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時,總是陷入對錯之爭?其實家長往往不懂何為冰山理論

2021-01-11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世界上本就有很多的事物是並沒有對與錯之分的,但是現在許多的人卻總是陷入這樣的一種誤區當中,把自己的控制欲以及權力感都放在爭奪是非上面,只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就不在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誤區。

在家長和孩子的相處過程當中,似乎總是會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和家長總會站在不同的觀點去看待問題,當雙方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就很容易爭論不休,漸漸的也就影響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會讓家長覺得和孩子相處困難,其實都是因為家長並不了解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將人的自我比喻成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而人的潛意識大部分都埋藏在水下,冰山理論當中人的內在冰山是被分為了七個層次的,其中的行為位於山頂,也是我們最容易感知到的,自我位於最底層,幾乎無法讓人察覺。

所以,大多數人在對一個人做出評價的時候,總是只能通過最表層的人的行為言語來判斷

這樣的一種方式其實也是最容易誤會和主觀的,因為這些評價和感覺都是站在自我角度去看的,並沒有直接的客觀依據。

朋友的孩子現在上了高中,有了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有自我的意識,而且變得也越來越明顯,這讓朋友覺得無可奈何,之前孩子明明就是很聽自己話的,但是現在朋友講什麼孩子都不聽,總喜歡和她頂嘴。前幾天兩個人在一同看電影的時候,兩個人對電影裡面的一個情節的出現是否有必要起了爭論,孩子覺得這個情節是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的,所以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朋友覺得這僅僅是為了拖沓劇情,起不到實際的意義。最後兩個人爭論不休,甚至還冷戰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還是爸爸回家安撫了雙方的情緒。

這樣的一種現象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是非常常見的,家長和孩子似乎就像是仇人一般,對方說什麼即便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同的看法,也一定要頂嘴,反對對方。這其實都是因為雙方都把爭論對錯之分看成了爭奪控制權的方式。

那麼,家長和孩子陷入對錯之爭,對雙方會有什麼危害呢?

1. 家長容易被沮喪和無力感的感覺填滿。

想必對於很多的現代家長來說,對於孩子的主導權和控制欲都是很強的,在《小歡喜》裡面,喬英子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所長大的,包括吃什麼,周末要做什麼,什麼可以玩和不可以玩都標記的很清楚,就連最後的考試的學校也要為孩子選擇。

這就是因為對於喬英子的媽媽了來說,英子就是她的全部,當她把孩子放在自我的中心的時候,就喪失了判斷對錯的能力。而當孩子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反抗的時候,家長就會有一種失去孩子的感覺,這種沮喪和無奈的感覺會慢慢地擴大,最後會影響家長的情緒,甚至會增強家長的控制欲。

2. 孩子容易變得越來越叛逆。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會有一個叛逆的階段的,當父母給自己施加太多壓力的時候,就偏偏喜歡反著來,而家長如果一味的跟孩子站在對立面,不懂得變通的話,其實也是在助長孩子的這種叛逆的情緒。朋友的孩子平時其實並不是很喜歡吃炸雞,但是因為某一次和同學聚餐出去吃了之後被朋友知道了,朋友覺得炸雞是垃圾食品不健康,所以一直都不允許吃,朋友一直在孩子的耳邊強調,最後孩子忍無可忍就偏偏要吃,還特意點外賣回家。

3. 影響雙方的感情和溝通的基礎。

在家庭的相處模式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溝通,如果當家庭成員都不溝通的話,那麼父母和孩子之間心的距離也就變得越來越遠了。而當孩子和家長總是在溝通的過程當中陷入對錯之爭,那麼也就失去了溝通的意義,長期以往就會省略了溝通這個環節,感情的交流也就沒有一個宣洩口,容易產生誤會。

既然在溝通環節不應該陷入對錯之爭,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 減少對孩子的控制欲。

家長必須要清楚的一件事情是孩子雖然是自己撫養長大的,但是他們也是有自我的意識和人格的,在做一個選擇的時候他們也是可以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的,家長不應該總是覺得孩子的年紀還小,還應該被自己保護,這種表面上的為你好其實都是家長滿足自我控制欲的藉口。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識和選擇,畢竟如果孩子一直在自己的保護之下長大的話,也會喪失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孩子應該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獨立的空間。

2. 換位思考。

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待事物的結果也就不同了,一件事情可能站在雙方的角度上看都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在對方看來就是大錯特錯,所以家長應該在雙方爭論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冷靜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也就能夠更加的理解孩子,更加的明白應該從哪一個角度和入手點去和孩子進行溝通,如果陷入對錯之爭當中大多數時候問題都根本得不到解決。

