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3個方法打破常規思維,幫你解決各種難題

2020-12-19 楠悅讀

本文字數4796,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作者奧贊·瓦羅爾,前火箭科學家,美國俄勒岡州路易拉克大學法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暢銷書作家亞當·格蘭特眼中「最有趣的新人作家」。2003年加入「火星探測漫遊者」計劃的運營小組,並參與了人類迄今為止發射規模最大、複雜程度最高的行星探測器任務——「卡西尼-惠更斯」計劃。同時,他也是一位備受歡迎的公眾演講人,曾多次接受電臺和電視採訪,並向大公司、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構等大小群體發表主題演講。


本書主要講的是,隱藏在火箭科學這個非常難的學科背後,是一種足以改變我們生活,可以遷移的思維方式。不僅要超出所有存量的經驗,去天馬行空的思考,而且要極其務實地想盡一切辦法,把看似極難的任務真正落地實現。


01、火箭科學家的思考方式


作者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三個方法,來告訴我們火箭科學家的思維方式與我們的不同。就是這些奇思妙想可以促使我們成就偉大的事業。


1、發散思維


他們的基本思考方式,用的是發散思維,而不是收斂思維。


比如,有一個玻璃瓶,瓶底對著一盞燈。如果把6隻蜜蜂和6隻蒼蠅放進玻璃瓶裡,誰會先找到出口?我們大多數人認為蜜蜂會先找到出口,因為蜜蜂確實更聰明。比如在實驗室裡,科學家們觀察到蜜蜂可以抬起或者滑動蓋子來收集糖水;它們還可以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傳授給其他蜜蜂。但是,要從瓶子裡找出口,蜜蜂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蜜蜂喜歡光,由於瓶底靠近光源,它們會不斷地撞向瓶底,直到累死或者餓死。相比之下,蒼蠅根本無視那盞燈,它們會四處飛來飛去,直到無意中發現另一邊的出口就飛出去了。


這個故事裡的蒼蠅代表就發散思維者,它們隨意地拍動翅膀,直到能發現出口。而蜜蜂代表收斂思維者,它們把精力集中在看似最明顯的出路上,而這種行為最終會導致失敗。我們在真實生活中是很容易略過發散思維,轉而求助於收斂思維的。我們會去評估什麼是容易的,什麼是可行的,然後依賴過去的經驗做出判斷。


採用發散思維之所以重要,還因為創意剛剛形成的時候,我們其實很難判斷出哪些東西有用,哪些東西沒用。正如物理學家普朗克所說的那樣,「純粹的理性主義根本行不通」。


比如,1990年火箭科學家們發射了哈勃望遠鏡,它是一顆繞地球運行的衛星,任務是拍攝高解析度的太空影像。但是很快,科學家們從它傳回來的那些模糊照片中發現,望遠鏡的一面鏡片存在瑕疵。但是如果要修復望遠鏡,就得面臨一個難題。不僅需要派太空人進入太空,而且還得深入望遠鏡內部進行檢修,這個事的風險很高。

後來,美國航天局的一位火箭科學家提出,太空飛船可以攜帶一個可伸縮的機械臂深入望遠鏡裡進行檢修。而這個靈感原來是他在洗澡的時候想出來的,他發現有一個可調節的淋浴頭,可以通過延長或縮回,來適應不同的淋浴高度。

2、使用第一性原理


不斷地使用第一性原理,充分質疑,來進一步解放自己的思考能力。第一性原理思維說的是不要把現狀當成是絕對不變的,而是要敢於大刀闊斧地改變它。最早提出第一性原理思維的人是亞里斯多德,他給出的定義是「認知事物的第一基礎」。法國哲學家和科學家笛卡爾認為,第一性原理就是指「系統性地懷疑你可能懷疑的一切事物,直到你獲得無可置疑的真相」。


比如,埃隆·馬斯克。他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顛覆了航天領域,把自己的幻想變成了現實。馬斯克最早創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時候,根本沒有足夠的錢在美國或俄羅斯市場上購買火箭。於是,在回國的航班上,空手而歸的馬斯克突然醒悟了。他意識到,購買火箭的做法好像是扮演翻唱樂隊的角色,他只是一名「有限玩家」。

