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人人都想要具備深度思維,大多數人碌碌一生,也沒有學會如何具備深度思維。
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深度,決定了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反應,也決定了我們未來的成就與高度。
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具備深度思維呢?
在商業課程中,有一則經典的故事,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張三和李四同樣入職了一家公司,兩人職位相同,薪水也一樣,可是隨著時間推移,張三青雲直上,李四依舊原地踏步。
李四想不通這個問題,於是找到老闆詢問。
對於李四的問題,老闆沒有給予答覆,反而要求李四去市場看看有沒有賣土豆的。
李四不解,帶著滿肚子疑惑去了市場一趟,回來答覆老闆:「市場上只有賣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老闆微笑著點點頭,繼續問道:「大概有多少土豆?」
李四隻是粗略看了一眼,於是趕緊跑到市場上重新詢問,回來答覆老闆:「一共四十袋土豆。」
老闆依舊是微笑著看著李四,再次問道:「土豆價格怎樣?」
李四有些委屈,小聲說道:「你也沒讓我問土豆價格呀。」
老闆讓李四坐在一旁,把張三叫了過來,吩咐道:「你去看看市場上有沒有買土豆的。」
張三聽完,趕緊跑到市場上打聽一番,很快就回來復命了:「老闆,市場上只有一位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買,大約四十袋左右,價格在兩毛錢左右,我看了一下,質量非常不錯,帶了幾個回來給您看看。」
張三說著,在包裡拿出幾個土豆放在老闆面前,繼續說道:「我想這麼便宜的土豆一定能掙錢,根據我們以往的銷量,四十袋土豆三五天就能銷售完,肯定能掙一筆,我將那個農民也請回來了,就在門外,我們如果能夠全要的話,價格還可以更低點。」
這個時候,李四慚愧的低下了頭,他親眼看見了兩人之間的差距,心中的不忿煙消雲散。
故事中張三與李四做事情縝密度不同,也可以說思維深度不同。
如果是完全的「老實人」思維,很容易言聽計從掉進坑裡,成為某些利益下的犧牲者。
思維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深邃,真正決定思維深度的,是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
想要具備深度思維,就要給自己大腦安裝一個探測器,就是學會篩選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假如你突然收到上年紀的父母轉給你一個明顯是假的養生連結,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怎麼又給我轉這些沒用的東西,這麼明顯是假的,總是不信,天天給我轉發。
面對你的抱怨,靜下心來,打開大腦「探測器」,深度思考一下:
父母為什麼給我轉發這個?
你可能會發現:
你已經還幾天沒給他們打電話了,他們有點想你了;他們知道你身體不好,比較擔心你;疫情比較嚴峻,他們擔心你的安全;……
想到這裡,你已經不再生氣了,轉身給他們打個電話。
這就結束了嗎?
明顯是很假的養生連結,你一眼就看出來了,為什麼他們卻信以為真呢?
這個時候認真思考一下,你會發現:
父母年紀大了,並不知道權威、專業的知識來源有哪些,看到朋友轉載了,他們就轉發給你了。
這個時候你就不用糾結了,可以尋找一些專業的養生知識平臺給他們,讓他們能夠接觸到專業、權威的知識。
現在回到看看,是不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是不是處理的方法、過程、結果都變得不一樣了,你的心情也變得不一樣了?
其實我們的大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與強大,應該給它安裝一個探測器,讓我們能夠在儘可能多的層面去思考為什麼。
曾經非常火的《我不是藥神》,看完之後大部分人都在痛斥高價格列寧,將藥商噴的體無完膚,很少有人深度思考。
為什么正規格列寧那麼貴?為什麼印度生產的同樣藥效的格列寧卻這麼便宜?格列寧成為平價藥可以嗎?所有特效藥都成為平價藥可以服務更多大眾不是更好嗎?
看完《我不是藥神》成為噴子之後,你有進行深入思考嗎?
格列寧生產成本不是在藥材,而是在研發成本與時間成本,科研團隊耗時五六年之久研發的四五款新藥,可能只有一款審核通過可以銷售,他們要通過這一款新藥收回四五款藥品的研發成本。印度格列寧便宜,因為他們只有藥材成本。
特效藥肯定不能成為平價藥,這不是不想服務大眾,就更多人。如果研發團隊研發出一款新藥沒有利益可賺,那以後就沒有研發團隊去研發新藥了,以後我們面臨疾病再也吃不到特效藥了。
讓特效藥成為平價藥的代價不是我們能夠承受的,這就是現實世界。
碰到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學會去主動思考,鑑別信息的真偽與價值,不要只用眼睛去看,要用大腦去細細分析。
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任何一個問題的產生都有滋養它的土壤。
只有不斷去思考,才能離真相越來越近,才能看清這個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