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冰山理論,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學習就會本質的改變

2021-01-09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心理學中的冰山理論是一個幫助探尋自我和增進覺察的有效工具,讓我們不只停留在行為層面去解決問題,而是去覺察行為與情緒背後深層的心理需求與成因。

人最想認識的是自己,但最難的也是認知自己。為什麼人很難認知自我?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可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卻大同小異,因為我們有著固有的模式來應對。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如何使用冰山理論,去認知行為下面的真實自我。

01什麼是冰山理論?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把一個人的心理、意識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可以看見的那一部分是很小的,而淹沒在水下的、看不到的部分,佔絕大部分。水面上的那部分冰山相當於一個人遵守社會公德的那些想法;而那些淹沒在水下、沒有露出來的,則是大量的、影響力更大的「不道德的、反社會的」念頭與想法,尤其是對性慾的渴望。

在弗洛伊德看來,一個人之所以能夠表現出來被公眾所接受的形象,正在因為他在自己的道德感的壓抑下,把那些不好的想法壓抑到「水面之下」。

此後,榮格提出了集體潛意識,對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論做了進一步的延伸。集體潛意識產生於全人類具有的共同經驗,它的內容對於所有人類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到20世紀中,美國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薩提亞,在家庭治療基礎上提出了自成體系的冰山理論。根據薩提亞的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薩提亞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在人的行為和應對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為什麼有這種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誰?)」等根源問題。薩提亞冰山的獨到之處是把根源問題細分,能讓我們沿著七個步驟找到問題的答案。

簡單地說,那些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內在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在文學領域,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

他在書中說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

讀者呢,只要作者寫得真實,會強烈的感覺到作者省略的地方,就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了。

02內在冰山的探索

當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在冰山」時,看到我們生命中更深層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就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

1. 發現自己的應對模式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行為方式,便很容易發現我們使用的不一致的應對姿態(溝通模式)。要麼討好,要麼指責,要麼是超理智,要麼就是打岔,幾種行為姿態混淆在一起也很常見。這些不一致的應對姿態,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負性心理感受。所以,重要的是體會應對姿態背後的消極情緒,只有我們覺察並接納內心的感受的時候,才有可能進行一致型的溝通。

2. 體會內心的感受

往下探查這些應對姿態帶來的「感受」時,通常能夠觸發我們一大堆負面的情緒,比如委屈、受傷、憤怒、恐懼、孤獨之類。此時,不再需要逃離、迴避或忽略這一些感受,允許自己與它們「共處」。雖然,我們仍然可以不喜歡某些感受,但可以學著去接納它們,找回那些曾被忽略的感受,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對這些感受感到失望、否認、甚至是隔離、轉化——感受的感受。

3. 了解我們的內在觀點

接著往下探察,了解我們的「觀點」。我們之所以在溝通中陷入困境,肯定是受一些觀點的影響。這些觀點可能是家庭的信條或自己的一貫看法,把它們都清理出來,重新審視一番,與事件作對照,或許我們會有新的發現和修訂。

拓寬我們受限制的知覺。

4. 找回被遺忘的期待

再往內心深處走,那裡是「期待」 ——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等。也許長久以來,這些期待總是落空,以至於都忘了還期待著一些東西「冰山」的探查幫助我們找回了這些期待——那些失落的自我。5. 接納內心真實的渴望

再往下探查「渴望」層:這裡埋藏自由等等。這些被愛、被接納、人人都需要的東西。走到這裡,我們常常會發現,這些生命中天經地義的東西,已被自己長久地忽略了。

6. 觸探最深層的自我

「冰山」的最底層是「自我」,是自己的生命力、精神、靈性的體現。如果我們能觸探到這個最深處的自我,便能夠獲得改變的能量和動力。

例如以孩子愛玩手機為例來進行解析。當孩子愛玩手機時,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看手機,抱著手機不放。

那此時孩子的想法是什麼呢?當成人無聊裡,便會拿過手機來打發無聊,孩子也是一樣,他玩手機,也是因為無聊,因為沒有人陪他玩,爸爸媽媽都在看手機,於是他也效仿成人去看手機。

當孩子無聊時,他內心的感受是孤獨,爸爸媽媽不愛他,爸爸媽媽更喜歡看手機、電視、忙家務,而不是陪伴他。

孤獨的孩子內心的期待是有人陪伴,他的渴望是爸爸媽媽能夠陪伴他,愛他。

然而在生活中,當孩子玩手機時,成人總是用教訓的口氣告誡孩子不要玩,告訴他這裡為了他的眼睛好,但成人自己卻是在一邊看手機,一邊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機,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矛盾的,也是無效的。

懂得了冰山理論,知道如何去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放棄指責與命令,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問題,那教育也就不再是難題了,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是我們自己。當你用心去體驗孩子的感受,當你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感受,那你的行為就會產生改變,教育也就有了成果與意義。

案例:孩子做作業拖拉怎麼辦?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可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卻大同小異,因為我們有著固有的模式來應對。覺察,永遠是改變的第一步。發生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如何應對的。

03冰山以下,就是個人學習能力提升的「潛規則」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一個人就像是「雙面人」,那個出現在眾人面前的形象,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那部分,是一個被社會道德所允許的、「正面的」人;而實質上,這個人卻是被各種「低俗的」欲望所控制的。弗洛伊德還認為,人的各種心理上的矛盾衝突,都是由於那些「不道德的」欲望不堪忍受理智的束縛,二者之間爭鬥的結果。

例如了解「冰山理論」,有效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父母都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可有時候,孩子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那,有沒有辦法培養孩子學習的動力呢?

