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字」的思考

2020-12-06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Chandler思維城堡,ID:ChandlerCastl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朋友們,我是好奇寶寶錢德勒。

有段時間沒有寫點文字了,近期有點忙,要麼是在出差的路上,要麼就是在出差在途或者歸途的路上。

很多像我一樣的文字寫作者,都說自己從安靜的文字寫作中,感受到了內心的平靜,一種不需要別人幹預的治癒。通過這樣與自己的對話,獲得釋然。最近呢,我逐漸也似乎感受到了這樣神奇的效果。

今天與大家聊一聊「寫字」。

從最剛開始憋一篇文章,到現在打開電腦就可以開始寫作,期間所經歷的,是這樣一個過程:靈感,寫作,修改,發布,重讀,反饋,以及接下來的一步。

這一步,比較有意思。

朋友們,你猜得到嗎?否定自我。

有意思。

1

雖然我這還算不上正經的文字創作,但姑且算吧,這樣還能給自己些許肯定;從我這一路寫來的經歷來看,我認為,不斷否定和肯定自我,似乎是難以避開的一個過程。

記得自己在公眾號上寫的第一篇文章,是關於自己的背景介紹以及為什麼要創立這個公眾號。從摸索怎麼排版,構思文章,到最終發布出去,花了我周末的整整一個晚上。

那時候還沒有想太明白自己開這個公眾號的作用,想想自己愛好也挺多,特長吧也有,那就先以「英語」為主題開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吧,取名叫「Chandler英文匠」,這名字聽著還有點文化(捂臉),不過定位有些狹窄,之後就改成了現在的「Chandler思維城堡」。

剛開始,總覺得寫點東西會被很多人很多人看見,於是每次下筆前都在各種猶豫,寫哪個話題呢?寫A好,還是寫B好呢?

本質,其實是過度關注別人(讀者)的反饋。

2

其實,回頭想想,誰的「第一次」不是踉踉蹌蹌的呢?太過關注讀者的反饋,每一次糾結,就是給自己套了一個枷鎖,到最後在自己身上的約束越來越厚重。

怎麼寫,都覺得不對勁。怎麼寫,都覺得「醜不堪言」。

作為一個小有經驗的「小作者」,我想說:

我至今都覺得自己寫的文字,不說很醜吧,至少看來看去總覺得有點怪怪的,除此之外,還總是會變相給自己挑刺兒。

總有個習慣,針對幾句話,反覆品讀,「當時咋想的,這句話寫在這兒有點尷尬啊,那時候的我想表達啥意思呢……」。

諸如此類的「反芻」,每次都在復現。

其實,這是每個文字寫作者的必經之路(一幅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嘴臉)。

確實如此,沒有別的辦法,你得先接受它。

3

那有啥辦法嗎?

雖然我還沒完全上道,擺活兩句還是妥妥的。我的建議,只有一個,那就是「刻意練習」。

人類的所有已有技能,無論多麼基礎和低階,比如拿筷子和洗臉,無論多麼高階和高級,比如寫高逼格代碼和說20國語言,獲得這些技能的基礎,都匯聚在「刻意練習」這個詞上。

有一本書,就叫「刻意練習」。裡面詳細闡述了關於刻意練習的定義以及科學家們針對各行業天才的研究成果,這些天才往往擁有常人認為永遠不可能獲得的技能。

扯遠了,說回到寫作各類「小心理」的克服這個問題上,下面是自己的小小的總結和反思,希望對你有點作用。以下僅僅是個人還不夠成熟的總結,個人的能力離真正的寫作者還有很大的差距,還要持續進步。

第一步,先寫下自己的第一篇文字,無論多醜多拗口,先寫下來。

這一步很難,開始都這樣,但我鼓勵你,如果想寫,那就忘記別人對你可能的判斷,勇敢去寫。進入「心流」的狀態,能夠幫助你快速遺忘其他阻力。

第二步,隔一天,再重溫下自己前一天寫下的文字,找出你認為寫得不錯的段落,而不要聚焦在自己寫得不夠好的地方。在剛開始做一件事兒的時候,鼓勵要多於批判。

第三步,找一篇公認的好文,仔細研讀文章架構和邏輯主線,一點一點摳並總結(當然我還沒有做到如此細緻)。

將自己寫的文章進行修改,找到你認為你能找到的、文筆最好的朋友,給你提出反饋和意見。

第四步,很重要,把前面三步重複足夠多天(至少21天)。

既然是刻意練習,「刻意」兩個字很關鍵,怎麼樣才是刻意?

