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不等於數理化——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科學之美

2021-01-15 人民網

對孩子進行教育,包括科學教育,最核心的內容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激發孩子的熱情。所有的方法也好,理念也罷,都是為這兩點服務的。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成為終生學習者,對未知的問題總是保持好奇,同時對喜愛的東西能夠有非常大的熱情,大到足以支持孩子克服在追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具備這兩點素質,這個孩子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上了什麼大學,考了多少分都不是重點。好奇心和熱情,是孩子一生的幸福之源。

為什麼科學啟蒙對孩子來說這麼重要

科學不是數理化!

在大部分人眼裡,科學就是數理化生,是一些非常複雜的方程式和很難理解的概念。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把科學變成了一個個學科。也就是說,我們只是重視學科裡面具體的知識,比如物理、化學、生物,乃至數學,但是至於科學本身是什麼,卻很少真正被教育過。

科學,來自人類對大自然發自內心的好奇。科學認知的基本模式是直到牛頓的時代才漸漸地建立起來的。在那之前,人們也在用神話、宗教等來嘗試解釋這個世界。因為人類的這種好奇,不斷地想探索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它有沒有規律可循,才發展出科學。因此,希望孩子們的好奇心可以受到保護,讓他們能一直保持與生俱來的、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動力,孩子們就可以持續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科學只是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現在有一種誤區——把科學等同於正確。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科學的價值在於它是我們現有的認知方式中被實踐證明比較合理的一種,帶給我們生活非常多的便利,也非常值得教給孩子。但是世界上也有很多事情是科學不能解釋的,很多領域是非科學的,同樣有很高的價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要有多元化的態度。

科學可證偽是什麼意思?大家經常聽說一個說法就是科學是可證偽和可重複的。「可證偽」就是能證明科學是錯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可證偽性,是指針對一個科學理論,一定可以假設出來一種條件,這種條件如果不成立的話,那這個理論就是錯誤的。如果某個理論具備這樣的條件,我們就認為它是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對待的。「可重複」是說,在相同的前提下,科學理論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有可重複性。基於科學的這兩個特質,我們才能夠應用科學的規律製造工具、發展技術和推測將來的情況。

科學地認識世界的方式到底是怎樣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裡非常明確地指出,科學的認知方式有三個要素:事實依據、邏輯關係、審辯性思維,也就是critical thinking。

事實依據是指所有科學結論都要建立在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證據之上,特別是定量的數字依據。科學領域內,一個理論是一定有事實去支持它的。不僅是數理化生,心理學、經濟學、語言學及其他現代學科領域,都是通過實驗取得數據,來證明理論。

邏輯關係是連接事實依據與科學結論之間的橋梁。簡單講,大家可以把它理解為因果關係。也就是說,這個事實,能不能夠支持你得出的結論。嚴密的邏輯思維不僅能幫助人在科學方面有所建樹,在日常生活方面也可以避免許多問題。在學校教育不夠重視的前提下,家長如果能夠輔助訓練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科學思維的第三個要素是critical thinking——審辯性思維(也稱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一個很中性的詞,核心是客觀的懷疑態度。正是因為人們不斷地進行critical thinking,各自獨立思考事實是否支持理論、邏輯是否合理,有了新的事實發現,會去驗證之前的理論,看看會不會證實或者推翻之前的結論,看結論裡面有沒有隱藏的假設(任何科學結論都有一定的前提假設和適用範圍,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注意),才逐漸建立起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無比宏偉的科學大廈。

觀察到事實——用邏輯推出結論——批判性看待結論並對其進行調整——尋找新的事實,這樣一個循環,構成完整的科學思維體系。人是群居動物,天性傾向於合作和聽信他人,因此與我們的天性違背的科學思維方式,是需要後天刻意練習習得的。科學思維比科學知識本身重要得多,也是家長進行科學啟蒙的重點。

理想的科學教育是什麼樣子

科學教育為什麼重要?

