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如此嘈雜?對思考方式有驚人重要性

2020-11-24 cnBeta

據國外媒體報導,大腦中的自發秩序和噪音對我們的思考方式有驚人的重要性。現代人工智慧(AI)的核心挑戰之一可以用一輛黃色校車來說明。如果是在鄉村公路上正面觀察,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可以自信地準確識別出校車。然而,如果校車側方位停在馬路正對面,那算法可能就會很有自信地認為它是一輛掃雪車。如果從某個角度從下往上看,它又會被當作一輛垃圾車。

問題之一在於情境。當一張新圖像與訓練圖像集足夠不同時,即使差別只是簡單的旋轉或障礙物,深度學習的視覺識別也會發生錯誤。相反地,情境的生成似乎取決於某種非同尋常的連線和信號生成功能——至少在人類大腦中是這樣。

Matthias Kaschube是德國法蘭克福高等研究院的神經科學家,主要研究大腦迴路的組成、功能和維持,他通過建立模型來研究大腦中的神經元連線,並在模型中描述了在實驗中觀察到的大腦活動。他和法蘭克福高等研究院、馬克斯普朗克佛羅裡達神經科學研究所、明尼蘇達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的同行們發現,大腦有著許多與計算機形成鮮明對比的特徵:自發活動、相關的動態情境生成、不穩定的傳輸,以及直接的噪音。有人將大腦稱為宇宙中最複雜的物體,而這些似乎正是大腦的基本特徵。在接受nautilus網站的採訪時,Matthias Kaschube闡述了大腦和人工智慧在處理視覺信息時的差異,以及大腦中自發神經活動帶來的啟示。

計算機電路與大腦迴路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計算機屬於數字設備,它們使用的是可以打開或關閉的二進位單元,而我們的神經元是模擬設備。它們的輸出是二元的——神經元在給定時刻發出或不發出信號——但輸入卻是分層級的。神經元的活動取決於許多因素。而且,我們所建立的計算系統,比如計算機,是確定性的。你提供了特定的輸入,就會得到特定的輸出。當你反覆提供相同的輸入時,就會得到相同的輸出。這與大腦中的情況非常不同。在大腦中,即使你選擇了完全相同的刺激,每次試驗得到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

大腦中這種可變的反應來自何處?

現在有各種假說。例如,可能存在不穩定的突觸傳遞。工程師通常不會在一個系統中構建這種東西。當一個神經元處於活動狀態,並且信號沿著軸突運行時,該信號並不能保證實際到達下一個神經元。它跨越突觸的概率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更少。這會給系統帶來很多噪音。

另一個因素是大腦其他部分的持續活動。例如,視覺皮層會被視覺場景激活,但它也從其他大腦區域接收大量信息。由於存在大量交叉的連線,因此大腦的這些其他部分可以在任何給定時間影響視覺皮層中的活動模式。這可以非常顯著地調製輸入信號。部分這種調製可能在生成情境和編碼預期時很有用。當你聽到狗的吠叫後,你會轉身,然後尋找那隻狗。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大腦的一部分反應多變性實際上是有意義的,並且包含重要的背景信息或情境信息。

大腦中的自發活動有什麼作用?

即使你沒有任何視覺輸入,視覺皮層也不會沉默。它能顯示出廣泛而強烈的活動模式,有時與真實視覺刺激引起的活動一樣強烈,並且在結構上也可能十分相似。鑑於這種相似性,自發活動可能代表了某種視覺想像。你看到了某些東西,但與此同時,你在視覺上想到了昨天看到的東西。自發活動可能是逐次試驗中大腦反應多變的原因之一。

我們是否理解大腦中噪音的本質?

我們在實驗中看到的波動是否真的有意義?是否包含我們尚未理解的信息?或者它們只是由生化過程的隨機性引起的噪音,而大腦需要對它們忽略或平衡?這些問題都還存在爭論。為了獲得更好的持續波動模型,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波動的來源。舉例來說,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動物行為來做到這一點。動物處理視覺刺激的神經活動取決於視覺對象是否移動,以及是否值得警惕。如果你能記錄許多神經元的活動,你就能理解皮層中某一部分的多變性可能是其他部分的活動造成的。一旦我們能夠同時記錄大腦大部分區域的活動,我們就能理解這種多變性。

大腦中的噪音真的有用嗎?

