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後浪研究所」(ID:youth36kr),採訪:大倪、十一、薇薇子、劉旌、蘇建勳、大冬,策劃、編輯:十一、大倪,36氪經授權發布。
告別2020,我們迎來了全新的2021。過去的一年裡,我們經歷了無數個跌宕起伏的瞬間,在一次次陣痛中迷茫、反思、成長。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你的2020年,你會用哪個詞呢?前不久,36氪邀請了一千多名年輕朋友們留下自己2020年的關鍵詞。
我們發現被提及最多的詞是「迷茫」、「焦慮」以及「混亂」。
在一系列應接不暇的黑天鵝事件面前,個體的渺小與脆弱暴露無疑。對於當下與未來的不確定性在疊加,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感到焦慮、不安以及困惑。
這一次,我們從1000個年輕朋友們的困惑中,挑選出了18個最具代表性的問題,並請來了各行各業最頂尖的投資人、企業家、創業者、經濟學家等等。
讓這些「最聰明的頭腦」給出一些「非標準答案」,解答年輕人的困惑。
01 不平凡的2020 Q1:非同尋常的2020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認知,對你來說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張穎(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2020年的疫情確實對全世界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在這樣的客觀現實下,個人能掌控的事情非常有限。
對於我來說,能做的事情就是儘量不讓疫情影響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堅持把自己手上的每一件事情全力以赴地做好:在投資、騎摩託、做紀錄片、在每一次對外活動或者內部分享上,我都是抱著這種態度。
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抗擊疫情的方式。
事實上,2020年經緯在投資上比以前更加地兇悍和全力以赴。我們接觸了大量的創業者,如果見面不方便,就通過微信、電話積極地去溝通。
我們內部統計了一個數據:截止12月初,我們的投資團隊和創業者有效聯繫超過5767次。在早期投資領域,一旦我們想清楚了,就必須有拼命的狠勁兒。
胡潤(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我認為2020年是「回歸」的一年。全球華人的投資資本回歸中國成了一個大趨勢,這也說明他們看好中國的長期發展。
梁建章(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今年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直播彩排、對流程、在鏡頭下扮演各種角色,這些是我從未嘗試過的事情。但在2020年,它們都變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彭韜(愛彼迎中國總裁):我覺得最大的改變是在意識層面,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讓大家都深刻地意識到了「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活在當下,珍惜當下能帶給我更多的勇氣,也讓我更加勇敢無懼地面對未來。
同時,深刻地理解了「危機的機,也是機遇的機」:2020年的疫情不僅僅是對中國,對全球的旅遊業都帶來了衝擊。但我深信,危機的機,同時也是機遇的機,我們要學會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
吳聲(場景實驗室創始人):變化就是,以前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前會想得非常多、非常遠,但現在的聚焦點是——想得越具體越好。今年我們提出「具體的智慧」作為場景實驗室的Slogan,也是出於這種考量。
解決具體的問題,做具體的事情,就像查理·芒格所說的,「宏觀是我們必須要接受的,而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
Q2:如果2020可以一鍵重啟,你會給年輕人什麼建議?何帆(知名經濟學家):先買口罩,再買股票。買口罩是要有防範危機的意識,買股票是要找對中國經濟未來的趨勢,和中國經濟、中國企業一起成長,分享中國經濟轉型的紅利。
梁建章:如果可以重啟的話,我會希望我們把這個疫情周期當作一次放空的好時機,我會在這個階段重新思考公司的戰略布局,也要放下一些固有思維,多嘗試一些新的東西。
02 迷茫的應屆生 Q3:學歷真的重要嗎?現在很多大廠都要求985/211學歷,身為一個雙非畢業生該如何自處?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唯學歷論」和「是否去大廠」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先來看唯學歷論。學歷不是衡量一個人優秀的唯一標準,但同時,我們不能否認它的確是用人機制中的一個重要考察維度。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雙非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的確比985、211 學歷的大學生要弱勢。
雙非出身是一入大學就知道的事實,大學四年,有很多改變的機會,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提前做好規劃並加以執行。你需要有「三力」:規劃的能力、追求的毅力、執行的魄力。
計劃的能力——多渠道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考專業技能很高的從業資格證(CPA等)、參加含金量高的競賽奪獎等都能提高自己就業競爭力。
大學四年,多參加能提高專業能力、同時符合自身發展興趣愛好的第二專業也是很大的加分項。
如果找到了符合自己興趣愛好且發展前景很好的專業,申請調換專業也是一個選擇。這過程,需要你追求的毅力和執行的魄力。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一開始主修的是學校王牌專業法律,畢業後保證有個金飯碗,但後來發現自己所愛計算機專業後,在放棄已有學分的情況下毅然選擇更換專業,在大學時光勤奮刻苦,最後以最高榮譽畢業。
這個選擇讓我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不僅做得更深更好,也讓我受益終生。
在大學四年提高自身競爭力後,你選擇的機會變多了:是去跟同學一起創業,還是去網際網路大廠?或者選擇讀研讀博繼續攀登學術高峰?
