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種溝通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而且經常是「無效」的一種溝通方式。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亂扔衣服,把它們掛起來!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吃飯期間不要到處亂走,怎麼就不聽呢?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作業沒寫完,不允許看電視,你到底聽到沒?這樣的話,你說過嗎?
你說這句話的時候,感受是什麼?
除了孩子極其不聽話之外,有沒有一些挫敗、沮喪,和無力感?
這句話一說出來,就證明:
——我們之前無論說的是幾百次還是上千次,都是無效的。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告知」都是沒有效果的。
這麼無效的方式,我們還在繼續用,是孩子笨,還是我們笨?
(一)父母反覆嘮叨之下造成的「耳聾現象」,是會蔓延的!
我第一次聽說「媽媽的」這一概念,是在《孩子:挑戰》一書中。
書裡說了一個媽媽與孩子產生衝突的案例。
後來這個孩子覺得媽媽的話很無聊,媽媽說她的,孩子根本沒聽進去,久而久之對媽媽的說教產生了免疫,成了一個「媽媽的」(mother-deaf)。
這樣的「耳聾現象」如果不加以及時調整,最後會發展到針對所有對他講道理的人。
比如老師、領導、伴侶。
說到這裡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身邊的哪個成年人,出現過這種「耳聾現象」?
有沒有一種炸雷響在耳邊的感覺?
趕緊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給自己的孩子造成「耳聾現象」?
程度是深是淺?
回頭是岸啊!
(二)我們不要做一個「扭曲」的父母
想要改變自己無效講道理的狀態,首先要意識到我們的講道理,為何是無效的。
比如,一個吃飯反覆離開座位的孩子。
我們反覆對他說:「吃飯期間,不允許離開座位,這是非常不禮貌的。如果你離開座位,就代表著你吃完了這頓飯,我就要把你的碗筷收走了。」
可是孩子發現,他無論多少次離開座位,媽媽都不會把碗筷收走,只是對他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直到最後,媽媽真的發脾氣了,對他大吼甚至站起來了,他才會乖乖地坐回來。
然後,媽媽也跟著坐下,繼續吃飯。
你們發現問題了嗎?
之所以我們的話沒有用,是因為我們是一個「扭曲」的家長。
我們說的和做的根本不一致。
如果我們說完了上面那段話,孩子依然離開座位,那我們就要按照這句話去執行,果斷把碗筷收走,而且直到下一頓飯前,都沒有零食吃。
讓孩子體驗邏輯後果,下一次孩子自然會懂得離開座位意味著什麼。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餓壞了怎麼辦。
就是因為這個、那個、無數個沒有必要的擔心,才讓我們的話變得毫無意義。
與其擔心孩子餓壞了,還不如擔心他以後結婚了,伴侶說話他也當耳旁風之後,兩個人婚姻不順,該怎麼辦。
再說,餓一頓真壞不了。現在孩子大多營養過剩,「積食」的孩子更多。
(三)無數次「講道理」,不如一次「行動」!
講道理,不是不可以。
有的事情確實需要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提高認知,明事理。當孩子懂了以後,不需要我們反覆給他們講同樣的道理。
道理,一兩次給孩子講明白,足矣。
需要我們反覆講的「道理」,都不叫道理,而叫「嘮叨」了,而且是無效的嘮叨。
比如:一個反覆用海洋球砸人的孩子。
在遊樂場所,一個孩子總是用海洋球去砸其他小朋友。這個孩子的媽媽,非常盡職盡責地在場所門口對著孩子反覆說:「不要用海洋球砸別人,會把別人砸疼的,不可以這樣玩。再砸人,我就給你拉出來了。」
可是,孩子過了一會兒,依然將球砸向別人。媽媽一邊替他說對不起,一邊繼續給他講道理,讓他不要砸人。
往返無數次之後,終於遇到一個大孩子,被他砸了兩下以後,直接走過來給了他一拳,把他打哭了。
孩子委屈地跑出來找媽媽,媽媽卻說:「和你說了多少次了,不要拿海洋球砸別人,你非不聽!那個大哥哥也是,砸也砸不疼,怎麼還打人呢,真沒教養。」
媽媽本以為在為孩子好,可是我們仔細想想,這個媽媽到底都教給孩子什麼?
