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剛》系列的電影,引發我們國產劇的思考
很多人都會對「金剛」這個角色印象深刻,那個超級巨大的大猩猩,看著很嚇人,但卻熱衷於保護柔弱的女主,與壞人不停的在打鬥。但這種「金剛」似的故事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搬上銀幕,而且每次都能取得不錯的票房,這背後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
先從最近的這部《金剛:骷髏島》說起,雖然豆瓣評分只有6.8,打三星的佔了將近一半,可以說雖然及格,但是並非什麼佳作,然而去現場看了的我,卻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你不是什麼專業的影評,只是一個普通人,看電影就圖一樂,那應該不會覺得這部片子有多差。老膠片畫面感的場景很快會把你帶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骷髏島絢麗的風光也會吸引到你,而金剛和直升機,和裸蜥蜴的打鬥場面也算精彩,雖然演員的演技都中規中矩,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紕漏,最關鍵的是看完電影會讓你感嘆於人類的無知與自作自受,會對這隻龐然大物有極大的同情。其實這也許才是導演想要達到的效果。
電影,歸根結底是在講故事,再酷炫的特技,再牛逼的演技,也都是在為講好這個故事而服務,而通過故事所傳達出的人文思想乃至哲學思考則是一個導演真正要表達的。「金剛」的故事從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已經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但每個時代的金剛都不一樣,正像一個影評中所說的那樣「各個時代的《金剛》總是能夠找到與其時代的契合點,《骷髏島》也不例外。如果說33版代表著獵奇心理和原始欲望的宣洩,05版代表著理想化和浪漫主義,那麼17版就代表了千禧一代所面對的浮躁與恐慌。」不一樣的我們,也會看到不一樣的「金剛」。
「金剛」的故事其實代表了一種人們對自身的反省,我們對外界的認知也許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樣,還記得當年《阿凡達》的大火,除了開創了3D的新紀元外,其實更多的是導演將這個故事演繹到了極致,讓觀眾都站在了「阿凡達」們的一邊,讓我們都在自我反省,人類為什麼要去破壞,為什麼要去改變,用一句我們老祖宗最經典的話來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好萊塢的成功不能僅僅歸功於電影工業化生產的高效,其實背後那些真正善於講好故事的編劇導演才是巨擘,反觀國內的影視,充滿著浮躁與喧囂,一年成百上千部的產量卻難出精品。即使是大熱的《人民的名義》,嚴格來講也並非靠講故事取勝,更多的是靠反腐題材、大尺度、加上一幫老戲骨的演技來撐。裡面很多的臺詞教科書化嚴重,如果不是老戲骨的演技爆發,恐怕真難讓觀眾接受,最關鍵的是情節,前兩集看著還算緊湊,到後面就開始不停的拖沓,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在看肥皂劇,難怪要拖到五十多集。
其實國內也不乏講故事講得好的經典之作,遠的不說,單是前兩年的《偽裝者》、《琅琊榜》就不錯,當然也有部分瑕疵。並不是否定《人民的名義》,只是覺得它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靠成為混亂影視圈中的一股清流來取勝。
其實價值觀的傳達作為影視文化作品的核心是需要通過手段和方法來實現的,好的故事,完美的演繹,才能準確而深入地傳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思考,才能去引發觀者的思考。單從這點來講,我們要走的路還真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