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 4080 字 閱讀共需 5-8 Min
結構導讀
01 | 太空時代
02 | 太空電影
03 | 太空設計
60年代,美國*國際主義設計佔領了高地,成為統一西方世界的審美風格,象徵著均質、批量、大眾的現代主義美學以及「福特主義」特點的產品隨處可見。*福特主義:以生產機械化、自動化和標準化形成的流水線作業及其相應的工作組織。泰勒·福特在福特T形車的生產中第一次使用了流水線生產模式。不過在這個富裕、有閒的搖擺時代,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將「住宅定義為機器」。與此同時,在「這個乘坐噴氣式客機旅行,富裕程度和消費熱情都在增長的時代」,相似、冷漠、同質化的面貌也早已不能滿足趣味與欲求日益多樣化的消費者。於是,一部分設計師、評論家、藝術家不再恪守現代主義設計的刻板原則,開啟了對於現代主義美學缺憾的討論。例如:基於對美國大眾文化產品的研究,而在英國興起的「波普運動」;試圖顛覆資本社會傳統利益語境的義大利「激進運動」;隨著加加林登月悄然而至的「太空時代美學」;以原始自然為靈感的「嬉皮士風」。以上種種都不是與傳統的現代主義語境下「好設計」理念相符合的設計,它們充滿彈性,同時提倡個性化選擇、密切關注生活與流行文化的聯繫,這也使其擁有一種共同的性質——「反叛」:無論反對的是現代主義的平庸,還是諷刺資本社會的利益至上。波普風格拼貼畫
安迪·沃霍爾 罐頭
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1928-1987)
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
他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等各種複製技法。
筆者在今天主要為大家分享的是「space age」的優秀設計,波普、反設計、嬉皮士、迷幻風格也都會在之後的篇幅中講到,大家可以持續關注。「We are against war, not against soldlier」
我們反對戰爭,不是反對軍人
他們追求不同於以往的全新的生活方式,用搖擺的舞姿宣告現在已經與過去決裂,體現出追求理想生活的浪漫避世精神:逃離現代主義千篇一律的規制以及現實生活中一切不安的因素,例如戰爭和歧視。一些人追求原始與自然,在愛之夏運動中成為了嬉皮士的一部分;一些人追求科學與未來,在心中埋下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許,成為讚美科技生活的未來主義者,而今天我們所探討的正是關於未來的。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
無論是對於未來生活的細節描繪、還是對太空生活甚至太空旅行的構想,60年代至70年代期間的太空電影非常具有前瞻性。例如1968斯坦利·庫布裡克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2001:太空漫遊》、1977喬治·盧卡斯指導的《星球大戰》。
《發條橙》
《閃靈》
*高技派:將工業的、技術的成分完全暴露在設計中,由建築引申至室內、產品設計。代表人物有:麥可·霍普金斯、諾曼·福斯特以及理察羅傑斯。
法國蓬皮杜藝術展覽中心
高技派的代表作品
庫布裡克通過運用獨特的設計作品以及光線安排營造出了不同的場景氛圍。當出現的是非常嚴肅正式的場合,我們往往可以看到明顯的現代主義設計,理性而又冷漠、色彩單一、通常利用鋼管這一現代化材料的屬性進行設計、同時也不乏流線型的特徵;而在特別需要突顯個性化的場合,則採用顏色鮮麗的具有60年代鮮明特徵的設計,它們有機、豔麗、有些甚至未來感十足。由MoMA舉辦的義大利:新家庭景觀展覽(1972 )提到色彩,那麼不得不提的是材料了。60年代可謂是「塑料的時代」,不僅技術成果豐富,既有耐用且色彩豐富的聚乙烯,又有質地堅硬、色澤光亮的ABS,同時這一材料在消費時代以及大眾文化盛行的情形下被譽為「最民主化的材料」,深受大眾喜愛。例如索特薩斯設計的情人節限定打字機、維爾納·潘頓的潘頓椅等等都使塑料材料成為產品語義的一部分。在電影中也有大量使用塑料設計的作品,例如我們熟知的埃羅·沙裡寧的鬱金香桌椅系列、以及埃羅·愛爾尼奧的球椅。除此之外,《2001:太空漫遊》如此與眾不同的原因,還因為他是一部預言性電影。電影中也有許多概念產品成為了如今真正實現的大家喜聞樂見的電子產品,例如平板電腦、視頻聊天、人工智慧等。有趣的是HAL的字母往前移一位就是IBM
在當時IBM公司發明了第一臺可以唱歌的電腦
它會唱的唯一一首歌名叫Daisy。
(正好對應了最後將HAL的記憶卡一個一個取出時HAL唱的兒歌)
當然,除了庫布裡克對太空充滿了興趣之外,在汽車、室內、產品等行業都凸顯對太空美學的新樂趣。戰後處於悠然閒適生活的人們對這樣的新設計語言十分熱捧,各大製造商也加之利用成為新的商業戰略與消費神話。
1955款林肯futura概念車
科隆家具展 夢幻I樣板間 喬·科隆博
我們可以看到太空風格有明顯的特徵,例如材質通常是塑料,其實也對應那個年代對塑料的喜愛;整體色彩常常是黑白、用鮮亮的色彩作為點綴,為無聊宇宙生活潤色;在形狀方面,球體的偏愛是最明顯的,其次是流線型的廣泛使用。維爾納·潘頓家具設計
太空風格 室內
圖源ins@aronbrouwer
太空風格 服裝
考爾德的動態雕塑
KD29 Table lamp
SUMMARY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如此多閃爍著智慧之光的超前設計,它們通過物的形式為我們展現了人們腦海中的21世紀,這些作品創造力飽滿、極具現代,放在現在也絕不過時。設計師將其對未來的思考化作嶄新的設計刺激著人們的眼球、裝點著人們的生活,人的審美意識也隨之悄然改變。這就不禁讓我們思考到底是什麼促使著人類生活孜孜不倦的更新?是人的本性?還是自然規律?同樣,在《2001:太空漫遊》中也提出了相似的問題:人類的終極進化會是什麼?這與我們想像中傳統商業電影模式不同,不是喜聞樂見的英雄拯救人類,而是告訴我們真正應該去做的事:思考。在電影中,黑石代表著開往新世界的大門,從黑猩猩到木星再到房間裡的黑石,每一次觸碰,都代表著人類的一次史詩般的進化。在影片結尾,人類鮑曼的進化最終成為了一個 「星孩」 (Star Child),一個行星般大小的胎兒:這為人類進化的終點同時提供了兩個可能的想像:或回到原點,或超越一切。那麼,設計的終點呢?有些人可能認為設計史是流行的「輪迴史」,跟隨著時代的變化,滿足著與人們相應產生的不同需求,同時疊加已有成果並不斷更新。例如我們在經濟良好的時期,會喜愛樸素的設計,而在經濟繁榮時又會追求刺激和新穎,這仿佛是定律。但其實,關於裝飾與否的設計只是在短期內的「演化」,而每一次的「革新」,例如電、鋼鐵、塑料的誕生都大大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不是傳統意義在短期內的循環,因此對於未來我們依舊會充滿想像,無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目前,唯一可以確認的是,設計塑造了生活,同時它會一直伴隨人類,或回到原點,或超越一切。AE藝術設計自習室
關注我 · Seemore
* 查看現代設計史往期 *
「中古家具」,你真的了解嗎?
抽象藝術的自我解釋
全球化=同質化or多元化?
......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