3. 學會讓自己冷靜下來。

很多人會覺得當自己成為家長的時候對於情緒的控制能力似乎就越來越薄弱了,每次孩子犯一點錯誤的時候就會大吼大叫,但是如果這樣被情緒所支配的時候,處理問題和看待問題就會更加的偏激了,所以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要學會控制自我的情緒,冷靜下來。

是非對錯本就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也不可能因為自己的年齡比較大,說的內容就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家長和孩子也沒必要陷入是非對錯之爭,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會更加的理解對方。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讀懂「冰山理論」,實現高質量「親子溝通」
    也許很多的家長也會這樣有的時候明明不是想表達這種意思卻對孩子說出來的話卻傷害了孩子,於是孩子也漸漸的遠離家長,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好好說話變得很難。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有研究表明:家長如果可以讀懂"冰山理論"的話,可以實現高質量的"親子溝通"。
  • 和孩子溝通難?PAC理論:或是家長出現這3種「心態失衡」現象
    很多家長常常會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叫他向東他卻去西,常常故意唱反調,這令不少家長抓狂。而家長眼中孩子的任性和調皮,其實並不一定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很可能是家長看待問題的角度有偏差,用錯了教育方式,以至於親子之間的溝通牆壁越來越厚,同時導致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不願意與家長交流。
  • 和孩子溝通太難?家長可學學「PAC理論」,警惕溝通心態失衡現象
    話音剛落,孩子就有點生氣地說:"我知道了,你不要總是嘮叨我。"媽媽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這是在提醒你,提醒幾句都不行了?"孩子馬上拿起手機直奔房間,不聽媽媽說的其他話。第二天媽媽發現兒子還是沒做完作業,似乎就是一種無聲的抗議,還嘆息一句:"和他溝通越來越難了!"本來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最終卻落得溝通困難的結局。
  • 和孩子一溝通就針尖對麥芒?來試試這招情緒冰山理論法!
    導言:冰山理論,幫助您在緊張親子關係中拔雲見日。《三塊廣告牌》以領先之勢成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熱門候選,本片講述的是一位絕望母親因女兒慘遭姦殺而追兇無果,無奈之下在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與警察局對峙的故事,這是一個憤怒又暴力母親的故事。女主米爾德麗德性格激烈頑固,一味以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與愛人、孩子溝通,真是讓人既同情也心痛。
  • 家長好好說話孩子卻不領情?喬哈裡視窗:有效的溝通應該區域明確
    孩子總是會和自己唱反調,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偏不去幹什麼,而且無論是採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孩子都是表現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等等。然而以上種種令無數家長頭疼的問題,真的是家長口口聲聲中所說的孩子不聽話嗎?孩子"不聽話"究竟從何而來?
  • 再說冰山理論,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學習就會本質的改變
    這些不一致的應對姿態,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負性心理感受。所以,重要的是體會應對姿態背後的消極情緒,只有我們覺察並接納內心的感受的時候,才有可能進行一致型的溝通。2. 體會內心的感受往下探查這些應對姿態帶來的「感受」時,通常能夠觸發我們一大堆負面的情緒,比如委屈、受傷、憤怒、恐懼、孤獨之類。此時,不再需要逃離、迴避或忽略這一些感受,允許自己與它們「共處」。
  • 為什麼家長總會誤解孩子?「同頻共振」沒做到,談何理解孩子?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千奇百怪。我們經常聽孩子抱怨家長不理解自己,家長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家長有的時候也會覺得疲憊,覺得孩子不理解父母,總是給我們添麻煩。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理解誤差到底是從何而來?
  • 孩子總是一錯再錯?建議父母利用「破窗理論」,讓娃變得有秩序
    文 | 小璐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一位網友提問,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屢教不改,每次犯錯都會認真地告訴爸爸媽媽,自己錯了,下次不會了,可是等到同樣的情況發生時,孩子依舊會做錯事。這是因為教育方式錯了,還是孩子沒有學好的天賦?
  • 孩子遇困難,安慰適得其反?「冰山理論」:跟父母的行為偏差有關
