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講道理會養出「媽媽的聾子」:別做扭曲的父母,讓語言失效

2020-12-05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語言是一種溝通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而且經常是「無效」的一種溝通方式。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亂扔衣服,把它們掛起來!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吃飯期間不要到處亂走,怎麼就不聽呢?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作業沒寫完,不允許看電視,你到底聽到沒?這樣的話,你說過嗎?

你說這句話的時候,感受是什麼?

除了孩子極其不聽話之外,有沒有一些挫敗、沮喪,和無力感?

這句話一說出來,就證明:

——我們之前無論說的是幾百次還是上千次,都是無效的。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告知」都是沒有效果的。

這麼無效的方式,我們還在繼續用,是孩子笨,還是我們笨?

(一)父母反覆嘮叨之下造成的「耳聾現象」,是會蔓延的!

我第一次聽說「媽媽的」這一概念,是在《孩子:挑戰》一書中。

書裡說了一個媽媽與孩子產生衝突的案例。

後來這個孩子覺得媽媽的話很無聊,媽媽說她的,孩子根本沒聽進去,久而久之對媽媽的說教產生了免疫,成了一個「媽媽的」(mother-deaf)。

這樣的「耳聾現象」如果不加以及時調整,最後會發展到針對所有對他講道理的人。

比如老師、領導、伴侶。

說到這裡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身邊的哪個成年人,出現過這種「耳聾現象」?

有沒有一種炸雷響在耳邊的感覺?

趕緊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給自己的孩子造成「耳聾現象」?

程度是深是淺?

回頭是岸啊!

(二)我們不要做一個「扭曲」的父母

想要改變自己無效講道理的狀態,首先要意識到我們的講道理,為何是無效的。

比如,一個吃飯反覆離開座位的孩子。

我們反覆對他說:「吃飯期間,不允許離開座位,這是非常不禮貌的。如果你離開座位,就代表著你吃完了這頓飯,我就要把你的碗筷收走了。」

可是孩子發現,他無論多少次離開座位,媽媽都不會把碗筷收走,只是對他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直到最後,媽媽真的發脾氣了,對他大吼甚至站起來了,他才會乖乖地坐回來。

然後,媽媽也跟著坐下,繼續吃飯。

你們發現問題了嗎?

之所以我們的話沒有用,是因為我們是一個「扭曲」的家長。

我們說的和做的根本不一致。

如果我們說完了上面那段話,孩子依然離開座位,那我們就要按照這句話去執行,果斷把碗筷收走,而且直到下一頓飯前,都沒有零食吃。

讓孩子體驗邏輯後果,下一次孩子自然會懂得離開座位意味著什麼。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餓壞了怎麼辦。

就是因為這個、那個、無數個沒有必要的擔心,才讓我們的話變得毫無意義。

與其擔心孩子餓壞了,還不如擔心他以後結婚了,伴侶說話他也當耳旁風之後,兩個人婚姻不順,該怎麼辦。

再說,餓一頓真壞不了。現在孩子大多營養過剩,「積食」的孩子更多。

(三)無數次「講道理」,不如一次「行動」!

講道理,不是不可以。

有的事情確實需要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提高認知,明事理。當孩子懂了以後,不需要我們反覆給他們講同樣的道理。

道理,一兩次給孩子講明白,足矣。

需要我們反覆講的「道理」,都不叫道理,而叫「嘮叨」了,而且是無效的嘮叨。

比如:一個反覆用海洋球砸人的孩子。

在遊樂場所,一個孩子總是用海洋球去砸其他小朋友。這個孩子的媽媽,非常盡職盡責地在場所門口對著孩子反覆說:「不要用海洋球砸別人,會把別人砸疼的,不可以這樣玩。再砸人,我就給你拉出來了。」

可是,孩子過了一會兒,依然將球砸向別人。媽媽一邊替他說對不起,一邊繼續給他講道理,讓他不要砸人。

往返無數次之後,終於遇到一個大孩子,被他砸了兩下以後,直接走過來給了他一拳,把他打哭了。

孩子委屈地跑出來找媽媽,媽媽卻說:「和你說了多少次了,不要拿海洋球砸別人,你非不聽!那個大哥哥也是,砸也砸不疼,怎麼還打人呢,真沒教養。」

媽媽本以為在為孩子好,可是我們仔細想想,這個媽媽到底都教給孩子什麼?