要想成為一個跨越邊界的「無限玩家」,他必須運用第一性原理,從物理定律開始,反問自己需要哪些條件才能把火箭送入太空。馬斯克把火箭拆分成最小的子部件,也就是基礎原材料都需要什麼。然後他發現造火箭需要航空航天級鋁合金,加上一些鈦、銅和碳纖維。

緊接著他又問自己,這些材料在大宗商品市場上值多少錢?是否可以通過採購二手設備,或者借用其他行業的零部件來降低部分的生產成本?最後通過計算,馬斯克算出來火箭的材料成本大概是目前市場上通行價格的2%左右,而這種巨大的價格差異正是由於航天工業的外包文化造成的。於是,馬斯克決定自己切割金屬,從零開始建造下一代火箭。


也正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促使馬斯克對火箭科學領域根深蒂固的假設提出質疑。

3、探月思維


也就是說,我們沒必要非得把什麼都先想清楚,你可以先把大目標制定出來,然後在過程中慢慢想解決方案。這就是探月思維。對於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大目標,我們可以先公開宣布,完了再琢磨可行性,然後召集人手、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把這個目標做出來。


比如,電影《阿波羅13號》的開頭有這樣一幕。後備指揮官看著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邁出了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步。指揮官非常感慨,他說:「這根本不是什麼奇蹟,我們只是決定去月球而已。」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從一個偉大的目標開始的。


我們來看一個故事。伊卡洛斯的父親是一名工匠,他為自己和兒子做了一雙翅膀,準備逃離克裡特島回到家鄉。這雙翅膀的羽翼是用蠟封在一起的,因此父親就提醒伊卡洛斯要跟隨他的飛行路線,不要飛得離太陽太近。結果在飛行過程中,伊卡洛斯無視了他父親的提醒,因為飛得太高導致羽翼上的蠟融化了,翅膀完全散開,最終伊卡洛斯從高空墜落,淹死在了大海裡。這個神話本來的寓意是告訴人們不要好高騖遠,那些遵循預定路線和服從指示的人才能逃離島嶼並生存下來。


但是美國著名企業家、暢銷書作者塞斯·高汀就在著作《伊卡洛斯騙局》中說,這個神話故事還有另一部分的情節。父親除了告訴伊卡洛斯不要飛得太高,還告訴他不要飛得太低,因為海水會腐蝕他的翅膀。


作者在書裡提到,伊卡洛斯父親描述的物理現象其實是錯誤的。當你升上高空時,空氣會變冷而不是變熱,所以其實翅膀上的蠟並不會融化。而且從飛行經驗來看,飛得很高的時候,如果引擎發生故障,飛行員還可以操縱飛機滑翔到安全的地方。但如果高度很低,繼續飛行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


02、如何推進創意實現完美著陸


有了自己的奇思妙想以後,就是想辦法讓它落地,不然也是無用之功。我們來看看作者介紹給我們的方法。


1、即飛即測」原則


簡單來說,就是模擬真實場景做測試。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決定靠的不是測試數據,而是直覺和有限的信息。我們推出一款新產品,更換職業,或者嘗試一種新的營銷手段,所有這些都沒有做過實驗。我們常找藉口說,我們之所以不做測試,是因為缺乏資源。但我們沒有認識到,新方法若最終失敗,將會讓我們付出極大代價。


即使我們做測試,也只是走走過場,這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罷了。我們進行測試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錯的,而是為了確認那些我們認為正確的事物。我們調整測試條件,或者解釋模稜兩可的結果,以確認我們的先入之見。


而火箭科學家並不是,他們把測試運用到了極致。根據「即飛即測」原則,在測試階段,地球上的實驗必須盡最大努力模仿火箭的飛行環境。所以,火箭科學家常用的一個策略就是,不斷地破壞東西,找到它們的極限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大到火箭的各種部件、小到螺絲,都要承受相同類型的衝擊、振動和極端溫度。火箭科學家們必須想盡各種辦法,誘使這些零部件和計算機代碼在發射前犯下致命的錯誤,然後馬上解決。


