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教育孩子「上策」是什麼呢?

2021-01-08 暖兒語

教育孩子,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崇尚的理念和方式。有人覺得,「挫折教育」更適合當下的孩子,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加堅強和獨立;當然也有人覺得,「棍棒教育」更合適,尤其是那些不聽話,生性頑劣的孩子。

只是不同的教育方式,最後孩子呈現出來的性格,以及做事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總是有父母抱怨,覺得孩子不夠懂事,不理解他們的苦心。但其實,孩子生性善良,只是父母教育不得當,才導致他們出現不懂事的表現,尤其是那些喜歡講道理的父母。

教育路上,對孩子發脾氣是下下策,講道理是下策。所以慣用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父母,最後的教育成果並不顯著。孩子生來單純善良,只是父母的教育和生活環境,讓他們的內心發生了變化而已。

家長必須明白一個事實:越是喜歡對孩子講道理,往往孩子越不聽話。因為說得多了,孩子也會覺得厭煩,甚至從內心開始牴觸和排斥。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道理孩子都已經明白,所以父母的說教只會顯得多餘。在家長看來,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明明是為他好。

可是在孩子心中,簡單的事情被重複了無數次,只會覺得父母管控的太多,完全沒有自由可言。於是就會通過行為表現出心底的不滿,跟父母對著幹也就成了常態。所以說講道理真的沒有用,說得再多,不如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

講道理和發脾氣真的沒有用,想讓孩子變乖巧、變懂事,最好的方式就是「因材施教」。所謂的上策教育,就是結合孩子的身心發育情況,量身定製屬於他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只有抓住他們的特點,才能給予最佳的教育和引導。

教育三部曲,讓孩子健康成長,重在引導。

一、學會放手,讓孩子多做選擇題

既然是孩子,他們免不了還有任性和發脾氣的時候。偶爾面對父母的要求,孩子也沒有辦法做到乖巧聽話,甚至還會有發脾氣的衝動。這時,父母的說教和發脾氣都無用,因為孩子還局限在自己的思想中。與其這樣,父母不如換一種教育思路,不再要求孩子怎樣做,而是給他們選擇的權利。

就拿吃飯這件事來說,很多父母最初選擇講道理,可是並不奏效;接下來就是各種吼叫或者打罵,非得逼迫孩子吃飯。到了最後,可謂是兩敗俱傷的局面,父母異常生氣,孩子也未能如家長所願的吃飯。

既然如此,就給孩子兩個選擇,吃肉或者吃菜,而不是單純的問孩子是否吃飯。只要避開「不吃」這個結果,孩子自然也就會忽略這個答案。對他而言,只要選擇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好。

成長路上,家長擔心的問題太多,那些解決不了的事情,倒不如交給繪本來完成。在閱讀的空隙,孩子通過故事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可以掌握很多新技能,從此養成良好的習慣。

推薦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給小朋友,那些家長眼中不聽話的行為,說到底都是孩子不懂情緒管理的原因導致的。通過這套繪本,孩子不僅不可學會更好地管理情緒,而且還利於性格的培養。

全套共20冊,原價320,限時優惠,現在購買只需79,平均一冊不到4塊錢。這樣的教育投資怎能錯過呢?有需要的家長,點擊下方連結即可選購^^^^^^^

二、給予尊重,讓孩子獨立做事

如今喜歡大包大攬的父母太多,孩子就像他們的附屬品一樣,凡事都要經過他們的批准。只是家長忽略了孩子也會成長,忽略了給孩子最起碼的「尊重」。說真的,現在孩子很聰明,畢竟他們接受知識的途徑太多,所以想法也很多。

越是年齡小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更重,所以想要動手的欲望更加強烈。只是家長以愛的名義保護他們,總是擔心孩子會磕碰會受傷,因此事事都替他們做。這樣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覺得反感,最後還影響親子關係。