大腦不是完全確定性的,即每次我們看同樣的事情時,大腦處理的方式會略有不同。這一點可能是有用的。對相同刺激做出略有不同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察覺場景中的不同方面。然而,外部世界中有許多與我們無關的細節。視覺場景可以有成千上萬的特徵,其中許多都無關緊要。做出略微嘈雜的反應可能有助於我們忽略一些不太相關的特徵。想一下演化,隨機突變之後便是適者生存。以此作為類比,可能大腦增加噪音的目的是採集外界事物呈現的不同特徵。通過探索潛在表徵的範圍,大腦可能會嘗試找出最適合當前情境的那個特徵。噪音可能促進了這種搜索。

發育中的大腦何時出現自發活動?

有趣的是,在任何結構性的感覺輸入之前,自發性神經活動的模式就已經在大腦發育早期高度結構化。例如,在視覺皮層中,這種自發活動出現在眼睛睜開之前。在眼睛睜開之後,其中一些自發活動模式會與實際視覺刺激聯繫起來。這種聯繫一旦建立,就可能是終生穩定持續的。

這些早期模式是否與「先天還是後天」的爭論有關?

這種自發活動模式很早就出現了,但我們尚未理解是什麼造就了它們的結構。有可能是這種結構是硬連線,並且由基因預先決定,但似乎更合理的解釋是,它是自組織過程的結果。動力系統理論中有一些概念描述了自組織系統如何形成複雜的模式。起點可能只是幾種基本規則,決定了神經元如何形成迴路,以及神經迴路活動反過來如何在回饋環路中重塑連接性。實際上,這與「先天還是後天」關係不大,而是一個你實際需要多少先天因素來建立系統的問題。你可以說整個大腦都在我們的基因中,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DNA中的遺傳信息太少了,不足以決定所有的突觸連接。基因所能編碼的只是一些簡單的規則,可以建立能夠演化並生成結構的動態系統。在大腦發育的早期階段,(神經元活動)基本上是自主的,而在後期階段更多地受到感覺輸入的影響。

您是如何探測早期自發活動的基因組成的?

一個有趣的可能方法是觀察同卵雙胞胎。幾年前,我們確實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們進行了一項研究,觀察一群貓中的同窩幼貓。我們發現,同窩幼貓的視覺皮層中,活動區域之間的間距相關性高於來自不同窩的個體。這表明存在某種遺傳因素,決定了這一基本特徵。另一種可能方法是觀察這些結構首次出現時的更早期發育階段,並嘗試操縱它們。

這種早期的自發活動都是短程的嗎?

我們通過實驗和建模發現,儘管早期突觸連接都是局部的,但可能會出現有趣的長程相關活動。這在成熟皮層中並不令人驚訝,因為那裡已經有了實際的長程解剖學連接。但即使在早期,當長程連接還不存在時,依然可以獲得長程相關性。長程相關性很有意思,因為它們連接了執行不同處理過程的模塊。例如,當你的視覺皮層在處理場景的不同部分時,視覺空間信息的整合可能就涉及到長程相關性。

大腦會使用糾錯編碼嗎?

這是非常合理的想法。舉例來說,很早之前就有一種稱為「吸引子網絡」(attractor network)的概念,描述的是一個收斂到一組有限的活動狀態的網絡。當你提供某些輸入時,你會到達其中一個吸引子;當你提供鄰近的輸入時,也會到達同一個吸引子。這就使網絡能夠抵抗少量的輸入變化和噪音。關於這種網絡已經討論了許多年,但目前仍然很難在大腦中獲得很好的實驗性證據。在足夠穩定的條件下,將獲取自足夠數量細胞的記錄與允許我們直接改變神經活動的方法結合起來,將會很有幫助。

現在的人工智慧與大腦相比如何?

深度神經網絡是目前在眾多任務中表現最好的人工智慧,它們顯然受到了大腦迴路的啟發。深度網絡具有神經元,這是一種層級結構,具有連接可塑性。它們可能可以,也可能無法很好地類比大腦內部最初處理階段時實際發生的情況,這在該領域還存在激烈的爭論。但是,目前人工智慧的一個問題是,它具有高度的情境特異性。你可以在數據集上訓練深度神經網絡,它也適用於特定的數據集,但是當你提供不同的數據集時,它並不能做出調整。這當中缺少的便是情境的概念。當情境變化時,人工智慧必須以另一種方式來解讀輸入信號。這種靈活性對目前的人工智慧來說是巨大的挑戰。顯然,大腦在這方面做得很好。

我們將如何解決情境問題?

