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來愛因斯坦,大家腦海中能想到就是「物理學家」、「發明家」等字眼。但你能想到嗎?這個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在童年的時候依舊被打上了「沒出息」的標籤。
愛因斯坦在小學時期,是很多人眼中的「怪小孩」,就連學校裡的校長都給出了負面的評價:你們的孩子將來無論從事什麼事業,都一樣沒出息。
愛因斯坦的媽媽聽到這句話,心裡五味雜陳。校長得多失望,才能當著父母的面說出這樣的話呀。
不止是校長,就連家裡的親友也都對他不抱希望。
他們一起去郊外玩的時候,其他小朋友都跑來跑去的,唯獨愛因斯坦一個人坐在河邊,一動不動。親友就對愛因斯坦的媽媽說:小愛因斯坦總是喜歡一個人對著河邊發呆,他是不是有點抑鬱啊?我建議你應該帶他去醫院看看。
任何一個媽媽聽到這樣的話,心裡都會有些生氣吧,但她還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怒火,對親友說到:你們不了解我的孩子,他身上沒有任何毛病。他不是在發呆,他只是在思考問題,他將來 一定是一個有思想並且很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面對媽媽的肯定,愛因斯坦內心有了自己的想法,既然媽媽這麼信任他,他自己也得努力才行。從那之後,愛因斯坦都會用「成為很了不起的大學教授」來激勵自己,給自己心理暗示。
愛因斯坦有了來自家庭的堅實後盾和鼓勵,是很幸運的,他的成就與偉大,也是我們有目共睹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羅森塔爾效應」:一個孩子能否成為天才,能否變得更加優秀,取決於家長和老師的關愛和期望,家長的鼓勵越多,孩子也會更加自信,從而變得更加優秀。
當你聽到別人說自己不好,或者別人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好的時候,首先要冷靜思考,如果聽了別人的話,而不信任自己的孩子,隨意對孩子發脾氣,所帶來的後果可想而知。
如果換一個角度,選擇相信自己的孩子,鼓勵孩子,孩子有很大的坑會往自己所期盼的方向發展,從而變得更加優秀。
鼓勵需要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上。
並不是所有鼓勵都會有正面的結果。倘若父母不管孩子做對做錯,不管孩子能不能做,都以鼓勵的方式去敷衍孩子,這樣要麼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要麼越來越無法無天。
父母如何才能做到正確鼓勵呢?
很多父母在平時,一味的對孩子說「你真行」、「你真棒」、「你可以」。孩子在這種「毒雞湯」裡長時間浸泡,會認為自己很有「天賦」,本來就比別人強。面對困難的時候,孩子只會眼高手低,主觀認為問題很簡單,根本不需要自己出手,不願意嘗試。慢慢的,能力逐漸下降,等到真正需要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不自信隨之而來。
在鼓勵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見微知著」,不要過程還沒結束,就急著對結果做出肯定。
大多數孩子都缺乏耐心,可能還沒等到結果,就想著放棄了。家長可以從過程中的每一次小進步入手,適時鼓勵,讓孩子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裡。
在短片《努力一點點》中,一個小男孩特別喜歡踢足球,但是沒有天賦。在練習頂球的時候,努力了好久就是完成不了,小男孩非常氣餒的對媽媽說:「媽媽,我想放棄了,我根本做不到!」
這位媽媽,沒有否定孩子,也沒有過分的褒獎,而是心平氣和的對孩子說:「在我看來,你是有進步的,一開始的時候,你連球都碰不到,但是現在至少能碰到了不是嗎?你要不要再繼續努力一下?」聽完這句話,小男孩又繼續去練習了。
就是這樣一句看似普通的話,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讓孩子可以一步一個腳印兒,享受過程。
德培DAP心得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隨便鼓勵孩子,他們只是肯定孩子做出的努力,表揚也只是表揚孩子付出所得到的結果。
很多父母會說,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越鼓勵越不自信呢?有可能不是你的鼓勵方法有問題,而是孩子所定的目標不切實際。因此,父母不要只是憑空鼓勵,也要幫助孩子制定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
「你最棒」、「你能行」說多了,孩子肯定會聽膩的,這樣虛無的詞讓孩子沒有實際性的期待,反倒會制定一個自己完成不了的錯誤目標。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協助孩子制定一個能力範圍內的目標,或者是稍微努力一下,點點腳尖就能夠到的目標,然後再鼓勵孩子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孩子完成目標之後,信心也更十足。
德培DAP心得:
鼓勵不只是讓孩子有迎難而上的勇氣,還要讓他們在實際的目標中,提升能力,尋求自信,擁有成長的持續動力。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父母打著「工作忙」的旗號,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長。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靜靜聆聽孩子的聲音,幫助孩子一起解決,而是一邊強調工作忙、沒時間,一邊瘋狂輸出「你能行的」、「你很棒」。在「鼓勵皆為王道」的觀念下,父母成了「鼓勵機器」,而孩子則成為了麻木的「毒雞湯」容器,不能正確認識自己。
德培DAP心得:
不缺席孩子的成長,才能精準的給出鼓勵,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
父母鼓勵孩子的心是值得稱讚的,但若是沒有用對方法,就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帶來影響一生的負面能量。希望各位父母能夠認清現實,正確看待鼓勵,正視孩子與自己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積極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