媽媽的話,可以不聽,媽媽的威脅沒有用;砸了別人,有媽媽幫我道歉,我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大哥哥打人不對,砸得又不疼。這三點認知,都會讓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越來越偏。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不是非要到什麼特殊的場合通過特殊的事情來建立。

孩子的三觀,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瑣事上,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這件事中,媽媽最應該做的就是「行動」:

一次行動,頂百次講道理。

告訴孩子不許砸人,砸人就要出來。當孩子再一次砸人時,媽媽不再說話,而是直接進去把孩子抱出來。等到孩子保證不砸人的時候再讓他進去,若是再砸人,再抱出來。超過幾次就直接回家,不允許再玩。

如此一來,不用我們苦口婆心反覆嘮叨,孩子自然就懂得了邊界和規則,以及自己的行為帶來的直接後果。

(四)不要被孩子訓練,而要訓練孩子。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舉的例子,那個反覆離開飯桌的孩子,他做的整個行為都是在訓練他的媽媽。

父母以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殊不知,這一切恰好相反,都在那個孩子的掌控之中。

他能準確地預測他媽媽的所有反應,下去跑大約第幾圈的時候,媽媽才會真正的生氣,然後等到他媽媽真正發火的前一刻,回到座位上。

不是孩子真的害怕媽媽端走他的碗筷,而是孩子自己覺得可以了,就到這裡,可以繼續吃飯了。

當孩子一旦把自己的價值感定義為「引起大人的憤怒/挫敗感」這件事上時,我們的苦日子就開始了。

因為孩子就會執著於各種類似的事情(比如反覆亂扔衣服、寫作業的時候一直玩橡皮、每天早上都磨磨蹭蹭),反覆挑戰我們的底線,直到我們發火,他們的價值得以實現,這件事才暫停一個段落。

如此,我們與孩子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仔細想一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類似被孩子訓練的事情?

如果有,一定要反思一下,是否自己說了很多無用的道理,做了很多與「說的」不符的事情。

我們要引導孩子遵守家裡的規則,遵守社會的規則,而不是被孩子如此訓練。

(五)育兒成敗的關鍵,永遠是「心態」。

各種育兒方法,都是輔助工具;只有「心態」,永遠是基石。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本著「和善而堅定」的原則。

上面的例子中,當孩子再次離開餐桌的時候,媽媽把碗筷收走了,孩子當時可能覺得沒什麼,可是當他餓的時候,我們就一定要端正心態了。

(1)懲罰——落井下石。

如果你把孩子作為對立方,想和孩子爭個「輸贏」,你就會說:

「誰讓你吃午飯的時候離開飯桌的?我都說了離開飯桌就收碗筷,現在餓了?我也沒辦法(或活該),忍著點兒吧。」

如此一來,孩子感受到的不只有挫敗感,更有傷心。他會認為,媽媽在落井下石,媽媽一點兒也不愛我。

孩子如果內心力量小,下一次就會乖乖吃飯,但是他這個改變是基於對媽媽的畏懼。

孩子如果內心力量大,他會更加反抗,不吃就不吃,看誰耗得過誰?!——往往孩子真的倔起來,最終讓步的大多是父母。

(2)和善而堅定——無論如何,媽媽愛你。

我們不是孩子的對立方,我們是孩子溫暖的後盾,是發自內心愛孩子的人。

當孩子餓的時候,我們抱抱孩子,對他說:「寶貝,餓的感覺是不是很難受?要不要先吃點水果/喝點水?媽媽晚飯早點做,好不好?」

(在我家,水果不算零食。)

如此一來,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的感受,關心他的狀態,甚至還為了他將晚飯提前了半個小時。孩子體驗了午餐時離開餐桌的邏輯後果,同時也感受到了父母的愛。

下一次吃飯,孩子會發自內心地不再離開餐桌,故意去激怒媽媽以體現自己的價值。

因為媽媽不會再被他這種行為激怒,他的價值也不需要通過這樣的行為來體現了。

這才是合作雙贏的方式。

你學會了嗎?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實踐,或有局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繫,侵立刪,感謝。