通過今天「冰山理論」的學習,我們知道:孩子不想學習,其實大部分都處在「我想學,但我真的學不會,我很痛苦」這種真實矛盾中,所以,家長一定要耐心幫孩子看看,看看她到底難在哪兒,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把她好的行為保留下來,做得不好的時候,看看難在哪兒,幫她找到符合她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水平的方法。幫她把困難解決掉,孩子自然就能跨過困難去成長,實現能力的升級,你說是不是?

實踐教學中,我們要多練習「切冰山」,實現自我修復,有了這種能力之後,就可以在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快速「潛水」,直接看到孩子的內在需求,快速走進孩子的內心,從根源上理解和接納孩子,與孩子產生連結,很多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初中階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情緒波動相對較大,作為教師,除了具備過硬的學科專業知識以外,還應該學習心理學知識。

應該說,每個人都有理智的一面,也都有非理智的一面。既要學會適當地放鬆自己,同時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各種欲望,遵守公共規範,不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欲而損害他人。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論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他片面地誇大人的欲望,尤其是性慾對於人的行為的影響,則受到了廣泛的批評。

只有真正發掘出自己的隱性價值和心理,才能建立職業意識、端正職業態度、遵守職業道德。而這些方面的改善,也會極大提高個人的職場能力,助你展翅高飛!

