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開幕
10月19 日上午9點,以「雲享商業航天,引領數字經濟」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湖北省武漢市開幕,本次論壇將持續兩天時間,並且首次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現商業航天產業的最新成果。
中國空間站力爭在2022年前後建成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最新消息,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在全線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計劃,為後續實現空間站長期穩定在軌運營進行準備。當前,空間站工程按計劃、按節點積極穩妥地推進,工程所需的關鍵技術已全面突破。預計從2021年到2022年,我國擬通過 11次飛行任務 ,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
美太空部隊制定 21世紀人力資本管理計劃」
為了招募和培養滿足太空所需的人才,美太空部隊太空行動負責人傑伊·雷蒙德(Jay Raymond)將軍已在制定「 21世紀人力資本管理計劃」,在「重新定義需求」、「重新考慮激勵措施」、「使儲備部分現代化」、「培養平民人才」和「多樣和包容性」5個方面實施改革。
我國大推力氫氧發動機點火試車再獲成功
10月19日,我國大推力氫氧發動機點火試車在航天科技六院101所再獲成功,為國家重大航天工程按計劃實施提供了可靠動力保證。
商業航天產業正在迎來發展機遇期
10月19日至20日,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舉行。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霍甲在發言中表示,當前全球發射次數穩步增長,航天發射活動或處於第二次周期性上升期,運載火箭創企十分活躍,商業航天迎來發展機遇期,可能會持續三五十年甚至上百年。
我國計劃2025年形成天基物聯網產業生態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計劃在2023年前初步完成行雲工程建設,2025年形成「設計-製造-運營-應用-服務」五位一體的天基物聯網產業生態,為全球用戶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天基物聯網應用解決方案。
快舟系列火箭2023年有望實現年發射量翻一番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本周表示,到2023年將實現快舟系列火箭年發射量翻一番,到2025年實現固體動力技術比肩世界一流。目前,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了9次發射任務,創造了中國同一發射工位和同一型號火箭發射時間間隔最短紀錄。
武漢火箭產業園具備年產20發固體運載火箭能力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基地火箭產業園一期工程已完工,衛星產業園一期工程今年底將完工,屆時將具備年產100至200顆1噸以下通用衛星的能力。該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目前已具備年產20發固體運載火箭的能力。
藍色起源勸軍方繼續為火箭項目投資
此前,美國空軍選定由聯合發射聯盟公司和太空探索公司作為其今後5年的發射服務提供商,藍色起源未能中投,空軍也由此打算終止2018年籤發給該公司、用於「新格倫」火箭研發工作的5億美元合同。藍色起源目前還在推進「新格倫」項目,並勸說空軍繼續為該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微軟正在拓展航天雲計算服務
10月20日,微軟宣布其正在拓展面向航天產業的雲計算服務,將提供能部署到全球任何地方並連往SpaceX的「星鏈」和SES的O3b網際網路衛星的移動雲計算數據中心。該項服務隸屬於微軟「Azure航天」(Azure Space),主要面向航天雲業務,服務對象是使用衛星收集數據但又不想投資數據處理與分析地面基礎設施的私營企業和政府機構。
美天軍正制定未來衛星設計生產數位化戰略
美國第六軍種—美國天軍(USSF)未來幾年將試驗一項新的軍事航天裝備研製方法,軍事採購單位和承包商將在虛擬雲網絡中開展協作。每件設備都將以數字模型方式出現。一旦設計完成,這些數字信息將被用於系統的全壽命周期,從研製到生產,乃至最終的升級。
NASA攜手諾基亞將在月球建4G網絡
當地時間19日,諾基亞稱NASA已指定該公司在月球上建立首個蜂窩通信網絡,並將於2022年底部署到月球表面的著陸器上。諾基亞表示,該通信網絡將為航天員執行任務提供重要通信能力,這些任務包括遙控月球車、實時導航和傳輸高清視頻流。NASA已向諾基亞美國分公司撥款1410萬美元。
洛克希德·馬丁在英發射基地搬遷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作為英國設德蘭太空港的首批客戶,決定將其計劃中的英國探路者發射任務從蘇格蘭北部的薩瑟蘭德航天中心轉移到設得蘭群島恩斯特島的設德蘭航天中心。洛馬公司未公布轉移具體原因,只表示是該公司與另一家航天公司之間存在需求衝突。