相關焦點

  • 扭曲人格形成,禍害孩子一生,父母難辭其咎
    可是灰暗的童年,總會很容易讓孩子心理不健康,從而產生扭曲人格。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曾經說過,在童年階段,不同類型的撫養方式,會讓孩子最終成長為不同的人。他自己爬到樓梯的頂端然後喊著讓媽媽過來接,其他人誰都不讓抱,然後他媽媽走到跟前抱的時候,他又會說,我沒讓你來呢,就這樣在樓梯上反覆上演著欲拒還迎的戲碼。帥帥已經四歲了,經常喜歡把自己作為中心讓周圍的人都要圍著他轉,如果稍有不如意他就會立馬發作。
  • 「小蝌蚪找媽媽」講半年娃還要聽,娃都能背了為啥還要反覆聽?
    其實只有孩子喜歡的故事,他才願意反覆聽,孩子喜歡反覆聽,說明故事裡肯定有特別吸引他的東西,當孩子期待的東西快要出現時,孩子就會產生興奮感,忍不住打斷父母的講話,這種對事物的預知能讓孩子產生強烈價值感和成就感,讓孩子內心滿足。
  • 這6類媽媽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很多父母第一個就中了!
    前些天跟朋友聊天,他講了一個故事,讓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其實,當今這個社會,依然存在很多類似的父母,只是他們過於沉浸,還不自知。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媽媽含辛茹苦地把兒子養大成人,兒子大學畢業之後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可是,他每次都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太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了,太累了,做不下去。
  • 隨筆16 讀《父母的語言》之「用進廢退」
    今天記一點讀書筆記,算是為日後要當合格的爹媽做些預熱準備。書名為《父母的語言》,目前只完成三分之一,但大概基調已明白: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後和自己一樣笨嘴拙舌,害怕考試,恐懼數學,學習能力差,那就準備好接大招吧。
  • 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會招人煩,而講故事就不會
    道理是什麼?道理往往是很正確的話,但是我們會發現那些特別正確的話,很多時候會讓別人覺得是「廢話」,非常空洞,因此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那不講道理怎麼可以呢?大家都是文明人,不講道理那講什麼,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要講故事,講自己的內心感受,以此和別人更好的溝通和交流。
  • 戲精老爸一本正經陪娃「看病」:如何做一個會玩的父母?
    事實上,父母最高級的能力不是會掙錢,也不是會管孩子,而是會陪孩子玩遊戲。知乎曾有人提問:「有一個有趣的媽媽是什麼樣的體驗?」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媽媽用一種有趣的方式叫他起床的妙招。「玩遊戲」是親子溝通的一種良好互動方式,比起枯燥乏味的說教,孩子更喜歡父母通過有趣的方式來告訴他們應該懂的道理。會玩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錢鍾書的女兒錢媛出生在那個風雨飄搖的亂世,然而她卻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
  • 「媽媽,我害怕!」當孩子表現出膽怯,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
    一位媽媽初次帶女兒去水上樂園玩耍,水下很多小孩子在嬉戲打鬧,女兒看的出了神。媽媽看出女兒很想下去一起玩耍,於是對自己的女兒說:「下水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吧!」聽到媽媽說的話,女兒對媽媽說:「還是不玩了吧媽媽,我害怕!」媽媽於是問女兒,:「那些孩子玩的多開心呢,很有意思的!」
  • 別和男孩講道理!這三條法則,讓你省力100倍
    小螞蟻代替父母告訴了男孩,要如何尊重另外一種他完全不熟悉的生命,要怎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方式。當我給兒子講這個故事時,他眨巴著眼睛,聽得尤其認真,而在第二天下樓,他不僅拒絕了和小夥伴用樹枝切毛毛蟲的遊戲,還大聲告訴其他孩子:蟲子也有家,它們也有爸爸媽媽的呀!
  • 「媽媽,求求你別再罵我」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能改變大腦結構
