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壓縮餅乾到「魚子醬」,太空旅行餐是如何變化的?

2020-12-04 愛範兒

經過像《舌尖上的中國》和《人生一串》等出色美食紀錄片的洗禮,大家都更能體會到食物從來都不只是填飽肚子的能量,它反映了人和環境的關係,同時也承載了生活的回憶。

食,就是文化。

人在太空吃的食物也應如此,或至少,大家希望它們未來會如此。

據義大利太空人 Paolo Nespoli 回憶,他在國際空間站最開心的時刻是從太空看義大利加爾達湖上空的雲,他和《連線》分享了當時拍下的照片:

這(雲)看起來就像瑪格麗特披薩,下一張照片,這(雲)看起來就像四季披薩。

▲ 圖片來自 Ask Italian

之所以看啥都是披薩,除了因為 Nespoli 思鄉,同時也在於太空上的夥食,真心難吃。

艱苦奮鬥太空人:香的脆的好吃的,都與我無關

▲ 圖片來自 Tested

如果有同事鬥膽在辦公室裡吃螺螄粉或榴槤,我們在向他投去怨恨的目光後至少可以開窗開門通風換氣,吹走那可怕的氣味。

但在太空可不行。

雖然國際空間站裡有空氣過濾系統,但食物的味道至少還會飄浮在空氣中好幾個小時。美國前太空人 Clayton C. Anderson 在採訪中說:

魚類食品的味道通常最刺鼻,尤其是美國版的海鮮秋葵湯。在航天任務中,很多指揮員會點名禁止吃海鮮秋葵湯,正是因為它那獨特且讓人討厭的味道。

這也是為什麼,在 NASA 的「飛行材料驗收部門」裡有一個小組,專門負責審核那些要送上太空的食物的味道。

▲ 氣味評測現場,圖片來自 HowStuffWorks

味道濃烈程度評級依次為 0-4 五個等級。常規來說,研究人員會將食物放到專門容器中,捕捉空氣中的氣味,接著直接注入氣味評測員佩戴的專門面罩中。一切味道超過 2.5 級的食物都不能上太空。

對食物氣味的嚴格管控,除了是為了不讓空間站長期飄著難聞氣味外,更是因為太空人的嗅覺還充當重要「危險檢測工具」:

我們第一線檢測還是靠人類的嗅覺。雖然我們曾和一些公司合作研發探測器,但最後還是發現人類嗅覺才是對有害氣體最敏感的探測器。

Susana Harper 說道,她是「飛行材料驗收部門」的管理者。

為了阻止食物留下任何意料之外的氣味,空間站的食品通常都是以「一人一頓」的量來包裝,太空人吃完後就處理好包裝袋就完了,不會因食品遺留變壞而製造更古怪的味道。

除了不「香」之外,太空人吃的食物的口感也很單一,基本上都是「糊狀口感」,主要是為了防止太空人吃著吃著會有碎屑趁機飛走。

前太空人 Scott Kelly 曾在自己的回憶錄裡透露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故事:義大利太空人 Samantha Cristoforetti 曾告訴他,有一次她在空中發現了一個看起來像是糖果的飄浮物,於是一口吃了上去,才發現那是一塊垃圾。

▲ 還是這些一看就知道是 M&M 的巧克力安全點,圖自 Quartz

在 60 年代,第一位繞地飛行的太空人 John Glenn 在執行任務時吃的就是從像牙膏條裡擠出來的牛肉醬和菜泥,而那些被壓縮成小塊狀的玉米片碎外層也裹了一層明膠,以防會製造碎屑。

▲ 60 年代的太空食品,圖片來自 CNN

從阿波羅時期開始,NASA 轉而給太空人提供「幹水菜」,太空人在吃之前得先用注射器把水打進食物裡,擠壓攪拌,就跟方便麵裡的菜有點像。此外,經高溫處理的「溼包」也開始出現,只需加熱即可食用。

所幸在於,現在的美國太空人都有固定配額的「個人精選」食物,讓大家挑食譜外自己喜歡的食物,譬如巧克力、花生醬等。

雖然現在太空人能選擇的食物類型在不斷增加,保鮮技術也有所提升,無法否認的是,食物在處理和保存過程中營養會流失,而且仍無法解決大部分食物都難吃這個問題。

而「難吃」,可是一個嚴重問題。

正因為營養流失,太空人其實需要吃足夠量的食物才能確保攝入營養足夠,但難吃,卻驅使他們吃不下太多,最終可能引發體重減輕和肌肉減少以及一系列心血管系統疾病。

短程任務可能還能撐過來,但未來動輒按年算的星際旅行,又該怎樣熬?

