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獲世界航天獎,我們該思考些什麼?

2020-09-14 文史哲探微

今天看到中國青年報一條消息,說是中國科學家斬獲了2020年世界航天獎,本來該高興的一件事情,卻總是有些酸酸的感覺,遂生發出幾點感慨和思考,不吐不快!

嫦娥登月夢


首先中國還沒有被以西方為主流的世界勢力所接受。這從很多個方面可以體現出來,就像在文學領域,直到2012年莫言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是我們中國的作家不夠優秀,主要是因為評選的不公平導致。當然我們也不用過度的羨慕,保持平常心態就好,畢竟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不了文學的最高水準。

在我看來世界航天獎也是一樣,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遲到的頒獎,足夠看出來國際宇航聯合會的態度。大家都知道,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從1956年就開始起步了,到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接著神舟系列、嫦娥系列等,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我們的科學家的不懈奮鬥,使我國成功地躋身了世界少數幾個科技強國之列,這種成績到現在才能夠獲獎,簡直是個笑話!歸根到底對我們還是排斥態度。

其次是提高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由於一百多年的屈辱歷程,很多人都崇洋媚外,什麼都覺得是國外的好,想方設法的移民,對待外國人特別是歐美白種人老覺得低人一頭,這是嚴重喪失自信心的表現。殊不知我們在邁入文明社會、創造文字、建立高效運轉的國家的時候,西方很多國家都還在原始叢林裡打滾,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比我們落後多了。我們中國直到晚清的時候,經濟總量還是遙遙領先於西方。不過是最近這些年,科技發展落在了西方後面,被這些強盜給欺負了,仗著武器先進,來掠奪我們的財富。

夢開始的地方


從整個歷史縱深來講,這只是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時間,中國的傳統智慧、中國土地上的中國人、我們的歷史和制度,決定了我們必定會重新站起來的,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基礎。這就像一個壯漢跌倒了,腿摔斷了,做個手術,歇他個十天半個月還是能正常奔跑。