媽媽的話,可以不聽,媽媽的威脅沒有用;砸了別人,有媽媽幫我道歉,我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大哥哥打人不對,砸得又不疼。這三點認知,都會讓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越來越偏。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不是非要到什麼特殊的場合通過特殊的事情來建立。
孩子的三觀,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瑣事上,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這件事中,媽媽最應該做的就是「行動」:
一次行動,頂百次講道理。
告訴孩子不許砸人,砸人就要出來。當孩子再一次砸人時,媽媽不再說話,而是直接進去把孩子抱出來。等到孩子保證不砸人的時候再讓他進去,若是再砸人,再抱出來。超過幾次就直接回家,不允許再玩。
如此一來,不用我們苦口婆心反覆嘮叨,孩子自然就懂得了邊界和規則,以及自己的行為帶來的直接後果。
(四)不要被孩子訓練,而要訓練孩子。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舉的例子,那個反覆離開飯桌的孩子,他做的整個行為都是在訓練他的媽媽。
父母以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殊不知,這一切恰好相反,都在那個孩子的掌控之中。
他能準確地預測他媽媽的所有反應,下去跑大約第幾圈的時候,媽媽才會真正的生氣,然後等到他媽媽真正發火的前一刻,回到座位上。
不是孩子真的害怕媽媽端走他的碗筷,而是孩子自己覺得可以了,就到這裡,可以繼續吃飯了。
當孩子一旦把自己的價值感定義為「引起大人的憤怒/挫敗感」這件事上時,我們的苦日子就開始了。
因為孩子就會執著於各種類似的事情(比如反覆亂扔衣服、寫作業的時候一直玩橡皮、每天早上都磨磨蹭蹭),反覆挑戰我們的底線,直到我們發火,他們的價值得以實現,這件事才暫停一個段落。
如此,我們與孩子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仔細想一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類似被孩子訓練的事情?
如果有,一定要反思一下,是否自己說了很多無用的道理,做了很多與「說的」不符的事情。
我們要引導孩子遵守家裡的規則,遵守社會的規則,而不是被孩子如此訓練。
(五)育兒成敗的關鍵,永遠是「心態」。
各種育兒方法,都是輔助工具;只有「心態」,永遠是基石。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本著「和善而堅定」的原則。
上面的例子中,當孩子再次離開餐桌的時候,媽媽把碗筷收走了,孩子當時可能覺得沒什麼,可是當他餓的時候,我們就一定要端正心態了。
(1)懲罰——落井下石。
如果你把孩子作為對立方,想和孩子爭個「輸贏」,你就會說:
「誰讓你吃午飯的時候離開飯桌的?我都說了離開飯桌就收碗筷,現在餓了?我也沒辦法(或活該),忍著點兒吧。」
如此一來,孩子感受到的不只有挫敗感,更有傷心。他會認為,媽媽在落井下石,媽媽一點兒也不愛我。
孩子如果內心力量小,下一次就會乖乖吃飯,但是他這個改變是基於對媽媽的畏懼。
孩子如果內心力量大,他會更加反抗,不吃就不吃,看誰耗得過誰?!——往往孩子真的倔起來,最終讓步的大多是父母。
(2)和善而堅定——無論如何,媽媽愛你。
我們不是孩子的對立方,我們是孩子溫暖的後盾,是發自內心愛孩子的人。
當孩子餓的時候,我們抱抱孩子,對他說:「寶貝,餓的感覺是不是很難受?要不要先吃點水果/喝點水?媽媽晚飯早點做,好不好?」
(在我家,水果不算零食。)
如此一來,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的感受,關心他的狀態,甚至還為了他將晚飯提前了半個小時。孩子體驗了午餐時離開餐桌的邏輯後果,同時也感受到了父母的愛。
下一次吃飯,孩子會發自內心地不再離開餐桌,故意去激怒媽媽以體現自己的價值。
因為媽媽不會再被他這種行為激怒,他的價值也不需要通過這樣的行為來體現了。
這才是合作雙贏的方式。
你學會了嗎?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實踐,或有局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繫,侵立刪,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