比如,有一次火箭科學家們為了測試氣囊的安全性,他們就把一個假的著陸器放在一組安全氣囊裡,抽掉真空室裡的空氣來模仿火星的溫度和壓力,還在室內地面上放了一些假的火星巖石。

結果氣囊落地時真的破了。巖石完全戳破了氣囊,那個漏氣的口子大到一個人都能穿過去。所以測試表明,火箭科學家打算使用的安全氣囊太脆弱了。


我們認為戳破氣囊的應該是一些很尖銳的石頭,但實際是一個很圓滑的巖石,它的外形像奶牛肝臟,頂部光滑,看起來並不危險。這其實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要是擱在其他的實驗裡,也許並不會那麼看重。但是在火箭科學家看來,它是個大問題。


他們要把這個小概率事件拿出來無限放大,假設這個問題百分百會發生,那麼要怎樣才能杜絕它呢?於是,火箭科學家製作了好多塊巖石的複製品,散放在真空室的地上,然後開始把安全氣囊往石頭上扔。後來他們想到,可以模仿自行車的輪胎,設計出一個內外雙層的內膽,這樣即使外面那層氣囊漏氣,著陸器也不會有問題。最後,火箭科學家對新的設計開始反覆測試,直到通過各種極限點的考驗。

火箭科學家發現,每個零部件的問題都解決了,但是組合在一起,這些子系統相互作用,可能會導致最後的整體系統出故障。這件事在書裡還有一個特別貼切的說法,叫「弗蘭肯斯坦的縫合怪」。弗蘭肯斯坦的縫合怪」是《科學怪人》小說裡一個虛構的角色,它的所有部位都來自於不同的人體,但這些部位縫合在一起之後,它變成了一個怪物,而不像是一個正常的人。


比如,歐巴馬弄醫療改革的時候,人們必須通過登陸一個政府網站才能購買保險。但是這個網站一開通就崩潰了。有些用戶沒法創建新帳戶,有些用戶的流程進入死循環。結果網站運營的第一天,只有6個人成功購買了保險。

為什麼一個耗資近20億美元的網站無法執行最基本的指令?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政府把這個大型項目的設計環節外包給了60家承包商,最後卻沒有對網站的綜合體系進行系統測試。


2、太空人起飛前的長期訓練


在火箭科學領域,還有一個系統需要在起飛前進行測試。這個系統遠比火箭本身更不可預測,他們會恐慌,會忘記事情,會生病,可能還會不小心弄錯了控制臺上的按鈕,這個系統就是太空人。


太空人的日常生活並不像你在好萊塢電影中看到的那樣光鮮亮麗,太空人是吃苦耐勞之人,而不是太空冒險家。他們不以太空飛行為生,而是畢生都在訓練和為太空飛行做準備。克裡斯·哈德菲爾德說:「我當了6年太空人,卻只在太空中待了8天。」剩下的時間都用來做準備工作。到太空人執行任務時,他們已經在模擬器上飛過無數次相同的路線。


比如:太空梭實驗模型的全套裝備就像真的一樣,操控和顯示裝置和真的太空梭完全相同。太空人像操作實物一樣操作太空梭模擬器,完成從發射、對接到著陸等不同階段的任務。從模擬裝置的顯示器上,太空人可以看到與實際飛行中相同的場景,隱藏的揚聲器也會產生相同的噪音,包括他們在飛行過程中聽到的振動聲、煙火爆炸聲和齒輪啟動的聲音。


但模擬器沒法產生微重力。火箭科學家為此專門做了一架飛機,這個飛機有點像過山車,它的飛行軌跡是一條拋物線,先爬升後俯衝來模擬失重狀態,在每條拋物線的頂端,太空人會體驗到大約25秒的微重力。這架飛機的名字,叫「嘔吐彗星」。 太空人登上「嘔吐彗星」,在失重狀態下練習吃、喝等動作。


但只有25秒,時間太短了,沒法練習更複雜的動作。為了獲得更長的失重時間,太空人需要進入一個大型室內水池中,練習走路,直到成為第二天性。但是要想達到正常走路的熟悉程度,最起碼得花250個小時,才能為6個小時的太空行走做好準備。