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你有規劃能力,追求毅力和執行力,夢想會照進現實;但如果大學四年毫無規劃、碌碌無為地混日子,就算你是985、211 學歷的學生,大廠也很難向你招手。
何帆:學歷重要,也不重要。在大廠的人事經理眼中,學歷很重要,但對你個人的成長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如果你是一個雙非畢業生,你要學會避實擊虛,揚長避短。
不要和985/211的學生硬碰硬,去他們不願意去,但卻能鍛鍊自己才能、成長更快的平臺;做他們不願意做,到最後他們很可能會幹不了的事情。
粟裕沒有上過軍校,但他是我軍最能打仗的將領之一。
張穎:學曆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我除了碩士在美國西北大學,那算是一個很好的名校,剩下的經歷就是上三流的小學、三流的初中、三流的高中、三流的大學,碩士的時候到了一流的碩士。
但碩士階段美國的名校跟中國的名校一樣,本科是最難進的,美國名校的碩士,其實相對是很容易進的。
但是我本科也讀了很爛的學校,可能在美國大學中連前300名都排不進。不是說人家壞話,事實就是這樣子。
我的高中,也是在欺負鏈裡面的最底層。但這個高中給我帶來的,是能跟各種種族的人打交道,能融入、從容、不被經常欺負、不被別人打,然後在這段時期,我就學到怎麼真正地在社會上生存。
有時候生活給你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的,長遠才是好的。但恰恰是這些讓人非常煎熬的、非常不好的事情,放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裡,你才發現它給你的東西是無價之寶。
沒有那個時候的煎熬,沒有那個時候的痛苦,沒有那個時候給你帶來的壓迫,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對於年輕人來說,世界很廣闊,有很多新興的機會,可以先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哪怕當下很邊緣,也可以先去積累和創造。
Q4:疫情之下,體制內工作的優勢被進一步放大,是否值得為此改變自己的職業規劃?何帆:50年前,售貨員被認為是最好的工作。40年前,跑長途被認為是最好的工作。30年前,幹外貿被認為是最好的工作。20年前,金融行業被認為是最好的工作。
我們的職業規劃往往會很快過時。所以沒有必要用一個職業把自己的終生圈死。如果你只能靠體制提供一份穩定的工作,那這份工作到最後也不可能是穩定的。
Q5:考研人數年年攀升,在這個研究生都快遍地走的時代,普通高校的學生真的應該考研嗎?考研之後的目標應該是什麼?很迷茫。梁建章:研究生考試其實兼具協助企業選拔優秀大學生的部分功能。對於那些在大學期間刻苦學習的年輕人來說,將以此獲得一塊能讓就業前景變得更開闊的敲門磚。
很多知名企業招聘時,對於非985/211大學畢業生的簡歷連看都不看,這就加劇了整個社會對於名牌大學的狂熱追求。
但實際上,企業如果僅僅看學校牌子,就等於只看學生的高考成績,完全不顧整個大學的成績。
這種選擇的思路,自然會導致中國學生在大學階段不認真學習。
所以,這種用大學地位來篩選簡歷的方法不僅是低效的,而且也對於廣大非名牌大學生造成很大的不公平,剝奪了他們在大學階段通過努力學習來實現逆襲的機會。
其實有一種破局的方式,就是企業不再歧視非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而是參考一些其他客觀可比的指標,比如說考研成績。
攜程旅行網用考研成績來篩選簡歷就是一項很有意思的嘗試。在攜程2019年春季招聘中,應屆生如果考研英語和數學成績達到一定標準,無論學校背景如何,都可以免除相關筆試環節,有機會直通面試。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大學生必須讀研究生才能找到好工作,而是讓研究生考試兼具了協助企業選拔優秀學生的功能。可以為大學期間刻苦努力的年輕人提供再一次的機會。
