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時代」

2021-01-20 北京市某高校張同學

四年前的3月15日,我申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一年前的3月15日,我暫停了微信公眾號的更新。暫停更新之前,我把所有寫過但沒有發布的文字拼在一起,推送了「少年時代消亡史」系列,然後屬於「北某張」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少年時代已經消亡,至今也沒有回來,今後也不會重現。我尊重時間的流逝,也對自身的改變無能為力。我很喜歡的一段別人對我的評價是:「他那時候很有少年感,因為對於迷茫不必有負罪感,對於游離也是,甚至有時會把它理解成浪漫。」如今,少年感、迷茫、游離、浪漫……這些詞語已經變得陌生,我成為一名合格的上班族,也寫不出以前「北某張」寫的文章了。



過去一年,我工作穩定成長迅速收入滿意,找到了完美的伴侶,保持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習慣,積極向上努力生活……沒什麼好想不開的。只是偶爾在心底會想起自己曾經是怎樣一個有趣、有想法的人,不甘於在生活中兜兜轉轉,同時也是一名有3000萬粉絲(大概估值)(很大概)的自媒體KOL。我用了很長時間才想明白,原來我不喜歡工作中的寫作,而是喜歡寫自己腦海中的想法;我不擅長寫很多人喜歡看的東西,而是擅長寫真實的感受。


現在的我想要堅持思考的習慣,堅持寫下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嘗試做一件沒有外界驅動力的事,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與平庸。對我而言,發自內心的寫作很重要,對電影的熱愛很重要,發現生活的細節很重要,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很重要。因此,我決定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內,每天寫一小段文字,寫一小段影評,拍一張照片,記下一條知識。



熟悉影評人和電影公眾號的人應該知道,衛西諦老師剛完成了「和電影生活在一起」計劃,堅持365天每天看一部經典電影,寫一篇觀影日誌。高質量的影評之外,是整整一年保持寫作狀態、強制自己規律性做一件事的毅力。我想用這種「強制性計劃」來約束自己,在寫作中保持思考與感性,用規律性行為實現理性與克制。如果說衛西諦老師的計劃是以生活和電影為對象的實驗,我的計劃就是對人性與樂趣的折磨。當然,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由我自己運營的「一個」,或者是借公眾號平臺更新的個人日記。


前段時間看《大佛普拉斯》,裡面說「我想雖然現在是太空時代,人類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內心的宇宙。」今天史蒂芬·霍金去世了,我不知道人類的太空時代會去向哪裡。但是在自媒體時代,向別人展示自己內心的宇宙不再是一件難事,真摯的話語永遠值得分享。能夠擁有自己的公眾號,我很幸運。


感謝大家願意搭乘宇宙飛船,探索我內心的宇宙。

歡迎來到太空時代。



太空時代


「每天都要努力寫作」

即便是以前,我也不是擅長寫作的人。寫作的習慣很差,水平也沒有進步,既沒有發表轉載掙稿費,也沒有被專業人士認可。唯一的原因是我喜歡自己在寫作中的狀態,思考,感性,自信。每天寫300字不是什麼艱巨的任務,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抽出這些時間和精力,必然比我現在能想像的還要難得多。無論如何,我都想努力試一試。趁還相信理想主義,多留下些痕跡吧。


「謝謝愛電影的你」

2016年,第53屆臺灣金馬獎邀請陳哲藝導演拍攝年度廣告短片。短片中,張震回到當年拍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場景,並在黑板寫下「小四,謝謝愛電影的你」。在我看來,這句話意味著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心中對電影的感情被真切地感知到,然後被證明、被感謝。於是我計劃每天寫一小段影評,既有最近觀看的新片,也有塵封在記憶裡的老片。


「拿出相機的勇氣」

我的攝影技術一直很差。不只是技術差,更是經常羞於拿出相機或者手機拍照,錯過了很多美妙的瞬間。所以我強迫自己每天都要拿出相機,拍下至少一張照片,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從攝影的角度出發,我會儘自己所能修圖。照片估計不會很好看,但一定有所表達與發現。


「Today I learned」

最近一年,我慢慢發覺「輸入」其實遠比「輸出」更為重要。在這裡,工作中的經驗積累和能力增長暫且不提,只記錄我的好奇心與學習。「Today I learned」是reddit裡面的一個版塊,網友在這裡分享今天學到的冷知識,我的記錄主要是自己主動獲取的,實用性較強的,有關世界與生活的知識。


以上內容將會每日更新。



這篇文章將會用於接下來一年的所有解釋,所以另附幾則Q&A,以後相關問題我會懶得回答。


Q:北某張回來了嗎?

A:看你怎麼理解。


Q:這個計劃結束之後還會更新嗎?

