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來源丨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特別鳴謝
本期主播:天舒
01
我發現,許多人都在困擾同一個問題:
我也知道,要專注在手上的事情,要心無旁騖,要排除外界的幹擾……但就是做不到,總覺得注意力很容易渙散,怎麼辦?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好解決。
既然實在做不到專注,那就……不要專注嘛。
不是說笑,我是認真的。
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我每次寫作,一寫就是一個下午,文章又那麼複雜,一定具備非常強的專注力。
所以,經常有人問我:怎樣才能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呢?
其實不是的。說實話,我的所謂「專注力」一點都不強。
比如,我並不是那種「心無旁騖」的人,相反,我常常走神。哪怕是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會經常閃過奇怪的念頭,或者翻翻書、刷刷知乎、到處閒逛……
同樣,我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可能也就幾分鐘而已,也許比許多人還要短。
甚至,長遠來看,要說我「專注於寫作和做產品」也很奇怪,因為我的生活裡還有許多其他事情。我常常心血來潮去接觸一些新東西,涉獵一些新領域,甚至有時候會耽誤正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難說我是一個「有專注力」的人。
所以,我想告訴你的是什麼呢?
「專注力」這個東西,其實是一個極度簡化的、意義不大的概念。
02
很多自媒體總會告訴你:怎麼樣才能成功?一,要自律;二,要專注。
這當然是對的,但是有什麼意義呢?這本質上跟「怎麼樣才能年薪50萬?一,找到一份年薪50萬的工作;二,得到它」有什麼區別?
包括許多很厲害的人,分享經驗時,也總愛說這樣的話:其實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更努力一些、更自律一些、更專注一些罷了。
這倒不能怪他們 —— 因為要考慮到受眾,那就只能儘量簡化、再簡化,講一些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話。
而且,這樣說是絕對正確的:我有專注力所以我能做到,你做不到,那就是因為你不夠有專注力。非常符合邏輯。
但如果你真的全盤採信這樣的說法,很容易造成什麼後果呢?自我批判和質疑。
你也許會一直把自己「不夠成功」的原因,歸結到「缺乏意志力」「缺乏專注力」上面,從而忽略掉更核心、更重要的問題。
你也許會花費許多時間、精力、心力,去通過種種手段「培養」自己的專注力,但卻發現一直收效甚微。
甚至,你也許會開始質疑自己,否定自己,停留在期望和現實巨大的落差所造成的怪圈裡。
這才是為什麼我要向「自律」和「專注」開刀的原因。
如同我在「別輕易給自己貼標籤」中所講到的:
大多數時候,困擾我們自己的問題,其實都未必來自問題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它們的「建構」和「理解」。
簡而言之,缺乏專注力,並不是問題所在。但一直覺得自己「缺乏專注力」「沒辦法專心」,才是造成你困擾和止步不前的關鍵。
所以,今天,我想跟你好好聊聊這個問題。
03
首先明確一點:我們這裡所說的專注,有兩層含義。
微觀上:指全神貫注在眼前的任務上,不走神,不分心,並能夠持續一段時間。
宏觀上:指在一段時間內只專心投入做一件事情,不受別的事情影響和幹擾。
我們先來看微觀層面。
實際上,讓大腦持續「全神貫注」在一項任務上,本就是一件違背大腦本性的事情。
為什麼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講過:大腦的激活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默認模式」(DMN,Default Mode Network);另一種,叫做「專注模式」(TPN,Task Positive Network)。
什麼是 DMN 呢?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走神」和「胡思亂想」。你試著什麼都不做,隨便找個地方發會呆,就是那種感覺。
那麼,在我們的一天裡面,這兩者哪種才是常態呢?很顯然是 DMN,不然它也不會叫「默認模式」了。
研究發現,在我們一天中醒著的時間裡,大約有50%左右的時間在「胡思亂想」(也就是激活 DMN)。其他時間裡,我們則不斷地把注意力在不同的任務間切換,不斷地激活 TPN,並轉換目標。
所以,對大腦來說,保持 DMN 才是一種正常的狀態,而「集中注意力」是一種異常。
甚至,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當我們專注在一項任務上時,「走神」也是常態,「完全不走神」才是異常。
神經科學家 Michael Halassa 的研究發現:
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面時,神經網絡的活動是什麼樣的呢?它們抑制了其他的輸入信號,使得我們的意識可以從大量的信息中,區分「噪音」和「主體」。
但這樣做的問題在於:被大腦所抑制的噪音,有可能是重要的,藏著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的信息。
因此,大腦給自己加了這麼一個雙保險:時刻「掃視」一遍這些「噪音」,確保沒有遺漏什麼重要的信息。
神經科學家 Fiebelkorn 發現:這種「掃視」大約是每秒 4 次。
也就是說,我們的注意力,並不是持續不變投注在一個事物上,而是呈現一個波形,不斷在強弱之間波動,頻率大約是每秒4次。
當它到達波谷時,大腦的「注意力閥門」就會鬆動,如果這時有比較重要的信號,就可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 這就構成了「分心」。
如同 Fiebelkorn 所說:注意力並不是一束穩定不變的探照燈,它是不斷閃爍著的。
你可能會疑惑:
如果這樣的話,那些真的能夠非常專心的人,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難道是克服了大腦的本能嗎?