我們需要從大腦中獲得更多靈感。例如,對大腦中自發活動的一種解釋是,它能對情境進行編碼。這在人工智慧中可能也很有用處。此外,大腦對逐次試驗的反應多變性可能暗示著我們需要對人工智慧做些什麼。與大腦中存在的不穩定突觸傳遞一樣,機器學習有時候也可以使用類似的方式來避免過度匹配。這是一個有趣的方向,我認為其中還有更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您觀察到的自發性長程有序度是否可以為情境如何動態生成提供線索?

是的,很有可能。發育早期的大腦中出現的(自發性長程有序度)可以解釋為視覺表徵(涉及不同物體之間的關係及其在視覺空間中的分布)的神經基礎。在視覺場景處理中,我們所需要的很多東西,都是在對象和我們看到的對象部分之間形成正確的關係,而這可能就與長程相關性有關。這只是推測,因為理解這些相關性的功能含義是很困難的。但是,自發性長程有序度引人聯想,並且在直覺上可以合理地推測出,大腦中不同功能模塊之間的相關性在場景處理中發揮著某種作用。

深度學習網絡的連線方式是否和大腦一樣?

深度神經網絡被批評很多的一點是,它們的連接通常是前饋的方式,意味著活動從輸入層通過一系列中間層傳播,直到到達最終的輸出層。前饋網絡沒有環路。在給定層次中,環式連接(recurrent connection,即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或者不存在,或者以粗糙的方式建模。卷積神經網絡具有一個卷積內核,它有點像環式連接,但是相對較少使用更現實和長程的連接。此外,通常沒有任何自上而下的連接會朝輸入層的方向發回信息。環式連接和自上而下連接未被採用的部分原因是,它們使網絡訓練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在大腦皮層中,自上而下連接很多,環式連接更是佔絕大多數。前饋網絡實際上是一種粗糙的過度簡化,與大腦中高度互連的網絡非常不同。

深度學習網絡能否像大腦一樣對刺激做出反應?

即使在視覺信息的第一個皮層處理階段,在視覺皮層中,攜帶著眼睛輸入信息的連接仍然是所有連接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大腦內部的差別甚至更大。大部分神經活動是各個大腦區域之間持續的交流互動,感覺輸入有時似乎只在這種內部活動中起到調節作用。這與你在深度神經網絡中見到的情況非常不同,後者的神經元基本上只有在提供輸入時才會被激活。因此,無論是在解剖結構還是功能特性方面,大腦的運作方式似乎都與深度神經網絡非常不同。真正的只能與所謂「人工智慧」之間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