我們走得越遠,食物就越重要

▲ 圖自 Forcetoknow

按現在的技術來說,從地球乘火箭到火星,大概需要 8-9 個月。如果你覺得今年宅家兩三個月已經很崩潰,大概能想像到這太空「通勤」會多難受,更別說過程中還沒得吃火鍋螺螄粉燒烤。

在隔離和空間限制中,食物的重要性會大大提升,因為其它滿足感的來源都被切斷了。

擔任 NASA 顧問的人類學家 Jack Stuster 說道。而管理海上石油鑽井工程和南極研究站團隊的負責人也表示,在隔離和遙遠項目中,食物和效率以及士氣是直接掛鈎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海軍艦隊和飛彈潛艇團隊裡,不僅得儘量吃好,餐桌還得鋪上桌布,讓環境更溫和怡人。

▲ 圖片來自 OMK

而現在太空人們在吃方面最大的快樂,可能就是「太空生菜」了。

2014 年,美國給國際太空站配了個植物種植艙 Veggie,從此,美國太空人的日常工作裡又增加了一個任務 —— 種菜。

▲ 正在享受豐收的快樂的太空人 Steve Swanson,圖自 《紐約時報》

一般來說,紅羅馬生菜的種植周期為 33-56 日,成熟後一半的生菜會被保存用來研究,另一半則會被太空人吃掉。

同時,種菜還有利於太空人的心理健康。前太空人 Scott Kelly 曾透露,他沒想過在太空站裡種花會對他那麼重要:

我開始渴望自然,那綠色,還有新鮮泥土的味道,還有陽光在我臉上溫暖的感覺。我從來無法想像在太空站的種花實驗會對我那麼重要。

這下,種生菜不僅能帶來快樂,還能帶來好吃的菜。

雖然種菜很好,但從產量看,它們最多只能成為「零食」。在 MIT Media Lab 旗下「太空探索計劃」中負責美食研究的 Maggie Coblentz 想設計出日常都能為太空旅行者帶來營養和快樂的食物。

在她看來,要實現這目標,不僅食物得做好吃,關於吃的一切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因為終有一天,食物也許不再是我們寄託對地球思念的載體。我們不會在太空中想念披薩,而是開始享受那些只有在太空中才能品嘗的美食,在這個時候,屬於太空的飲食文化才能真正形成。

▲ 圖片來自 NASA

這個新的飲食文化,也能幫助我們在離開地球後更好地發展。

這個階段,Coblentz 正在試驗給太空做「分子美食」。因為很多太空人匯報在太空中口味會變得更重,因此,很多食物的設計都嘗試加強氣味和味道的刺激。

在品嘗美食前,得先帶上特別為 0 重力設計的進食頭盔。

▲ Coblentz 在零重力環境下試用太空進食頭盔,圖片來自 MIT Media Lab

Coblentz 設計太空餐是從「聽」和「聞」開始:在耳機裡播放炸洋蔥的聲音,打開薰香盒子散出牛油洋蔥和蔬菜的氣味,讓烹飪食物中散發的氣味和聲音刺激食慾。

此外,還有香檳味的「跳跳糖」,刺激舌尖,將味覺從原本被糊狀食物悶著的狀態中釋放。而海藻「魚子醬」,則在提供營養的同時,通過「咬破」的動作釋放大量食物香氣。

▲ 藻類「魚子醬」,圖片來自 《連線》

除了這些產品,「太空探索計劃」還舉辦公開競賽,邀請各界一起來為未來太空旅行想菜單,發明新食物。

去年年底,以色列科技公司 Aleph Farms 開始嘗試在太空培育肉細胞,這也是人類首次在零重力環境的肉細胞培育嘗試。

而在日本,聯合了 30 多家企業的 Space Food-X 聯盟,更是整體地在研究設計太空旅行中從就餐環境到食物本身,希望在 2040 年前做出一套可持續食物系統。

