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講道理根本沒用:了解孩子原始人人格,溝通變得更加簡單

2020-11-25 橙果媽媽呢

文|橙果媽媽

圖|網絡

作為兩個娃的媽媽,每天都要跟家裡的娃溝通各種問題,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育兒過程中最明白的一點就是:

別遇到事,就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真的沒用,孩子還很煩,嫌棄叨叨。

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是知道,但是為什麼孩子會聽不進去道理,還是有些疑惑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情況,比如:控制不了脾氣,總是批評完孩子就後悔; 還有,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可計劃挺好,就是堅持太難等等。

這些情況的出現,總是讓人有些沮喪,也讓大人和孩子之間,感到自己缺乏掌控性,做事情沒有信心。 這幾天看到從事心理諮詢30多年的朱建軍教師《掌控自我》這本書,裡面有幾個點很有意思,根據育兒話題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本書裡,在開始的部分,就提到了一個新的名詞「原始人」,在書中提到,我們的人格就像洋蔥一樣,一共可以分為三層,最外面一層是最愛講道理的「理智人」,中間一層是情緒當道的「原始人」,而最內層,是心思通透的「純真人」。最內層一般人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書中重點討論了」理智人「和」原始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方法。

當然,這個理智人和原始人,在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書中有更詳細的解釋。人的大腦是個三重大腦,分為理智腦、情緒腦和本能腦,其中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管本能,說白了,就是讓我們遇到危險時,可以快速做出本能反應。而情緒腦,就是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我們經常出現的無名火等,都是因為情緒腦在作怪。最後的理智腦是主管認知的。

我們家長需要明白的是,雖然理智腦比較高級,但是比起來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都是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

所以,」理智人」、"原始人「這些人格名詞,在我們了解了大腦的構成後,就會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我們的「原始人」人格在我們的身體裡,是很佔優勢的。

這就會出現一些很常見的現象:

即使高考在即,很多孩子坐在書桌前,明明知道複習的重要性,但還是無法集中注意力!即使要考試了,孩子明明知道玩遊戲不好,可是眼睛和手,就是很難從手機上挪開。即使是懂道理,可依舊是該玩還是玩,定好的計劃、想看的書,早就改成躺著看電視了。這就是「原始人」人格的特點,對於孩子而言,她們還處於大腦正在發育的時期,身上」原始人「人格是最明顯的。」原始人「人格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對沒用經歷或體會到的,基本對此一無所知,自然就不會有動力。

所以,家長跟孩子講:

要好好讀書,不然長大後,找不到好得工作,那麼受苦的日子遠了去了。要好好聽講,上課將老師講的內容都理解和消化了,學習就變得簡單很多等等相關的大道理,對於孩子而言,他的」原始人「人格是會直接產生內心的衝突的,她也聽不進去。」原始人「人格,只知道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具體形象的事情。

那麼,家長該如何跟孩子進行溝通呢?

很簡單,就是根據孩子」原始人「人格特點,用孩子聽懂的方式進行溝通。

具體該如何溝通呢?如何說話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呢?

書中,介紹了「意象對話」 ,裡面有很多具體形象的插畫,很有畫面感,每個插畫都有引導語,比如:想像胸前有一面鏡子,透過鏡子看,她看到…

孩子會在腦海中浮現出想像中的畫面來,根據孩子說出來的答案,家長可以參照書中的解釋,對孩子進行分析和更深入的了解。

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自我意象「,也就是說」你的潛意識裡想到什麼,那麼你的動作和行為就是什麼樣子。「孩子是如此,大人也是如此。自我意象中的一部分產生於理智人層面,更多還是產生於原始的層面,所以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自我意象,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自我意象與每個人的命運緊密的相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叫執著的特點,執著是一種心理慣性,在執著的作用下,人傾向於保持原有的狀態,或者說用以往的方式去尋求滿足,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曾經說過,有些人執著於過去的某一點,不知道自己如何去求得解脫,以至於現在及將來都失去了聯繫。

整本書一共列舉了十五個直窺內心的心理訓練遊戲,同時還附贈獨家錄製的音頻以及遊戲卡片,卡牌。

比如:我們看其中的一個繪畫測驗,請你在一張紙上畫三個動物,兩隻年老的,一隻年輕的,什麼動物任你選,畫的好看與否不重要,畫好後看著畫,為了三個故事,編一個故事,你要完全放鬆的去編。

還有:你的爸爸和媽媽分別收到了來自上帝的一個禮物盒,打開看看裡面裝著一隻什麼樣的小動物?爸爸收到的禮物和媽媽送的禮物是一樣的嗎?爸爸和媽媽分別拿什麼東西來餵養這隻小動物呢?他們會安排,這隻小動物住在哪裡呢?

