的不同的學科。比如,科學方法在物質研究領域中運用便產生了物理學和化學。在生物研究中的運用便產生了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在人類生命現研究中運用產生了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等。在宏觀社會現象研究中運用便產生了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