NASA與能源部籤署合作協議
NASA和能源部於10月20日宣布了一項諒解備忘錄(MOU)。諒解備忘錄要求在月球表面基礎設施、空間核動力和推進以及空間科學和創新方面建立三個聯合工作組。該協議還設立了一個執行委員會,由美國航天局副局長和能源部副部長共同主持,該委員會將「定期」開會,以執行該協議。
美軍方與航天公司籤署發射服務協議
美國陸軍空間和飛彈防禦司令部10月21日與發射集成和任務管理公司TriSept籤署了發射服務協議。根據協議,TriSept負責管理名為Gunsmouse-J的的三單元立方體衛星技術演示任務,計劃於2021年2月使用紐西蘭馬希亞的火箭實驗室電子火箭發射。
穆明特斯和克卜勒達成服務協議
10月20日,穆明特斯航天公司宣布與加拿大克卜勒通信公司達成協議,計劃在2021年使用SpaceX的獵鷹9火箭發射兩顆衛星,並在Vigoride太空運輸工具中將其運送到所需的軌道高度。
「人民號」衛星網將於11月6日發射
由人民數據—人民星雲負責的「人民號」系列衛星擬定於2020年11月6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再次發射,此次發射將通過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一次性發射10顆組網衛星,發射完成後將與在軌衛星組成「人民號」衛星網。組網後,該衛星網將為農業、林業、環保、水利、應急、農業保險等領域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為全球用戶提供數據採集、存儲、分析、挖掘一體化衛星大數據綜合解決方案。
SpaceX第15批星鏈組網衛星發射成功
美國東部時間10月24日11時31分,SpaceX第15批60顆「星鏈」衛星搭乘獵鷹9號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63分鐘衛星被送入軌道。目前SpaceX已累計發射893顆「星鏈」衛星,如果算上2018年2月發射的兩顆測試衛星Microsat-2A和Microsat-2B,SpaceX發射了895顆「星鏈」衛星。
火箭實驗室因數據異常推遲發射
本周三,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在發射倒計時前因傳感器數據異常取消了在紐西蘭的發射,推遲了發射10枚小型商業地球成像衛星的任務。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的創始人兼CEO表示,取消發射「只是為了安全起見」。
ABL太空系統公司測試發射載物臺
小型運載火箭開發商ABL Space Systems於10月22日宣布,已開始對其運載火箭的上級進行一系列靜態測試,這使該公司有望在2021年首次發射。ABL創始人表示發動機點火併「短時間」運行。該公司希望在整個測試過程中,使引擎運轉約1,000秒。
NASA探測器實施小行星採樣行動
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10月20日對貝努小行星實施了一次「一觸即走」(TAG)式採樣行動,以採集將送回地球的樣品。採樣機械臂從探測器上伸出後,於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時12分(北京時間10月21日6時12分)觸及小行星表面,並停留16秒不到。探測器隨後按預定計劃退離貝努小行星。
NASA探測器所採小行星樣本洩露
OSIRIS-REx探測器在本努小行星完成採集後,由於採集物質太多,導緻密封蓋未完全閉合,導致樣本洩露。所拍圖像顯示,有成群的顆粒物以每秒約1釐米的速度飄走。按原計劃,探測器要通過緩慢轉動來測定轉動慣量的變化,進而確定採到的樣品重量。但NASA眼下正在抓緊計劃把樣品裝入探測器內部的樣品罐,以在密封后送返地球。
兩顆小行星掠過地球
兩顆小行星2020 UX和2020 TF6於本周近距離掠過地球,與地球距離不到地月距離(38.5萬公裡)的一半,但是對地球沒有任何影響。小行星2020 UX和2020 TF6分別發現於本月15日和17日,二者體積相差不大,約相當於一輛公共汽車大小。
SpaceX完成SN8「靜態點火」測試
美國當地時間10月20日晨,SpaceX在該公司位於博卡奇卡海濱村莊附近的南德克薩斯場地進行了一次短暫的「靜態點火」測試,點燃了其SN星艦原型上的三個猛禽發動機。根據馬斯克在社交平臺發布的信息,此次測試「效果不錯」。
NASA將於10月26日宣布月球新發現
本周,NASA表示將於美國東部時間10月26日星期一12點在媒體電話會議上宣布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OFIA,世界上最大的機載天文臺)發現的關於月球的新發現。電話會議的音頻將在該機構的網站上進行直播。這一新發現有助於NASA努力學習月球,以支持深空探索。
「毅力號」探測器將攜帶3D列印金屬部件前往火星
NASA"毅力號"探測器計劃於2021年2月18日登陸火星。該漫遊車有11個金屬部件,這些部件利用快速成型製造技術(3D列印)製造的。這些「列印零件」是「二級結構」,就算出現問題無法正常工作,也不會危及任務。
NASS捕捉到月球掠過太陽畫面
美國東部時間下午3:05到下午3:53之間,NASA太陽動力天文臺捕捉到了月球掠過太陽的畫面,在高峰期,月亮覆蓋了約44%的太陽。在此期間,月球還恰巧覆蓋了太空飛行器的兩個精細制導傳感器-導致其對太陽的視線略有抖動。過境結束後不久,該太空飛行器視野恢復穩定。
InSight火星著陸器或將於明年初繼續挖掘
