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講半年娃還要聽,娃都能背了為啥還要反覆聽?

2021-01-13 單親媽媽快樂育兒

今天我同事跟我說,她3歲的女兒特別喜歡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我隨口接道:我兒子也喜歡。同事瞪大眼睛誇張地搖著我的肩膀:你知道她有多喜歡麼!基本每天晚上都要我講!關鍵我已經講了半年了,半年了啊!關鍵她都會背了,還要我講!我都快講吐了!

看著同事一臉哀嚎,我深表認同。我幽幽回覆:就跟誰家還沒有這麼個小祖宗似的,我兒子《14隻老鼠》裡的《種南瓜》我已經講了三個多月,還有繼續講下去的趨勢,我經常故意引導他聽其他的故事,但他總是很認真地回答:我要聽《種南瓜》的故事。

我兒子是屬於想到什麼就要什麼的性格,沒辦法,只能講吧,可是我講的時候,這熊孩子還打岔,講到小老鼠們好不容易盼到南瓜種子發芽了,他立刻接話道:然後晚上就下雨了,小老鼠把草蓋在小南瓜上,不然大雨就把南瓜寶寶衝走了!我只能附和道:對!然後接著往下講,沒講兩句,他又開始打岔......

孩子為什麼要重複聽一個故事?

1、建立安全感和成就感。

其實只有孩子喜歡的故事,他才願意反覆聽,孩子喜歡反覆聽,說明故事裡肯定有特別吸引他的東西,當孩子期待的東西快要出現時,孩子就會產生興奮感,忍不住打斷父母的講話,這種對事物的預知能讓孩子產生強烈價值感和成就感,讓孩子內心滿足。

孩子能力有限,還經常被成人無意識的視為自己的私有物而隨便處置,所以,孩子有產生價值感和成就感的事情並不多,能在故事中獲得這種愉悅感受,父母應該感到慶幸並珍惜。

2、孩子認知能力差,即使是重複的故事每聽一遍也有新感受。

毛姆說,讀書如果只是為了看情節,那是膚淺的,任何作品的故事都是為了展現人性。

三十歲前,即使再經典的電影電視劇都只是看一遍,更別說書籍了,和別人說起什麼電影、什麼書時,我說我看過:這個電影、書說的是怎麼一回事,就完了。直到書荒劇荒,不得已重溫經典,竟發現自己遺漏那麼多細節,而且我發現在知道故事情節的情況下看細節,注意力集中在某個點上,更能發現的人生哲理更引人深思,我發現之前說的看過、讀過,不過是知道一個故事框架而已。

毛主席看《資治通鑑》看了17遍,說每次都能學到新的知識。

成人尚且如此,更別說認知能力較差的孩子!

對於家長來說,《小蝌蚪找媽媽》、《種南瓜》之類的故事,簡直太簡單了,但是對於孩子卻是一場海量信息、跌宕起伏的冒險,他們身臨其境,目不暇接,聽完了覺得不過癮,所以才會要求家長反覆講解,希望補上自己遺漏的細節。

孩子喜歡聽重複的故事,家長該怎麼做?

1、要耐心,給孩子講故事不要太有功利心,不要以閱讀數量作為孩子學習能力的標準。

刷短視頻時,我經常看到一些媽媽曬自己的孩子看過多少書,有多喜歡看書,3、4歲的孩子就有滿滿一大書架的書,評論區充滿豔羨的聲音:我們家的熊孩子,逼著他看都不看!