學會尊重,給孩子更多的獨立空間,讓他們動手去做事,這也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許孩子做得不夠完美,但是做了,就說明他們有進步的空間,值得鼓勵。重要的是,做事的途中鍛鍊了動手能力,同時也減輕了對家長的依賴。

三、給予信任,讓孩子擁有做決定的權利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已經具備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心中已經有了做事的規劃。選擇什麼樣顏色的衣服,或者去哪裡玩耍,孩子都會在心中設想多遍。家長要做是信任孩子的選擇,而不是直接忽視,依舊按照自己的喜好替孩子決定。

家長要知道,信任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而是要通過實際行動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孩子說出來的話,或者做好的事情,家長不要輕易質疑。即便他們決定的事情是錯誤的,也請給孩子一次嘗試的機會,讓他獨自去證實那些錯誤。

總結:家長可以適當地給出意見,但是不要想著去替孩子做主,這樣的教育遠比吼叫和講道理更管用。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竟是常...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
  • 堪比大熊貓的非洲「國寶」,一頓飯開銷2100,動物園只能出此下策
    雖然人氣極高但是飼養難度和我國大熊貓有的一拼,這不韓國一家動物園為了招攬生意,從非洲買來一隻鯨頭鸛,一開始韓國動物園上下是異常興奮,可沒過多久,難題來了……鯨頭鸛吃窮韓國動物園,專家無奈出此下策鯨頭鸛(Shoebill)特別挑食,飼養員給端上來了一大金鱒魚,它看了一眼就傲嬌地走開了,飼養員不服氣,把魚直接舉到它面前,Shoebill
  • 寶寶總是發脾氣,家長該怎麼引導
    這樣的威脅開始的時候會常非常見效,寶寶馬上收聲,但久而久之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會使孩子把自我破壞和被動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誤區二:做寶寶情緒的奴隸 寶寶因願望得不到滿足而發脾氣的時候,有的家長不堪其擾,不得不屈服。家長這樣用賄賂的方式息事寧人,容易讓孩子學會以發脾氣的方式要挾家長,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勒索」。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中了「海格力斯效應」,「以柔克剛」是上策
    於是拿起一個很粗的棍子使勁的砸這個像袋子的東西,沒想打這個東西在打擊下不斷的變大,最後竟把路都堵上了。海格力斯正在無可奈克中,一位聖者走過來對他說:"朋友,不要再打它了,忘了它並遠離它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招惹它,它就恢復原貌;你若繼續打擊它,它就會繼續膨脹起來與你對抗到底。"
  • 別再跟孩子講道理了:擅長「邊門效應」的家長,才能讓娃更懂事
    夜班歸來,我剛出電梯就聽到隔壁家長在教育孩子,聲音之大貫穿上下五層樓,而我也被迫聽全了來龍去脈。無非是小孩子不懂事,拿著雞蛋隨地砸,估計是跟電視機裡學的。家長明顯被氣得不輕,但還是耐著性子跟娃講道理,然而小傢伙根本左耳進右耳出,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眼看家長越說越生氣,一場戰爭就要升級,我連忙上去敲了門。
  • 《中庸》: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沒有脾氣,而是「會發脾氣」
    所以說,真正厲害的人,不應該是沒有脾氣,而是不輕易發脾氣;一旦發脾氣,又「會發脾氣」,對於時機和力度的把握恰到好處。這樣的人,不僅是高情商,還是高智商!那麼,這個度量衡如何把握呢?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反覆講道理會養出「媽媽的聾子」:別做扭曲的父母,讓語言失效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吃飯期間不要到處亂走,怎麼就不聽呢?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作業沒寫完,不允許看電視,你到底聽到沒?這樣的話,你說過嗎?你說這句話的時候,感受是什麼?趕緊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給自己的孩子造成「耳聾現象」?程度是深是淺?回頭是岸啊!(二)我們不要做一個「扭曲」的父母想要改變自己無效講道理的狀態,首先要意識到我們的講道理,為何是無效的。
  • 孩子和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正確處理的方法是什麼?
    父母從小就要讓孩子知道,不可以隨便發脾氣,遇事要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發脾氣和打人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甚至有時候會留下不能彌補的過錯。5、學著換位思考去理解別人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知道別的感受,讓自己意識到自己說的話可能會傷害到別人,如果自己是他人,會是什麼感受。家長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告訴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養成習慣。