居安思危而又不妄自菲薄,才是我們當下最應該保持的態度。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科學家獲世界航天獎
    吳偉仁、於登雲、孫澤洲等「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目前,「嫦娥四號」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是月表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類探測器。
  • 我們應該向屠呦呦學些什麼?
    我們應該向屠呦呦學些什麼?2015-10-14   來源:餘姚文明網   近日寧波籍科學家屠呦呦榮膺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中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第一人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22期:嫦娥四號科學家首獲世界航天最高獎
    嫦娥四號科學家首獲世界航天最高獎近日,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五院研究員孫澤洲,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
  • 中國女律師獲諾貝爾替代獎,這個獎項有什麼不同?
    不少網友在為這些猜測的時候,卻不知道我們國家一位女律師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替代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跟真正的諾貝爾獎還是有區別的,那麼這個獎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然而在此之前,2019年9月25日,中國女律師郭建梅和另外三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成為第40屆「諾貝爾替代獎」得主。 據了解,來自中國北京市的郭建梅律師因為其多年來在女性權益保護法律援助領域的傑出貢獻,成為2019年四名獲獎者之一。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獲世界能源領域「諾獎」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中科院外籍院士、該所所長王中林23日榮獲享有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埃尼獎(Eni Award),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該獎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菲爾茲獎等並稱為領域性最高獎項。
  • 中國人民發來賀電:嫦娥團隊代表獲國際宇航聯合會世界航天最高獎
    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澤洲,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
  • 世界航天獎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他們創下世界記錄,讓人熱血沸騰
    在七十年前,世界宇航聯合會就成立了一項獎項,世界航天獎。這項獎項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勵那些一直默默為航天事業作貢獻的人們。成立七十年以來,雖然我國的科學家們一直在追趕世界發達國家的道路上拼命加速,但一直該獎無緣。今年6月11日,世界宇航聯合會公布了今年世界航天獎的得主,毫無懸念的是,中國科學家們憑藉著嫦娥四號這一偉大的設計作品獲得了該獎。
  • 白玉蘭獎名單揭曉,中國紀錄片《熱流》獲最佳紀錄片獎
    白玉蘭獎名單揭曉,中國紀錄片《熱流》獲最佳紀錄片獎 2020-08-08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金駿馬獎揭曉:航天信息獲兩項資本市場榮譽
    在本屆論壇活動中,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榮獲「最具工匠精神上市公司」獎,航天信息黨委書記、董事長馬天暉獲譽「上市公司卓越領軍者」。金駿馬獎獎盃「最具工匠精神上市公司」獎主要表彰近三年淨利潤持續增長,且在行業內具有表率作用的上市企業。
  • 吳偉仁:從放牛娃到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獲世界航天領域最高獎
    如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成為了現實。吳偉仁院士,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在航天遙測領域深耕,解決了諸多中國航天難題,讓世界為中國驚嘆。由吳偉仁研發的各種航天測控技術的理論、方法和系統,被大量運用於我國眾多太空飛行器和航天工程,推動了中國遙測技術和理論的跨越式發展。
  • 中國探月總設計師吳偉仁:放牛娃走進中科大,獲世界航天領域最高獎
    如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成為了現實。吳偉仁院士,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在航天遙測領域深耕,解決了諸多中國航天難題,讓世界為中國驚嘆。由吳偉仁研發的各種航天測控技術的理論、方法和系統,被大量運用於我國眾多太空飛行器和航天工程,推動了中國遙測技術和理論的跨越式發展。
  • ​致敬中國航天人|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致敬中國航天人|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2020-12-04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後獲MICCAI 2019青年科學家獎
    在10月17日結束的2019年第22屆醫學圖像計算和計算機輔助幹預國際會議(The 22th Medical Image Computing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MICCAI 2019)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人工智慧學院博士後邵偉在MICCAI正會上展示了他在聯合基因影像數據進行預後預測上的研究工作
  • 嫦娥四號任務獲選《大眾科學》雜誌航空航天類年度「最佳創新獎」
    2019年底,美國《大眾科學》雜誌評選出「2019年度最偉大的100項創新」,嫦娥四號任務獲選航空航天類年度「最佳創新獎」。該雜誌報導原文如下:   中文譯文:  對中國國家航天局(ChinaNationalSpaceAdministration)而言
  • 當我們談論天問一號時,我們談些什麼
    就在剛剛,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衛星—— 「天問一號」 在萬眾期待中如約升空了,這距離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也才4年多的時間。 那麼,當我們討論天問一號時,我們應該談些什麼呢?在這裡,我將從歷史意義、航天技術、科學目標等方面著手,帶領大家更好地來了解這次天問一號的發射。為什麼是火星?
  • 他們接到獲得諾獎電話時都說了些什麼?
    三位從事丙型病毒肝炎(C型肝炎)的科學家醫生榮獲了今年諾獎桂冠。拉斯克獎得主再次榮獲諾獎三位科學家醫生也都是榮獲諾獎「風向標」——拉斯克醫學大獎的得主拉斯克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諾獎得主約瑟夫·戈登茨坦說「想獲諾獎,還是爭取先獲拉斯克獎吧,之後獲諾獎就八九不離十了。」
  • 圖文: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感受到了農業高新技術的發展。  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天水市合作建立的專業從事航天育種的基地,是「兩院」與地方合作正式命名掛牌的我國西部唯一一家航天育種基地,位於甘肅省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該基地通過長期參與我國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搭載農作物育種領域研究,在太空誘變、分子生物學航天育種、制種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重磅 |《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榮獲中國航天基金會的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中國航天基金會獎是航天領域唯一的社會公益組織科技獎勵,已連續頒發25年。該獎項由航天系統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評審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評選出,以工作在航天科研、生產、試驗、發射、測控等一線崗位上的個人及航天重大項目為獎勵重點,獎勵了一大批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一線科技骨幹力量。2019年度共評選出航天重大項目獎2個,錢學森傑出貢獻獎10名,航天貢獻獎267名。
  • 在地球毀滅之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如果我們真的登上火星生活,我們能夠做些什麼?2016年8月23日,中國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正式啟動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宣布將於2020年首次登陸火星。中國和美國,世界經濟的兩大領頭羊,不約而同地將火星探測提升為國家戰略。2016可以說是火星移民探險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