其實對於3、4歲的孩子,看太多的繪本反而不好,這個年齡孩子特有的學習方式是重複,太多的繪本不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繪本內容吃不透會讓孩子產生對繪本充滿無力和恐懼感,從而不喜歡看繪本、聽故事。

所以,家長給孩子講故事,不要太有功利心,不是非得讓孩子聽一個故事就要懂這個故事,更不要逼迫孩子總結出什麼教訓和經驗甚至人生道理,這樣只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2、講故事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促進親子關係。

有科學證明,孩子的注意力5到6歲時可以集中約為10—15分鐘,7到10歲時可以集中15—20分鐘,10到12歲時,可以集中25—30分鐘,12歲以上能超過30分鐘。可見3、4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更短。但是我發現,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長。

所以,如果想有意識的訓練孩子的專注力,講故事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那些即使重複的故事,孩子每次聽卻都聽得很專注。在故事中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當專注成為一種習慣,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會很投入。

而且,給孩子講故事本身就是一種陪伴,增加孩子內心的愉悅感,促進親子關係,對很多孩子來說:講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如果再加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簡直不要太幸福。

3、當孩子能背時打岔,家長應該讓孩子說完,順勢引導孩子訓練表達能力。

我剛開始重複給兒子講《種南瓜》的故事時,孩子老是插嘴,我就會煩躁的說:既然你自己都會說了,那媽媽就不說了。兒子急了,馬上央求:我不說了,媽媽說!媽媽說!然而,過了沒幾分鐘,他又興奮地插嘴.....

而且我覺得,既然什麼情節兒子都知道了,那我趕緊把故事講完,實踐「每個一個故事」的諾言就趕緊睡覺,於是快速的把故事講完,省去「沒有必要」的情節,本來10到15分鐘的故事壓縮到5分鐘,自己都覺得乾巴巴的,然後逼迫兒子睡覺。

兒子當然不從,他在故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在媽媽那裡也沒有得到足夠的耐心,滿腔無處發洩的精力和氣憤使得他在床上翻滾搗亂就是不肯睡覺,為了哄睡,我不得不付出比講重複故事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時間長了,我發現讓兒子耐心說完是一個不錯的辦法,開始只是為了消磨時間,讓他發洩精力,後來我發現,他可以講很長的一段情節,而且邏輯清晰,思維敏捷,如果再加上一些修飾,簡直就是一個小小故事家。我腦中突然冒出「演講」這個詞,不禁大喜:誰說聽故事就要認真聽,如果能把一個故事講好,那也是一種本事!

從此以後,兒子接話的時候,我會引導他講下去,把事情的順序、邏輯說清楚,訓練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時候我甚至會「耍賴」,叫兒子給我講故事,感受兒子慢慢的把一個故事從情節簡單到添加細節和修飾越來越複雜的過程。

寫在最後:

在給孩子講故事這件事上,其實不管父母怎麼做都是「賺」的,或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或培養專注力,或從故事中汲取為人處世的道理。

孩子愛重複聽一個故事,其實根本就不算什麼事,在孩子身上多少精力和時間都花了,為什麼要在講故事這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上吝嗇精力,既然要給孩子講,何不按照遵從孩子的生長規律、順應孩子的心意來。