相關焦點

  • 大腦噪音的驚人重要性
    於是,大腦便這樣充斥著令人頭暈目眩的雜音。然而,那些聲音中有許多似乎根本沒有什麼意義。它們的外在表現更像是噪聲的習慣性回聲,而非信號;更像是靜態的空氣振動,而非滔滔不絕的演說。自60年前科學家掌握了記錄單個神經元的技術之後,他們就知道大腦活動會頻繁發生變化,即便沒有明顯的理由表明大腦應當如此變化,事實依舊如此。
  • 「思考」的代價,大腦的發展
    為什麼人類會思考?會去創造發明?我們為什麼對星空如此渴望痴迷,是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還是我們想了解未知,探索知識的本能。人類的大腦是明顯大於其他動物,比如按60公斤的哺乳類動物來說,它們的平均腦容量是200立方釐米,但早在250萬年前最早的男男女女的腦容量就已經有600立方釐米了。而我們現代人平均腦容量更是擁有1200-1400立方釐米。
  • 為什麼匯報工作時,總會挨罵,是你不懂大腦的思考方式
    講到這裡,我相信有些人肯定會有類似的經歷,然後會告誡自己以後做事要細心,認真,要注重細節等之類的道理。但我今天想說的除了這些以外,還想表達一個更重要的觀點——為什麼領導會看重這些細節和我們怎樣做才能少挨罵。
  • 當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在做什麼?
    當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在做什麼? 例如,我們若思考下面這道題——「假設有一個池塘,裡面有無窮多的水。 顯然,此時我們的腦海裡就會出現「先將5/6升的水壺裝滿,然後……」這樣的一段話語。 我們不止是看上面的題目時腦海裡會有一個聲音將「假設有一個池塘……」這些字句讀出來,就連思考的時候,腦海裡也同樣是有一個聲音在編造「先將5/6升水壺裝滿……」這樣的語句。
  • 為什麼有些人能在極其嘈雜的環境中睡覺,而另一些人卻不能?
    我們為什麼要睡覺?這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問題,就像1+1為什麼等於2一樣,作為一個常規現象習以為常到從來沒想過為什麼。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遠比想像的複雜,而且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和論據、事實去解釋。儘管睡眠小組就睡眠階段和大腦活動作出了一些研究,但也不過杯水車薪錦上添花而已。這個問題的難點還在於,我們沒有可以比較的東西,其他動物的睡眠模式和大腦活動與人類訊在明顯差異。
  • 有天,當我們生而徹底停止思考
    所以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能不能真的停止思考呢?科學家指出,這要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思考是腦細胞之間互相發送化學信號的產物,既可以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從理論上來說,我們大腦中不時冒出的那些想法(比如入睡之前的腦內小劇場)是可以被「消音」的,這也正是冥想的目標。
  • 為什麼只有人類在不斷的演化大腦?
    在整個生物界當中,作為人類的代表,我們智人可以稱得上是萬物之主。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物種,可以對我們智人造成威脅。反之,只要我們智人有意願,任何物種都可以被我們擺上餐桌。我們智人究竟是經歷了什麼,才讓我們成為食物鏈頂端最致命的物種。
  •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用一篇文章顛覆你的認知
    但即使我們對於周遭的事物所擁有的知識,是如此的淺薄,為什麼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仍然能安穩的生活,絲毫沒有寸步難行的感覺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討論:為什麼人類會演化出「思考」這個能力呢?要知道,思考本身是極為花費能量的,而人類為了思考這個能力,也需要犧牲了許多東西。
  • 心理學:如何保護大腦,讓我們不變遲鈍?
    我們人類對大腦的研究歷史並不久,古人一直認為我們的思想是從心臟產生的,這也對我們的用語習慣產生影響,比如我們會說:「我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又或者心理學這個詞,明明我們的思想都是大腦產生的,但是就是叫心理學,而不叫「腦理學」。
  • 新發現的大腦結構解釋了為什麼一些鳥類如此聰明 甚至可能有自我意識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野生動物生物學家、烏鴉專家約翰-馬茲魯夫說:"人們通常認為,鳥類的異形大腦架構限制了思維、意識和最先進的認知。"事實上,正是因為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認知能力相似,波鴻魯爾大學的神經解剖學家Martin Stacho決定研究控制感知的鳥類前腦。對哺乳動物和鳥類大腦的粗略比較表明,"它們沒有任何共同之處,然而鳥類和哺乳動物有許多相同的認知技能。"
  • 人類大腦的潛能到底有多大,怎樣改激發我們的大腦潛能!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正常成年人的腦細胞是140個億到150個億之間,人類擁有如此龐大而又驚人的腦細胞但是被我們發掘開發利用的不足8%,也就是說人類還有92%左右的腦細胞處於休眠狀態處於未開發狀態。當人類過了三十歲之後大腦的腦細胞開始死亡,每天約有十萬個左右的腦細胞死亡,或許你聽了之後不以為然,150個億三十歲之後每天掛掉10萬個實在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是如果你每天掛掉的10萬個腦細胞當中有你已經開發的或者是正在使用的腦細胞那麼你的大腦運作就會有影響,最典型的就是變得遲鈍記憶力下降,這就是人越老越健忘越遲鈍的原因。