Q6:如何判斷一家公司和一個老闆是否靠譜、值得追隨?彭韜:「始於夢想,成於文化」。判定一家公司或老闆是否值得追隨,我認為理想主義、公司價值觀和使命感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在創業之初,便是想做「既能跟人產生連接又能給人創造幸福感的事」,也就是希望能為旅行者帶來「家在四方」的旅行體驗的信念。
加入愛彼迎,正是因為發現自己希望重新定義旅行的信念與愛彼迎的願景不謀而合,同時愛彼迎是一個既能幫助房東獲取收入又能創造價值的美好標杆,我相信,契合的價值觀及崇高的使命感是可以幫助我們走得更遠的。
03 徘徊的職場人 Q7:在職場上,保持自己的個性更加重要還是融入集體更加重要?李開復:在職場上,保持自己的個性和融入集體並不衝突,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專業度。
一項任務布置下來,大家明明知道該任務不切實際、無法完成,但為了逃避責任,都心照不宣地隨大流集體性選擇「沉默是金」,誰都不願將實際情況告知上級領導——這是典型的「負面默契」。
這樣的「負面默契」有百害無一利。這時候,擺脫「負面默契」,做出冷靜客觀的專業建議才是最為重要的。
正確「融入集體」的打開方式,應該是保持專業度,避免個人英雄主義的團隊合作方式。不只創業團隊需要高度的team work合作,學生的報告與社團、甚至大公司內的各部門分工都需要團隊合作。
對於一個集體、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團隊精神都是非常關鍵的。
微軟公司在美國以特殊的團隊精神著稱。像Windows 2000這種產品的研發,微軟公司有超過3000名開發工程師和測試人員參與,寫出了5000萬行代碼。
沒有高度統一的團隊精神,沒有全部參與者的默契與分工合作,這項浩大的工程根本不可能完成。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靠個人努力、單打獨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團隊合作越來越重要。
因此,必須時刻警惕「負面默契」的出現,同時悉心學習團隊合作的原則和技巧,保持自己的專業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融入以合作共贏為主題的現代社會。
彭韜:兩者同樣重要,沒有孰輕孰重之分。保持個性可以避免自己在職場被同質化,建立個人風格並發揮創造力,這將會成為一個人職場競爭力;而融入集體也是十分有重要的。
我在高中時打籃球時,很喜歡雙手暴扣,而現在更願意配合團隊戰術、做傳球等輔助任務,幫助團隊高效得分。這一點也體現在工作中,無論大環境如何,我都喜歡為團隊制定戰略和目標,促進並幫助團隊達成目標。
愛彼迎就是這樣一個互相支持、共同前進的團隊。中國有句古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在團隊協作中,也能和身邊的同事學習到很多東西,保持個性和融入團體並不矛盾,關鍵在於做好二者之間的平衡。
張穎:如果你自己足夠牛逼,那就保持個性。總之,自強則萬強。
Q8:關於職業,是選擇一個方向一條路走到黑,(可能成為經驗資深的專業人士,也可能只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還是在不停嘗試拐彎突破,摸索出自己的無限可能?吳聲:我認為今天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一條道走到黑」。真正的「一條道」,應該是在不同領域可遷移的方法論。
當下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系統競爭,讓自己具備複合型的跨界思維,成為維繫基本生存的必需策略。
從這個意義上,既能探索多樣的可能性,又能時刻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的和優勢的複利,才是這個時代職場的「長期主義」。