相關焦點

  • 懂得利用「冰山理論」,將給你強大助力
    接下來,我會用「冰山理論」,詮釋吸引女生的原理,幫助大家打開一條全新的追女生思路。冰山理論:一座冰山,它通常只會把自身的一小部分「身軀」顯露在海面上,而把大部分「身軀」隱藏在海水下面,人們第一眼看到它時,只能看到它的一小部分,並沒有認識到它的宏偉,想要深入了解它,就需要往水下去探索。
  • 什麼是冰山理論?
    這個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 「韓林語」遇見你不了解的自己—-冰山覺察訓練營
    甚至你也是心理工作者,知道很多理論,卻被眾多流派弄得暈頭轉向,不知如何運用?那麼,你一定需要進來看一看,儘管看一看也不如直接體驗。因為這是一個體驗式訓練營!1895年,佛洛依德提出了心理學的「冰山理論」。
  • 張中山:淺談教育與「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冰山理論」的提出,首先來自於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後著名作家海明威於1932年運用到文學創作中。他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正是因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領域將「冰山理論」提出並加以應用,「冰山理論」才得以廣為流傳,並應用到廣泛的管理學界中。我想「冰山理論」在教育中也同樣適用,且非常重要。把我們的一個老師或職工的全部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呈現在我們視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則佔7/8。
  • 每日分享:什麼是薩提亞的冰山理論?
    十分浩學的爸爸媽媽們經常會使用薩提亞模式中的「冰山」工具來處理遇到到問題,那麼冰山理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冰山理論是可以療愈自己、療愈他人、療愈家庭的一個很好用的方法。冰山理論通過圖片很容易讓人看明白,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生命力構成了冰山的不同層級。
  • 做個長期主義者,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我認為長期主義不只是一種最終讓你獲得投資收益的方法,更是一個不斷認識自我和世界,提升認知的過程,一種淡定、從容、張弛有度的生活狀態。02長期主義是從你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和渺小開始的這些都是天生的,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更無法改變。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帶著這些「鋼印」去認識自我和世界,並得出結論。但是很神奇的是,我們天然地認為,自己的認知才是對的。從長期主義是不斷地認識自我和世界,是認知的螺旋上升的角度來看。
  • 懂得使用「冰山理論」,會給你強大的幫助
    接下來,我將用「冰山理論」來解釋吸引女孩的原則,並幫助你開闢一條追逐女孩的新途徑。冰山理論:a冰山通常只將其「身軀」的一小部分暴露在海面上,而將其「身軀」的大部分隱藏在海底,當人們第一次看到他時,只能看到他的一小部分,卻沒有意識到他的宏偉,如果他們想深入了解,他們需要在水下探索。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這種理論與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是不謀而合的。在山水畫中,畫家常常通過留白來表現雲、霧、水等事物以及遠近空間,從而給看畫的人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寫作也是如此,有的作品是史詩式的或全知全能式的,這樣的作品事無巨細都通過文字呈現出來;而有的作品則是極為簡練的,讀者卻能從文字中聯想到背後的意義。海明威的作品就屬於後者。比如他在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就極致地體現出了「冰山理論」。
  • 冰山模型與洋蔥模型
    1973年,麥克利蘭提出了著名的素質冰山模型,將人員個體素質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部分,也比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是怎麼來的?
    但凡解讀海明威,「冰山理論」絕不可錯過,但楊照並沒有停留在這一理論「是什麼」這一層面,而是進而從歷史背景中探究:「冰山理論」是怎麼來的?海明威男性特徵十足,熱愛拳擊、鬥牛、釣魚、打獵,寫的小說簡潔到極致,還有一個專門的稱謂,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論」:「冰山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而其餘的八分之七,就要求讀者依照個人經驗和想像力自行補充。在這種被迫的個人經驗的調動中,讀者的情感和理智更積極地參與進小說,和文本一起實現作者意圖要表達的內容。
  • 青島女律師不幸案情讓人發懵,「冰山理論」給出最好的詮釋
    薩提亞心理學上有個「冰山理論」。從冰山,可以看出,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但是浮在表層的,只是表面現象。潛在的影響,隱藏得更深,壓抑得更深。而這種情緒的壓抑,內在無處發洩,甚至會變成外向的欺凌和暴力。2020年5月26日,在山東青島又發生了一起親子關係的慘劇。一名十五歲的高一女生,在家裡假借「給媽媽按摩」的名義,殺死了自己的媽媽。
  • 冰山脫離冰架改變南極版圖
    冰山可能撞上島嶼的消息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高度關注,科學家們觀察發現,根據當前的移動速度和軌跡,該冰山的確有可能會抵達南喬治亞島海域,但是不確定其間它的漂移路線是否會有所改變。冰山為什麼會從冰架上脫落?冰山脫落會對極地生態產生什麼影響?冰山與島嶼相撞會產生什麼後果?針對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員。
  • 關於寫作,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講了啥?
    《談寫作》系列之十四在前面的談寫作系列文章裡,我談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提出寫作時要有所克制,話別說太滿,就像國畫一樣,要有適當的留白。有簡友通過簡信留言,希望我能具體展開來談「冰山理論」到底是什麼,以及其在寫作中的實際運用。
  • 從冰山理論分析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
    你會有很多的疑問。而這篇文章便來具體分析這篇文章,讓你知道之後便恍然大悟。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女孩在車站和一個男孩持續對話的故事。對話很簡單,圍繞一件事,就是女孩說接下來的事情讓她很痛苦,覺得自己可能不能幸福了,而男生則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可能你看了我關於這個故事的簡介,你也不知道在說什麼,但是接下來一句話,可能你就會懂。那便是,這個故事的女生準備要去打胎。
  • 「冰山理論」:跟父母的行為偏差有關
    但是很快問題就出現了,在學習算術的時候孩子的算數速度很慢,儘管正確率很高,但是在速度方面卻一直達不到老師的要求。經常會被老師批評,晚上寫算術題的時候,孩子表現得非常不情願。根據老師的要求我們規定了時間,要求做完算術作業。然而時間到了,題還沒有做完,孩子表現得很著急,也很不開心,甚至哭訴著自己不如別的同學做得又快又對,還會被老師批評。
  • 而立之年仍無立錐之地滬漂的自我救贖:認知篇-冰山模型
    對於想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未來目標的同學,可以藉助冰山模型更清晰的認識自己,規劃好自己的目標和職業。對於尋找另一半、尋找合作對象也可以使用冰山模型分析對象。企業招聘人才時也是利用冰山模型去篩選的,作為應聘者學習冰山模型,能夠更好的應對面試官、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理想的崗位。
  • 經典模型第一講: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
    其實,你忽略了自己,自己才應該是去了解自己的那個人,知道能力上限,知道自己價值觀去選擇適合的工作、團隊和職業方向。每個人必然有其才能所在,興趣所在,合適的位置,才能綻放光彩。這裡將會以產品經理素質能力模型為例,和各位分享冰山模型,以及冰山之下的部分,將會對大家分析自我有較大幫助。一、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1.
  • 讀懂「冰山理論」,實現高質量「親子溝通」
    有研究表明:家長如果可以讀懂"冰山理論"的話,可以實現高質量的"親子溝通"。"冰山理論"是什麼來著自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冰山理論指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夠看到的東西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卻在內在的世界藏在更加深層次,不為人所見,就和冰山一樣。其中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這七個層次。
  • 掌握「冰山模型」方法,輕鬆選擇你喜歡的工作!
    若回答的很肯定,這個問題就不用往下解釋了,因為在讀本篇文章的你,已經「可能「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這裡的可能我有兩種說法,①第一個解釋是說,你在做的工作自己在嘗試去接受,也就是說你自己也不一定確定自己是否喜歡,只能說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做。②第二個解釋是說,恭喜你,現在已經在做自己想做的工作,自己全身心的在做和享受工作給你帶來的價值和快樂。
  • 貝曼博士對「個人內在冰山」的解讀
    我說明一下為什麼用「冰山」而不用「金字塔」。因為我和Dr.Maria.Gomori以前都住在溫尼柏格,到過那裡的人就會了解了,冰山是我們熟悉的意象,就像主角在農場長大,牛馬這些動物是他熟知的意象,所以,我們發展出這個美妙的冰山隱喻。薩提亞諮詢師會問很多問題,你可以用冰山的架構來看她問的是針對哪個層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