第一,孩子生活的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別能力不可或缺。哪些是對你有價值的,哪些是謠言,能一眼看穿的能力,對孩子們來說將是生存的基本技能。

第二,人類的知識已經積累到現在的程度,並且積累還在加速,這就意味著未來知識一定是一種被封裝的黑箱狀態。例如手機,很少有人懂它的硬體軟體的原理,會用即可,我認為未來的知識也是這個樣子。具體的知識已經沒有那麼重要,唯有思維才有價值,思維能力可以保證當孩子們需要去了解某個原理,以及需要去擴展人類知識的疆界的時候,他們有相應的能力去做。

第三,科學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的精華。科技發展本質上來源於科學思維,這種目前來看也許是人類最為成功的認知世界的方法,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孩子繼承下去。

我理想中的科學教育,會是一個金字塔。最底層最核心的東西,是訓練孩子的品格,包括好奇心,熱情,有趣,勇於嘗試,獨立思考。讓孩子體會到學習是有趣的事情,如何有勇氣在明知道有很多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也是非常需要家長幫助培養的。以這樣的品格作為基礎,往再上面是方法論的內容,包括邏輯,審辯性思維,解決問題的方式等,最表層才是現在大部分學校教授的知識類的內容。方法論和品格才是我們教育中更需要重視的東西。

閱讀、做實驗、學會提問

科普閱讀的重點,第一是讓孩子發現沒有觀察過的事實,比如地鐵是怎麼開動的,地底下也有動物,小鳥不全住在樹上。第二點是與現實生活聯繫,讓孩子有參與感,主動將生活中遇到的現象聯繫書本,讓他們體會到書並不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最後一點是,家長不要以掌握知識為目的。因為家長很容易心理上陷入一種期待,就是我給孩子讀了很多書,他應該會知道很多知識,還能夠跟別人家孩子比較一番,但是家長要注意控制這種心態,培養科學思維能力才是核心目標。

做實驗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複雜,不需要專業的實驗器械,實驗的本質是:不知道答案的時候「動手試試看」。比如,孩子去廚房看到調味罐裡面的東西,與其直接告訴他鹽糖醋,不如直接讓他自己用勺子去嘗嘗。做實驗的時候牢記科學三要素:事實依據,邏輯關係,審辯性思維。

實驗源於生活。比如拉回力車的次數與回力車跑的距離之間有關係嗎?

具體的實驗過程:1.假設:是不是回力車往後拉的次數多,則跑得遠;2.實驗工具:手機上的計時器; 3.實驗步驟:分別拉1、2、3次,記錄輪子轉的時間長短。

事實依據是用表記錄真實時間。邏輯關係是輪子轉的時間長,所以跑得遠,是不是因為拉的次數多導致輪子轉的時間長?critical thinking是這輛車是如此,其他的車呢?

讓孩子學會提問是訓練孩子思維能力的一種核心方法。所謂思維就是思考的過程,通過回答問題來思考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孩子三四歲以後會有很多問題,大部分家長會直接回答問題,回答不出還非常苦惱。更好的辦法是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後將問題拆分成小問題再反問回去。孩子跟著反問回去的問題自我思考,一步一步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問題就從科學三要素來引發。

下面舉個例子。

乾冰和冰箱的冰。問:都是冰,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問事實)。孩子:乾冰會冒煙。問:冒煙的東西是不是都是熱的(審辯性的角度)。孩子(摸一下),答:不熱,顛覆了孩子的基本認知,孩子開始有興趣。問:那塊冰熱嗎?答:冰是很涼的。問:(邏輯切入)桌子上的菜冒煙,是因為冒煙所以熱嗎?孩子會意識到因為冒煙所以熱的因果邏輯是有問題的。但是大人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是因為熱所以冒煙,也不要說孩子生活經驗之外的內容。問:還有什麼不一樣?答:乾冰長白毛。捏一下,化了。像雪一樣。問:為什麼冰箱裡面的冰反而沒有白毛呢?孩子回答不出來,也不再解釋。讓孩子有個印象就可以了。最後總結問一下:這兩塊冰是一樣的冰嗎?答:不一樣,乾冰是神奇的有魔力的冰。這一輪提問就結束了。長期的交流下,孩子一定也能自己提出問題,體會到思考的樂趣。

總結一下提問的切入點。問事實:你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比較一下有什麼不一樣。問原因: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A發生了一定會導致B發生嗎,還有什麼其他東西會導致B發生嗎?問可能:這件事情是這樣的,還可能會是什麼其他情況嗎?