Q9:人人都在問:你有什麼職業規劃?到底應該怎麼規劃個人發展?胡潤:我認為進入職場工作的前3到5年是非常關鍵的。如果能夠利用好這段時間,學習專業技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搭建有價值的人脈關係網絡……這些對於未來的個人發展都很有幫助。
何帆:三個要素:你的興趣,你的天分,社會的需求。最重要的是你的興趣,有了興趣,你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其次是天分,有些事情,只靠興趣是不行的。把興趣和天分結合起來,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未必在社會上成功。比如你熱愛打獵,又有天分,但這個世界上已經幾乎沒有獵人這種職業了,你只能把它當成一種愛好。
只要你能找到一件事情,你感興趣,又有天分,還有社會需求,成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Q10:30歲左右的人找工作更應該看重什麼?薪資、價值還是未來發展?胡潤:如果你承受的生活壓力沒那麼大,能夠接受較少的薪資,那自然是工作的價值大過其他的。
但對於大多數處於30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需要面對很多的生活壓力,例如買房、養家等等,如果需要平衡這些,也許選擇一個沒那麼感興趣但薪資待遇比較好的工作更適合他們。
Q11:2020年催生了副業的發展,在沒有任何其他特長技能的前提下,應不應該發展副業?發展什麼副業合適?張穎: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長板技能,那想必也做不了什麼高回報的副業,所以培養出在自身專業領域的能力才是第一重要。
經緯過去和今天的成績,帶給我的影響力,帶給行業的影響力,是非常直觀的。沒有人不喜歡影響力。而獲得影響力的前提,就是在你所在的領域,做到第一,並且持續地去贏。
經緯內部也有一個說法,叫做冠軍心態,我們對創業者的要求,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在自己的主業上持續地去贏。
如果一個人在自己核心的專業領域做到第一,那麼他去跨界做任何其他行業的事情,都會事半功倍、易如反掌。
像我也會去投資紀錄片,例如《徒手攀巖》、《藍色防線》、《燃點》系列等等。現在我去做跨界的事情,從資源、人脈上,都會容易很多。
這背後,是因為我和經緯在投資領域的成績與影響力做到了足夠好,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李開復:要發展副業,一要認真評估是否符合興趣愛好和自身特長;二要計算投入產出比。
副業至少要符合興趣愛好,或者自身特長兩個要素中的一項,兩者兼而有之最佳。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最大的價值,甚至可能把副業發展成為主業。
如果這個前提不存在,也無任何特長技能,那麼不建議你發展副業。
投入產出比的計算,需要認真考慮幾個因素:
首先,評估自己主業所處行業的發展趨勢;其次,評估自己崗位的天花板是高還是低。
如果行業發展趨勢是良好的,且崗位的天花板很高,那麼應該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主業,職位上去了,薪水也提升了,如果有額外的精力,再考慮接洽一些能輔助主業繼續精進的副業也不遲。
否則,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精力分散主業副業都做不好,得了芝麻丟了西瓜。
如果你的工作處於夕陽產業,或者處於簡單重複勞動的「螺絲釘」狀態,則可以考慮通過從事適合自己的副業,實現人生突破或者切換跑道。
再一點重要提醒,人工智慧時代已然揭開序幕,請認真檢視你所從事的主業副業,是不是有可能5年內被AI取代,確保自己站上正確的賽道!
