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思考「可見性」時,我們在思考什麼?

2021-01-10 澎湃新聞
寫在前面

《計算機輔助傳播雜誌》(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剛剛推出了一期特刊,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們一起反思「何為計算機輔助傳播(CMC)」。本期推送為你介紹的是其中一篇考察「可見性」的論文。作者Jeffrey Treem等人通過概念闡釋的方法,梳理了思考「可見性」的三種維度,並提供了三個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我們縮寫了這篇論文的核心觀點,希望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

網際網路的先驅們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一最早被用於軍事通信的「黑科技」,最終會成為普通人日常的交往工具。

當我們談論網際網路的福祉時,經常會感慨說:它消滅了空間,讓我們跨域山水,彼此相見。學者們則擁有更加「體面」的說法:網際網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見性」。

正如傳播學者Jeffrey Treem所說,歡迎來到傳播可見性的時代。

01.

可見性為何重要?

如同絕大多數學術概念一樣,對「可見性」的思考,也並非發端於網際網路。如果我們回到屬於伽利略的時代,望遠鏡的發明,不也在創造著新的「可見性」嗎?當然,當我們談論可見性時,絕不僅僅聚焦生理意義的視覺能力——可見性還意味著關係。

此時Simmel恐怕會首先登場。他說,互惠的可見性(reciprocal visibility),乃是人際傳播最基本的類型。你我在某處相見,彼此對視,把對方看得清清楚楚,誰也逃不掉。不過,Simmel確實有些理想。

難怪Brighenti(2007)會質疑,可見性的關係怎可能永遠對稱——你可以看看邊沁那個學術圈外的天才表哥,獨自在工廠中設計出全景監獄的雛形。監管者身處中心,四周盡在掌握。工人們獨自勞作,卻什麼也看不見。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對此描述道:「他被看到,卻不能看。他是信息的客體,卻非傳播的主體。」自此,在交往過程中,visibility更與權力息息相關。

那些從事網際網路監視研究的學者恐怕會舉雙手贊成,技術發展增加了可見性不對稱的程度。Treem(2020)似乎走得更遠一些,他說:可見性簡直就是計算機輔助傳播中的可供性之根(root affordance)。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講,「可見性」在計算機輔助傳播中佔據了中心位置,更重要的是,其他一些可供性,都要依靠可見性來發揮作用。舉兩個例子:社交媒體的可編輯性(editability),便是讓傳播內容按照傳播者的意願被看見,這與可見性有關;社交媒體的持久性(persistence),則在時間層面為可見性再次做出註解。

一言以蔽之,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建立的種種關係,本質上都是在釋放或約束自己的可見性。

02.

理解可見性的三維模型

對於如此重要的傳播學概念,我們應該去如何理解它?

傳播學者對於可見性的討論很多。不過,他們雖然使用同一個詞,但卻表達了不同的意思。在Treem(2020)眼中,可見性不是單向的,而是一種「互動」:一邊是表演,一邊是觀看。如果我們用更加正式的定義來捕捉,可見性指的是一種「行動後果」,它:

1

改變傳播者信對他人的可獲得性或顯著性

2

讓人們可以觀看、接近或觸及他人傳播的信息

3

發生在特定的社會物質(social-materiality)語境之下

這一定義,本身體現了思考「可見性」的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聚焦傳播者的行為,這也是最常被討論的維度。簡單來講,用戶在社交媒體上裝飾自己的主頁、發帖、與他人成為好友等行為,都是在控制自己的可見性。這並不難理解。因此,我們重點來說說第二、三個維度。

第二個維度聚焦他人的觀看行為。這裡所指的他人,並不是傳播行為的直接參與者,而是所謂的「第三方」,他們通過瀏覽網頁、在社交媒體上潛水,或者瀏覽過往儲存在網上的對話,來控制他人的可見性。

雖然大多數針對CMC的研究都聚焦於對話的直接參與者,不過,CMC的使用過程,卻受到了第三方在場的影響。舉個例子:當我在朋友圈中回復我的好友時,萬萬需要注意,我們的共同好友,隨時可能漂移至此,洞悉一切。