A:一年後再說。


Q:是想要重走網紅路線嗎?

A:不是。真的不在意粉絲數、閱讀量、轉發量、點讚量這些數據了。


Q:是因為粉絲數和閱讀量太少了所以假裝不在意嗎?

A:是。


Q:想要給你打賞怎麼辦?

A:加個人微信,發紅包。


Q:你會選出精選評論嗎?

A:會選出我愛聽的評論。


Q:可以向你建議寫作的話題或者電影嗎?

A:可以。每天更新對靈感的要求太高,如果有想聊的話題和電影,歡迎回複評論。


Q:如果有一天沒有更新怎麼辦?

A:我會儘量不讓這種事情發生。如果有一天真的沒更新……到時候再說。


Q:如果堅持不下去怎麼辦?

A:不會。




相關焦點

  • 「太空時代」的設計
    不過在這個富裕、有閒的搖擺時代,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將「住宅定義為機器」。與此同時,在「這個乘坐噴氣式客機旅行,富裕程度和消費熱情都在增長的時代」,相似、冷漠、同質化的面貌也早已不能滿足趣味與欲求日益多樣化的消費者。
  • 「太空時代·完結篇」我用連續365天更新公眾號,探索了自己內心的宇宙
    我將這件事稱為「太空時代」。因為《大佛普拉斯》裡有一句話:「我想雖然現在是太空時代,人類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心裡的宇宙。」 我用365天和自己的公眾號,邀請所有人探索我內心的宇宙。
  • 太空時代基督徒的宇宙觀
    簡建堂 「信心」是要有對象的,例如我們乘坐飛機,是因為相信駕駛員能平安的將我們送往目的地;生病看醫生、吃藥,是因為相信醫生能夠用藥使我們疾癒,所以我們的信心是有對象的。(詩二十7) 在現今科學發達及經濟進步之時,我們所崇拜的偶像變成高科技的科學技術或是經濟的發達,而忘記信心的目標是創造天地,且是賜我們生命的耶和華。讓我們從太空科學的發現回到聖經裡,一起來思想我們所敬拜的上帝。透過太空科技的發達,幫助大家開啟心靈的眼睛,使我們更加認識上帝創造的「智慧」與「偉大」!不斷的幫助我們的信心,並認識那位信心的對象就是耶穌。
  • 從壓縮餅乾到「魚子醬」,太空旅行餐是如何變化的?
    ▲ 60 年代的太空食品,圖片來自 CNN從阿波羅時期開始,NASA 轉而給太空人提供「幹水菜」,太空人在吃之前得先用注射器把水打進食物裡,擠壓攪拌,就跟方便麵裡的菜有點像。此外,經高溫處理的「溼包」也開始出現,只需加熱即可食用。
  • 「電影」「太空救援」
    太空救援其實最早知道這部片子的時候,是有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看到了這個海報,因為對太空類題材一直比較感興趣,就稍微留意了一下今晚想著去看部電影吧,一看這部片子的票房居然不是很好,但作為太空迷,還是選擇了這部片子。 Салют-7這其實才是電影的片面,一部俄羅斯電影,直譯的話就是「禮炮7號」,片子講述的事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從地球到太空的爭奪大戰。
  • 「最終幻想」曾被翻譯為「太空戰士」,這些讓人笑尿的臺灣譯名你...
    動漫遊戲影視作品中的奇葩臺灣譯名:「最終幻想」,臺譯「太空戰士」對於遊戲玩家來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最終幻想」系列了,原名「Final Fantasy」,直譯過來也就是「最終幻想」,結果臺譯整了個「太空戰士」。至於原因,知乎上有人解答過,說是當時翻譯的人覺得這款遊戲天上天下的打來打去,所以就叫太空戰士……當然現在也都是用最終幻想了。「中華一番!」
  • 你是否聽說過「護膚已進入太空時代」
    護膚進入太空時代 | 這一次,舒淇領航,與百位護膚專家共同見證全球第一款來自太空實驗室的美素人參再生精華液你,是否聽說過「護膚已進入太空時代」?
  • 想要看看「流浪地球」的目的地?試試 NASA 出品的太空旅行工具
    比鄰星及其行星想像圖當然,這個恆星系統本身在浩瀚宇宙中平平無奇,受到關注更多是基於人類的立場——它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系,與我們平均只有 4.37 光年的距離,而比鄰星更是「只有」4.24 光年的路程差。
  • VR太空射擊遊戲「Impact」登陸Oculus應用商店
    VR太空射擊遊戲「Impact」登陸Oculus應用商店 2021-01-11 10:44  93913虛擬實境
  • 機器人也是「相由心生」嗎?