為了防止太空人發生生命危險,火箭科學家還需要一個比找到物體極限點更殘忍的策略,叫「殺死太空人」。因為在太空中,倘若出現緊急情況,太空人往往沒有長時間思考的餘地,必須要能夠瞬間做出反應。所以,為了完成航天任務,火箭科學家差不多需要模擬大約6800個故障場景,把每一種能夠想像到的故障拋給太空人,包括電腦死機、發動機故障和爆炸等等。目標就是造成的麻煩越大越好,直到所有參與訓練的人把重複動作變成本能。


最後的話:


這個世界正在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變化發展,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複雜和陌生的問題。在沒有明確指導方針且時間緊迫的情況下,那些能夠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並去解決問題的人,無疑享有非凡優勢。或許不能人人都成為火箭科學家,但人人都能掌握火箭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相關焦點

  •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這些簡單的策略可以讓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巨大的飛躍
    接下來,我就從一放一收這兩方面出發,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先來說說,火箭科學家是怎麼產生那些奇思妙想的?關鍵在於這三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他們的基本思考方式,用的是發散思維,而不是收斂思維。我們先來說一個好玩的測試。你可以想像有一個玻璃瓶,瓶底對著一盞燈。
  • 《思考的藝術》:2個核心方法,提高思維能力,解決棘手難題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思考的藝術》。本書的作者是文森特·賴安·拉吉羅,他當過工程師,後來又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德裡分校任教,現在已經退休,但仍擔任該校的榮譽教授。
  • 《思維是平的》:大腦會悄悄幫你解決問題嗎?
    龐加萊的猜測是:他的無意識思維正在「後臺」不斷探索著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旦哪個方法在美學上是「正確」的,它就可能會跳進意識裡。在龐加萊看來,這種「無意識思維」是由所謂第二個自我操控的,經過前期有意識思考的醞釀和驅動,便可以在意識知覺水平之下解決手頭的問題。為什麼問題的解決方法會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思考的技術》。本書作者是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學理工系畢業後,獲得東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曾任麥肯錫公司日本分社社長、公司董事,國際著名企業顧問。
  •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了解深度思考的4個方法,輕鬆應對商務難題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本書作者是平井孝志,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經營學系 國際經營學專業教授、博士(學術型),曾任職於貝恩諮詢公司、戴爾、星巴克、羅蘭貝格戰略諮詢公司,2017年起任現職。
  • 人工智慧之問: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嗎?
    簡單地說,就是如果一臺機器能夠在某些條件下如同人一樣把問題回答得很好,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能迷惑提出該問題的人,使對方分不清給出答案的是機器還是人,這就可以認為這臺機器是能夠進行思維的。這種方式後來被命名為「圖靈測試」。
  • 火箭科學家的副業是什麼?億萬美元背後的思維模式,恨不能早知道
    這是因為,一切困難與火箭科學一對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的作者奧贊·瓦羅爾曾經是一名火箭科學家,在這本書中,作者結合NASA、SpaceX等機構的航天案例,普及了火箭科學家在研究與工作中所用到的思維方式。
  •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你想參加小小科學家育成計劃嗎?(1)
    科學家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感覺高不可攀呢?中小學生能否像科學家那樣開展高大上的科學探索呢?科學家們是如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呢?神秘的科學家其實啊,科學家們也沒有那麼神秘,這次我們就通過一個系列文章來介紹科學家們是如何工作的。我們中小學生也可以像科學家們一樣探索問題呢。
  • 愛因斯坦都在用的思維方式:發散性思考法,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人們的思維會逐漸被束縛住。人們思考問題的時候會局限在常見的、已知的圈子中,因此很難打破常規,想到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一旦現有條件不能滿足常規的解決途徑,人們就會束手無策,這就需要我們用發散性的思考來開發思維空間。什麼是發散性思維思考?
  • 鍛鍊並運用這5種思維方法,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衡量一個人有沒有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這個人能不能有效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來自於知識和經驗的積澱,另一方面則來自於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工作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鍛鍊並靈活運用下面的這5種思維方法,大部分問題我們都可以迎刃而解。