相關焦點

  • 放學後,女兒總是唱這首「兒歌」,寶媽聽清楚歌詞後就找老師理論
    放學後,女兒總是唱這首「兒歌」,寶媽聽清楚歌詞就找老師理論一位齊齊哈爾的小琪女士,她聽見娃唱的兒歌后,立即跑到學校找老師理論。小琪女士說,她從來就沒這麼難受過,她甚至忽然間懵了,都搞不清楚,自己為啥活著了?是什麼讓一個女人,失去了生活的動力?
  • 不做到這兩點,讓娃聽再多英語也磨不動耳朵
    帶著OK英語啟蒙的這幾年,我也算是各種嘗試,除了自己日常和OK的互動和英語繪本共讀,還有線上、線下課程的補充(答應大家要分享也蠻久了,後面都補充詳實了會推送哈),所以各維度的經驗也算是積累了不少。因為總有媽媽很困擾,老問我,」OK媽,大家都說給娃多聽就好,我也算是給娃磨了一兩年的耳朵了,為啥幾乎沒啥緩慢?」
  • 靜態聽、動態聽、具體聽、抽象聽……親子英語早教聽力輸入的終極...
    聽力從來都是先於視力的。早在媽媽肚子裡時寶寶的聽力已提前發育,開始傾聽媽媽的心跳和外部世界的各種聲音。出生後3-7天聽覺就已經相當良好,而此時視覺卻只有光感。之後聽力一路高歌猛進,在母語習得之路上唱主角,視力和其他感知力一向是甘當配角的。
  • 小蝌蚪找媽媽|中英文故事
    青蛙媽媽的卵慢慢地都活動起來,變成一群小蝌蚪,他們在水裡遊來遊去,非常快樂。One day, mother duck with her children swam in the pond.有一天,鴨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到池塘中來玩水。小蝌蚪看見小鴨子跟著媽媽在水裡划來划去,就想起自己的媽媽來了。小蝌蚪你問我,我問你,可是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媽媽在哪裡。
  • 小學語文教資面試《小蝌蚪找媽媽》教案+逐字稿
    題目:小蝌蚪找媽媽教學目標:學會「兩、就、哪、寬、頂、肚、皮、孩、跳」9個漢字,能讀準音,認清形,理解這些生字組成的新詞通過文字遊戲,分角色朗讀課文,能夠講述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生字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難點:學會生字詞,理解並複述課文內容教學方法:遊戲法
  • 部編語文《小蝌蚪找媽媽》一等獎教學設計,這老師真厲害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藉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3.結合課文內容,藉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4.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 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課堂筆記
    #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課堂筆記前幾天發了二年級上冊語文的學習目標及重難點知識。今天結合著學習目標,學習《小蝌蚪找媽媽》課文。首先要認識課文中的「塘、腦、袋、灰、哇、教、捕、迎、阿、姨、寬、龜、批、鼓」14個生字。
  • 生娃前後的差距有多大?冒「毀容」風險生娃的媽媽,都是勇士
    而能讓其快速成長的,莫過於結婚和生孩子了。 懷孕生子帶給女性的,不僅是身份上的改變,還有身體和相貌的。前段時間,網上流行這樣一句話:想知道女人生孩子有多辛苦,那就看看她們生孩子前後的對比吧!
  • 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1960年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聽了匯報後說:「你們能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就更好了。」 這個消息傳回美影廠後,他們開始了水墨動畫實驗,於是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了。《小蝌蚪找媽媽》影片開頭在銀幕上出現一本素雅的中國畫畫冊,封面打開後,是一幅幽靜的荷塘小景,鏡頭漸漸向畫面推去,古琴和琵琶樂曲悠揚而起,把觀眾帶進一個優美抒情的水墨畫世界,池塘裡的小蝌蚪慢慢蠕動起來。
  • 都在吐槽老人帶娃,但全職外婆/奶奶的辛苦有人理解嗎?
    其實,吐槽是雙向的,年輕人集中在網絡上,老年人則集中在自己的姐妹/家族群或者跳廣場舞的地方,不信,「臥底」到老年人帶娃扎堆的地方,絕對能聽到他們的心聲。 未上學的孩子,需要全天侯陪伴,做好一日三餐,還要講究營養搭配。有些年輕人帶娃偶爾還會點外賣了事,但在老年人看來,簡直不可理喻,「不健康、沒營養、浪費錢、對娃兒一點都不負責」。同時,還要保證孩子每天有充分的運動和睡眠。甚至,有時候,晚上還要給兒女做一大桌子菜,「年輕人工作也辛苦,早上隨便吃個包子,中午天天外賣能吃到啥子嘛,只能好生吃個晚飯了。」
