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3月15日,我申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一年前的3月15日,我暫停了微信公眾號的更新。暫停更新之前,我把所有寫過但沒有發布的文字拼在一起,推送了「少年時代消亡史」系列,然後屬於「北某張」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少年時代已經消亡,至今也沒有回來,今後也不會重現。我尊重時間的流逝,也對自身的改變無能為力。我很喜歡的一段別人對我的評價是:「他那時候很有少年感,因為對於迷茫不必有負罪感,對於游離也是,甚至有時會把它理解成浪漫。」如今,少年感、迷茫、游離、浪漫……這些詞語已經變得陌生,我成為一名合格的上班族,也寫不出以前「北某張」寫的文章了。
過去一年,我工作穩定成長迅速收入滿意,找到了完美的伴侶,保持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習慣,積極向上努力生活……沒什麼好想不開的。只是偶爾在心底會想起自己曾經是怎樣一個有趣、有想法的人,不甘於在生活中兜兜轉轉,同時也是一名有3000萬粉絲(大概估值)(很大概)的自媒體KOL。我用了很長時間才想明白,原來我不喜歡工作中的寫作,而是喜歡寫自己腦海中的想法;我不擅長寫很多人喜歡看的東西,而是擅長寫真實的感受。
現在的我想要堅持思考的習慣,堅持寫下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嘗試做一件沒有外界驅動力的事,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與平庸。對我而言,發自內心的寫作很重要,對電影的熱愛很重要,發現生活的細節很重要,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很重要。因此,我決定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內,每天寫一小段文字,寫一小段影評,拍一張照片,記下一條知識。
熟悉影評人和電影公眾號的人應該知道,衛西諦老師剛完成了「和電影生活在一起」計劃,堅持365天每天看一部經典電影,寫一篇觀影日誌。高質量的影評之外,是整整一年保持寫作狀態、強制自己規律性做一件事的毅力。我想用這種「強制性計劃」來約束自己,在寫作中保持思考與感性,用規律性行為實現理性與克制。如果說衛西諦老師的計劃是以生活和電影為對象的實驗,我的計劃就是對人性與樂趣的折磨。當然,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由我自己運營的「一個」,或者是借公眾號平臺更新的個人日記。
前段時間看《大佛普拉斯》,裡面說「我想雖然現在是太空時代,人類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內心的宇宙。」今天史蒂芬·霍金去世了,我不知道人類的太空時代會去向哪裡。但是在自媒體時代,向別人展示自己內心的宇宙不再是一件難事,真摯的話語永遠值得分享。能夠擁有自己的公眾號,我很幸運。
感謝大家願意搭乘宇宙飛船,探索我內心的宇宙。
歡迎來到太空時代。
太空時代
「每天都要努力寫作」
即便是以前,我也不是擅長寫作的人。寫作的習慣很差,水平也沒有進步,既沒有發表轉載掙稿費,也沒有被專業人士認可。唯一的原因是我喜歡自己在寫作中的狀態,思考,感性,自信。每天寫300字不是什麼艱巨的任務,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抽出這些時間和精力,必然比我現在能想像的還要難得多。無論如何,我都想努力試一試。趁還相信理想主義,多留下些痕跡吧。
「謝謝愛電影的你」
2016年,第53屆臺灣金馬獎邀請陳哲藝導演拍攝年度廣告短片。短片中,張震回到當年拍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場景,並在黑板寫下「小四,謝謝愛電影的你」。在我看來,這句話意味著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心中對電影的感情被真切地感知到,然後被證明、被感謝。於是我計劃每天寫一小段影評,既有最近觀看的新片,也有塵封在記憶裡的老片。
「拿出相機的勇氣」
我的攝影技術一直很差。不只是技術差,更是經常羞於拿出相機或者手機拍照,錯過了很多美妙的瞬間。所以我強迫自己每天都要拿出相機,拍下至少一張照片,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從攝影的角度出發,我會儘自己所能修圖。照片估計不會很好看,但一定有所表達與發現。
「Today I learned」
最近一年,我慢慢發覺「輸入」其實遠比「輸出」更為重要。在這裡,工作中的經驗積累和能力增長暫且不提,只記錄我的好奇心與學習。「Today I learned」是reddit裡面的一個版塊,網友在這裡分享今天學到的冷知識,我的記錄主要是自己主動獲取的,實用性較強的,有關世界與生活的知識。
以上內容將會每日更新。
這篇文章將會用於接下來一年的所有解釋,所以另附幾則Q&A,以後相關問題我會懶得回答。
Q:北某張回來了嗎?
A:看你怎麼理解。
Q:這個計劃結束之後還會更新嗎?
A:一年後再說。
Q:是想要重走網紅路線嗎?
A:不是。真的不在意粉絲數、閱讀量、轉發量、點讚量這些數據了。
Q:是因為粉絲數和閱讀量太少了所以假裝不在意嗎?
A:是。
Q:想要給你打賞怎麼辦?
A:加個人微信,發紅包。
Q:你會選出精選評論嗎?
A:會選出我愛聽的評論。
Q:可以向你建議寫作的話題或者電影嗎?
A:可以。每天更新對靈感的要求太高,如果有想聊的話題和電影,歡迎回複評論。
Q:如果有一天沒有更新怎麼辦?
A:我會儘量不讓這種事情發生。如果有一天真的沒更新……到時候再說。
Q:如果堅持不下去怎麼辦?
A: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