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兩個問題:
為何備胎不用標準尺寸與鋁合金輪轂為何部分車型沒有備胎這兩個問題應當困擾過很多汽車用戶,然而第一個問題實際沒有爭辯的意義;因為所有使用非標準尺寸備胎的車輛,100%都是為了減低製造成本。
有些說法是備胎只需要應急使用,或者為後備箱空間,所以不得不使用小尺寸的「高壓輪胎」;如果這種說法出自主機廠家則可以理解,但用戶也這麼認為就有些搞笑了,或者說是自我安慰。因為仍然存在使用全尺寸備胎的車輛,備胎的固定方式也有很多種,這些理由不成立。
01備胎相關知識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製造成本的差值,假設車輛使用的普通輪轂輪胎標準為「225/55 R17」,而備胎使用T135/70 R16的話,兩者的差值會有多大呢?
17英寸鋁合金輪轂-平均500元225/55 R17輪胎-普通品牌700元左右標準備胎加輪轂≤300元差距就是這麼大!通過使用非標準備胎,每臺車可降低幾百到上千元的投入;所以所有為裝備非全尺寸備找出的理由都會顯得很無力,那麼備胎是否能使用標準型號呢?
計算題:輪胎的直徑為(輪轂直徑+扁平比結果×2),輪胎參數中的「/55」或其他數值,概念為胎冠225(舉例)毫米乘以55%,那麼備胎是否能用全尺寸也就不難得出準確答案了。
標準輪胎225×55%×2=247.5mm普通備胎135×70%×2=189.0mm(247.5-189)÷2=29.25mm這組數據說明的是把普通備胎換裝為標準輪胎,需要的只是兩端各增加不足3釐米即可,或者理解防止輪胎的凹槽位置直徑增加不足6釐米;這是偏大一些的輪胎和偏小的備胎的差值,實際需要擴展的空間還要更小一些。
底盤開孔的空間略大是沒有影響的,輪胎總成重量的略微變化也不會影響車輛的配重,尤其是重心本就靠前的前置前驅汽車即使重一些也沒有關係。
安裝方式:(圖集)
1:標準後備箱開孔安裝備胎是常用方式,空間大小實際沒有什麼影響。而假設有影響的話,還有底盤底部的安裝方式,後懸架系統的後上方空間,足夠安裝全尺寸備胎。
2:SUV與越野車還可以採用尾門後掛備胎的設計,這種設計曾經是非常流行的;使用的備胎也基本都是全尺寸,後期被淘汰則多為質量成本的考量,因為這種尾門的設計成本綜合備胎後會更高。
綜上所述,車企使用非全尺寸備胎,唯一的因素就是降低製造成本,這是沒有爭議的結論;而且這種設計真的是不理想的,因為備胎確實能夠作為應急使用,但是周長的差異會讓車身偏向裝備備胎的角(傾斜)。
結果則是兩側車輪的垂直壓力與摩擦係數會出現很大的差值,如果在高速公路更換備胎,也是只能以低速行駛。但是標準備胎就可以正常行駛,還認為小備胎好嗎?
02缺少備胎·三個因素
在量產汽車中存在一些沒有備胎的車輛,這些車難道是「終極·簡配」的產物嗎?
類型1:參考寶駿310、科沃茲、傑德、途觀L、標緻508等等,這些車真的是沒有備胎,不過幾乎都預留了備胎的安裝孔位;那麼這些車就是「絕對簡配汽車」了,駕駛這些汽車必然是存在風險係數的。
因為爆胎之後只有強行駕駛,但是虧氣輪胎只要行駛幾百米就會被碾壓報廢,輪轂變形也會報廢;結果則是爆胎或虧氣後只能等待救援拖車,用車成本會非常之高哦。所以選擇這些車還是自行加裝備胎吧,沒有安裝位就放在後備箱裡。
類型2:部分新能源汽車(涵蓋混合動力)也沒有備胎,然而此類車輛的產品定位已經相當高,比如特斯拉系列、比亞迪唐DM等等,簡配備胎並沒有客觀理由,那麼原因又會是什麼呢?
答案是動力電池組一定程度佔用了底盤空間,尾箱位置已經無法往下開孔而預留空間了;而直接放置在後備箱裡又會過量佔用載貨空間,同時也會破壞整車的美感,用戶可以自行改裝但是車企不能這麼設計。結果則是同樣沒有備胎,如果再不使用RCS輪胎的話,那就只能用充氣泵配合補胎液來應急修復了。
類型3:豪華品牌汽車有一部分也沒有備胎,比如寶馬品牌就沒有,凱迪拉克等美系品牌也有部分車輛沒有;不過這些車真的沒有在輪胎方面進行成本的縮減,投入反而是更大的。
原因在於使用的是「RSC-洩氣保用輪胎」,這種輪胎的側壁厚度很大,胎冠內部與輪轂也有可能加入支撐;漏氣後依靠輪胎自身的結構也可以保證不變形,甚至還能夠以80km/h的時速繼續短距離行駛。裡程標準足夠找到維修廠,或者同樣用補胎液修復也能夠應急。
問題說明:補胎液多多少少都會對輪胎和輪轂產生腐蝕,「少少」的標準是原車配備的補胎液,「多多」的標準則是後市場銷售的一些亂七八糟的品牌了。這些預聚體在高壓噴射到輪胎內部的過程中還是液體(同時能為輪胎充氣),但是與輪胎內部的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後,會成為固體形態。
破孔處會有液態補胎液在輪胎內的高壓空氣作用下被擠入,與空氣反應後實現填充;但是破孔過大則無法理想修復,而且在應急修復後,最好要拆掉輪胎進行清理和專業修復。關於備胎的話題就聊到這裡了,總而言之——全尺寸備胎是最佳選項。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