  • 從7個習慣到第3選擇,給你一把解決生活中所有難題的鑰匙
    孩子從小喜歡分個對錯,在他們眼裡世界是非此即彼的。而成人世界就複雜的多,大到國家之間的關係,小到家長裡短,像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工作中的各種難題等等,都是一些棘手的兩難問題。那麼遇到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時我們該怎麼辦?《第3選擇:解決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不錯的建議,那就是學會第3選擇-徹底改變思路。
  • 設計思維玩轉創業:6個方法了解設計思維,幫你打破傳統創業方式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設計思維玩轉創業》。作者杜紹基,北京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榮譽院長,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前秘書長、理事長,香港思基匯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總裁,美國加速者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 掌握這種關鍵思維,你將能找到幾乎所有難題的解決方案
    人生的本質,其實就是問題,每個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解決問題,如果能夠把每一個問題解決得更好,人生也會更好,很多人努力了一輩子,還是在底層打拼,主要原因還是解決問題能力的缺乏。那如何提升自己的解決問題能力呢?阿胖今天會與你分享一種思維,掌握了之後你將能找到幾乎所有難題的解決方案。
  • 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教你5種方法,幫孩子學透數學
    其實,真正的數學啟蒙重點應該在於培養數學思維。只有有了數學思維的孩子,在面對稍微複雜一點的數學問題時才不容易落入圈套。什麼是數學思維呢?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周川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數學思維是指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合理運用能力。
  • 3-15歲原版STEAM英語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母語一樣說英語
    STEAM教育強調的是通過項目探究和動手實踐,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將多種課程融會貫通。為什麼說STEAM教育對孩子如此重要?1、教會孩子批判性思維我們能給未來孩子的最好技能之一就是擁有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 《深度思維》:8個思維方法,讓你成功突破極限,實現成功逆襲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深度思維》。本書的作者是葉修,思維方法專家、學習策略專家,自媒體人,「策略師」品牌創始人。3、建立抽離感就像一個人的靈魂離開了他自己的身體,從外部隔著一定的距離看著自己。自己從自己內部抽離出來,像一個外人一樣觀察自己,這就是抽離感。4、觀察他人喜好比如,你家裡來了個客人,你的茶几上擺著幾樣食品。
  • 3個訓練方法讓你做到思維足夠敏捷、清晰
    並不是難在你不會講,講不好,而是難在你害怕演講。所以我們練習方法的第1個步驟,是要讓你講出來,勇敢大膽的講出來。剛開始可以在有兩個2-3個朋友討論的時候,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無論對錯。這2-3個朋友最好不要是那一種太熟悉的,當你和朋友變得太熟悉,你就會變得像聊天而不是演講,自然訓練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等到你能夠在兩到三個朋友面前,隨時隨地,思路清晰的進行演講,那我們就可以對訓練方法進行升級了。
  • 不拘一格的美育課,跳出左腦符號思維,孩子像藝術家一樣右腦思考
    場館內,遍地都是孩子,他們會席地而坐,聽老師或者家長講解像上課一樣,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美術館和博物館裡包羅萬象,不僅可以傳遞知識,更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引發思考。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有一條著名的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正是美學教育的真諦: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
  • 三個高效思考模型,讓你快速定位關鍵要素,搞定難題
    圖形表達的優勢是便於邏輯思考,尤其在梳理信息時,簡單高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圖形有長方形、圓形、箭頭線和折線等,因此它們也是我們圖形思考的主要工具。通常來講,圖形可以幫你實現「兩種邏輯簡化」:一個是思考過程本身被簡化。這有利於你梳理問題的來龍去脈;另一個是邏輯要點的簡化。
  • 高手們的思維框架
    雖然Munger只上了初級班,但解決問題的物理學方法卻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永遠用最基本的方法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個偉大的傳統,也為這個世界節省了很多時間。當然,問題會很棘手,你必須學會任勞任怨地工作才能解決它們。我一向喜歡這個詞兒,對我,它意味著踏踏實實地坐下來,直到解決問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