▲ Space Food-X 的太空飲食系統設計概念,圖自 The Spoon

人們對太空食物的興趣,似乎又迎來了一個新高潮。這也許和近年來重燃的太空旅行熱潮有關。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企業再次燃起人們對太空旅行的興趣,同時,環境問題也讓很多人相信離開地球到另一個環境生活是未來無可避免的趨勢。

星際旅行,似乎不再是那麼遙遠。而與之相配的「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也合情合理。

在有生之年,也許我們真能體驗到星際旅行,到時,作為「休閒旅客」,我可不想像太空人一樣「吃苦」。

我們出發去探索月球,但我們卻發現了地球。

在月球上拍下 《地出》這張著名照片的太空人 Bill Anders,在完成任務 50 年後曾這樣評論。

▲《地出》,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而現在,在為遠行準備食物的我們,也在嘗試離開地球的過程中,重新去思考我們原本的「食」文化究竟意味著什麼。

太空人 Cady Coleman 曾回憶,在太空站執行任務時,所有隊員每周五晚上都會聚在一起面對面吃飯。雖然這意味著大家都得一起出力維持桌子平穩,甚至因此壓出淤青,但這個聚會就是有種讓人無法拒絕的吸引力。

然後,他們會向夥伴們問出最無用卻又最人性的一個問題:

你今天過得怎樣?

