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冰山理論是一個幫助探尋自我和增進覺察的有效工具,讓我們不只停留在行為層面去解決問題,而是去覺察行為與情緒背後深層的心理需求與成因。
人最想認識的是自己,但最難的也是認知自己。為什麼人很難認知自我?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可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卻大同小異,因為我們有著固有的模式來應對。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如何使用冰山理論,去認知行為下面的真實自我。
01什麼是冰山理論?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把一個人的心理、意識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可以看見的那一部分是很小的,而淹沒在水下的、看不到的部分,佔絕大部分。水面上的那部分冰山相當於一個人遵守社會公德的那些想法;而那些淹沒在水下、沒有露出來的,則是大量的、影響力更大的「不道德的、反社會的」念頭與想法,尤其是對性慾的渴望。
在弗洛伊德看來,一個人之所以能夠表現出來被公眾所接受的形象,正在因為他在自己的道德感的壓抑下,把那些不好的想法壓抑到「水面之下」。
此後,榮格提出了集體潛意識,對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論做了進一步的延伸。集體潛意識產生於全人類具有的共同經驗,它的內容對於所有人類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到20世紀中,美國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薩提亞,在家庭治療基礎上提出了自成體系的冰山理論。根據薩提亞的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薩提亞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在人的行為和應對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為什麼有這種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誰?)」等根源問題。薩提亞冰山的獨到之處是把根源問題細分,能讓我們沿著七個步驟找到問題的答案。
簡單地說,那些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內在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在文學領域,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
他在書中說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
讀者呢,只要作者寫得真實,會強烈的感覺到作者省略的地方,就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了。
02內在冰山的探索
當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在冰山」時,看到我們生命中更深層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就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
1. 發現自己的應對模式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行為方式,便很容易發現我們使用的不一致的應對姿態(溝通模式)。要麼討好,要麼指責,要麼是超理智,要麼就是打岔,幾種行為姿態混淆在一起也很常見。這些不一致的應對姿態,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負性心理感受。所以,重要的是體會應對姿態背後的消極情緒,只有我們覺察並接納內心的感受的時候,才有可能進行一致型的溝通。
2. 體會內心的感受
往下探查這些應對姿態帶來的「感受」時,通常能夠觸發我們一大堆負面的情緒,比如委屈、受傷、憤怒、恐懼、孤獨之類。此時,不再需要逃離、迴避或忽略這一些感受,允許自己與它們「共處」。雖然,我們仍然可以不喜歡某些感受,但可以學著去接納它們,找回那些曾被忽略的感受,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對這些感受感到失望、否認、甚至是隔離、轉化——感受的感受。
3. 了解我們的內在觀點
接著往下探察,了解我們的「觀點」。我們之所以在溝通中陷入困境,肯定是受一些觀點的影響。這些觀點可能是家庭的信條或自己的一貫看法,把它們都清理出來,重新審視一番,與事件作對照,或許我們會有新的發現和修訂。
拓寬我們受限制的知覺。
4. 找回被遺忘的期待
再往內心深處走,那裡是「期待」 ——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等。也許長久以來,這些期待總是落空,以至於都忘了還期待著一些東西「冰山」的探查幫助我們找回了這些期待——那些失落的自我。5. 接納內心真實的渴望
再往下探查「渴望」層:這裡埋藏自由等等。這些被愛、被接納、人人都需要的東西。走到這裡,我們常常會發現,這些生命中天經地義的東西,已被自己長久地忽略了。
6. 觸探最深層的自我
「冰山」的最底層是「自我」,是自己的生命力、精神、靈性的體現。如果我們能觸探到這個最深處的自我,便能夠獲得改變的能量和動力。
例如以孩子愛玩手機為例來進行解析。當孩子愛玩手機時,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看手機,抱著手機不放。
那此時孩子的想法是什麼呢?當成人無聊裡,便會拿過手機來打發無聊,孩子也是一樣,他玩手機,也是因為無聊,因為沒有人陪他玩,爸爸媽媽都在看手機,於是他也效仿成人去看手機。
當孩子無聊時,他內心的感受是孤獨,爸爸媽媽不愛他,爸爸媽媽更喜歡看手機、電視、忙家務,而不是陪伴他。
孤獨的孩子內心的期待是有人陪伴,他的渴望是爸爸媽媽能夠陪伴他,愛他。
然而在生活中,當孩子玩手機時,成人總是用教訓的口氣告誡孩子不要玩,告訴他這裡為了他的眼睛好,但成人自己卻是在一邊看手機,一邊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機,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矛盾的,也是無效的。
懂得了冰山理論,知道如何去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放棄指責與命令,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問題,那教育也就不再是難題了,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是我們自己。當你用心去體驗孩子的感受,當你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感受,那你的行為就會產生改變,教育也就有了成果與意義。
案例:孩子做作業拖拉怎麼辦?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可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卻大同小異,因為我們有著固有的模式來應對。覺察,永遠是改變的第一步。發生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如何應對的。
03冰山以下,就是個人學習能力提升的「潛規則」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一個人就像是「雙面人」,那個出現在眾人面前的形象,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那部分,是一個被社會道德所允許的、「正面的」人;而實質上,這個人卻是被各種「低俗的」欲望所控制的。弗洛伊德還認為,人的各種心理上的矛盾衝突,都是由於那些「不道德的」欲望不堪忍受理智的束縛,二者之間爭鬥的結果。
例如了解「冰山理論」,有效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父母都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可有時候,孩子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那,有沒有辦法培養孩子學習的動力呢?
通過今天「冰山理論」的學習,我們知道:孩子不想學習,其實大部分都處在「我想學,但我真的學不會,我很痛苦」這種真實矛盾中,所以,家長一定要耐心幫孩子看看,看看她到底難在哪兒,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把她好的行為保留下來,做得不好的時候,看看難在哪兒,幫她找到符合她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水平的方法。幫她把困難解決掉,孩子自然就能跨過困難去成長,實現能力的升級,你說是不是?
實踐教學中,我們要多練習「切冰山」,實現自我修復,有了這種能力之後,就可以在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快速「潛水」,直接看到孩子的內在需求,快速走進孩子的內心,從根源上理解和接納孩子,與孩子產生連結,很多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初中階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情緒波動相對較大,作為教師,除了具備過硬的學科專業知識以外,還應該學習心理學知識。
應該說,每個人都有理智的一面,也都有非理智的一面。既要學會適當地放鬆自己,同時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各種欲望,遵守公共規範,不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欲而損害他人。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論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他片面地誇大人的欲望,尤其是性慾對於人的行為的影響,則受到了廣泛的批評。
只有真正發掘出自己的隱性價值和心理,才能建立職業意識、端正職業態度、遵守職業道德。而這些方面的改善,也會極大提高個人的職場能力,助你展翅高飛!