這些繪畫測驗,在書中都根據不同的結果有相對應的答案解析。

這本書籍,實際上是一本掌控自我與人相處規律的,告訴你怎麼解決外在衝突攻略的一本書籍。看完這本書籍以後,會更加了解自己,找到潛在的,內心的終極掌控者,原始人,讀懂他的語言,並學會駕馭它,幫助掌控自我這件事變得輕鬆有趣,成就感爆棚。

相關焦點

  • 孩子跟家長難溝通?家長運用「喬哈裡視窗」,促進親子有效溝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隔了一道鴻溝,我們總覺得這是代溝,父母沒有辦法理解小孩子的世界,特別是現在孩子越來越早熟,根本不能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判斷他們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這時候聊天溝通就顯得特別重要,但是每當我們和孩子講話時,總覺得和孩子不在一個時空裡,孩子講著講著思緒就會飄到外太空,根本沒法溝通。
  • 為什麼懂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忽略了內心的「原始人」
    外層:愛講道理的「理智人」人格特點是用邏輯和語言來思考。比較冷靜,做事有計劃,但缺少靈感、創意和幽默感。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意識中的自己。他擅長用邏輯思考看待自己和世界,會按計劃做事、明白現實世界的規則和要求。有工作才能養活自己,結婚要考慮對方的條件。
  •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上面的事情中,同樣是為了緩解孩子的情緒,老師的做法更智慧。她沒有跟孩子聊,你為什麼情緒不好,是受到什麼影響,還是哪裡不開心了?而是通過讓孩子看到媽媽蹲著跟他說話的辛苦,讓他體會到,原來媽媽也很不容易,自己不該這樣隨意鬧情緒。我試圖跟孩子講道理,他根本聽不進去;而老師讓孩子自己覺知了一個道理,大寶乖乖跟著去了幼兒園。你看,我們兩個人的做法,對孩子來說,卻相差了這麼多!
  • 別再跟孩子講道理了:擅長「邊門效應」的家長,才能讓娃更懂事
    夜班歸來,我剛出電梯就聽到隔壁家長在教育孩子,聲音之大貫穿上下五層樓,而我也被迫聽全了來龍去脈。無非是小孩子不懂事,拿著雞蛋隨地砸,估計是跟電視機裡學的。家長明顯被氣得不輕,但還是耐著性子跟娃講道理,然而小傢伙根本左耳進右耳出,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眼看家長越說越生氣,一場戰爭就要升級,我連忙上去敲了門。
  • 孩子背古詩詞沒用?錯,在古詩詞中徜徉的孩子,更明事理曉是非
    父母單單只是認為孩子背古詩詞只是應付一下語文考試而已,只是能夠將孩子的語文成績提高而已,而且古詩詞只是讓孩子去簡單的閱讀背誦而已,而不是讓孩子去深刻的了解以及認識,認為那樣子只會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只會浪費孩子的精力,根本不利於孩子的發展。父母只看重孩子表面上的學習成績,而沒有看到孩子的內在教育以及內在的培養,只是認為古詩詞只單單能夠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卻沒有認識到它深一層含義。
  • 扭曲人格形成,禍害孩子一生,父母難辭其咎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人格問題,孩子極具偏執,可以多跟孩子探討一些感情方面的故事,多看一些情感細膩的書籍,想辦法打開孩子的心扉,教會他如何去辨別是非對錯。孩子出現之類的性格問題,幾乎都是來自於家庭的過度溺愛,現在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多一些愛也無可厚非,但是沒有原則的愛只會讓孩子養成任性驕縱的壞毛病,時間長了甚至還會發展成自戀型人格障礙,變得極度的自私自利。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教育孩子「上策」是什麼呢?
    教育孩子,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崇尚的理念和方式。有人覺得,「挫折教育」更適合當下的孩子,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加堅強和獨立;當然也有人覺得,「棍棒教育」更合適,尤其是那些不聽話,生性頑劣的孩子。只是不同的教育方式,最後孩子呈現出來的性格,以及做事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總是有父母抱怨,覺得孩子不夠懂事,不理解他們的苦心。
  • 父母和孩子溝通難?運用「溝通視窗」:讓娃主動放大「公開象限」
    現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既是複雜又是簡單,既是親密又是疏遠,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有過多的,然後對存在有過多的相反觀點,使得兩者之間的矛盾或過於激烈,從而會導致兩者之間會容易引起爭端起矛盾,從而使得兩者之間的關係又是疏遠,又是親密。
  • 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父母應該注意這3點
    小明媽媽實在忍無可忍了,大聲的吼了小明幾句,強迫著孩子立刻去衛生間洗漱準備睡覺。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小朋友都和小明一樣仿佛輕易的就能進入自己的個人世界,無論家長在旁邊怎樣催促都有辦法假裝聽不到。很多家長為此非常苦惱,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跟孩子也沒有辦法達成有效的溝通。
  • 瘋狂原始人1:父親看了會流淚,孩子看了會沉默,一段驚天動地的史前...
    寫了十幾片關於親子觀影的文章,無一例外都是跟迪士尼有關的,今天終於能歡歡口味了,瘋狂原始人,是7年前上映的一部夢工廠的作品,評價相當不錯,豆瓣評分8.7。趁著續集即將推出的機會,瓦哥趕緊來安利一下這第一部。