題圖來自 《連線》

相關焦點

  • 魚子醬被中國人做便宜了,不怕,法國人開發了「白魚子醬」,蝸牛卵……
    合作請聯繫微信:Xiaofu_Lu 魚子醬是歐美人士最喜歡的奢侈品食品,特別貴。一小罐魚子醬,可以賣到一百兩百歐元,折合人民幣上千塊。自從中國開發成功大規模人工養殖獲得魚子醬以後,魚子醬價格直線下跌,普通老百姓都吃得起了,那些貴族和美食家,再也不能吃魚子醬,來獲得「尊貴美妙」的享受了。 現在,法國部分高級餐廳開始供應一種特殊的「白魚子醬」,不僅外觀呈晶瑩的白色,味道也和傳統魚子醬不大一樣。
  • 魚子醬如何搭配葡萄酒
    魚子醬如何搭配葡萄酒 2014-07-11 16:34:00來源:紅酒世界網作者:責任編輯:劉虹利   提起魚子醬三個字,相信大家馬上會想到另外兩個字
  • 關於黑魚子醬:5個鮮為人知的事實
    這期我們盤點下俄羅斯人酷愛的魚子醬:為什麼這麼貴?為什麼能進太空? 1.採集過程複雜且曠日持久 黑魚子醬是俄羅斯最著名、最美味的食物。2007年起俄羅斯完全禁止捕撈野生鱘魚,使黑魚子醬愈加珍貴。
  • 魚子醬:奢華與富足的象徵
    魚子醬是一種奢侈的珍饈美味,有時也被稱為「黑魚子醬」,主要是用鹽醃過的鱘魚卵加工製成。魚卵可以是「新鮮的」(未進行巴氏滅菌消毒的)或者經過巴氏滅菌消毒,然而後者的烹飪價值和經濟價值均居次等。魚子醬一詞源自土耳其語khavyar,並於1591年首次出現於英語出版物中。傳統意義上的魚子醬所使用的魚子僅僅是指生長在裏海和黑海中的野生鱘魚所產的卵。
  • 魚子醬食用稀有珍貴,護膚品的魚子醬:除了貴,其實也沒什麼特別
    每天會花三小時用魚子醬來做全身面膜,以達到緊緻肌膚的功效。梅拉尼婭·川普稱每天會用頂級的魚子醬製成的保溼霜給13歲的小兒子從頭抹到腳。La Prairie和Miriamquevedo是我們熟知的貴婦品牌。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費得起,某寶上隨意搜也有大把主打魚子醬護膚的產品。魚子醬護膚到底有沒有那麼神奇?平價版的魚子醬護膚品是真的有用還是安慰劑?
  • 深度揭秘魚子醬的秘密
    儘管野生鱘魚已經變得越來越稀有,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現代的鱘魚養殖場已經能夠生產優質的魚子醬。我國的千島湖已經是魚子醬的一個大產區了,出產全球三分之一的魚子醬,產量排名世界第一。千島湖魚子醬供貨商給我們品嘗的魚子醬魚子醬似乎是在1200年左右起源於俄羅斯。魚子醬一詞,在過去的數百年裡都是專指鬆散的鱘魚卵。
  • 魚子醬小孩能吃嗎,小孩吃魚子醬有什麼好處
    導讀:在日常生活中,魚子醬是很受歡迎的一種是食物,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食用價值。那麼小孩可以吃魚子醬嗎?一般情況下,小孩是可以吃魚子醬的。魚子醬的營養價值高,可以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小孩適量食用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小孩子可以吃魚子醬嗎小孩子是可以吃魚子醬的。之前老一輩的人說小孩子吃魚籽會變笨,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 世界三大珍饈之一——魚子醬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食物,能夠讓人們通過食用它來顯示身份、地位的高貴,那就只能是魚子醬了。 何以見得?你要知道,最貴的魚子醬每32盎司售價便達23,308美元。嚴格地說,在法國,只有鱘魚的卵製成品方可成為魚子醬。魚子醬是法國人的餐桌上有最奢侈的享受,是過去西方王室裡的美味佳餚。
  • 魚子醬是什麼魚呢?魚子醬吃這是什麼味道?對人體有什麼好處呢?
    魚子醬是什麼魚呢?魚子醬吃這是什麼味道?對人體有什麼好處呢?所謂魚子醬,其實就是鱘魚卵。目前,世界範圍內共有超過20種的不同鱘魚,其中只有產自俄羅斯以及南伊郎以北的海域中分別名為Beluga、Ossietra和Sevruga的三種鱘魚產下的卵,才能製作出眾所周知的魚子醬,基於此因,導致了其價格不菲的現狀。魚子醬都是生的並且是新鮮的,有一點點腥味很正常的。但是魚子醬的營養價值是很高的。
  • 成都鱘魚遊進歐美 全球7%的魚子醬來自成都