    未來的機器人,承載著爸爸的赤子之心28 歲的啟梵是一位平面設計師,在這次比賽中,他選擇以「鐵臂阿童木」為「悟空」外觀的設計主題。阿童木的形象符合我對小型機器人的展望,而且,它還代表著希望。誕生於冷戰後的阿童木,曾經是將原子能用作和平用途的形象代表,幫助日本人民「接受一個新的時代來臨。
  • 中國太空探索一大步:「天問一號」,目標火星
    本來,中國完全有機會在 2011 年奔向火星,卻因「搭便車」失敗滯後了 9 年。那次的任務是一次中俄聯合的火星探測。中國和俄羅斯分別派出了「螢火一號」和「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它們共同搭乘俄「天頂-2SB」運載火箭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呼嘯升空。
  • 用木頭打造的衛星,會成為太空垃圾的「救星」嗎?
    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火箭殘骸,或者整流罩,被留在了外太空上,無法得到處理,也就成了我們口中的「太空垃圾」。那麼,本次日本設想的木質衛星,能否緩解「太空垃圾」的問題?一部分航天愛好者依舊持否定態度。在他們看來,木質衛星的優點在於低成本,以及易焚毀,不會留下有害元素,不過後兩點優勢,只有在脫軌後進入大氣層時才能體現出來。
  • 嚮往太空的馬斯克,為什麼沒去造「更先進」的火箭?
    知乎上有個帖子主題是「如何評價 SpaceX 的 2020 年?」,一條回答似乎答非所問,但也道出了 SpaceX 收穫頗豐的原因——「火箭做好了,做什麼都順利。」不管是星鏈計劃,載人龍飛船,或是移民火星的各種項目,SpaceX 給一眾「追隨者」的最好啟示是,想要在太空做些很酷的事情,就必須降低火箭發射成本,讓航空航天成為一門真正的「商業」。
  • 在國產「太空狼人殺」登頂免費榜的背後,我看到了一個品類或將崛起
    「哪裡可以玩到這款遊戲」、「我也好想玩啊」——在評論區裡,觀眾們對「太空版狼人版」躍躍欲試。而這樣的呼聲,從來不會被有心的開發者所忽視。論產品類型,它以「狼人殺」自居;而這個品類其實已從大眾視野中滑出多年。《狼人之間》憑什麼理由走紅?在我看來,憑它是「披著狼皮的《Among Us》」,憑它名副其實,而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山寨貨。我們有必要先對《Among Us》稍作介紹。本作別名「太空狼人殺」,之所以得此名稱,源於它將狼人殺玩法嵌入了科幻題材。
  • 火星移民計劃背後:商業公司推動的太空探索時代來臨
    馬斯克這兩年被人民群眾廣為熟知主要是因為特斯拉電動車在街上越來越多,不過它另一個身份——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的掌門人卻鮮為人知,在SpaceX 成立15年裡,有過多次為NASA及其他客戶的太空發射火箭的成功經驗,公司開發了可部分重複使用的獵鷹1號、獵鷹9號等運載火箭,其最大亮點就是可「回收復用」,這是過往軍方都沒有實現的
  • 用不一樣的方式將衛星送上太空,科技初創企業「SpinLaunch」獲...
    「SpinLaunch」是一家運載火箭行業的科技公司,旨在利用巧妙的方法將火箭送入太空。「SpinLaunch」利用小型火箭將極小的有效載荷送入太空軌道。該公司沒有採用火箭助推器,而是用了動力發射系統來代替。
  • NASA將價值1.5億的馬桶送上天,背後是部辛酸的「太空屎」
    你可能也曽在便秘時吐槽地心引力太小了,可你是否想過身處零重力的太空中的太空人,在太空中上廁所一直困擾無數的太空人,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宇宙「飛翔」。從尿褲子到黑科技馬桶,一部另類的「太空屎」快給我一張手紙,這裡有一坨屎飄在空中。
  • 極簡包裝+神秘香:NASA 推出「太空味」香水,讓宇宙的氣味不再是個迷!
    每個人肯定都有過成為太空人的夢想,說起外太空的樣貌,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可一點也難不到大家
  • 短視頻和電商的「618 探戈」、「吸金黑洞」字節跳動以及優衣庫的...
    這次代號為「Demo-2」的任務,雖然在 27 日因為天氣原因推遲到了今天,但好事多磨,當獵鷹 9 號火箭把載有兩名太空人的龍飛船,送入預定軌道時,SpaceX 毫無懸念地成為全球第一家有能力將航天員送往國際空間站的商業太空公司。
  • 中國「太空人」受不了,放棄加拿大身份的人激增!
    點擊上方標題下「加拿大家園」可快捷關注家園君個人微信號:canadau 歡迎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