  • 二年級語文上冊第1課《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第一單元本單元圍繞著「大自然的秘密」的主題,選編了《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麼》《植物媽媽有辦法》3篇課文,1個「口語交際:有趣的動物」,1個「語文園地」和1個「快樂讀書吧」。1小蝌蚪找媽媽1.能正確認讀「塘」等14個生字,正確認讀多音字「教」在本課的讀音,能正確書寫「兩」等10個字;讀記「腦袋」等12個詞語。2.結合課文插圖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內容及敘述順序,能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知道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3.藉助課文的短語了解「披」等四個詞語的意思,能仿照例子各說一句話。
  • 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及過程的圖片 最全版本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及過程的圖片 最全版本小蝌蚪找媽媽 來源:www.18183.com作者:似水流年時間:2017-04-21 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及過程的圖片去哪裡找呢?本文小編為您帶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及過程的圖片 最全版本小蝌蚪找媽媽。
  • 為啥寶寶說話有早有晚?抓住3表現做好4引導,你娃也能早開金口
    同事家的孩子2歲時,可以連續地從1數到20,隨便寫出一個數字也都可以給出正確答案,還能夠背出三五首古詩,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 可同事卻不這樣認為,她並不認為孩子就是天才,之所以孩子能有這樣突出的表現,和自己的教育引導是離不開的。 為啥寶寶說話有早有晚?
  • 小蝌蚪找媽媽
    池塘裡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遊來遊去。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裡?」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 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教師手寫筆記,暑假孩子預習好幫手
    《小蝌蚪找媽媽》通過寫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提示下找到自己媽媽的經過,同時展現了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變化過程,巧妙地把知識蘊含在小故事裡,是一篇充滿兒童情趣的科學童話。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藉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說清楚蝌蚪成長的過程;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 《小蝌蚪找媽媽》講每人要完成的生命過程(圖)
    7月24日至26日,全新升級版的兒童劇《小蝌蚪找媽媽》將演出最後三場,這部三年前首演的作品無論是在故事情節還是舞美服裝方面都有了更為精緻的修改。從拒絕認青蛙媽媽到不忍與媽媽分別,從「不想長大」到接受必須長大的事實,相信很多孩子能在小蝌蚪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 生二胎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帶倆娃!9張圖道盡二胎媽媽的心酸
    文|福林媽咪都說生二胎一定要具備四個條件:經濟條件要好、身體素質要佳、夫妻關係要融洽、還要有人能幫忙帶娃;也有人說只需要具備一個條件:只要經濟條件好,其他的都不是什麼問題了。其實,生二胎不可怕,可怕的是沒人搭把手,一個人要帶倆娃。
  • 一年級娃四個月背會新概念英語二、三冊,看碩士雙學位的媽媽如何雞娃
    工作之餘分享最真實的育兒感悟、具體可操作的家庭英語啟蒙經驗,已幫助上萬個家庭開展英語啟蒙,期待你我共同成長,歡迎關注來和我一起抱團雞娃吧。 我是來自長沙的 Manuel媽媽,本科英語,美國讀了TESOL的碩士,然後又讀了個商科碩士,美國6年,聽了不少西語。
  • 所有親自帶娃的媽媽都是時間管理的「大師」附一天時間表
    若不是有這個小屁孩的出生,我還不知道自己的「潛力」能被這樣無窮地發掘出來,其實每個親自帶娃的媽媽都有著自己帶娃的一套方法和規律,說白了,找到了規律和節奏是生完娃月子期需要不斷去適應和學習的事情,找不到規律既煩躁不安也痛苦難耐,睡不好對誰來說都是最致命的考驗。別說我危言聳聽,真的生了娃你就懂了!
  •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大寶現在五歲多了,心理發展進入最迅速的時期,他不僅活潑好動,而且跟我說話從來都是"小大人"的口氣:"媽媽,你該吃飯了!""媽媽,記得寫完文章要點保存哦!"大寶經歷過4歲前的"生長旺盛期",進入了有思考、很少哭鬧的"調和統一時期"。我常常會感慨,我娃真的長大了,不用媽媽操心了。但雖然如此,跟他講道理依然是個非常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