因此,在自我呈現的研究中,學者提出了「想像受眾」(imagined audience)和語境坍塌(context collapse)的概念——我在發帖時,肯定要掂量一下大致哪些人會看到;更糟糕的是,他們看到我說的話,卻無法體味我身處的語境——回頭一想,兩者仍逃不出「可見性」這三個字。

關心第三方在場的研究者紛紛試圖為它命名,Sergeeva稱之為「旁觀者效應」(onlooker effect),Leonardi則選擇了另一個名稱:第三方效應(third party effect)。不論如何,他人有意無意的在場,都意味著,傳播可見性的影響並不僅僅局限在傳播者本身,而是應該放在更加廣泛的CMC網絡中進行理解。

第三個維度聚焦傳播的社會物質性背景。當我們討論可見性時,還需要考慮兩個「外圍」問題。其一是技術的物質屬性,其二是人們如何為自己管理可見性的方式賦予社會意義和符號意義。這就是所謂的「CMC的社會物質性」。

這意味著,當研究者考察可見性時,就需要一邊考察平臺的技術特徵,一邊考察用戶的策略性使用。換句話講,這些物質性和社會性因素,會或隱或現地影響「可見性」的最終後果。

我們拿社交媒體的技術特徵來略作解釋。簡單回溯社交媒體的發展歷史便會發現,Friendster、MySpace、LinkedIn和Facebook,一路走來,採納了不同的隱私功能設置,這當然會影響最終的用戶可見性;Facebook最早的用戶僅僅集中於大學校園,隨後變成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相仿,它的可見性也在發生變化。

最近幾年一個火熱的例子是Snapchat。它推出了一種「閱後即焚」的功能:用戶發送的圖片,會在24小時後被自動刪除。這種有趣的可見性,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去使用它。

03.

未來我們能做什麼?

當然,研究者可以選擇單獨研究可見性的某一個維度。比如,我可以研究用戶在網際網路上發送什麼內容,這聚焦的是第一維度;我也可以研究用戶如何在網際網路上挖掘他人的痕跡,這聚焦的是第二維度。

同時,我也可以合併某幾個維度,共同進行研究,例如,如果我想知道人們調整「可見性」的努力是否成功了,那麼,就既需要考察用戶本身做了什麼,又需要考察他人觀察到了什麼。

未來,我們對於可見性的研究,有以下幾個具體方面可供探索。

(1)尋找潛水者

當我們討論可見性中的第三方時,常常會提到潛水者。他們是CMC世界當中的隱形人,你可以說,他們在進行「不可見形式的參與者」(non-visible forms of participation),也可以說,他們是沉默的參與者(silent participants),亦或者是搭便車的人(free riders)。

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潛水是高度語境化的——一位用戶可能在微博上什麼也不發,卻在知乎上積極貢獻內容。然而,研究者卻很少關注這些潛水者的存在,是如何影響了平臺中的傳播。

(2)尋找斷裂

研究者在思考可見性時,也許一時不知道應該找什麼對象進行研究。我的建議是,去尋找斷裂之處。

舉個例子來講,一種技術的物質性特徵發生改變時,比如,一個社交網站的隱私設置(或隱私政策)發生改變時,我們的研究機遇可能就會出現。

還有一種可能:當用戶對社交網站進行了創意性使用,例如Twitter用戶最初自己設計並使用「@」來進行交流時,也可能為我們提供一些研究機會。

(3)尋找多重建構

大多數人都會同時使用不同形式的傳播方式,這些方式相互補充,共同滿足我們的傳播目的。然而,研究者往往僅僅會聚焦於一個平臺進行研究,這讓我們很難去發展出一種更加普遍性的理論。

因此,我們也許可以採取更多重的視野去考察可見性——在不同的平臺中,人們如何協調自己的可見性,它們的區別是什麼,相互之間的聯繫又是什麼?