及時的反饋 + 給自己設立階梯式的目標。

把刷牙這件事兒,重複刷10000小時,也不會刷出花來,更不會成為刷牙領域的世界專家。一萬小時定律,不完全正確。

找到一位能夠給你反饋的朋友或是教練,設立不斷提高的目標,才能算得上是「刻意練習」。

話說回來,在刻意練習的路上,我也在學習和進步。零基礎學習吉他,練習英語,自學遊泳,選擇在三十歲進行大跨度轉行,重新開啟初始學習的痛苦階段。不過,痛並快樂著。

讀到這裡的朋友,真誠說一句:共勉。你寫的文字,總會有人欣賞。

再用一句廣告語給你還有我自己打打氣:你的能量,超乎你想像。

我是錢德勒,一個實踐中的成長記錄者。

相關焦點

  • 關於「光子帶」
    問:你們的文明把「質子帶」看成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或者介於兩者之間?巴夏:謝謝。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獨立思考與質疑精神——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原則。缺乏批判性思維容易導致輕信和盲從。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社交網絡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證,看看朋友圈裡被大量轉發的謠言以及漏洞百出的成功學和雞湯故事就知道了。
  • 健身科普|關於「肌酸」的小知識
    常見的健身補劑有三種:乳清蛋白粉、BCAA(支鏈胺基酸)和肌酸,他們也是屬於最基礎的運動補劑,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關於「肌酸」的小知識。關於「肌酸」的小知識「肌酸」在健身領域的使用是再普遍不過的了,很多人會用它來提升運動表現、提升爆發力和肌肉耐力。但是,有關於肌酸安不安全的疑問也伴隨著我們,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國外的研究是怎麼說的。
  • 「太空時代」的設計
    例如:基於對美國大眾文化產品的研究,而在英國興起的「波普運動」;試圖顛覆資本社會傳統利益語境的義大利「激進運動」;隨著加加林登月悄然而至的「太空時代美學」;以原始自然為靈感的「嬉皮士風」。筆者在今天主要為大家分享的是「space age」的優秀設計,波普、反設計、嬉皮士、迷幻風格也都會在之後的篇幅中講到,大家可以持續關注。
  • 關於「飯後不能」的八大真相
    飯後不能吃水果、喝水、運動、午睡等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究竟能不能,小編綜合整理後告訴你關於「飯後不能」的八大真相。 1、飯後不能吃水果? 飯後不能吃水果,據說是因為水果會把之前吃的食物都阻滯在胃裡。 錯!
  • 「太空時代」
    暫停更新之前,我把所有寫過但沒有發布的文字拼在一起,推送了「少年時代消亡史」系列,然後屬於「北某張」的時代徹底結束了。少年時代已經消亡,至今也沒有回來,今後也不會重現。我尊重時間的流逝,也對自身的改變無能為力。我很喜歡的一段別人對我的評價是:「他那時候很有少年感,因為對於迷茫不必有負罪感,對於游離也是,甚至有時會把它理解成浪漫。」
  • 「洋娃娃」的臺語怎麼說?
    其實答案在我腦中休地一聲就出現了,因為,這不就是阿母常掛在嘴上的「烏女玉」嗎?「烏女玉」是源於日語的臺語外來詞,語源為「お人形」(Oningyo),不過,以前也不知道「烏女玉」是外來語,當然更不用提及這三個字的語源從何而來了。正如將這外來語取其臺語諧音「烏女玉」般,從小聽著聽著,也只當這詞彙是符合這三個漢字的臺語既定詞彙。
  • 「Mclass」Bloom's Taxonomy布魯姆的思考技能分層在中文閱讀的運用
    「小編寄語」布魯姆在教育學領域可是一位響當當的大神吶,讀書是可是被他的各種理論研究折騰的可以,所以現在看到這個名字還有種刻骨銘心的感覺,真正到了教學實踐的時候才發現什麼叫做理論源於實踐
  • 「麵包英語」,成人英語培訓的另一種思考
    「因為學員很難堅持,於是刻意在入門時收一大筆錢,之後絞盡腦汁阻止退費。」你想過有一天會用微信來學英語嗎?教育課程從線下到網際網路,之後再向移動網際網路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麵包英語」是基於微信開展教學的,這樣的模式與傳統培訓有很大不同,學習的內容更多落實到現實場景中去口語鍛鍊,與此同時沒有特定的上課地點、沒有路上的通勤時間,學英語變成一件更隨意更生活的事作為絕對意義上的移動化英語學習平臺,「麵包英語」學員通過在微信群內上課的方式和老師一對一互動,授課方式以語音為主文字為輔,上課的時間和授課場景相對靈活,同時作為學員更可以幾乎零門檻地用最自然的方式和授課老師溝通
  • 為什麼康德的哲學被稱為「哥白尼革命」?
    而且如果是一個敏銳觀察自己內在的人,就會理解到,「觀念論」更正確地描繪出真實的世界。如果是一個想知道自己眼前世界真相的人,「觀念論」也會對此大有幫助。為了了解康德的「觀念論」,我們有必要先思考一下「看」的意義。看到什麼東西,是一種非常單純而明快的體驗過程。嚴格來說,帶有神秘的色彩。