  • 人類大腦的潛能到底有多大,怎樣改激發我們的大腦潛能!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正常成年人的腦細胞是140個億到150個億之間,人類擁有如此龐大而又驚人的腦細胞但是被我們發掘開發利用的不足8%,也就是說人類還有92%左右的腦細胞處於休眠狀態處於未開發狀態。當人類過了三十歲之後大腦的腦細胞開始死亡,每天約有十萬個左右的腦細胞死亡,或許你聽了之後不以為然,150個億三十歲之後每天掛掉10萬個實在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是如果你每天掛掉的10萬個腦細胞當中有你已經開發的或者是正在使用的腦細胞那麼你的大腦運作就會有影響,最典型的就是變得遲鈍記憶力下降,這就是人越老越健忘越遲鈍的原因。
  • 為什麼死刑犯被槍決後,大腦沒有立即停止思考,看完漲知識了?
    死刑犯被槍決後,為什麼大腦沒有立即停止思考?看完都不敢相信!有的時候,犯罪可能是被逼無奈才犯下的,但是犯罪就是犯罪了,不能因為你有理由就不處決,尤其是現在的小孩被寵得越來越無法無天,從而更加容易犯錯。有的時候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或者說相關的研究。發現人在被槍決的那一刻,雖然被直接槍擊大腦,但是還發現,死後的犯人,她的大腦和身體仍然會對外界刺激有所反應。可能很多人都比較好奇,死後的一段時間內大腦的活動會持續多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當死刑犯被槍決後,為什麼大腦沒有立即停止思考?看完都不敢相信!其實在被處決的那一刻,相信很多死囚都會後悔曾經犯過的罪。
  • Neuron:我們的大腦為什麼在快速不停的轉換注意力?
    但研究感知的神經科學家現在發現: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會以驚人的速度轉移焦點-每秒四次。集中注意力需要我們的大腦做出平衡舉措:對可能需要更高優先級的活動的進行聚焦。為了做到這一點,感知似乎表現得像一部老式電影,不斷地從一幀到另一幀跳動,比眨眼之間更快。
  • 大腦十大驚人事實:「盜夢空間」 是真實的
    1、大腦不會感覺到疼痛  「放鬆點,這並不會感覺多少疼痛……」  人體大腦並沒有疼痛感受器,這就是為什麼醫師可以在患者保持清醒狀態下進行大腦手術,讓患者保持清醒狀態,可確保在微妙精細的腦部手術中不會傷及視覺或者運動控制功能,並且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但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疼痛感呢?
  • 我們為什麼不能相信直覺?:讀《反直覺思考》
    多數人都認同這句話,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很多理念,後來卻發現它們是錯誤的,或者是不適應現實需要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代代相傳的道理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卻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反直覺思考》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人類社會發展到如今,現實的增速超過了思維的進化速度,所以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其根源就在於大腦的「默認設置」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大腦)更善於思考?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戀人旅行的時候會更容易吵架的原因,因為在旅行的時候,思考耗費大量精力,兩個人大腦都要保持思考,如果意見不統一,就會更加的煩躁,那通常就會把煩躁的情緒撒到最親近的人身上。二、如何才能豐富大腦的記憶庫呢?上面內容,我們認識到了「存儲的記憶」對大腦的重要作用。
  • 為什麼我們記性不好? 如何改善我們的記憶力?
    即使,你以為自己準確地記住了所有事,事情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扭曲。我們的記憶為什麼如此糟糕,如何能改善這一點?科學對記憶的探索從未停止。我們知道,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在與記憶做鬥爭。我曾把商品遺忘在小賣部裡,還忘記過自己的5位QQ密碼!更糟糕的是,想不起童年那些美好的回憶,或是大學時代某個特別的同學。
  • 為什麼沒有身體的大腦是無法思考的?
    計算機通過數學建模和統計,可以最終把有意義的亮度變化翻譯成大腦活躍度圖。然後,看大腦的哪些部位變得更加活躍。我們會看到不同肢體的運動激活了運動皮層的不同區域(下圖左)。下面的3D大腦是以從上而下俯瞰的。運動皮層的頂部(即圖的中心)在腳部運動的時候活躍(藍色)。從頂部往低處走,這些腦區在做手部運動的時候活躍(紅色)。再往下走呢,這些區域在做面部運動的時候活躍(綠色)。這樣一個神經活動的分布是與我們之前說的運動腦區有明確的分工相吻合的。
  • 我們可以徹底停止思考嗎?取決於如何定義「思考」
    有時我們也會告訴自己「別想這些了」,但大腦似乎並不聽你的指揮。所以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能不能真的停止思考呢?科學家指出,這要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思考是腦細胞之間互相發送化學信號的產物,既可以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