看完回復關鍵詞「可見性」

即可獲得

參考文獻

��

原標題:《當我們在思考「可見性」時,我們在思考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當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在做什麼?
    當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在做什麼? 例如,我們若思考下面這道題——「假設有一個池塘,裡面有無窮多的水。 顯然,此時我們的腦海裡就會出現「先將5/6升的水壺裝滿,然後……」這樣的一段話語。 我們不止是看上面的題目時腦海裡會有一個聲音將「假設有一個池塘……」這些字句讀出來,就連思考的時候,腦海裡也同樣是有一個聲音在編造「先將5/6升水壺裝滿……」這樣的語句。
  • 欲望,讓我們停止思考!
    經常性加班讓我們失去了思考時間,麻木不仁,就像沒有一個感情的工作機器。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思考,人能夠擊敗猩猩的唯一原因就是思考,無論什麼原因,如果人不思考,生活總不能如意。資本家最喜歡的就是員工很忙,這樣員工就沒有時間思考,變成工具人,並貶低你的智慧來擊敗你,如果你相信了並天天加班,成天想好討好老闆保住工作,無瑕思考自己的未來發展,這樣的你,註定失敗。擺脫這樣的循環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將思考的時間「買回來」。如果你的能力非常強,你就可以尋找一份不用加班,只需八分力就可完成的工作。
  • 我們可以徹底停止思考嗎?取決於如何定義「思考」
    有時我們也會告訴自己「別想這些了」,但大腦似乎並不聽你的指揮。所以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能不能真的停止思考呢?科學家指出,這要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思考是腦細胞之間互相發送化學信號的產物,既可以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
  • 有天,當我們生而徹底停止思考
    所以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能不能真的停止思考呢?科學家指出,這要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思考是腦細胞之間互相發送化學信號的產物,既可以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從理論上來說,我們大腦中不時冒出的那些想法(比如入睡之前的腦內小劇場)是可以被「消音」的,這也正是冥想的目標。
  • 美媒刊文:我們能停止思考嗎?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7日刊登題為《我們能停止思考嗎?》的文章,文章稱,人們常常陷入無窮無盡的思考。有時,人們會告訴自己停止思考,以便終止這無盡的思想之流。但人們真的會或能停止思考嗎?
  • 清華大學博士生塗鋒斌:設計神經網絡硬體架構時,我們在思考些什麼...
    因此,在設計面向神經網絡的高性能、高能效硬體架構時,我們需要思考清楚以下三個問題:雷鋒網本期公開課特邀請到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四年級博士生塗鋒斌,為我們分享神經網絡硬體架構的設計經驗。他將通過介紹其設計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計算架構 DNA (Deep Neural Architecture),與大家分享在設計神經網絡硬體架構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 當我們思考的時候,腦子裡的聲音是誰的?
    通過對比正常說話時大腦產生的電信號,最終編碼並破譯了內部語言。雖然準確率只有50%,但通過語言邏輯,可把準確率提升到80%.2019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進一步提高了準確率,掌握了AI直接合成語言的技術。到2020年3月時,破解內部語言的錯誤率,已經低到3%。距離人們掌握徹底破譯內部語言的技術,已經越來越近。
  • 我們為什麼要思考本體論?
    稍微接觸過哲學的同學應該都聽說過「本體論」這個詞,而且還知道在本體論上的差異(即「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的問題)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唯物主義的本體論觀點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或本體)」,那麼我們常說的這個「本原」或者「本體」到底指的是哪方面的東西呢?「本體論」到底在「論」什麼?
  • 破解密碼時,人工智慧在「思考」什麼?
    計算機智能的勝任能力範圍不斷擴大,引發了許多棘手問題,癥結在於當機器幾乎能做所有事情時會發生什麼?這個難題已經催生了一大堆論述在人工智慧時代身為人類將意味著什麼的圖書。但是,英格瑪故事的一個不那麼為人所知的方面突顯出,人類與機器之間仍然存在著顯著差異——即使這段插曲折射出的人性並不特別光彩。
  •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用一篇文章顛覆你的認知
    當我問你馬桶的原理時,直覺會讓你認為「當然沒問題,我每天都會用到,我跟馬桶很熟」,但是要具體的說明原理時,直覺便打結了。但即使我們對於周遭的事物所擁有的知識,是如此的淺薄,為什麼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仍然能安穩的生活,絲毫沒有寸步難行的感覺呢?
