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科學家首獲世界航天最高獎
近日,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五院研究員孫澤洲,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這也是該國際組織首次將這一獎項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世界航天獎」是國際宇航聯合會設置的航天最高獎,旨在表彰在航天科學、航天技術、航天醫學、航天工程管理等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航天科技人員。獲得該獎項的主要條件是取得的成就對世界航天發展產生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直徑3.35米火箭芯級實現自動化對接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211廠首次應用大部段自動對接設備完成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芯級對接工作,標誌著公司已具備直徑3.35米火箭芯級自動化對接能力,為實現火箭智能總裝奠定了基礎。近兩年,該廠明確了建設中國航天智能製造領軍企業的目標,火箭總裝也逐漸向智能總裝轉變。以往,火箭對接時只能通過員工反覆調整抵消結構誤差和變形累積,操作難度大、效率低。今年年初,該廠組建了火箭總裝自動化攻關小組,通過開展數位化自適應對接裝配技術研究,找到最優誤差分配方法,實現直徑3.35米火箭芯級自動化對接。
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衛星
6月11日凌晨2時31分24秒,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的海洋一號D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衛星成功入軌後,與2018年9月7日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高分六號衛星在軌穩定運行兩周年
截至6月2日,高分六號衛星實現在軌穩定運行兩周年。其間,該星引領了對地觀測技術發展和能力提升,為重大需求提供遙感數據保障,成果大量應用於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新模式和新業態,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信息技術支撐。
航天科技四院7414廠近淨成形鈦合金殼體水壓試驗獲成功
近日,航天科技集團四院7414廠首臺近淨成形鈦合金全尺寸殼體水壓爆破試驗獲得成功,爆破強度較原厚管機加—組焊方案提高了10%以上,完全滿足設計性能提升要求。此次近淨成形鈦合金殼體水壓取得成功,進一步拓展了金屬殼體成形方案,也為提升型號產品性能和後續批生產奠定了基礎。
國家航天局與塞爾維亞政府創新與技術發展部長內閣籤署中塞航天合作備忘錄
日前,中國國家航天局與塞爾維亞政府創新與技術發展部長內閣舉行視頻籤約儀式,雙方籤署《關於探索與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創新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揭開中塞航天務實交流合作新序幕。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塞爾維亞政府創新與技術發展部長波波維奇出席儀式。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派員出席。
以「三叉戟」太空飛行器或將探測海衛一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提出的「三叉戟」航天探測器近日被美國宇航局初選為未來太空探測項目,有望在2026年發射升空並於2038年抵達海衛一進行探測,了解海王星這顆最大衛星的真實面目,包括有無生命。據悉,美國宇航局從22個太空探索提案中初選出包括以色列的「三叉戟」探測器項目在內的4個項目,每個項目將獲得300萬美元的研發資助,不過最終將只有兩個項目得以實施。以色列期望「三叉戟」探測器能夠成為幸運兒。
首張火星大氣電流分布全景圖繪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消息,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太空飛行器進入火星軌道五年後,獲得的數據終於讓科學家創建了歷史上第一張火星大氣電流全景地圖。這一成果推進了人們對紅色星球的理解,開啟了火星大氣研究的新時代。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俄提出在火星上尋找生命新方法
莫斯科大學斯科別利岑核物理科研所所長、太空研究國際委員會副主席米哈伊爾·帕納修克稱,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在火星和太陽系其他天體上尋找生命的新方法——利用從太空飛行器或著陸站對其表面進行雷射掃描從而做出判斷。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太空研究》雜誌上。
超過8500名空軍人員自願加入美國太空部隊
超過8500名現役空軍服役人員自願加入了美國太空部隊(美國最新的軍事部門數據)。軍事部門於6月9日宣布,申請者包括來自13個職業領域的軍官和應徵人員。此外,來自前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的大約16000名軍人和平民現在已分配給太空部隊。這種轉移過程將正式委託或招募軍事人員加入太空部隊。