    一、冰山理論解釋原因孩子在聽到父母的安慰,反而變得更加生氣。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感受沒有被父母真正認識到,當孩子面臨困難或挫折的時候,父母往往只會根據情緒進行安慰,卻忽視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在薩提亞的冰山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面對一件事情的七個階段,自我,渴望,期待,觀點,感受,行為。
  • 孩子理解能力差,聽不懂家長的話,家長應該提成孩子的認知層面
    身為家長最難得就是和孩子溝通了,剛剛出生的時候自己說的話他聽不懂,牙牙學語的時候又成了父母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好不容易雙方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了,偏偏兩個人的腦迴路還不在一個層面上,每天都在過著「雞同鴨講」的生活。
  • 孩子跟家長難溝通?家長運用「喬哈裡視窗」,促進親子有效溝通
    二、溝通難題在於雙方的"難以溝通"從父母角度來說:1.父母不懂孩子各個時期的需求無論是物質需求還是心理需求,都不能是家長想當然,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唯一依賴的就是父母,而父母就是他們的一切。2.孩子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有限當孩子犯錯時,家長第一時間想著給孩子講大道理,但是小孩子聽到長篇大論的枯燥道理很容易不耐煩,特別是年幼的孩子只聽得懂簡單的指令。所以有時候家長只需要下一些簡單易操作的指令,直接說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至於不可以做的原因,我們不用講的太細緻。
  • 《小王子》:他和玫瑰之間的愛情,錯在不懂溝通,不懂表達
    其實小王子是難受的,但他並沒有正面說出口,直到後來,實在受不了,才決意要離開。小王子和玫瑰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意識不到自己的觀點會給別人帶來傷害,我想,如果小王子和玫瑰學會了如何溝通,如何表達,他們在孤獨的星球上,將會是快樂的一對。二:不懂如何溝通。
  • 老師如此誇獎孩子,其實是提醒你該對孩子上心了,家長莫要理解錯
    表妹一家都是老師,過節放假聚在一起,就難免會提到學生,名列前茅的孩子大都是一樣的,聰明、努力又上進,說起班裡拖後腿的那幾個孩子,表妹就無限愁容,抱怨現在的教育現狀,對家長總說好話不行,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可是說重了吧,家長就說老師是歧視他的孩子,所以怎麼說都是錯。
  • 為什麼孩子總是很慫,這三種教育方式就很容易讓孩子變「慫」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周末和小區裡的寶媽們坐在一塊閒聊,一位媽媽苦惱地說自己家的小姑娘不喜歡上學,每天回來都悶悶不樂的,有一次甚至哭鬧著不去學校。家裡人著急的不行,問孩子問老師,最後才搞明白孩子和班上的小朋友有矛盾了,自己的玩具總是被霸道的小朋友搶走。
  • 家長好好跟小孩說話,他卻不領情?是因為家長不懂喬哈裡視窗理論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來:家長覺得是對的、為小孩好的,小孩卻不認為是對的,也不認為是好的。也許家長覺得是非常美好的東西,在小孩看來並不是如此。而這樣的案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見的。家長總想給小孩最好的。所以,很多家長寧願自己穿著廉價的衣服,也要給小孩買下高價錢的衣服;自己可以將就,孩子不能將就。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
  • 如何培養孩子英語溝通能力呢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表現來源於生活中的引導和互動。家長教孩子表達和行為,都是要做到位的;而且還通過提問和互動等形式,來驗證並增強孩子的能力。實踐中表現得多了,自然也就模仿了;但家長總是會耐心地去教孩子模仿到位,恐怕孩子學不好。
  • 為何你們常常陷入無效溝通,總是溝而不通?
    大家好,這裡是《婚姻有效溝通術,快速為關係破局》系列專欄的第六節。前面兩節課我們講了能提供情緒價值,需要做的兩個底層訓練,今天我們來進入到實操部分了。溝通不是自我表達,也不是被動接受,很多時候溝通其實像打桌球一樣,我們兩個人互相見招拆招,有來有往。很多人的溝通其實特別容易陷進兩種誤區裡:第一個誤區是,個人的演講。
  • 多讀書不能拔高成績,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學習負擔,家長們都想錯了
    收到一位家長的留言,她說,孩子上四年級了,語文基礎很差,拼音也經常錯,字也寫錯,閱讀理解更是錯上加錯。老師建議多讓孩子看書,可是孩子也不喜歡看,連漫畫都不愛看。只愛打遊戲,家長很頭疼,這可怎麼辦?雖然作為老師,我能理解家長的焦慮,但是已經到了四年級,語文基礎的差,竟然是拼音還不會,字也寫不好。
  • 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父母應該注意這3點
    許多家長都會發現,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會有一段時間表現得好像沒有耳朵一樣。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一件小小的事情也需要家長三番四次的催促。可孩子依舊仿佛聽不見一樣的無動於衷,讓家長非常苦惱。5歲的小明正處於這樣一個時期,總是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