  • 我們思考時,腦子裡的聲音是誰的?科學家其實已研究近百年
    通過對比正常說話時大腦產生的電信號,最終編碼並破譯了內部語言。雖然準確率只有50%,但通過語言邏輯,可把準確率提升到80%.到2020年3月時,破解內部語言的錯誤率,已經低到3%。距離人們掌握徹底破譯內部語言的技術,已經越來越近。
  • 我們為什麼不能相信直覺?:讀《反直覺思考》
    多數人都認同這句話,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很多理念,後來卻發現它們是錯誤的,或者是不適應現實需要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代代相傳的道理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卻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反直覺思考》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人類社會發展到如今,現實的增速超過了思維的進化速度,所以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其根源就在於大腦的「默認設置」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 由《金剛》系列的電影,引發我們國產劇的思考
    由《金剛》系列的電影,引發我們國產劇的思考很多人都會對「金剛」這個角色印象深刻,那個超級巨大的大猩猩,看著很嚇人,但卻熱衷於保護柔弱的女主,與壞人不停的在打鬥。但這種「金剛」似的故事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搬上銀幕,而且每次都能取得不錯的票房,這背後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
  • 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理性救不了我們
    所見者同,所思者異對於生理上純粹的有意識思考存在的可能性,我想先簡單概述一下我堅決否定的理由。首先,有意識地控制思考要求我們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對此,神經學家並不正面承認沒有人真正知道心靈的本質是什麼以及思想是如何產生的,而是想方設法通過各種巧妙的手段來揭示意識與決策之間若即若離的聯繫。
  • 內腦思考時的意識影像,與靜坐時腦子裡冒出來的圖像是什麼關係?
    一、什麼是內腦思考的「意識影像」?網友問題:內腦思考時的意識影像,與靜坐時腦子裡冒出來的圖像是什麼關係?在學習「心智系統轉換」初期,初學者經常會對這個問題產生疑惑。「內腦思考」並不是肉體大腦的思考,而是在經過「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以後,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思考,為了便於便於大家的理解,我們把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的思考,稱之為「內腦思考」。在「內腦思考」的時候,外在肉體大腦處在一種極其放鬆的狀態。我們還是來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 值得我們思考思考
    當我們看到吐出痰來的時候,其實身體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痰只是最後的結果。大家覺得乾咳的問題多些,還是咳中帶痰的問題多些?值得我們思考思考。首先身體神經系統偵查到呼吸道有異物侵入,比如可能是病毒或者細菌,也可能是霧霾中的灰塵顆粒,當這些異物通過呼吸進入呼吸道的黏膜後,身體就開始。
  • 中國獲世界航天獎,我們該思考些什麼?
    今天看到中國青年報一條消息,說是中國科學家斬獲了2020年世界航天獎,本來該高興的一件事情,卻總是有些酸酸的感覺,遂生發出幾點感慨和思考,不吐不快!我們的科學家的不懈奮鬥,使我國成功地躋身了世界少數幾個科技強國之列,這種成績到現在才能夠獲獎,簡直是個笑話!歸根到底對我們還是排斥態度。 其次是提高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 我們要善於觀察世界、學會思考,從自然領悟生命的真諦
    大河奔流的精神是什麼——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留意,沒有思考,思考書名給我什麼提示,只是簡簡單單想讀這本書。回到最初的話題,大河奔流的精神是什麼——是堅持,是堅持不懈,是一天又一天的永不停息地向東流去,匯入大海。
  • 在你思考時,腦海中的聲音究竟是什麼?
    北京時間10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你有沒有想過,你在默默思考時我們需要從判斷大腦在執行語言任務時,「哪裡的神經元正在發送信號」,轉為「哪些神經元正在發送信號」。  先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語言是由什麼組成的?毫無疑問,語言是由單詞(字)和組合規則構成的,但在物理學家看來,語言存在於兩個不同的物理空間之內:大腦外部和大腦內部。
  • 電影心慌方,帶給我們很多思考
    在多人面對一個目的時,我們總是會自然地作為一個團隊,這就需要一個LEADER。警察就是這樣的角色,他積極主動,求生欲強,具有走出去的堅定意志,並把這樣的精神力量傳達給其他人,並組織大家作為團隊走出方陣。悲哀的是,這個LEADER內心深藏陰暗,一度利用隊友作活體測試,甚至為保留體力,他放手將醫生跌入無盡黑暗。結果,被揭露後遭到隊友阻擊,最終死於方陣。所以,內心黑暗的人,排斥隊友的人,終將被他人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