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果媽媽
圖|網絡
作為兩個娃的媽媽,每天都要跟家裡的娃溝通各種問題,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育兒過程中最明白的一點就是:
別遇到事,就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真的沒用,孩子還很煩,嫌棄叨叨。
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是知道,但是為什麼孩子會聽不進去道理,還是有些疑惑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情況,比如:控制不了脾氣,總是批評完孩子就後悔; 還有,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可計劃挺好,就是堅持太難等等。
這些情況的出現,總是讓人有些沮喪,也讓大人和孩子之間,感到自己缺乏掌控性,做事情沒有信心。 這幾天看到從事心理諮詢30多年的朱建軍教師《掌控自我》這本書,裡面有幾個點很有意思,根據育兒話題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本書裡,在開始的部分,就提到了一個新的名詞「原始人」,在書中提到,我們的人格就像洋蔥一樣,一共可以分為三層,最外面一層是最愛講道理的「理智人」,中間一層是情緒當道的「原始人」,而最內層,是心思通透的「純真人」。最內層一般人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書中重點討論了」理智人「和」原始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方法。
當然,這個理智人和原始人,在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書中有更詳細的解釋。人的大腦是個三重大腦,分為理智腦、情緒腦和本能腦,其中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管本能,說白了,就是讓我們遇到危險時,可以快速做出本能反應。而情緒腦,就是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我們經常出現的無名火等,都是因為情緒腦在作怪。最後的理智腦是主管認知的。
我們家長需要明白的是,雖然理智腦比較高級,但是比起來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都是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
所以,」理智人」、"原始人「這些人格名詞,在我們了解了大腦的構成後,就會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我們的「原始人」人格在我們的身體裡,是很佔優勢的。
這就會出現一些很常見的現象:
即使高考在即,很多孩子坐在書桌前,明明知道複習的重要性,但還是無法集中注意力!即使要考試了,孩子明明知道玩遊戲不好,可是眼睛和手,就是很難從手機上挪開。即使是懂道理,可依舊是該玩還是玩,定好的計劃、想看的書,早就改成躺著看電視了。這就是「原始人」人格的特點,對於孩子而言,她們還處於大腦正在發育的時期,身上」原始人「人格是最明顯的。」原始人「人格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對沒用經歷或體會到的,基本對此一無所知,自然就不會有動力。
所以,家長跟孩子講:
要好好讀書,不然長大後,找不到好得工作,那麼受苦的日子遠了去了。要好好聽講,上課將老師講的內容都理解和消化了,學習就變得簡單很多等等相關的大道理,對於孩子而言,他的」原始人「人格是會直接產生內心的衝突的,她也聽不進去。」原始人「人格,只知道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具體形象的事情。
那麼,家長該如何跟孩子進行溝通呢?
很簡單,就是根據孩子」原始人「人格特點,用孩子聽懂的方式進行溝通。
具體該如何溝通呢?如何說話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呢?
書中,介紹了「意象對話」 ,裡面有很多具體形象的插畫,很有畫面感,每個插畫都有引導語,比如:想像胸前有一面鏡子,透過鏡子看,她看到…
孩子會在腦海中浮現出想像中的畫面來,根據孩子說出來的答案,家長可以參照書中的解釋,對孩子進行分析和更深入的了解。
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自我意象「,也就是說」你的潛意識裡想到什麼,那麼你的動作和行為就是什麼樣子。「孩子是如此,大人也是如此。自我意象中的一部分產生於理智人層面,更多還是產生於原始的層面,所以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自我意象,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自我意象與每個人的命運緊密的相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叫執著的特點,執著是一種心理慣性,在執著的作用下,人傾向於保持原有的狀態,或者說用以往的方式去尋求滿足,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曾經說過,有些人執著於過去的某一點,不知道自己如何去求得解脫,以至於現在及將來都失去了聯繫。
整本書一共列舉了十五個直窺內心的心理訓練遊戲,同時還附贈獨家錄製的音頻以及遊戲卡片,卡牌。
比如:我們看其中的一個繪畫測驗,請你在一張紙上畫三個動物,兩隻年老的,一隻年輕的,什麼動物任你選,畫的好看與否不重要,畫好後看著畫,為了三個故事,編一個故事,你要完全放鬆的去編。
還有:你的爸爸和媽媽分別收到了來自上帝的一個禮物盒,打開看看裡面裝著一隻什麼樣的小動物?爸爸收到的禮物和媽媽送的禮物是一樣的嗎?爸爸和媽媽分別拿什麼東西來餵養這隻小動物呢?他們會安排,這隻小動物住在哪裡呢?
這些繪畫測驗,在書中都根據不同的結果有相對應的答案解析。
這本書籍,實際上是一本掌控自我與人相處規律的,告訴你怎麼解決外在衝突攻略的一本書籍。看完這本書籍以後,會更加了解自己,找到潛在的,內心的終極掌控者,原始人,讀懂他的語言,並學會駕馭它,幫助掌控自我這件事變得輕鬆有趣,成就感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