  • 王陽明智慧:對付你惹不起的小人,學會上中下三策,生活更輕鬆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遇到一些小人,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樣的人呢?顧名思義小人就是那些破壞遊戲規則,不按規矩辦事的人,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可能很氣憤,可能會效仿他們,也用他們慣用的手段來對付他們,但是我們要是這樣做的話,我們也就成了別人眼中的小人。對付小人需要智商跟情商同時在線。
  • 跟孩子講道理根本沒用:了解孩子原始人人格,溝通變得更加簡單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作為兩個娃的媽媽,每天都要跟家裡的娃溝通各種問題,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育兒過程中最明白的一點就是:別遇到事,就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真的沒用,孩子還很煩,嫌棄叨叨。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是知道,但是為什麼孩子會聽不進去道理,還是有些疑惑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情況,比如:控制不了脾氣,總是批評完孩子就後悔; 還有,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可計劃挺好,就是堅持太難等等。這些情況的出現,總是讓人有些沮喪,也讓大人和孩子之間,感到自己缺乏掌控性,做事情沒有信心。
  •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那麼面對"臭脾氣"的"熊孩子",我們當父母的應該如何去做呢?第一步:分析孩子"臭脾氣"的原因1.孩子的暴脾氣是與年齡有關的2-3歲發脾氣,是情緒發育的"必經之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理尚未發育成型,不能夠正確的識別各種情緒,只能通過一些動作話語表現出來。餓了就哭,開心了就笑甚至手舞足蹈,通過各種肢體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情感。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執筆:曉陽定稿:西西小孩子的心思總是讓人難以把控,這一秒還嬉笑玩樂,下一秒就大發雷霆,變臉之快,讓人咋舌。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亂發脾氣,場面堪稱一部大片。面對孩子亂發脾氣,很多的父母都會面露難色,唯有懂得孩子亂發情緒背後的真實目的,才能夠讓孩子恢復平靜。小明5歲了,家裡就只有他一個孩子。
  • 什麼是高情商?會懂得發脾氣的人就是高情商!這3件事請發脾氣!
    談起高情商,很多人下意識就會將其想得很複雜,認為如果要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不僅要頭腦靈光,還必須要見多識廣,知識淵博。其實,想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很簡單,今天就給大家主要講一個要點。什麼是高情商?會懂得發脾氣的人就是高情商!這3件事請發脾氣!
  • 下藥是下下策,調水才是上上策
    那麼,當我們看到觀賞魚趴缸,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應對呢?同學們請躺好,聽譁仔娓娓道來~本文適合所有淡水觀賞魚玩家,不適合海水魚和草缸玩家。預計閱讀218秒。觀賞魚趴缸就代表一定生病了嗎?當然不是!至於下什麼藥,就需要要看具體得了什麼病了。不過,你必須意識到一個問題:只要你的觀賞魚得了細菌性魚病,肯定是你的水質先壞了。排除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以後,總是魚缸水質先壞,然後才會出現細菌性魚病的。
  • 孩子如同鏡子般,折射出你的教育是否有問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稱職。」在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就是孩子的鏡子。如果孩子看到的都是大吼大叫不停發脾氣的父母,時間久了,孩子必定變得和父母一樣愛發脾氣,愛大吼大叫。若是孩子一直被溫柔以待,那麼那也會善待周圍的人。道理很簡單:你給了孩子什麼,孩子就回報你什麼。
  • 教育中缺乏同理心的父母,要學會用「用戶思維」看孩子,需求第一
    與其滔滔不絕地和客戶講產品,不如談天說地,了解客戶的需要、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計劃。 教育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唯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了解孩子的脾氣秉性,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開開心心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