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同事跟我說,她3歲的女兒特別喜歡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我隨口接道:我兒子也喜歡。同事瞪大眼睛誇張地搖著我的肩膀:你知道她有多喜歡麼!基本每天晚上都要我講!關鍵我已經講了半年了,半年了啊!關鍵她都會背了,還要我講!我都快講吐了!
看著同事一臉哀嚎,我深表認同。我幽幽回覆:就跟誰家還沒有這麼個小祖宗似的,我兒子《14隻老鼠》裡的《種南瓜》我已經講了三個多月,還有繼續講下去的趨勢,我經常故意引導他聽其他的故事,但他總是很認真地回答:我要聽《種南瓜》的故事。
我兒子是屬於想到什麼就要什麼的性格,沒辦法,只能講吧,可是我講的時候,這熊孩子還打岔,講到小老鼠們好不容易盼到南瓜種子發芽了,他立刻接話道:然後晚上就下雨了,小老鼠把草蓋在小南瓜上,不然大雨就把南瓜寶寶衝走了!我只能附和道:對!然後接著往下講,沒講兩句,他又開始打岔......
孩子為什麼要重複聽一個故事?
1、建立安全感和成就感。
其實只有孩子喜歡的故事,他才願意反覆聽,孩子喜歡反覆聽,說明故事裡肯定有特別吸引他的東西,當孩子期待的東西快要出現時,孩子就會產生興奮感,忍不住打斷父母的講話,這種對事物的預知能讓孩子產生強烈價值感和成就感,讓孩子內心滿足。
孩子能力有限,還經常被成人無意識的視為自己的私有物而隨便處置,所以,孩子有產生價值感和成就感的事情並不多,能在故事中獲得這種愉悅感受,父母應該感到慶幸並珍惜。
2、孩子認知能力差,即使是重複的故事每聽一遍也有新感受。
毛姆說,讀書如果只是為了看情節,那是膚淺的,任何作品的故事都是為了展現人性。
三十歲前,即使再經典的電影電視劇都只是看一遍,更別說書籍了,和別人說起什麼電影、什麼書時,我說我看過:這個電影、書說的是怎麼一回事,就完了。直到書荒劇荒,不得已重溫經典,竟發現自己遺漏那麼多細節,而且我發現在知道故事情節的情況下看細節,注意力集中在某個點上,更能發現的人生哲理更引人深思,我發現之前說的看過、讀過,不過是知道一個故事框架而已。
毛主席看《資治通鑑》看了17遍,說每次都能學到新的知識。
成人尚且如此,更別說認知能力較差的孩子!
對於家長來說,《小蝌蚪找媽媽》、《種南瓜》之類的故事,簡直太簡單了,但是對於孩子卻是一場海量信息、跌宕起伏的冒險,他們身臨其境,目不暇接,聽完了覺得不過癮,所以才會要求家長反覆講解,希望補上自己遺漏的細節。
孩子喜歡聽重複的故事,家長該怎麼做?
1、要耐心,給孩子講故事不要太有功利心,不要以閱讀數量作為孩子學習能力的標準。
刷短視頻時,我經常看到一些媽媽曬自己的孩子看過多少書,有多喜歡看書,3、4歲的孩子就有滿滿一大書架的書,評論區充滿豔羨的聲音:我們家的熊孩子,逼著他看都不看!
其實對於3、4歲的孩子,看太多的繪本反而不好,這個年齡孩子特有的學習方式是重複,太多的繪本不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繪本內容吃不透會讓孩子產生對繪本充滿無力和恐懼感,從而不喜歡看繪本、聽故事。
所以,家長給孩子講故事,不要太有功利心,不是非得讓孩子聽一個故事就要懂這個故事,更不要逼迫孩子總結出什麼教訓和經驗甚至人生道理,這樣只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2、講故事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促進親子關係。
有科學證明,孩子的注意力5到6歲時可以集中約為10—15分鐘,7到10歲時可以集中15—20分鐘,10到12歲時,可以集中25—30分鐘,12歲以上能超過30分鐘。可見3、4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更短。但是我發現,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長。
所以,如果想有意識的訓練孩子的專注力,講故事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那些即使重複的故事,孩子每次聽卻都聽得很專注。在故事中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當專注成為一種習慣,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會很投入。
而且,給孩子講故事本身就是一種陪伴,增加孩子內心的愉悅感,促進親子關係,對很多孩子來說:講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如果再加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簡直不要太幸福。
3、當孩子能背時打岔,家長應該讓孩子說完,順勢引導孩子訓練表達能力。
我剛開始重複給兒子講《種南瓜》的故事時,孩子老是插嘴,我就會煩躁的說:既然你自己都會說了,那媽媽就不說了。兒子急了,馬上央求:我不說了,媽媽說!媽媽說!然而,過了沒幾分鐘,他又興奮地插嘴.....
而且我覺得,既然什麼情節兒子都知道了,那我趕緊把故事講完,實踐「每個一個故事」的諾言就趕緊睡覺,於是快速的把故事講完,省去「沒有必要」的情節,本來10到15分鐘的故事壓縮到5分鐘,自己都覺得乾巴巴的,然後逼迫兒子睡覺。
兒子當然不從,他在故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在媽媽那裡也沒有得到足夠的耐心,滿腔無處發洩的精力和氣憤使得他在床上翻滾搗亂就是不肯睡覺,為了哄睡,我不得不付出比講重複故事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時間長了,我發現讓兒子耐心說完是一個不錯的辦法,開始只是為了消磨時間,讓他發洩精力,後來我發現,他可以講很長的一段情節,而且邏輯清晰,思維敏捷,如果再加上一些修飾,簡直就是一個小小故事家。我腦中突然冒出「演講」這個詞,不禁大喜:誰說聽故事就要認真聽,如果能把一個故事講好,那也是一種本事!
從此以後,兒子接話的時候,我會引導他講下去,把事情的順序、邏輯說清楚,訓練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時候我甚至會「耍賴」,叫兒子給我講故事,感受兒子慢慢的把一個故事從情節簡單到添加細節和修飾越來越複雜的過程。
寫在最後:
在給孩子講故事這件事上,其實不管父母怎麼做都是「賺」的,或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或培養專注力,或從故事中汲取為人處世的道理。
孩子愛重複聽一個故事,其實根本就不算什麼事,在孩子身上多少精力和時間都花了,為什麼要在講故事這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上吝嗇精力,既然要給孩子講,何不按照遵從孩子的生長規律、順應孩子的心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