    產業/ 奢侈的「黑色黃金」就在身邊長久以來,魚子醬生產的主導地位一直被俄羅斯和伊朗佔據。近年來,市場悄悄發生了變化——中國魚子醬產量已達到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目前世界魚子醬每年的產量預計在200到250多噸左右,中國的產量達到八九十噸。」都江堰日興鱘魚科技公司總經理張竹說。
  • 魚子醬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這麼貴?
    而且不是所有魚的魚子都稱之為「魚子醬」,嚴格來說只有鱘魚的魚子製作的才被稱為「魚子醬」,不過就跟之前虹鱒被一些協會認定為也是三文魚一樣,魚子醬這個「隊伍」裡也現在也摻雜了很多類似的東西。【魚子醬為什麼這麼貴?】
  • 你吃的俄羅斯魚子醬,戶口很可能在杭州
    在遭到疫情重創之前,漢莎航空的一大招牌就是讓頭等艙旅客無限量地免費吃魚子醬,因此也被調侃「吃頓飯就回本」。而給漢莎供應魚子醬的公司,就是坐落在杭州千島湖邊的鱘龍科技。鱘龍科技是全球最大的魚子醬生產商,市場佔有率高達35%,90%以上的產品賣到歐美,價格達到2萬元/公斤,堪稱「歐洲茅臺」。
  • 《2020榕城魚子醬品鑑指南》來了!
    在福州吃魚子醬料理有哪些好去處~ Tips: 只有鱘魚卵才能被制為魚子醬。爐冠一其實還暗藏一道魚子醬料理也令人驚豔,獲得頗多好評,那就是「鵝肝魚子醬蒸蛋」。自慢源自日語,形容做最拿手的事,旨將食物本身的味道通過料理技藝激發到極致。
  • 我飄了,竟敢餐餐吃魚子醬!
    都說魚子醬吃過一次就難以忘懷,可惜食材難得、價格昂貴,想嘗它一嘗,都難上青天。,2009年後不再有野生鱘魚及野生魚子醬配額。 魚子醬可直接食用,專業的品嘗方式是將約一勺量的魚子醬放在虎口處,用體溫將產品微微溫化繼而放入口中。
  • 頂級魚子醬為什麼那麼貴?原來是這樣製作的!
    說是叫做醬,其實,當你打開一個包裝盒,裡面裝的可是圓潤飽滿的黑色小圓珠,而不是醬。雖然說它在我們眼裡只不過是一坨魚卵,但是我告訴你世界最頂級的魚子醬,售價大約在每勺4萬美元,你會不會特別驚訝?這就是奧地利漁夫製作的一款白金魚子醬,由白化鱘魚卵和22K黃金混合而成,簡直就是跑車中的法拉利,包包中的LV。
  • 綠色魚子醬——海葡萄
    海葡萄晶瑩剔透,顆顆分明像極了魚子,不負「綠色魚子醬」的名號。懂的人可能知道這在日本算一種美食,其實在咱們國家的一些近海地域也有,比如海南、臺灣。這是一種只能蘸醬吃的海藻。
  • 其實除了貴,你對魚子醬一無所知
    小編永遠忘不了,鐵達尼號中露絲說,想像傑克一樣過著放蕩不羈生活時,傑克當下表示,沒有魚子醬的生活你是不能生存的。看到這裡,小編不禁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富人的快樂還真是樸實無華。其實要說這魚子醬,想當年也是丫鬟的命,你敢信當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第一次吃到俄國使臣進貢的魚子醬,哇的一聲吐出來的場景?你敢信大科學家伽利略為表達愛意送魚子醬時,被瑪麗亞·切萊斯特修女無情扔進垃圾桶裡的場景?
  • 美媒:當美國人愛上中國產魚子醬後……
    魚子醬的食用史已超過2000年了,它又稱魚籽醬,是由魚卵加工構成。上世紀80年代,大多數美國人不知道白鱘、奧斯特拉鱘魚和閃光鱘(用以生產頂級魚子醬的三種鱘魚)之間的區別,只要瓶罐上印有出產魚類的名稱,這種經過加工的魚卵就可以當作魚子醬來賣。
  • 魚子醬放手背吃?求您可別作了|原創
    舌頭舔過去的時候,接觸到的是容器的冰涼,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好像沒那麼鹹了。再來第三口,陶瓷盤上的魚子醬。接觸到一瞬間,也是盤子的冰涼,但鹹度再次被降低,易入口了。魚子醬的色澤越淺、顆粒越大越昂貴/圖蟲也不是每種魚卵都配叫「魚子醬」,那種壽司常常吃到的紅鮭魚子就不是,真正意義上,只有「以鹽水醃製的鱘魚卵」,才配的上「魚子醬」的稱號。還不是有錢就能吃到,其實歸根到底,魚子醬吃的並不是味道,而是時間的沉澱與等待。不難理解。在魚子醬界,目前公認比較好的產地是裏海,而周邊的國家俄羅斯、伊朗,都盛產魚子醬。
  • 投餵全球的魚子醬裡超過六成來自中國
    世界各地的食客們一擲千金, 悉心品味面前那一小勺魚子醬時,也許想不到,這些魚子醬其實很多都「made in China」。魚子醬,是鱘鰉魚卵、鮭魚卵等的醃製品。在波斯語中意為魚卵,嚴格來說,只有鱘魚卵才可稱為魚子醬。百度百科顯示,產於接壤伊朗和俄羅斯裏海的魚子醬質量為佳。傳統魚子醬市場的老大的確不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