  • 與孩子溝通時,總是陷入對錯之爭?其實家長往往不懂何為冰山理論
    朋友的孩子現在上了高中,有了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有自我的意識,而且變得也越來越明顯,這讓朋友覺得無可奈何,之前孩子明明就是很聽自己話的,但是現在朋友講什麼孩子都不聽,總喜歡和她頂嘴。前幾天兩個人在一同看電影的時候,兩個人對電影裡面的一個情節的出現是否有必要起了爭論,孩子覺得這個情節是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的,所以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朋友覺得這僅僅是為了拖沓劇情,起不到實際的意義。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生活充滿各種挑戰和未知,伴侶和子女與我們在一起時間最長,值得我們好好溝通!為什麼不學習一門心理學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舒服一些?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
  • 和孩子溝通太難?家長可學學「PAC理論」,警惕溝通心態失衡現象
    細看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我們能在其中發現不少的問題,導致親子之間爭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母沒能體會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回應父母,結果就造成了溝通阻礙。人與人需要溝通,這是每位父母的共識,而且良好的溝通還是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發展的基礎。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竟是常...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
  •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孩子到了初一、初二,到了十三四歲,就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換了個人,變成了一個喜歡和父母對著幹,脾氣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傢伙?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這一段成長時期叫做「叛逆期」。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不聽話,一直都認為是因為孩子在長大,生理心理逐漸成熟,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 沃建中: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最重要
    沃建中表示,一個人要成功,要幸福和快樂,來自於一個健康的人格的培養。 孩子選擇上培訓班,不僅家長被迫無奈,孩子更無奈,在雙方都無奈的情況下,培訓班上出來的效果,會不會在感情因素的影響下受到很大的衝擊或者折扣?對此,沃建忠表示:當然了。我可以舉一個例子。
  • 建議收藏:掌握這十個兒童教育心理學,讓你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所以在小學階段,老師要多多鼓勵孩子,作為家長要多鼓勵孩子,你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自己。因為那時的孩子對於自己的了解往往來自於周圍人的看法,特別是他的老師跟父母。因此,聰明的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和表揚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
  • 教育中缺乏同理心的父母,要學會用「用戶思維」看孩子,需求第一
    安迪一聽媽媽這麼說,更難過了,表情也變得冷漠起來,也不再搭理媽媽,明顯就是在對抗。 與其滔滔不絕地和客戶講產品,不如談天說地,了解客戶的需要、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計劃。 教育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唯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了解孩子的脾氣秉性,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開開心心地解決問題。
  • ...悅溝通丨又到家長陪讀季,5條黃金法則幫你與熊孩子無障礙溝通
    在最後,小七老師會講到「如何講出孩子心裡想聽的話,有效處理孩子情緒」。-1-要短句,不要長句關於溝通的第一點,就是要簡短,具體和簡單,你甚至還可以只用一個詞來表述你想讓孩子做的事。又比如說孩子在扔吃飯的碗,這時候我們不需要跟孩子長篇大論的講道理,就直接說:「不要扔碗。」這句話遠遠要比寶寶給孩子說「寶寶聽話」要有用得多。
  • 反覆講道理會養出「媽媽的聾子」:別做扭曲的父母,讓語言失效
    語言是一種溝通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而且經常是「無效」的一種溝通方式。「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亂扔衣服,把它們掛起來!趕緊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給自己的孩子造成「耳聾現象」?程度是深是淺?回頭是岸啊!(二)我們不要做一個「扭曲」的父母想要改變自己無效講道理的狀態,首先要意識到我們的講道理,為何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