總之,心態需要放平和,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孩子處理信息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大人不要著急。也許當時沒有什麼反應,但是後續會激發出來。我們只要持續地按照科學思維的方式去引導,不糾結結果,慢慢地都會產生正向的作用。我們播種下科學思維的種子,跟從孩子認知發展的規律培育,一定能夠幫孩子感受到科學之花的美。

相關焦點

  • 女生的數理化天生就差嗎?2名頂尖的華人女科學家用實力回擊質疑
    就像中國很多網友認為的一樣,高中分文理科,文科班女生多男生多,因為女性天生數理化就不如男人。之所以女生學文科多,主要是在社會的影響下,更多的自我暗示,最後選擇了文科,而現實女生數理化真的差嗎?中科大少年班的莊小威,作為女生曾經拿到四大力學滿分,而且34歲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化學雙學科正教授,並且拓展學科,在哈佛大學擁有了自己命名的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
  • 「碼上同行」學好數理化,發現世界的理性之美
    有句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略有誇張,但著實肯定了數理化等科學學科的重要性。的確,這是全世界通用的科學語言,代表了人類的最先進的文明成果。我們普通人不必去懂得這些學科最前沿的理論,但養成基礎的成系統的科學思維,對日常生活大有裨益。本書單為您帶來一系列關於數理化及科學的書籍,希望我們都能成為理性且睿智的人。
  • 三十年來,這套書拯救了無數害怕數理化的孩子
    以前有句名言:「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放到現在可能並不一定適用,但是數理化仍然是中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然而,對很多學生而言,學習數理化卻是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往往提不起興趣。一旦沒了興趣,就很難把這門學科學好。不過這事也不能完全怪我們的學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與我們的老師只注重傳授知識本身而不注重知識背後的來歷有很大的關係。
  • 教娃念「123」不科學?陪孩子「玩」數字,才是真正的數學啟蒙
    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可見不管古今,學好數學對一個人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但在數學啟蒙上,家長們都存在一個誤區:孩子2、3歲就能從1數到100,肯定是天才。卻很少有家長考慮過,孩子是否真正會運用數字。而數學是一門不能靠死記硬背,需要孩子靈活思考的學科。
  • 「科學」不等於「技術」,重新理解科學的本質
    技術不等於科學《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中言道「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耳也」,清.侯方域〈再與賈三兄書〉中亦有「蓋足下之性好新異,喜技術,作之不必果成,成之不必果用,然凡可以嘗試為之者,莫不為之」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中國古漢語中就有「技術」這個詞,其含義是專業的技能。
  • 科技機械之美,科普圖文,讓孩子從小愛上科學!
    機械強國,科技強國,科技之美,超乎想像,多多學習,讓孩子們愛上科學! 以下是精選的一些結構,先來個大圖,開開眼!孩子的科技海,其實都在聯動之中哦。 15.阿基米得氏曲線驅動機,看的我眼花繚亂。。。。。
  • 「一網讀盡主題書單」學好數理化,發現世界的理性之美
    有句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略有誇張,但著實肯定了數理化等科學學科的重要性。的確,這是全世界通用的科學語言,代表了人類的最先進的文明成果。我們普通人不必去懂得這些學科最前沿的理論,但養成基礎的成系統的科學思維,對日常生活大有裨益。本書單為您帶來一系列關於數理化及科學的書籍,希望我們都能成為理性且睿智的人。
  • 如何科學養育孩子
    如何科學養育一個孩子,令不少新晉爸媽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問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不吝嗇支付高昂的費用把孩子送入各種早教班、培訓班。 什麼是科學養育?它並不是指對孩子傳統學科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發展數學思維就去報數學班,為了培養創造力就去報美術班。
  • 科學不等於真實——人們對「science」的誤解
    科學」,跟中國的"大學" (大學,中庸)的研究方法不同,和佛教的方法也不相同。到底「科學不科學」還是「真不真實」?「 science」 一詞翻譯成「科學」原初意思,還沒有後來那種「把科學和真理等同起來」的傾向。只是,後來,在應用實踐中,人們發現用「分科研究」的方法,效率和正確率都很高,所以,慢慢地人們心裡不自覺地把科學和真理等同起來了。
  • 可以演義的不僅僅是三國,還有數理化,用章回體小說形式生動介紹