SpaceX獵鷹9號火箭成功發射58顆星鏈衛星和3顆小衛星
美國東部時間6月13日早晨5時21分(北京時間當日晚上5時21分),在美國弗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CCAFS)的40號航空發射臺,SpaceX利用獵鷹9號(Falcon 9)運載火箭,成功將58顆Starlink(星鏈)網際網路衛星和3顆Planet Labs公司的小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紐西蘭發射載有衛星的Rocket Lab公司火箭
美國私營航空航天製造商和小型衛星發射服務提供商「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公司的「電子」(Electron)小型專用運載火箭從紐西蘭太空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這次發射曾因新冠病毒而推遲發射。火箭搭載5枚衛星,其中3枚衛星為美國國家航天情報中心服務,另外兩顆為澳大利亞的「M2探路者」衛星。
NASA宣布「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時間將推遲至7月20日
美國宇航局(NASA)也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該機構被迫讓工作人員居家辦公,甚至那些遠程工作的人也不得不在家裡向NASA在火星上的機器發送指令。儘管如此,NASA此前從不擔憂其「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任務的發射。這對NASA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該機構確保了任務關鍵型工作人員有能力繼續工作。然而NASA本周宣布將該任務的發射日期從7月17日推遲到7月20日。
NASA確認韋伯空間望遠鏡將錯過2021年3月的發射
天文愛好者翹首以盼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再次跳票。NASA科學項目負責人Thomas Zurbuchen上周三表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不會在明年3月如期發射。他同時強調,這不是誰的錯或者管理失誤。目前,承包商諾斯羅普·格魯曼整合NASA一道評估新的時間,評估將於7月結束,Zurbuchen強調,他對2021年望遠鏡離開發射臺仍充滿信心。
科學家在空間站上創造奇異物質狀態 探索量子世界
Nature 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 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讓科學家得以在這種奇異物質狀態中探索基礎物理學。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所呈現出的一種物質狀態。在這樣的低溫下,原來不同狀態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狀態,成為具有量子特性的單一實體,是宏觀相對論和微觀量子完美統一的理論體系。
日本私人公司火箭發射又失敗
據外媒報導,尋求降低進入太空成本的私人發射公司繼續開發新的飛行器,最新嘗試太空發射之旅的是日本私人發射公司星際技術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但其火箭發射再次以失敗告終,未能達到預期高度。
航天軍事實力:美國軍工企業數量佔百名榜半邊江山
從軍事實力來看,據國際知名安全與和平問題研究機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3-2017年,美國的軍費支出穩定在60億美元左右;中國的軍費支出在20億美元左右;而俄羅斯在6億美元左右。
從軍費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情況來看,儘管美國的軍費支出一直是三國中最多的,但是其佔比近幾年來呈逐漸下降的趨勢;而俄羅斯2010-2016年佔比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2017年略有下降,但佔比仍然高於其他兩國;至於中國,近幾年佔比穩定在6%左右。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全球軍工企業的營收狀況來考察下三國的軍事實力,據SIPRI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軍工企業營收前100名中,美國軍工企業達46家,佔據了將近半邊江山,而俄羅斯則僅有9家。而在排名前十的榜單中,美國軍工企業也佔據5席,俄羅斯僅佔1席,可見,美國軍工企業實力強悍。
衛星設計
以衛星任務要求為依據,綜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以系統工程和優化的方法,用工程語言(建造規範、技術文件和圖樣)的形式指導衛星的製造、試驗和使用。同時它也是研究衛星設計理論、方法和設計過程的一門綜合性技術科學。衛星設計從衛星頂層開始,再到以下層次有序地進行。頂層設計(總體設計)是對衛星任務進行分析,確定實現任務要求的技術途徑和技術方案以及系統組成,然後對下層次(分系統)提出技術指標要求。分系統的設計則根據總體設計的技術要求,先進行方案設計,確定分系統的配置,再進行工程設計,以指導分系統的製造、試驗和使用。衛星設計還必須考慮在衛星組裝成一個產品後,進行一系列的地面試驗(電性能測試和環境試驗),試驗衛星工作的協調性和可靠性。衛星進行飛行試驗時,要進行衛星在軌測試,待達到預定使用要求時,再交付給用戶,至此衛星設計才算完成。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