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4月20日消息: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5篇論文,特別是狹義相對論、光量子理論、光電效應這3篇文章,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的革命。因此,這一年被稱為物理學的「奇蹟之年」。
愛因斯坦工作和生活的最後地方———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將校園內的兩座塔率先點亮,隨後一座城市接一座城市、一個建築物接一個建築物點亮燈光。這種「燈光接力」使光環繞整個地球旅行一圈,象徵愛因斯坦最
著名的科學貢獻之一———光速不變。就我們而言,更願意把它看成一道穿越百年的「智慧之光」。迎接照亮世界的「物理之光」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近日在北京在出席「世界物理年」紀念大會時表示「因為愛因斯坦在我們小小的地球上生活過,我們這顆藍色的地球就比宇宙的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
「5,4,3,2,1」,伴隨著大屏幕上的倒計時數字,昨晚19時,一束髮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光信號,通過海底光纜經韓國準確送抵上海崇明。
從17時30分左右,100名來自上海各中學的學生們就陸陸續續到達電信大樓的電視電話會議室,靜靜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對於同齡人來說,他們是幸運的,通過上網報名爭取到了在現場親眼目睹的機會。而「智慧之光」也選擇了一種現代的方式和孩子們打起了招呼,將看不見的光信號轉換成了一封圖文並茂的電子郵件。
作為全球「物理照亮世界」光束傳遞中國區活動的始發站,上海崇明海纜登陸局是「燈光接力」在中國的第一個節點。19時04分,大屏幕上的紅色箭頭顯示,光信號在經過上海後兵分兩路向青島和杭州發送而去。上海市科協副主席楊廣生告訴記者,此後信號每隔5分鐘從一城市向另一個城市傳遞。在同時匯聚到北京後,再從中國傳送到俄羅斯和印度。
下一個愛因斯坦要等多久
科學不會止於愛因斯坦。「會不會再有一位愛因斯坦?」正是今年「世界物理年」的最大懸念。
科學家認為,新的愛因斯坦終將誕生,但可能要等很久。畢竟,在牛頓之後,過了兩百多年才出現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年代,全球大約有數千位物理學家,其中夠格和他爭論的人,恐怕連一輛公車都坐不滿。
21世紀的大學製造出數百萬名物理系畢業生,但研究職位有限,大多數人將分析能力貢獻給華爾街或矽谷,即便是留下來作研究的也不是單打獨鬥。
教育背景也是關鍵,但常被忽略。愛因斯坦在青少年時期就研讀康德、叔本華、史賓諾莎等哲學巨匠的作品,哲學訓練讓他具備獨立抽象思索的能力。愛因斯坦的小提琴造詣也有口碑,學界都知道數學和音樂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有科學家說道,愛因斯坦對音樂的熱愛展現了他的直覺思維,這也為他日後創立一般人沒法想像的相對論建立了形象直覺的空間。
從美國普林斯頓發出的電子郵件還有一個意義重大的使命———尋找「愛因斯坦第二」。郵件附件中包含一套10道與物理學相關的、適於中學生的研究性課題。198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萊德曼堅信,在全球60億人口中一定有一顆年輕的、與愛因斯坦同樣智慧的心等待被發掘。而這封電子郵件就是全球物理學界對他(或她)的邀請函。「影子都是黑的麼?如果不是,那它是什麼顏色的?我們平時看到的五彩繽紛的世界為什麼會有顏色?」這道看似簡單的題目其實回答起來可不容易呢。要知道這還是昨天上海學生們收到的整套題目中的第一題,他們被要求「設計出一個彩色的影子」。
但畢竟「下一個愛因斯坦什麼時候出現」這樣的問題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正如萊德曼所說,「與其說我們是在期待『下一個愛因斯坦』出現,不如說我們是想用愛因斯坦給我們帶來的對科學的興趣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來點亮生活。」
世界因他而不同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5歲時,父親給了他一個指南針,指針在磁力的無形作用下轉動的情景讓他驚訝。像牛頓看到掉落的蘋果一樣,愛因斯坦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認為自己看到的現象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愛因斯坦是位漫畫式的人物:他不會開車,喜歡從普林斯頓的辦公室走回家,他喜歡邊走邊拿雨傘在鐵籬圍牆上一格一格划過,錯過一格就從頭再來過。在這些孤寂的時刻,愛因斯坦沉浸在對宇宙「永恆之謎」的思考之中。
愛因斯坦逝世50年後的今天,蓬鬆濃密的白髮和垂下的鬍鬚仍然是其獨有的天才標誌。愛因斯坦剝離現象世界的重重偽飾揭示了深埋其下的更為複雜的真實,他用於還以事物真相的思想和方法為電腦、衛星、電信、雷射、電視、核能和原子彈的問世作出了貢獻。因為愛因斯坦,我們成了與100年前的祖輩不同的一代,徹底、完全的不同。
上世紀20年代
南京路上被學生抬了起來
「餘第一次至東方,極為歡喜,有許多驚異之聞見。此間理想之氣候,澄清之空氣,南方天空燦爛之星鬥,皆使餘之頭腦得一難以消滅之印象。」———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乘「北野丸」於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時到達上海,在當時的匯山碼頭登陸。也是在這一天,來迎接的瑞典駐滬總領事代表瑞典皇家科學院正式通知他獲得了192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進入市區後,有關團體在「一品香」餐廳設宴招待愛因斯坦夫婦,繼至「小世界」聽崑曲,以後又遊賞了城隍廟、豫園和主要街道。據說,當愛因斯坦走進南京路時,青年學生看到這個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偉人,高興地把他抬了起來。
據當時中國專門對西方發行的惟一的英文報刊《大陸報》報導,愛因斯坦就他到上海的感想時講道,「將永不忘之」。
1922年12月27日,愛因斯坦乘「榛名丸」船離日回歐洲,於12月31日上午11時到達上海.很多人到碼頭迎接。這次,他住在當時上海的杜美路9號一位旅滬猶太人家裡,並應上海猶太青年會和學術研究會邀請,1923年1月1日下午3時,在福州路17號公共租界工部局禮堂講演相對論。
2005年5月中旬
「相對論」可到科技館去看
一個男人和美女對坐1小時,會覺得似乎只過了1分鐘;但如果讓他坐在火爐上1分鐘,會覺得似乎過了不只1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愛因斯坦
在掛著「天一閣」匾額的舊式大院裡,一個長袍馬褂的孩子讀著書,那是我爺爺的爺爺;接著走來了一對五四青年打扮的男女,噢,那已經是他的兒子媳婦了……一幕幕飛快掠過,一代代子孫傳承,這裡是上海科技館二期工程裡的「探索之光」區域,其中的「相對論劇場」被稱為「上海灘離相對論最接近的地方」。
劇場裡,牛頓和愛因斯坦的頭像分列左右,一個工作人員擔當的角色變換著服裝在不同時空裡穿梭,在17分30秒的時間裡,通過虛擬成像技術,他和他的祖先們將相對論的真義演繹了出來。
在傳統的牛頓絕對時空觀中,子孫後代是永遠不可能和幾百年前的「老祖宗」碰面。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則表明如果一個人能夠用與光同速的速度在空間中運行,就有希望和幾百年前的祖先見面。記者了解到,上海市民最快將在5月中旬欣賞到這有趣的一幕,一天裡將上演12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