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崇尚的理念和方式。有人覺得,「挫折教育」更適合當下的孩子,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加堅強和獨立;當然也有人覺得,「棍棒教育」更合適,尤其是那些不聽話,生性頑劣的孩子。
只是不同的教育方式,最後孩子呈現出來的性格,以及做事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總是有父母抱怨,覺得孩子不夠懂事,不理解他們的苦心。但其實,孩子生性善良,只是父母教育不得當,才導致他們出現不懂事的表現,尤其是那些喜歡講道理的父母。
教育路上,對孩子發脾氣是下下策,講道理是下策。所以慣用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父母,最後的教育成果並不顯著。孩子生來單純善良,只是父母的教育和生活環境,讓他們的內心發生了變化而已。
家長必須明白一個事實:越是喜歡對孩子講道理,往往孩子越不聽話。因為說得多了,孩子也會覺得厭煩,甚至從內心開始牴觸和排斥。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道理孩子都已經明白,所以父母的說教只會顯得多餘。在家長看來,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明明是為他好。
可是在孩子心中,簡單的事情被重複了無數次,只會覺得父母管控的太多,完全沒有自由可言。於是就會通過行為表現出心底的不滿,跟父母對著幹也就成了常態。所以說講道理真的沒有用,說得再多,不如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
講道理和發脾氣真的沒有用,想讓孩子變乖巧、變懂事,最好的方式就是「因材施教」。所謂的上策教育,就是結合孩子的身心發育情況,量身定製屬於他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只有抓住他們的特點,才能給予最佳的教育和引導。
教育三部曲,讓孩子健康成長,重在引導。
一、學會放手,讓孩子多做選擇題
既然是孩子,他們免不了還有任性和發脾氣的時候。偶爾面對父母的要求,孩子也沒有辦法做到乖巧聽話,甚至還會有發脾氣的衝動。這時,父母的說教和發脾氣都無用,因為孩子還局限在自己的思想中。與其這樣,父母不如換一種教育思路,不再要求孩子怎樣做,而是給他們選擇的權利。
就拿吃飯這件事來說,很多父母最初選擇講道理,可是並不奏效;接下來就是各種吼叫或者打罵,非得逼迫孩子吃飯。到了最後,可謂是兩敗俱傷的局面,父母異常生氣,孩子也未能如家長所願的吃飯。
既然如此,就給孩子兩個選擇,吃肉或者吃菜,而不是單純的問孩子是否吃飯。只要避開「不吃」這個結果,孩子自然也就會忽略這個答案。對他而言,只要選擇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好。
成長路上,家長擔心的問題太多,那些解決不了的事情,倒不如交給繪本來完成。在閱讀的空隙,孩子通過故事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可以掌握很多新技能,從此養成良好的習慣。
推薦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給小朋友,那些家長眼中不聽話的行為,說到底都是孩子不懂情緒管理的原因導致的。通過這套繪本,孩子不僅不可學會更好地管理情緒,而且還利於性格的培養。
全套共20冊,原價320,限時優惠,現在購買只需79,平均一冊不到4塊錢。這樣的教育投資怎能錯過呢?有需要的家長,點擊下方連結即可選購^^^^^^^
二、給予尊重,讓孩子獨立做事
如今喜歡大包大攬的父母太多,孩子就像他們的附屬品一樣,凡事都要經過他們的批准。只是家長忽略了孩子也會成長,忽略了給孩子最起碼的「尊重」。說真的,現在孩子很聰明,畢竟他們接受知識的途徑太多,所以想法也很多。
越是年齡小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更重,所以想要動手的欲望更加強烈。只是家長以愛的名義保護他們,總是擔心孩子會磕碰會受傷,因此事事都替他們做。這樣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覺得反感,最後還影響親子關係。
學會尊重,給孩子更多的獨立空間,讓他們動手去做事,這也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許孩子做得不夠完美,但是做了,就說明他們有進步的空間,值得鼓勵。重要的是,做事的途中鍛鍊了動手能力,同時也減輕了對家長的依賴。
三、給予信任,讓孩子擁有做決定的權利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已經具備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心中已經有了做事的規劃。選擇什麼樣顏色的衣服,或者去哪裡玩耍,孩子都會在心中設想多遍。家長要做是信任孩子的選擇,而不是直接忽視,依舊按照自己的喜好替孩子決定。
家長要知道,信任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而是要通過實際行動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孩子說出來的話,或者做好的事情,家長不要輕易質疑。即便他們決定的事情是錯誤的,也請給孩子一次嘗試的機會,讓他獨自去證實那些錯誤。
總結:家長可以適當地給出意見,但是不要想著去替孩子做主,這樣的教育遠比吼叫和講道理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