其實也不是。
我們的注意力系統,大致來說由三個神經網絡構成。它們分別是:
警覺網絡:從環境中接收信號
定向網絡:將注意力投向信號的位置
執行網絡:激活 TPN。
前面講過,當「注意力閥門」鬆動時,實際上發生的是什麼呢?執行網絡的活動減弱,而警覺網絡的活動增強。
從而,我們更容易從周圍環境中獲取信息,更容易從手頭的事情上「抽離」出來。
所以,那些看起來「非常有專注力」的人,很可能只是執行網絡更強,而警覺網絡更弱,從而不容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影響罷了。
讓我們更進一步。
04
前面講過 DMN 和「分心」,但其實,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非常本質的區別。
不妨想一想,你覺得是什麼?
揭曉答案:
分心,指的是被外物吸引注意力;
而 DMN,指的是暫時關閉對外的感知,讓思維「在大腦內部」遊走。
這兩者看起來非常像,但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
分心,從任何意義上來講,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對大腦來說,是一種突然的中斷。它會迫使大腦從手頭的任務上離開,切換到新的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會帶來一定的「切換成本」,造成認知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未完成的事項會堆積在大腦中,佔用後臺的認知資源,擠壓可用的資源。
如果在一天裡面,這種「分心」發生得太多,就會給大腦造成巨大的負擔,導致認知過載(認知資源耗竭),讓你感到筋疲力盡、頭暈眼花……
但反過來,激活 DMN 則不然。原因很簡單:
DMN 是對內的,它不會突然給大腦一個中斷、一個幹擾,也不會佔用後臺、擠壓認知資源。
心理學上專門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叫做 Mind wandering(中文暫且譯為「出神」)。
在過去幾十年裡,心理學對出神的認知基本偏負面,大多認為它是一種「注意力缺陷」的表現。但近段時間,研究者們越發注意到出神的正面作用。
心理學家 Singer 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出神有下面4種正面的意義:
1)緩解負面情緒,提高對未來的規劃能力
2)提高創造力,尤其在孵化和問題解決上
3)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最優先的事項
4)刷新大腦狀態,從疲勞和「填滿」中恢復
簡而言之,出神的本質,是關閉對外的輸入通道,廣泛激活大腦的各個區域,使那些被壓抑、被隱藏起來的信息和節點重新得到梳理,讓思緒在這張龐大的網上面遊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洗澡的時候,大腦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重新梳理過往的念頭、想法,找到新的連結和突破點,碰撞出新的火花。
所以,為什麼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苦思一個問題不得其解,但不去想它,正常吃飯、睡覺、上下班,往往在突然之間,一個靈光驟現,問題就解決了 —— 原因就在於此。
回想一下,洗澡的時候,通常是不是你一天裡面最放鬆、點子最多的時候?你就會理解這種感覺了。
到這裡,總結一下:追求「專注」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大腦是無法長久投注注意力在一樣事物上的,走神才是常態。
05
那麼,講了這麼多,還是得面對一個問題:
我需要完成一項任務,但老是走神,很難長久集中注意力,應該怎麼辦呢?