  • 有趣、有味也有料,探秘「城市料理人」的生活……
    在對背負個性標籤的城市人群認真分析和歸納之後,他們提煉出了一些關鍵詞,再把這些關鍵詞演繹到群體的層面,就會發現群體中擁有與之吻合特質的人,大多也是在其個人領域有所見解的、對城市有所感受的、對世界有所思考的人。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為「城市料理人」呢?
  • 通過「恆星光譜」可以提供關於恆星非常多的信息
    」,也就是在連續譜上的那些凹陷,吸收線可以提供關於恆星更加豐富的、更加細緻的信息,為了去了解吸收線的來源有必要去進入到微觀的世界看看它們產生的過程,而所以說對於恆星這種巨大天體的性質研究,其實是從最微小的粒子來入手的,這就是所謂的「見微知著」。
  • 跳舞常用到的「踮腳尖」動作,臺語怎麼說?
    臺語的「走揣」(tsáu-tshuē)很傳神,雖然意思跟尋找差不多,但那感覺就宛如在茫茫人海中,邊跑邊喊、焦急的表情,似乎全在這字面上呈現出來。所以小琳琳作家自己常有這種感覺,這幾年都在「走揣」臺語詞,而且就像大海撈針一樣。
  • OmniFocus 簡介(十一):「上下文」的設定原則
    在講上下文的設定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高中的數學課程:「互斥事件」。其實今天所說的上下文的設定,就要遵循一個「互斥」原則。」上下文,下面分為 Windows 與 Mac,視具體情況分配具體的上下文,假如一件事兩種系統都可以做的就選擇「電腦」;iPhone:顧名思義,在 iPhone 上才能做的事,或者說用手機才能做的事,比如打電話、發信息等;Paper&Pen:有時候拿紙和筆做計劃、思考問題要比憑空用大腦或者計算機去思考和規劃要好用的多,所以我通常都用紙和筆來計劃和思考。
  • 關於2021,張穎、李開復、胡潤、梁建章等人的35個「非標準答案」
    讓這些「最聰明的頭腦」給出一些「非標準答案」,解答年輕人的困惑。 01 不平凡的2020 Q1:非同尋常的2020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認知,對你來說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彭韜:「始於夢想,成於文化」。判定一家公司或老闆是否值得追隨,我認為理想主義、公司價值觀和使命感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在創業之初,便是想做「既能跟人產生連接又能給人創造幸福感的事」,也就是希望能為旅行者帶來「家在四方」的旅行體驗的信念。
  • 第一批造訪地球的外星生命——「章魚」會是它們的後代嗎?
    關於「外星生命」會是什麼樣子,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幻想,電影、動畫片、小說中有著數不清的「外星人」形象,它們有的和人類長得很像,有的和動物長得很像,有的完全說不出來像什麼。」的神經系統非常獨特,一共有9個像人類大腦那樣的神經中樞,分別長在頭部和8條觸手上,我們都知道,大腦與其他器官的關係是通過大腦來發送具體指令的,其他器官完成大腦賦予的具體任務,但是「章魚」則完全不同,它們的每根觸手上都相當於有一個大腦能夠思考。
  • 淺析電子遊戲中的「留白」藝術
    編者按:「留白」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國畫中尤為常見,它能將賞析者的無盡聯想與作者想表達的意象空間完美結合,為畫面賦予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的同時,也能使觀者更深入地代入其中。電子遊戲也不乏有類似的處理手法,不僅能擴大玩家的想像空間,還能提供更具沉浸感的遊戲體驗。本文作者舉了幾個具體例子,淺談遊戲中的「留白」處理給他帶來的身心感受。
  • 挖App | 啤酒同樣值得細品,這是一部屬於各位「酒仙」的「維基百科」
    「Unfiltered」,這是國外的一款專注於啤酒的應用,「Unfiltered」中文意思為「未過濾的」,也就是所謂的「原漿酒」。它為廣大「酒友」提供一個交流討論展示的專業平臺,在這各位「酒友」可以發現各種各種好酒,還可以發現身邊各種喝酒的好地方。
  • 「社畜」青年為什麼需要「沙雕」文化?
    數據來源:雲合數據近幾年,「沙雕」深受年輕網友的喜愛,不少網友還以「沙雕網友」自稱。「沙雕」的貶義色彩逐漸淡化,好玩、搞笑成為其內涵新解,如今更成為劇集市場的常客。今天,劇研社就從風靡市場的「沙雕劇」開始,和大家聊聊「沙雕文化」。
  • 【馬不停蹄】「爪皇」與「爪黃」
    「爪皇」為名。不過,一代馬皇的名字,原來源於一時的手民之誤…聽說1995年周南首次當上馬主,本想借用《三國演義》曹操的坐騎「爪黃飛電」為名,豈料秘書一時手民之誤,把名字寫成「爪皇飛電」,自此周氏名下馬匹的名字順勢以「爪皇」開首,包括「爪皇烈風」、「爪皇奔雷」、「爪皇凌雨」等等。後來,同樣愛馬、曾協助父親相入「爪皇凌雨」的周永健把另一匹馬命名為「爪黃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