近日,NASA官員表示InSight火星著陸器可能將在明年初繼續挖掘。該著陸器於2018年11月著陸,計劃對火星內部進行探測,但是由於降落地點土質粘稠,探測工作受阻。研究人員最近已經成功使其從泥土中脫離出來,隨後將著手增加探測點的摩擦力,以便在明年年初可以繼續進行探測。
新型傳感器更易發現「新地球」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傳感器,使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開發了一種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抵消由於地球大氣中的熱變化而引起的恆星「閃爍」。這將使地球上的光學望遠鏡更容易發現和研究遙遠的太陽系中的行星。這一發明將被部署在夏威夷的斯巴魯8.2米望遠鏡上,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之一。
月球輻射比地球高200倍
根據來自嫦娥四號的數據以及相關研究結果,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平均每日受到1369微西弗(μSv)的輻射照射量,是國際太空站機組人員每日劑量的2.6倍,更是地球表面的200倍之多。
科學家發現梅西耶85星系擁有獨特球狀星團系統
文學家對星系梅西耶85(Messier 85)的恆星種群和球狀星團(GC)的運動學進行了研究,發現該星系擁有一個特殊的球狀星團系統。Messier 85距地球約6000萬光年,外部結構複雜,被認為是與另一個星系合併所產生。據估計,這次合併發生在40至70億年前。
國際空間站三名太空人返回地球
美國太空人克裡斯·卡西迪、俄羅斯太空人阿納託利·伊萬尼申和伊萬·華格納三人近日返回地球,於北京時間10月22日10時54分在哈薩克斯坦傑茲卡茲甘市東南方向147公裡處著陸。這三人屬於「63號遠徵隊」,已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了6個月的任務。
瑞典加大航天投資力度
瑞典政府已承諾在未來三年內投資9000萬瑞典克朗(合1020萬美元),以升級Esrange航天中心,承接2022年開始的小型衛星發射任務。瑞典航天部長此前表示將使瑞典成為為數不多的有能力將衛星送入軌道的國家之一。
mu Space將進行B輪融資
泰國初創航企mu Space宣布其將以7500萬美元的前期估值籌集至多2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新的資金將使mu Space的價值提高超過1億美元。新的融資預計將在第四季度結束,用於開發一顆高通量衛星(HTS),將被部署在泰國和亞太地區提供商業寬帶網際網路服務。新的資金還將幫助該公司建立一個中型的「未來」工廠,開發和製造包括衛星、自動化系統和機器人在內的空間技術。
廣東領銜,中國3D列印市場百花齊放
根據2020年3月賽迪顧問發布的《2019年全球及中國3D列印行業數據》,2019年,全球3D列印產業規模達119.56億美元,增長率為29.9%,同比增長增加4.5%。全球3D列印產業已基本形成了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主導,亞洲國家和地區後起追趕的發展態勢。
市場規模方面,2019年美國產業規模佔全球比重40.4%,德國僅次於美國,中國位居第三。作為3D列印起步較晚的中國,近幾年,抓緊自主創新和研發,雖然和國外的技術還有一定差距,但也一步步朝著精細化和專業發展。
2017-2020年,我國3D列印產業規模逐年增加,增加速度要略快於全球整體增速,以致於我國3D產業佔全球的比重在不斷增加。2019年,中國3D列印產業規模為157.5億元,較上年增加31.1%,初步估算2020年規模將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區域發展方面
2019年,中南和華東地區由於3D列印設備與服務能力突出,產業規模分布位居全國第一、第二,分別佔比37.2%和32.6%。華北地區則由於3D列印材料和服務能力突出,產業規模位居全國三位,佔比12.4%。
根據瀘深上市公司的3D列印概念股查詢,截至2020年8月31日,共有3D列印概念上市公司50家,其中廣東省領跑全國,有10家3D列印概念相關的上市公司;其次是江蘇省的7家。
融資方面,根據烯牛數據的投資事件庫查詢,截至2020年8月底,中國國內共有3D列印相關投融資事件271起,其中65起發生在廣東,佔總投融資事件數的24%;其次是北京的50起,佔總投融資事件數的18.5%。
根據前瞻企業資料庫「企查貓」搜尋,截至2020年8月底,我國3D列印設備主要分布在廣東、山東和江蘇一帶。廣東擁有3D列印設備相關企業1315家,山東和江蘇不分伯仲,分別擁有577家和564家。
截至2020年8月底,我國共有3D列印產業園19家,其中廣東和浙江各有3家,陝西和江蘇各有2家,其他大部分城市有且僅有一家3D列印產業園。
根據前瞻企業資料庫「企查貓」搜尋,截至2020年8月底,我國3D列印材料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蘇和山東一帶。廣東擁有3D列印材料相關企業160家,其次為江蘇和山東,分別擁有57家和54家。
不管是從行業規模、資本角度、產業園角度還是企業數量角度,廣東省的3D列印行業表現都領跑全國。
2020-2025年中國3D列印產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