我自己的心得,是把它變成一種闖關打怪的遊戲。
什麼意思呢?具體來說,可以分成兩步。
第一步:覺察和接受
我知道自己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能持續幾分鐘,那麼,我就接受這一點,不去否定它、強迫它,而是順其自然:
控制不住時就讓它走神。等覺察到自己似乎走神了,再順其自然地把它拉回來。
你要接受這個現實,你才能跟自己和解,更好地引導自己的大腦。
第二步:分解和挑戰
接下來,我會把要做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小的挑戰,來挑戰自己,看能否把它完成。
以寫文章為例,我可能會這樣挑戰自己:
我能否在下一次走神之前:
講清楚這個現象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用最簡單的語言和這個概念解釋清楚;
想出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現象;
把這段話重新修改一下,讓語氣更流暢、更自然……
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一旦把任務變成一項小小的、需要動腦思考、有一定難度的「挑戰」,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過去,反而不容易走神了。
原因很簡單:大腦對「問題」有著天然的興趣。
你創造了一個挑戰,就相當於給它提了一個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及其所帶來的成就感,都會令大腦感到非常愉悅。
就這樣,一步一步,一項挑戰接一項挑戰逐步完成,一篇文章就寫完了。
你會發現,這本質上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心流」的體現。
所謂的心流,並不是一個持續的、連續不斷的「專注」,而是一個一個關卡接連不斷,需要不停調動你的技能,讓你動動腦筋、跳一跳才能過去 —— 這麼一連串的「闖關」過程。
每一個關卡闖過後,所帶給你的成就感和愉悅感,就是支撐你不斷「跑」下去的動力。
所以,為什麼說營造「心流」,需要一定的挑戰性?因為只有具備挑戰性,才能形成挑戰,給大腦製造問題,從而驅動大腦去解決它。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讀小說、看電影時,會需要強迫自己「專注」嗎?一般不會,我們總是欲罷不能,想一口氣看完,除非它實在不好看。
為什麼會這樣呢?
正是因為,好看的小說和電影,會不斷給你設置一連串的懸念:一個懸念解決了,立刻拋出一個更大的、更有趣的懸念,一直吊著你的胃口,讓你不停地想知道「後面會怎麼樣」。
這就是利用「問題」來吸引大腦的模式。
通過這種分解+設置挑戰的方式,吸引大腦的興趣,把漫長的任務變成一個個關卡 —— 這才是「專注」背後的秘密。
06
前面講的這些,都是微觀層面。那麼,宏觀層面呢?
我們說一個人「專注於某件事情」,是不是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必須一直做這件事情,不把注意力耗費在其他地方?
其實也不是。
實際上,在生活裡去尋求和營造「多樣化」,正是產生幸福感的源泉。
我一直都不支持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讓某種事物填滿自己的生活,導致生活裡「只有」這種事物 —— 比如,家庭,工作,伴侶,事業,理想……
這些東西,單獨拎出來看,都是好的,但如果你的生活裡只有它,你一直「專注」在它上面,那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為什麼呢?用系統思維的話來說,就是抗衝擊性非常差。
你的一切情緒、感受、反應,都由它所給你的反饋構成。那麼,當它順利的時候,你會產生正面感受;不順利的時候,你會感到沮喪、失落、煩惱、困擾……
關鍵在於,這種反饋和影響是單因素的,你沒有別的因素產生作用。那就會導致,這種影響會被放得很大 —— 你的愉悅和失落之間的落差,可能會非常大。
而我在「人生的幸福算法」中也提到過:這種模式,屬於「非健康獎賞」,對我們長期的幸福感來說,是不利的。
這就像你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入某隻股票一樣:漲的時候固然好,但跌的時候會更慘重。而長期來看,你可能虧,也可能賺,但肯定會特別操心。
投資時,我們都明白,要對衝風險,分散投資。其實生活也是一樣的:
永遠不要把幸福感寄托在某一樣事物上,你一定要去創造「多樣化」,來對衝它的風險和影響。
哪怕你是一位創業者,你每天需要花費12個小時在自己的項目上,我也建議你:在創業之外,去培養一些愛好,一些讓自己可以釋放和消遣的方式,讓大腦能夠偶爾小憩一下、放鬆一下。
這樣,不順利的時候,你還可以從其他事物中尋求支撐和慰藉;順利的時候,你也不至於產生太大的反應,從而形成過大的落差。
這才是一種更能持久、更穩定的生活狀態。也就是我提到過的:長久的幸福感。
07
那麼,在這種宏觀的語境下,「專注」體現在哪裡呢?