    《數理化通俗演義》創造性地採用中國特有的通俗文學體裁——章回小說,生動介紹了幾千年來中外科學家、發明家探索科學真理的艱辛歷程,為枯燥的數理化知識包上一層&34;,能讓孩子對數理化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漂行了一趟之後,我們不僅可以勾勒出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從蠻荒走向今天的文明與發達的軌跡,不僅知道了許多科學知識了解了一些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更可以走進閃耀歷史長河中那些偉大的科學家的生活中去。
  • 欣賞科學之美無關大小,評價科學也可以從孩子開始
    天文學家動用了遍布全球的8個毫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組成的 「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縮寫EHT)連續進行了數天的聯合觀測,又經過2年的數據分析才解析出了這張 「蜂窩煤」 的照片,這顆黑洞位於代號M87的星系當中,距離地球5300萬光年之遙,質量有65億顆太陽那麼大!在它的面前,我們人類,甚至我們所在的地球甚至連顆塵埃都算不上。
  • 對「科學之美」的力量,我也曾一無所知
    而現實是,我們其中99%的人最後都沒有成為一個科學家,但作為一個十足的工科生,我一直堅信居裡夫人這句話(妹想到有一天我會寫到居裡夫人,哈哈)——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而、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是一個技術人員,而是一個沉醉於童話故事的孩子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但從時間維度看,卻不一定是時間最短。伽利略曾說,這應當是一條曲線,這固然對,但到底是一條什麼樣的曲線,這直到伯努利時代才徹底解決,這條曲線就被從此命名為最速降線。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
  • 給孩子一臺看到科學的「望遠鏡」
    可是在1986年,有這樣的經濟實力和眼界,真的去買一臺天文望遠鏡送給孩子的家長,可能並不多。如今,國家比30年前富裕太多了,我們應該讓孩子看見科學,愛上科學。也許有一天,他也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工程師、著名的醫生、律師,或是成功的商界精英。2020年1月12日,騰訊在清華大學舉辦騰訊科學小會,讓孩子們和科學家直接交流,給更多的孩子一臺看到哈雷彗星的望遠鏡。
  • 瘋狂科學夏令營,讓孩子瘋狂地愛上科學
    如何激發孩子的科學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動腦、動手能力?如何利用這個暑假,培養和開拓孩子們的科學視野,為未來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人類不斷地探索,了解科學的歷史對學習科學有很大的幫助科學藝術工作坊之minecraft紅外遙控火把——玩過我的世界的小朋友一定對這個火把印象深刻(小朋友自己製作的紅外火把可帶回家)(3) 晚上:科學紀錄片第五天(1) 上午:極限飛盤、躲避球——除了需要靈活的身手,排兵布陣也很重要戶外實驗之牛頓分解太陽光實驗——十大最美物理實驗之一
  • 首家沉浸式未來體驗空間登陸深圳,感受科學震撼之美
    原標題:首家沉浸式未來體驗空間登陸深圳,感受科學震撼之美  宇宙離我們有多遠?地球上有外星人嗎?汽車越輕就跑得越快嗎?……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可囊括世界。」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如浩瀚星空,無窮的宇宙,沒有盡頭卻充滿無限的可能。他們所有的好奇與疑惑將在Skyland未來科技館中得到答案。
  • 讓更多孩子擁有科學夢想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 董瑞豐 董雪在夜空下體驗科學之美——走進全國科技活動周「科學之夜」用天文望遠鏡探索星空奧秘,在奇妙的生物世界遊歷探險,面對面聽大咖講述科學故事……5月24日晚,公眾們迎來全國科技活動周的「科學之夜」,在夜空下體驗科學之美。
  • 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不知道其他的家長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呢?如果您也是一位束手無策的家長,這篇文章就很適合您,當然,即使您有很好的方法,那麼了解一下世界大佬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的,也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下面小編搜集了著名企業家扎克伯格、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著名科學家加來道雄培養孩子或自己成長的方法和故事,以供參考。
  • 怎麼理解科學不等於必然正確?
    關於什麼是科學,關於科學的範疇是什麼,學界還沒有統一的答案,至於科學的研究成果與事實是否一定相符,同樣也是有爭議的。這裡提供兩個學界的研究參考:何全勝《交易理論》對科學標準的研究達爾文指出:「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對科學的認知體現的是一種邏輯實證主義。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走進建蘭中學 和同學們探討「生命科學之美」
    杭州新聞 1月7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走進建蘭中學,為全校師生帶來別開生面的新年首講,帶領同學們領略「生命科學之美」。 施一公教授是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