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在做什麼?
例如,我們若思考下面這道題——「假設有一個池塘,裡面有無窮多的水。現有2個空水壺,容積分別為5升和6升。如何只用這2個水壺從池塘裡取得3升的水。」
顯然,此時我們的腦海裡就會出現「先將5/6升的水壺裝滿,然後……」這樣的一段話語。
我們不止是看上面的題目時腦海裡會有一個聲音將「假設有一個池塘……」這些字句讀出來,就連思考的時候,腦海裡也同樣是有一個聲音在編造「先將5/6升水壺裝滿……」這樣的語句。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人類思考的時候腦海裡同時會有個聲音在編造我們思考的內容——而不是思考完成後再將結果轉化為語句?
這是因為,人類其實不僅是使用了語言來表達自身的思想,實際我們大多數時候也是借用語言來思考的。雖然並非所有的思考都需要基於語言(語言必然是思維,但思維卻不必然是語言)——例如下圍棋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圖像模擬的方式推演落子於何處為最優。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我們一般而言的「思考」,實際就是指「大腦組織出一些語句」這件事本身。也就是說,語言即思維,而且是人類思維中複雜的那一部分——抽象思維。
而若明了了語言與思維之間存在著這樣的重合性,我們就可以由此得到兩個啟示。
其一是我們需要更用心地學習「語言」,
我們應當明白對語言的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思維能力。若一個人不掌握一門語言,他就基本無法思考(不是完全無法思考,只是這種情況下的思維是類似於動物的思維的),即便只是詞彙的匱乏,也必然導致思維上的混亂與模糊——因此單是為了思考的清晰也應當深入地研究修辭,而不應僅是因寫作的需要才去鍛鍊語言表達的能力。
其二是我們對「語言」也需要保持警惕,
語言並不完美,它既然是一種被逐漸地創造出來的東西,就必然存在著時代的缺陷。而當我們的思維因所使用的語言體系本身存在的缺陷而被限制了的時候,我們又會因自身的思維與這種語言本身是重合的而很難察覺到它的缺陷與限制。因此為了思考的正確,我們又必須時常對語言本身進行反思。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對語言的重視就是對思維的重視。
— THE END —
[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