    文/飛愛媽媽父母為了教育孩子,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每個孩子適合的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樣的,可是很多家長卻忽略了自己的語言給孩子帶來的傷害。2.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結構哈佛醫學博士發現,如果孩子長期存在負面情緒爆棚的環境中,大腦為了適應環境,就會改變自身的結構轉化為「求存模式」。正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的,家長應該如何去做?
  • 媽媽不同意養貓,女大學生委屈到欲輕生:孩子養小動物應該不應該
    02 養小動物給孩子生活帶來的變化和影響韓國的一檔育兒綜藝《超人回來了》有一對兄弟叫威廉和本特利,其中有一期是講他們照顧小青蛙的事。父母為了讓威廉和本特利學習蝌蚪如何變成青蛙的過程,便找了蝌蚪讓威廉照顧。
  • 辛苦養大的孩子,卻成了白眼狼,只怪父母用了「養狼」的教育方式
    當我們看到這樣的事件的時候,心裡都會非常的氣憤,而在譴責他們的同時,也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會不孝順父母成為一個個白眼狼呢?其實這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記得之前有一位粉絲媽媽跟我投稿,抱怨他們家孩子不懂得感恩的事情,這個媽媽向我傾訴到:平時都是我一個人在照顧孩子吃穿住行,我在生活當中盡心盡力,把他照顧得樣樣都得體。可是有一次我發燒39°多,早晨實在是起不來,所以沒有做早飯。於是,跟孩子說讓他自己買早飯。
  • 給女兒講藝術家的故事,他卻開始思考別的,沒錢,怎麼養孩子
    當他給女兒講一個藝術家的故事時,他會思考人生:沒有錢怎麼養孩子?後來,沒人請他畫畫,他的生活很窮。據說他的私人醫生告訴他的朋友,倫勃朗沒有在他兒子之後寫悼詞。會害死人的。我以為一個朋友會說,「倫勃朗剛剛死了?我以為他死了。女孩聽後很驚訝,「媽媽,倫勃朗為什麼不想改變?」我笑著說:「他是個藝術家!他們往往有自己的毅力,這是他們獨特的個人風格。
  • 5個有道理的小故事,你一定要講給寶寶聽
    「我一直努力地跟孩子講道理,說到我臉都綠了,但是他還是不聽我說,只有我衝他喊時,他才會聽我說。」 有人說,有些時候最沒用的家教方法就是講道理。但是沒幾個孩子願意聽你嘮叨那些「沒用」的道理!小編覺得,給孩子講道理不如講故事。
  • 「你是只會下蛋的母雞」,寶媽直言:家有女兒,別輕易當全職媽媽
    執筆:陳芳主編:劉一之定稿:蘇子後在我們的認知中,女兒就是爸媽的小棉襖,貼心、孝順、會關心人,這也是很多家庭想要一個女兒的原因。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女兒都能擔得起小棉襖的稱呼,不合格的家庭教育,只會養出「漏風棉襖」。
  • (引起無數父母深思)
    孩子能看的進去我的文章,爸爸會寫文章也算是他的一點小驕傲,這恐怕不是因為爸爸寫得多好,也不是爸爸講了多少道理,而是裡面不僅有我對他的失望和無奈,也有孩子帶給我的快樂以及我對他的真正的賞識。媽媽的這句話不幸一言成讖,媽媽去世的時候,我們沒有在她的身邊。這不是詛咒,這是一種可能。如果你的孩子沒有這麼優秀,你要教育,你反覆教育,你要耳鬢廝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說的話多,我以為所有的天倫就在於在一起,這不是幸福麼?
  • 陳小春應採兒育兒之道,父母關係對於孩子影響實在太大了
    與孩子建立規則,遵守規則Jasper因為中文功底比較差,在和媽媽應採兒一起玩漢字拼字遊戲的,本能的抗拒這個遊戲,亂答一氣。最讓應採兒惱火的是,很多字她之前反覆教過,Jasper都忘得一乾二淨,態度還很不端正。一向脾氣火爆的應採兒,眼看就要發飆。
  • 父母別因「玩笑」毀了這教育法寶
    我問了孩子,孩子竟然不以為意地說:"沒關係啊,不就是考差了一次而已,要是我努力學,我肯定會考得很好。"我被孩子的反應震驚了。一個有"羞恥心"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或者挫折之後,會反思自己,到底是哪裡做的不好,哪裡要改正。而不是對自己的錯誤和問題視而不見,還洋洋得意。
  • 1歲萌娃語言能力超棒,「語言敏感期」抓住機會,每天這樣早教
    1歲萌娃語言能力等同於2歲娃,語言能力影響大腦發育?了解0~3歲寶寶語言發育規律,抓住「語言敏感期」,讓寶寶語言能力「快速」增強。很多父母說自己家孩子快2歲了還是只能說幾個字,語言表達能力欠佳,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更有甚者認為孩子語言遲緩,父母著急不知如何下手?
  • 混血萌娃講中英散裝語言,網友:像極了說「散裝英語」的我
    混血萌娃講中英散裝語言,網友:像極了說「散裝英語」的我近日,一位寶媽在網絡上曬出了這樣一段視頻:視頻中這位寶媽和自己的老公、兒子一起在餐廳吃飯,老公是美國人;兩人的混血寶寶今年5歲了。視頻中爸爸用英語問兒子:「你為什麼喜歡滑冰?」混血寶寶回答道:「Because it can 滑來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