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君專欄——解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分享人生智慧!
民國梟雄杜月笙有句名言叫:上等人,有本事沒有脾氣;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末等人,沒有本事而脾氣卻大。
其實,人非聖賢,誰都有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只要對發脾氣的把握恰當適中便可。
就如國學書籍《中庸》中所寫:人能夠在喜怒哀樂時含而不露,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就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中自然生長發育。
所以說,真正厲害的人,不應該是沒有脾氣,而是不輕易發脾氣;一旦發脾氣,又「會發脾氣」,對於時機和力度的把握恰到好處。這樣的人,不僅是高情商,還是高智商!
那麼,這個度量衡如何把握呢?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資質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資質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其實,有些人值得我們動心,有些人根本不值得我們發脾氣。對於那些資質平庸、思想固執的人,教育他們,與他們爭執,對他們發脾氣,完全就是對牛彈琴,浪費時間和精力。
正如莊子在《外篇-秋水》中所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因為它們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因為他們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不可對見識淺陋的人談論關於大道理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和認知水平的束縛。
話說,某一個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突然來了一個人,問子貢:「您是孔子嗎?」
子貢答道:「有什麼事需要向我們老師請教?」
「我想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貢理直氣壯。
「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子貢和此人爭論不止,一直爭論到中午也沒消停。
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要讓孔子來評定。
孔子先是摸不不答,再觀察了一陣後,說道:「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聽到孔子這番話後,哈哈大笑而去。
待來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孔子:「這與您所教有區別啊!且一年的確有四季啊!
「這一年到底應是幾季?」孔子答:「四季!」
子貢非常不解。孔子慢慢解釋道:「此一時彼一時,剛才那個人一身綠衣、面容蒼老,它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就算是你跟他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我們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子貢恍然大悟。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認知水平低、素質低的「三季人」,但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和他們爭執,更沒有必要對他們發脾氣,因為這樣做就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
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說過:「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我會生氣,但是現在我不會了。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就當對方是『三季人』,你就心平氣和了。」
餘生很短、很貴,不要跟三觀不一致的人爭執,這就是自尊、自重、自愛!
但是,我們不可能把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當作是「三季人」!比如說,我們的伴侶、孩子、父母,我們對他們除了有「理性」,還有感性、感情!
如果和自己關心的人發生了矛盾,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處世書籍《菜根譚》告訴我們: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即:當我們責備別人的過錯,不要太過嚴厲,要考慮到對方是否能接受;當我們教誨別人從善的時候,不要期望過高,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做到。
與自己的家人相處,除了理性思考,更多是需要愛和包容。家是講愛的地方,如果你把道理都講明白了,估計彼此之間的感情也冷淡了。
所以說,當遇到父母兄弟夫妻等之間發生變故或矛盾的時候,應該從容鎮定,絕不可採取激烈的言行而把事情弄得更壞。
家和萬事興,家和則福自生,家人與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不可不知!
令人可惜的是,很多人把最好的脾氣給了外人,而把最壞的脾氣給到了家人身上。這種人不僅情商不高,智商也不高,福氣又怎麼能夠不淺薄呢?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沒有脾氣,而是要「會發脾氣」:不要與不在乎不關鍵的人發脾氣;一旦發了脾氣,要考慮對方感受,想想對方是否能夠接受;和家人相處時,要用愛去化解脾氣,儘量和諧、和睦相處。
一個人「會發脾氣」,不僅是高情商,還是高智商!朋友們,您覺得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參考文獻:《論語》、《莊子》、《菜根譚》、《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