04 成長、困惑與思考 Q12:年過三十,感覺對新鮮事物有一種潛意識地抗拒,該如何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彭韜:我認為保持好奇心最有效的方式是不斷探索新的目的地,認識更多的人並不斷發現、接收新的觀點,越是從探索和發現中獲取快樂,越能激發自己的求知慾,而求知慾是好奇心的內驅力。
而作為一個在旅行行業多年的人來說,我也一直對世界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始終擁有探索世界的想法並願意踏上新的旅途。
吳聲:要讓對世界的每一份好奇都能形成正反饋。每一次新鮮的學習和探索世界的嘗試,在行動過程中,產生新的意義、創造新的價值。
只有在正反饋的價值循環裡,保持好奇心才會成為我們願意擁抱的新常態。
Q13:未來十年,普通白領實現階 級躍進的機遇在哪?梁建章:對於階 級躍遷變難的現象,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才能促進階層流動的順暢,減少階層躍遷的阻礙。這包括:需要放開戶籍限制,讓更多的外地人在大城市安居樂業,生兒育女。這樣不僅能促進中國的創新和經濟發展,還有利於縮小收入差距。
我也建議,儘快全面放開生育,同時義務教育向下延伸,可以考慮提供免費的託兒所和幼兒園,並鼓勵和扶助有條件的企業和單位試辦託兒機構,以便切實減輕養育孩子家庭的負擔。
讓普通家庭願意生孩子、生得起孩子、養得起孩子。這樣每個家庭和整個國家,才有美好的未來。
Q14:人類在娛樂,人工智慧卻在不斷學習。即便是高度依賴人腦分析判斷的工作,在未來也有被人工智慧替代的可能。網際網路上到處都是學編程的廣告,難道世界的盡頭就是網絡與人工智慧嗎?梁建章: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東西有很多。創新實際上需要越來越多的知識,需要越來越跨界,但是好在我們有更好的工具,就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不能完全取代宏觀的、跨界的人類知識的作用,但它在微觀的、在搜索、測試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人類創新的效率。
雖然人工智慧正在改變生活,但創新的工作仍然需要人類來完成。因為人工智慧無法觸及創新的本質——主動提出問題。因此,其無法取代人類進行創新。
Q15:在信息過載的時代裡,各個媒體渠道總是不斷向我們輸出源源不斷的信息和知識,而我們卻經常來不及全部吸收導致囤積過多,今後應該如何應對這些過量的信息?彭韜:我們正處於一個信息過載,資訊過剩的時代。在信息洪流中,我認為要自己掌握主動權,自覺篩選有效信息、有價值的信息,為自己所用。
我會多用逆向思維去看看待資訊或者新聞中的觀點,這會幫助我更有效地過濾,獲取有用信息。
其次,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若是我們反覆接收同種類型的信息和相似觀點的解讀,往往容易迷失在狹隘的思維定式中,逐漸喪失思考和質疑的能力。
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需要多角度去思考,通過不同的角度反覆比對和驗證,會得出更接近事實的觀點。
吳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夠更好地判斷信息處理的優先級。在時間的分配上,要擁有真實的自律機制,唯如此才能在爆炸的信息中保持自由與效率。
理解這一點,你就不需要因為沒有第一時間知道一個八卦而感覺到「Out」,或者因為沒有Get到一個速朽的網絡流行梗,而感覺到無法融入社交圈。
何帆:多看書,少刷手機。
Q16:面對即將到來的5G時代,我們普通人能有哪些機會?李開復:5G技術是人工智慧的基礎。在5G時代,人類將產生大量的用戶數據,數據越多,機器通過深度學習就會越理解人類的需求和喜好。
中國會在未來的人工智慧領域領先世界,因為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就擁有最大量的用戶數據信息。
在5G時代,我們要積極擁抱AI新經濟帶來的技術進步,讓它儘快觸達每一個角落。同時,AI新經濟所帶來失業的問題,它會取代很多藍領白領的簡單重複的工作,比如做客服BPO、客服等,這些工作都會被挑戰。
我提出三種解決方案,在英文簡稱三個R:Relearn 二次學習,Recalibrate 二次定義,Renaissance 二次復興。
二次學習——不僅用人單位需要對大量失業人員再培訓,政府及有關單位需要提前規劃大筆經費來支撐這個過渡階段,學校需要及早檢視課程體系,培養具備創造性、社交技能和跨領域知識的未來人才。
二次定義——我們用「二次定義」的方案,充分把以人為本的人性特質,和AI善於優化的技術優勢深度結合起來,許多工作職業將被重塑,不少新興崗位也將隨之而來。
AI和人類各展所長、分工協作,AI能既智能又敏捷地承擔起各種重複性任務,從業者的時間就能花在需要溫暖、創意、策略的人文層面工作,發揮1+1>2的縱效。
舉例來說,人們生病了仍然最為信任人類醫生,醫師用著專業AI醫療診斷工具,快速準確地為患者計算出最佳的治療方案,於是能勻出更充裕的時間和病人深入探討病情,撫慰他們的心靈。醫生的職業角色將會二次定義為「關愛型醫生」。
正如移動網際網路催生了滴滴司機、美團小哥等職業,AI的崛起也將創造出漸顯雛形的新工作。
目前已經有AI工程師、數據科學家、數據標註員、機器人維修員等AI時代的新職業,我們應時刻關注AI新經濟進程中湧現出的新興崗位,確保就業大眾掌握情況,輔以培訓。
二次復興——AI新經濟時代將改寫職場規劃的固有模式,也將促成一套全新的社會契約。
AI將人類從重複工作釋放出來,我們的時間寬裕了,我們的心志解放了,人們終於能夠專注於最擅長的領域,釋放激情、創造力及才華。