實際上,它體現出來的,是你對於「多樣化」的權衡和取捨。
當這些多樣化的事物之間,發生衝突時,你會優先考慮什麼?你會把什麼放在第一位?——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專注」。
比如:我公司裡有一場會議,剛好定在周四,需要我旁聽。那我一定會重新安排時間,或者讓他們自己開、給我看報告就好,因為這樣會打擾到我寫作。
這才是「專注於寫作」。而不是說:我的生活裡只有寫作,沒有別的。
所以,我經常說:決策的本質是什麼?
不是你選擇了什麼,而是你捨棄了什麼。
只有當你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方向,長遠的規劃時,當你手頭上有許多事情,但可以做到利用它們,而不為它們所利用、所佔據,當你能夠冷靜地主導它們時,清楚「我要什麼」時,這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專注。
做生活的主人,不要受制於生活。
08
最後,簡單提幾點小建議,希望能對你有啟發。
1. 避免分心
分心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好的。所以,當你需要「專注」時,不妨試一試把自己隔絕開來,屏蔽掉可能的呼叫、信息、幹擾……留出一個可以安靜思考的空間。
這很難。所以,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創業者、管理者,能在公司裡帶動這種文化,為團隊的小夥伴創造獨立的空間,儘可能減少對他們的打擾。
2. 掌控思維
許多人並不理解「出神」的作用,只是被動地任由它發生。所以,可以試著:
避免負面的、不好的想法,引導自己想一些愉快的事物,比如編制幻想、想像未來圖景,諸如此類;
如果有機會,嘗試做做冥想,體會那種「讓思緒飄蕩,從旁靜靜觀察」的感受;
如果對一個問題想不出解答,不妨把它拋諸腦後,過幾天再回來看;
養成一個習慣,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放下手機,放空手頭的事情,散散步,讓自己放空。
3. 停頓下來
不要覺得「發呆」是在浪費時間,也不要過分追求效率。
很多時候,停下來,等一等,重新回頭看看之前的路徑,想一想過去和未來,或許是一種更有效的做法。
關鍵在於,屏蔽掉外界的信息輸入,讓思維可以不受幹擾地、自由地遊蕩。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熟悉的事物。
也許,你會有全新的發現。
4. 改變看法
不要過分追求「專注」。
要明白,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去強迫它。
試著觀察你的注意力,覺察到它的轉移、聚焦、切換,讓它自然地走神,再自然地拉回來,習慣這種工作模式。
不要過分追求長時間、完全投入的沉浸狀態,這不現實。更可行的做法,是通過創造一連串的問題和挑戰,自然地吸引大腦的注意力,從內部去驅動它。
前行的道路很多時候不是直線,而是由一個個微小的循環所組成的,長長的鏈條。
5. 以我為主
從生活中去營造多樣化,從多樣化中獲取幸福感、成就感和力量。
與此同時,弄清楚自己的長遠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用它去主導生活中的得失和權衡。
「我是誰」?這才是你所需要去專注的,永恆的問題。
09
—— 閒聊時刻 ——
如你所見,這篇文章講專注,但又不僅僅是講專注。
實際上,專注本身並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理解它,理解生活,對待生活。
也給大家一個小提議:
讀書、讀文章的時候,試著問自己一個個問題,再從文章裡面去尋求解答、跟自己的猜想作對比。
這樣去閱讀,會更有意思,也更容易「專注」喲。
希望能解答一些朋友一直以來的疑惑。也算是給自己最近的狀態,做一個總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