把我們的能力用於發明、發現、創造、創意等層面,人人都有機會通過AI時代的二次復興,重新發掘內在的真實潛力。
在上述各個方面,人工智慧技術在裡面的角色都至關重要。如果我們運用集體智慧,人工智慧就可讓人們釋放天性與創造力。期待我們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擁抱AI新經濟。
何帆:當電的革命到來的時候,大部分普通人都沒有獲得什麼發財的機會,但是,他們得到了電燈、電視、烤箱、空調、冰箱、電梯。5G時代也是一樣。
吳聲:5G對於普通人來說,更重要的機遇表現在創作的自由與「發表能力」的提升。
可能是成為Vlogger的機會,也可以是立足5G應用場景,在全新的「發表平臺」上,實現「IP重製」的機會。
5G帶來的真實機會,需要我們將5G應用場景與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完成更好的連接,定義新的創作載體。
無論這個載體是視頻號、抖音、快手,還是小紅書。例如以車聯網作為創作背景,以無人駕駛空間的內容作為發力點——選擇全新的基礎平臺,可以讓個體創作者脫穎而出,領先半步。
所以我個人認為5G對於普通人來講,更重要的是在於他的一種創作的自由和他發表能力的一種提升。
Q17:30多歲的女性怎麼在事業上更進一步?胡潤:我們每年都會公布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在前100名中有超過60位中國女企業家,這個比例遠遠高於中國女性在全球女性中的佔比。這說明,中國的女企業家在全球來講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對於中國30多歲的女性而言,其實有很多世界級的女企業家榜樣值得學習。我個人認為,上榜女企業家的故事是很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Q18:怎樣的人生才算成功?你認為你的人生成功嗎?李開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強。」
當前社會有個急躁的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採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
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國,人們對一個人的成功的評價,更多地以個人財富為指標。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績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嗎?有名利就一定能快樂嗎?
真正的成功應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創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凌志軍在其《成長》一書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也就是說,成功不是要和別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張穎:我覺得是先有錢,然後讓這些錢有意義地花出去。比如說對於財富自由,其實身價跟現金是有重大差距的。
很多朋友可能理解不了,有可能一個人值1000塊錢的身價,但他現金只有10塊錢。這時候身價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身價是不能100%去變現的。
所以,真正有意義的是賺更多錢,把它變成更多的現金,你就能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有意義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慈善,比如對更好內容的投入,像紀錄片、電影等等。我特別喜歡這方面的投入,從《燃點》到《徒手攀巖》,到今年還有兩三部紀錄片,到未來有意義的電影。
有了錢你可以照顧身邊更多的人,有可能小圈子能放大10倍、20倍。你可以世界上挑各種各樣有意義的事情,對你來說有意義的、對人類有意義的、對推動某件事情有意義的,然後隨便給錢。
結語也許這些答案並不一定是「最正確的」、「最標準的」,但相信他們的回答能夠讓你有所啟發,有新的思考和感悟。
當我們站在2021年這個全新的起點時,雖然避不可免仍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但也請記住不確定性對應的是豐富的可能性,未來值得我們期待:
@考拉
2021年的計劃:
1.希望考一個證書,無論哪方面的;
2.完成至少一次20公裡挑戰
3.每周鍛鍊次數不少於3次
4.一年看至少20本書籍,專業,運營行業知識至少5本
5.組織一次雙方父母的旅行;
6.努力有一次升職
@恬暇
對未來想成為的人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找到支撐前行的動力和意義,少一點迷茫,多一點行動。希望能順利發一篇論文,能順利找到一個好實習,能順利通過CPA考試。
@Olly
學習更多技能,換一份滿意的工作,在工作穩定後開啟自己的副業,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教父
2021年要還清公司債務,沉澱,積蓄,理財,重啟,再次創業!
@江城攻
從來無所求,所得皆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